登錄???|???注冊
這是一部有關《資治通鑒》版本知識的簡明讀本。全書以清嘉慶胡克家仿刻的胡注《通鑒》入手,細致探討了胡三省《通鑒注》出版以來有關《資治通鑒》的版本源流問題。全書最大的貢獻在于,作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版本學知識和歷史學方法,將胡注《通鑒》撰述及出版的相關歷史背景與中國古代圖書的版本學基本問題,通過具體的事例進行了系統闡述。同時,讓廣大讀者在了解《通鑒》版本的基礎上,對其史料價值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這是本書在版本學、歷史文獻學方面的重要貢獻。
辛德勇 ·史學理論 ·9.8萬字
馬來西亞地處“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關節點馬六甲海峽上,也是海外華人重要的聚居區,華人在當地占有比較大的人口比例。從17世紀開始,華人紛紛南下馬來半島謀生,經過200多年的遷徙,形塑成當今所見的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本書對極樂寺與早期檳城華人社會、檳榔嶼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徑、霹靂州華人宗教與幫群結構、近代中國內地對新馬地區的認知進行了專門的個案研究,對馬來西亞華人歷史研究與田野工作以會館為例做了方法論的闡述,對推動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有比較重要的學術意義。
宋燕鵬 ·史學理論 ·12.5萬字
秋瑾無疑是二十世紀中國最知名的女性。自其1907年7月15日(陰歷六月六日)在紹興就義后,近百年來,女界中為世人普遍熟悉與持久關注的,秋瑾是唯一一人,真正當得起俗話所謂“活在人們心中”。關于秋瑾的討論與敘述也一直不曾停歇。本書為夏曉虹教授二十余年間撰寫的關于秋瑾的十三篇文章結集。作者在細致爬梳秋瑾史料的基礎上對秋瑾的經歷、人生際遇、思想、詩詞作品的流傳,以及形象的演化等進行了闡釋,并給讀者呈現了隱含其間的百年政治風云與學術潮流。
夏曉虹 ·史學理論 ·16.1萬字
本書是墨西哥著名歷史學家米格爾·雷昂—波爾蒂利亞兩部重量級作品《戰敗者的見聞》和《戰敗者的見證》的合譯本。《戰敗者的見聞》1959年出版,是從印第安人的角度,記述了西班牙人對墨西哥阿茲特克人的征服。作者從大量的印第安著作(包括古代印第安人用圖畫文字寫成的抄本)和口述歷史中摘取典型的事例寫成此書,且注明了資料來源,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
(墨)米格爾·雷昂-波爾蒂利亞 ·史學理論 ·17.4萬字
《近代中國東北與日本研究》立足中國東北地區,整合東北地區偽滿、日本研究資源,致力于近代以來中國東北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研究。本書是第1輯,聚焦偽滿時期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文化與教育侵略、經濟掠奪、交通控制等方面進行分析,充分闡明了日本的文化侵略與經濟侵略對中國東北地區現代化進程的阻礙,以及給中國人民尤其是東北人民帶來的巨大傷害。
陳秀武主編 郭冬梅 鐘放副主編 ·史學理論 ·15萬字
“經典”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國學”著作,包括了經、史、子、集在內的所有優秀文獻。錢伯城的導讀審慎得當,對此入門書作了分析,更便于入門者閱讀。
朱自清 錢伯城導讀 ·史學理論 ·9.3萬字
高一涵先后完成的兩個研究專題的合集,分別對我國歷史上的御史制度、內閣制度的來龍去脈做了完整的介紹。這兩種研究專題,體裁大致一樣,都是從歷史上和法制上去研究中國的政治制度,作成一個有系統的敘述。所采取的材料雖然不甚完全,但是變遷沿革的概要,卻已詳敘無遺。或者可供研究這個問題的人一點半點參考,也未可知。
高一涵 ·史學理論 ·4.4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波斯和古代中亞研究的系列考證文章。突厥興起在中亞史上劃一時代,前此屬于古代。本書所謂波斯,指阿喀美尼德帝國、帕提亞帝國和薩珊帝國。中亞則大致指今天“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所在地域。這一時期,與塞種、貴霜、嚈噠的關系無疑是波斯與中亞關系之重點,本書擬從波斯的角度考察之,以往探索塞種、貴霜和嚈噠史的過程中已涉及諸問題詳者略之、略者詳之。波斯和中亞其他關系亦有所涉及。要之,本書所涉及的內容大多是國內空白或薄弱環節,對作者過去的有關研究則有補充和增強的作用。而之所以稱“讀書劄記”,是因為作者認為:“讀書劄記”者,斷簡零篇也。在昔淺薄,妄稱“研究”者,其實亦“劄記”耳。故名之。
余太山 ·史學理論 ·12萬字
20世紀70年代,西方史學理論領域發生了學術范式的轉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興盛一時的分析的歷史哲學逐漸被敘事主義的歷史哲學所取代,后者至今仍是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中最主要的理論形態。這一轉型通常被稱之為敘事的轉向。本書集中考察了這一轉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海登·懷特和安克斯密特的理論取向,由劍橋學派主將斯金納的個案出發分析了思想史研究領域所呈現的理論問題,并結合20世紀史學理論的發展史,探討了在史學理論新前沿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歷史學的客觀性等問題的思路。新版擬增補兩三篇文章:《對敘事主義史學理論的幾點辨析》《被漫畫化的后現代史學》等。
彭剛 ·史學理論 ·19.6萬字
1931年,卡爾·貝克爾就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發表演講《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這個命題是其歷史觀的生動寫照,由此引發了眾多歷史學家及史學愛好者的關注和討論。本書是由貝克爾的學生匯編的貝克爾的歷史學與政治學文集,共收錄論文十六篇。除這篇演講之外,還包括貝克爾對諸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學家的論述和評論,如:1776年精神、自由主義、美國邊疆;雨果、狄德羅、羅蘭夫人;亨利·亞當斯、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弗雷德里克·杰克遜·特納;等等。每篇文章都見解獨到,文字精妙老辣。
(美)卡爾·貝克爾 ·史學理論 ·19.5萬字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年鑒》的編纂始于2004年底。2005年8月《年鑒》2004卷出版后,得到了史記研究界的一致好評,之后每年出版一卷,對上一年《史記》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年鑒》2013卷基本保持了前幾卷的欄目框架和編輯體例,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和創新。增加了原創內容的比例,組織研究人員執筆撰寫了司馬遷研究綜述、史記研究綜述、近十年來《貨殖列傳》研究綜述等篇章,增加了歷年學術會議介紹、1949年至2004年研究著作目錄索引等內容,對1994年至2013年論文目錄進行了補遺。全書16開30萬字,集工具性、資料性、知識性為一體,分為研究綜述、考古發現與研究、版本整理與研究、著作與論文摘要、學術組織與專家、論文著作索引七個部分。
丁德科 凌朝棟 黨大恩 ·史學理論 ·17.1萬字
陳平原《小說史學面面觀》討論晚清以降中國現代小說研究史。他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遴選魯迅、胡適、阿英、普實克、夏志清、韓南、嚴家炎、范伯群、趙園、黃子平、王德威和他自己,共計十二家,進行評述、延伸與發揮。用他的話說,這些研究者不一定業績最佳,但都別具特色,很能引發思考與討論。陳平原一向關心小說理論與小說史著合一的可能性,甚至追求如何在小說史學的實際操作中,真正實現方法革新乃至理論創造。因此憑借突出的問題意識,在這本書中一再叩問“小說史學”的功能、方法及境界,以及小說史學到底能走多遠等諸多問題。書中綜合小說史的趣味、學術史的尺度、教育史的視野,既是靈光乍現,一揮而就,也是他長期積累,水到渠成的成果。本書依據2020年春夏北大講稿整理而成,兼及專業論文與學術隨筆。有時長篇大論,有時點到為止,“大珠小珠落玉盤”,靈活多樣,且講究節奏,同時穿插閑話,兼及師友逸聞。“十二人十二書”,既可看做學壇點將,也可視為名著解析,是打通學界與大眾壁壘的一次有效嘗試。
陳平原 ·史學理論 ·17.3萬字
《正史版本談》從《國家圖書館宋元善本圖錄》所收錄的“史部”正史書影入手,探討相關的歷史文獻學、版本目錄學知識,對傳世正史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如古書的體例問題、同一正史的版本流傳問題,甚至是有些書的作者署名,等等。很多問題的提出,對于今后古籍整理、編排相關古籍圖錄都具有較好的提示意義。
辛德勇 ·史學理論 ·10.7萬字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的秦漢時期,中國文明的構成形式和創造內容都有重要的變化。秦漢時期的總體生態環境狀況與現今不同,各個地域間的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差異,前后400余年間的生態環境狀況也有所變化。研究秦漢史、總結秦漢歷史進步的條件,不能忽視生態環境的作用。本書從氣候、野生動物、植被、人為因素等幾個方面討論了秦漢時期生態環境條件的基本形勢,也從思想史和觀念史的角度闡述了秦漢人的生態環境觀以及生態環境與秦漢社會歷史的關系。對這一時期生態環境的若干個案,作者也進行了分析,如秦漢宮苑“林麓之饒”,太史公筆下“鼠”的故事,秦漢陵墓“列樹成林”的禮俗等。既有史料解讀,又有相關考古方面的最新發現,是一部以生態環境史角度切入的別具一格的歷史讀物。
王子今 ·史學理論 ·17.4萬字
《山海經》是一部神話色彩濃郁的地理學著作,該文本世界所呈現的諸“神”符號是構成其神話學素質的基礎,因此,探究《山海經》中諸神的類別及其形成過程以及這種造神活動背后文化、文學的特色,無疑是揭示該書文化、文學價值的不二法門。我們的探究主要分三部分:其一是《山海經》中的“神”及其產生過程。其二是《山海經》中諸“神”不同的造“神”心態與手法。其三是《山海經》造“神”的美學追求。探析《山海經》“神”符號的形成過程,還原先民生活情境,設身處地的去揭示“神”符號形成過程及其背后紛繁復雜的原因。從文學的角度討論《山海經》作者的造神心態及其所常用的造神文學手法,作者的審美追求,這不僅是本書的研究出發點,也是對《山海經》自身潛在與自在價值的揭示。
靳希 ·史學理論 ·14.2萬字
《中國史綱》是張蔭麟短暫的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已足見作者深邃敏銳的識見和淵博厚實的學識,通透又睿智的思想。
張蔭麟 王家范導讀 ·史學理論 ·16.3萬字
英國著名歷史學者、牛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歷史教授勞倫斯·斯通力作!研究革命的諸多理論,追蹤引發了英國內戰這一不穩定時期的社會與經濟變革!特別增添了約翰·布魯爾的一篇新序言!
(美)勞倫斯·斯通 ·史學理論 ·14.7萬字
本書通過對《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文本的分析,揭示出這位古希臘史家判斷偉大的主要標準是苦難(希臘文Pathos);并進一步解讀了修昔底德敘事中最具代表性的幾個文本片段,探討“苦難與偉大”這一基本觀念如何影響到修昔底德對人類歷史處境的看法和他的寫作。
白春曉 ·史學理論 ·6.8萬字
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生前所寫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三國史上存在過的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了細致的區分,對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呂先生治史,注重對社會的綜合研究,最能融會貫通,評論歷史往往獨具只眼,是故本書成為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重要參考資料。
呂思勉 ·史學理論 ·11.2萬字
對丘處機西游拜謁成吉思汗,所謂“一言止殺”之歷史真相予以縝密考察,論證其為子虛烏有,并對其形成之原因作了批判。
楊訥 ·史學理論 ·8.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