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潞河中學位于北京市通州區,東與河北,天津毗鄰。明清時通州已發展成北方重要商埠,商賈云集、貿易繁盛也自然帶來了通州教育與文化的繁榮,同時,通州也成為西方傳教士涉足京城的首選之地。至20世紀初葉,通州已成為京城學校最密集、教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具有l47年歷史的潞河中學即是通州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潞河中學史話》為讀者展現出了一幅近代中國教育發展過程中西學東漸與民族教育崛起的歷史畫卷。
徐華 張洪志編著 ·史學理論 ·9.7萬字
日本漢學泰斗斯波六郎代表作,選取“孤獨感”為關鍵詞,遵循時代順序,對中國文學史上重要作家進行細密解說!以敏銳的藝術感受力,將不同作家風格殊異的“孤獨感”進行對比,闡發了中國文學在歷史進程中的演變過程!
(日)斯波六郎 ·史學理論 ·10.4萬字
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新文化史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林恩·亨特,從現代時間觀念的形成入手,進而切入對現代性及其背后西方中心論和線性史觀的探討與反思,極具參考價值!
(美)林恩·亨特 ·史學理論 ·4.8萬字
本書從文人治生行為出發考察桐城派,作為文學社會學的一種研究,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角度來研究文學流派,既深入探討桐城派文人治生的觀念、實踐和收入狀況,也探究治生與流派的形成、面貌及發展的內在關系。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論述桐城派文人的治生觀。第二章論述桐城派文人的治生實踐,包括治生方式及收入狀況。第三章治生圈與桐城派的形成。第四章治生對桐城派文學、學術的影響。第五章論述桐城派文人治生的財力與流派發展壯大的關系。
張秀玉 ·史學理論 ·17.1萬字
本書將近代港澳貿易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販運、銷售工業制品、生活用品和原材料的常規貿易,另一類是有違社會道義而最終被取締的苦力貿易、鴉片貿易等非常規貿易。本書根據港澳兩個自由港不同的制度安排,以及兩大類貿易在兩地歲入比重中的變動,探究港英政府和澳葡政府在非常規貿易中的博弈與分潤,分析港澳兩地在常規貿易中的地位變遷,厘清近代澳門最終確定博彩業為本地主干行業的緣由。
莫世祥 ·史學理論 ·18.1萬字
戴克里先既是三世紀危機的“終結者”,也是羅馬帝國后期歷史的開啟者。戴克里先推行四帝共治,綏靖行省,平定邊境,改革貨幣與稅賦,重構了軍隊和行省,對基督教進行最后一次大迫害,恢復了穩定,從而使羅馬帝國繼續殘存近兩百年。
張曉校 ·史學理論 ·18.9萬字
乳業發展在如今變得越來越引人注意,相關研究也日漸增多,但現有研究多從畜牧經濟角度論述,缺少乳品衛生制度的分析。或在時段上,偏重于80年代以后的行業發展,而對近代以來的發展情況,缺少了解。鑒于乳業市場管理在乳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晚清以來至1949年前的制度演變對現今乳業管理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性。
章斯睿 ·史學理論 ·10.3萬字
綏遠城駐防作為清朝在漠南蒙古地區設置的重要軍事駐防地,對清朝綏服蒙古,維護其在蒙古地區的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書在文獻資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綏遠城駐防的起因、經過、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及駐防將軍的職能演變等進行了分析,力圖多角度地勾畫出綏遠城駐防的歷史發展軌跡,以期達到更好地認識清朝對蒙古統治政策演變史的目的。
黃治國 ·史學理論 ·17.9萬字
在醫療條件不發達的中國古代社會,即便是富可敵國的人物、至高無上的帝王,也難逃疾病的困擾。從秦始皇求仙問藥開始,那些憑一己之力即可左右歷史發展的關鍵人物,就開始與疾病抗爭。本書從病學角度入手,探討疾病、丹藥與歷史動蕩之間的聯系,以及疾病和關鍵人物面對疾病做出的抉擇引發的連鎖反應。人人都會得病,疾病深深嵌入歷史,只是我們常從當代醫學的角度看問題,忽略了疾病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作者嘗試把歷史記載中疏忽的細節挖掘出來,為讀者認識歷史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唐山 ·史學理論 ·17.9萬字
作為著作等身的文獻學家、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杜澤遜教授在學術研究和教書育人領域的杰出成果有目共睹。本書收錄他的35篇講演,分為四個部分:1.給青年學子們,有自身的求學之路,經驗分享,更有給同學們如何治學、如何做人的真誠建議。2.給教師們的話,思考如何培養人才,如何做好學科建設,亦有切實的行動記錄。3.學術主題發言,包括《清人著述總目》《十三經注疏匯校》《日本藏中國古籍總目》等大型學術項目的成果匯報和經驗總結,均是杜澤遜教授最負盛名的領域。4.其他。在其他學術會議的發言,亦有較大的信息量。
杜澤遜 ·史學理論 ·13.9萬字
朱希祖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史學家。其史學研究范圍很廣,成果也非常豐富,在許多領域居有開創之功。然而,由于朱希祖的著述大多未刊,相關研究極為少見,所以,其史學成就在中國近代史學史上存在著被淡化的趨向,一直未能占據本應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書以朱希祖史學作為研究對象。在廣泛搜羅史料的基礎上,考察朱希祖史學研究的社會背景、學術氛圍、主要成果及特點等問題,揭示朱希祖史學對中國史學獨立化、科學化所作的貢獻,客觀評價其地位和影響。本書共分為生平交游、史學史研究、史館修史、歷史文獻研究、方志與邊疆史地研究、歷史觀、史學思想、治史方法等幾個方面介紹朱希祖的生平及學術成就。
王愛衛 ·史學理論 ·19.4萬字
本書以近代著名德國漢學家福蘭閣為研究對象,以德文原始檔案史料為依憑,試圖系統解讀福蘭閣的中國觀。福蘭閣是德國漢學界,乃至整個西方漢學界的重鎮,其人對中國歷史、文化,以及晚清中國的外交內政有著獨到的理解,也對德國政學兩界有著重要的影響力。本書擬從福蘭閣視野中的中國歷史、儒家文化、晚清中國與西方的關系以及晚清內政四個維度,并結合福蘭閣人生際遇,系統解讀福氏之中國觀,希求管窺近代德國漢學研究的一般特征。引玉之磚,難免粗陋,俯請學界前輩方家不吝指正。
黃怡容 ·史學理論 ·16.6萬字
學者治學離不開他生活的時代。時代對學者治學的影響主要表現了兩個方面:一是學術潮流,一是學術風氣。本書以“史潮與學風”為題,不僅是因為它們是治學大環境的主要要素,而且更因為它們在當今的中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作者從過去十多年發表的相關文章、講話和采訪中,選出18篇,結為這本集子,分為“史潮”與“學風”兩編,每編各有三組文章,分別討論一個專題;“學風編”有一篇關于大學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附錄。這些文章結集出版時,僅作了個別的改動。希望讀者采取“各取所需”的態度,從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倘若能夠對讀者在治學(特別是治史)方面有所幫助,那么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李伯重 ·史學理論 ·11萬字
《羅馬的建國敘述》是“經典與解釋”輯刊第54期,主要關注史家和文人對羅馬建國這一歷史事件的不同敘述視角。羅馬作為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同時面臨巨大的希臘壓力。因此,羅馬有見識的思考者一直嘗試建立羅馬文明的自主性,這一點突出地呈現于對羅馬建國這一母題的不斷追溯和敘述中。本輯的主題論文選擇了四篇相關文獻,分別關注史家李維的構造,探討維吉爾通過埃涅阿斯對羅馬特質的表達,研究西塞羅理解的羅馬政制,勾勒基督教思想世界對羅馬的塑造。本輯刊的其他常設欄目也各具特色。
婁林主編 ·史學理論 ·16.7萬字
《史林新探》一書是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丁健教授的學術文章結集,全書共計15萬字,主要涉及的是作者在古籍整理、史學理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這些文章均已在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集所收錄的研究文章體現了作者在學術領域內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收文章往往著眼于具體而微的學術問題,在用筆嚴謹的同時,還追求活潑生動。這些文章論述注重由淺入深、以小見大,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對學界同仁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丁健 ·史學理論 ·14.2萬字
《昭明文選》作為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座豐富礦藏。唐以后的文人,都把它當作學習文學的教科書,詩文家幾乎無一不受到這部文學總集的影響。“選學”的產生和幾度興盛,更促進了《文選》研究的深入與發展。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歷屆《文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文選”學研究者隊伍不斷擴大,學術研究成果不斷增多。同時,每屆研討會后所出的論文集,已經不能夠滿足《文選》研究的需要。基于此,長春師范大學《昭明文選》研究所在學校出版經費的有力支持下,定于自2017年開始,每年出版一期《文選學研究》輯刊,輯刊系“文選”學研究的專刊,并得到了中國文選學研究會的支持,作為文選學研究會的會刊出版發行。創刊宗旨是通過本輯刊的學術切磋、信息交流、資料匯集,探索“文選”學研究的新領域,為“文選”學提供研究成果與信息交流的新平臺。輯刊立足于刊發“文選”學及其相關研究領域的新成果,新動態,并面向國內外廣大“文選”學研究者公開發行。
陳延嘉 主編 ·史學理論 ·18.4萬字
明清時期,為維持正常進貢及貿易關系,琉球國人需要學習當時中國官話,因此編寫了不少官話課本。本書對現存琉球官話課本文獻進行了全面梳理,并從文獻學、國際漢語教育史、中琉交流史三個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四個部分:琉球官話課本種類、數量、內容與現藏情況考察;新見課本抄本及稀見課本文獻的深層分析;琉球官話課本國際漢語教育史價值的揭示;琉球官話課本所存中琉交流史料的考證。
范常喜 ·史學理論 ·16.6萬字
中國現代戲劇的發生和晚清到民國初年的中西戲劇文化交流有著極為密切而直接的關系。然而,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這一時段中西戲劇文化交流史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著相當大的誤區,其原因主要是在于我們習慣性地把西方戲劇看作一個連續一致的整體,以易卜生式的戲劇作為現代戲劇唯一合法的存在形態,因而完全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清末出訪歐洲的國人所觀看和接受的實際是十九世紀西方的主流戲劇,它屬于可稱之為“維多利亞時代戲劇”的完全不同的劇場史范疇。本書的基本目標就是希望通過重新檢閱晚清國人出訪歐洲留下的觀劇筆記材料,對中西戲劇交流史上這一被遺忘甚至可以說是有意無意被抹去的段落予以發覆。
孫柏 ·史學理論 ·19.9萬字
《口述史研究》是由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組織編寫的、關于口述史的連續性出版物,此為第二輯。本輯共收入專題學術論文13篇,來自英國、美國以及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和澳門的16位學者圍繞企業(商業)口述歷史,口述歷史與醫學研究,口述歷史與地方志,口述歷史與音樂研究,以及口述歷史與女性研究等專題展開跨學科和跨區域討論。此外,還收入書評書介8篇,這些作品反映了近幾年來國內外口述史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研究的最新成果。
楊祥銀主編 ·史學理論 ·17.7萬字
全球史學史專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為方法,打開認識歷史的新視角。情感史已然成為當代史學研究的一個新方向。它顛覆了許多傳統的史學觀念,從自然/社會、身/心的二元論,到男性中心與西方中心主義的歷史敘述,也帶來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歷史事實?史料的價值如何檢驗?歷史學家是否應該持有道德立場?歷史敘述是否需要連貫一致?……本書為世界史學史專家、光啟情感史主編王晴佳教授多年來介紹、探討與實踐情感史研究的論文集,系統介紹情感史的緣起與發展、理論與價值,并在此基礎上以案例研究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王晴佳 ·史學理論 ·1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