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著名歷史學家劉家和先生是北京師范大學榮譽教授,在諸多領域都有精深的研究,著作頗豐。他治史兼及中西,致力于比較分析,尤其關注其中具有根基性的理論問題。本書是他關于歷史理論問題相關論著的結集,多數為近年新作,論題主要涉及中國古代史學與經學、比較研究與史學、史學的體與用、歷史理性與邏輯理性。全書融貫中西,立足中國而放眼世界,扎根傳統而超越傳統,視野宏闊,思考深入,對于歷史研究者、理論工作者都有參考價值。
劉家和 ·史學理論 ·29.2萬字
本書是“有學”系列之一,是陳生璽教授《明清易代史獨見》一書的修訂再版,全書為數篇有關明清易代之際的相關論文結集而成,主要討論了明末對后金戰爭、清兵入關、吳三桂投降、陳圓圓史實、毛文龍被殺以及清初剃發令等歷史專題,駁斥了一些流傳至今的史實錯誤,為明末清初歷史研究專題典范之作。
陳生璽 ·史學理論 ·29.1萬字
在《現實感:觀念及其歷史研究》主體的九篇文章中,以賽亞·伯林探討了近三個世紀以來主導歐洲歷史發展的一些核心觀念,追溯重要思想潮流的興起與流變,梳理出一條從康德主義經浪漫主義到民族主義的演變脈絡。書中涉及許多主題,如歷史中的實在論、政治判斷力、藝術的責任等。伯林指出,好的歷史學家、政治家和小說家具有一種相似的才能,能夠洞察具體時刻的特質和微妙關系,這就是“現實感”。這些文章展現了伯林極度淵博的學識,富有洞見,文筆酣暢淋漓。本書按普林斯頓第二版增訂,新增蒂莫西·斯奈德撰寫的序言,以及伯林本人寫的《偉大的俄國評論家:V.G.別林斯基》《完美社會理論的終結》兩篇文章,頗富閱讀價值。
(英)以賽亞·伯林著 亨利·哈代編 ·史學理論 ·29萬字
本書集結了著名歷史學家王晴佳先生有關中國史學史的討論共16篇。文章所論時段集中在20世紀中國近代史學轉型時期。作者以“現代歷史意識的產生”,作為理解和把握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史學革新的核心,除疑古史學、科學史學、后殖民主義、后現代主義等經典話題外,也有部分內容將中國歷史研究置于全球史學之中作橫向比較,或以新式研究方法對舊問題提出新解。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思潮與特征”探討20世紀中國史學的整體轉向和發展趨勢,第二部分“人物和思想”著眼近代以來眾多名家、學派,提出作者個人的獨到見解。
王晴佳 ·史學理論 ·28.9萬字
《但問旗民:清代的法律與社會》是賴惠敏研究員繼《乾隆皇帝的荷包》之后關于清史的又一部力作。“但問旗民”,意為“不分滿漢,但問旗民”,是清代統治者通過法律手段,在政治和社會地位上區分旗人與民人(漢人)的表述。本書即聚焦清代法律在對待族群與性別上的差異,由清代旗民二元社會特點入手,以法律與社會關系為中軸,從行政組織、族群與法律、性別與司法審判三個方面系統對比旗民婦女在家庭地位、家庭糾紛、財產權、法律訴訟、家庭形態和社會組織等領域的不同,真實再現了清代婦女的社會生活圖景。
賴惠敏 ·史學理論 ·28.9萬字
《清朝簡史》原書名《清史講義》,是孟森先生1931年,在北大兼任主任,講授清朝歷史時的講義稿,是當時印發給學生的教材,在當時頗受歡迎。全書共分兩篇,第一篇總論,提綱挈領之用。第二篇各論,下面分為開國、鞏固國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轉危為安這五章,對清朝歷史進行了全面論述,并加以精準點評。孟森先生治史嚴謹,善于發現疑問,然后便大量查證史實,深入探索,求明真相原委。所以,這本《清朝簡史》是比較貼近歷史真相的,具有史料研究價值,是清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孟森 ·史學理論 ·28.8萬字
本書由一系列有相互密切關聯而又獨立成篇的論文組成。論文通過結合心態史、文化史和制度史等諸多取徑來重新觀察唐后期到五代的政治文化,以唐后期的皇權政治和清流文化為考察重點,試圖為唐五代的轉型提供一個新的認識框架。本書強調從唐代特殊的政治心態和文化想象的角度去理解清流文化及其代表性群體在晚唐五代社會中的壟斷和自我延續的能力,去捕捉促成這些現象的種種無形的力量,并解釋唐代新政治文化的兩個層面如何互動并產生新的政治格局,同時也使得唐帝國的政治文化理念在影響日益顯著的同時也諷刺性地削弱了唐帝國自身的存在能力。
陸揚 ·史學理論 ·28.8萬字
《史學管見集》由“歐洲中古史與年鑒學派”“古代中國與希臘羅馬世界”“史學散論與隨筆”三部分組成,寫作時間前后達三十年。縱觀全書,《史學管見集》較為集中反映了作者多年來的治學歷程和取得的成績。誠如作者所言:“學者以學術安身立命。每個學者的興趣與天賦不同,決定他們選擇不同的學術道路,與不同的學術對象結緣,留下不同的學術軌跡。我從來不奢想自己的文字可以藏之深山,流傳后世,只希望它們能證明我生命的個性化存在。”
張緒山 ·史學理論 ·28.8萬字
今天以前的一切都是歷史,因而歷史本不分科,況且中國治學講究貫通,素來不重分科。可是今日的史學,無非分科的學史和分科的歷史兩種,前者為用各個學科現在的形態追述出來的學科發展史,后者為用不同學科的方法眼界研治的一般或分門別類的歷史。其共同性則是以后出外來的觀念系統重新組裝歷史。恰當把握一般倒述的分科之學史、近代以來學科發生演化的分科史,以及面向未來的分科之學三者的聯系分別,才能掌握關鍵,溝通而不附會。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8.8萬字
《華夏邊緣》是著名學者王明珂討論中華民族族群認同與歷史發展的重磅研究,為回答“什么是中國人”提供了全新路徑。王明珂認為,“當我們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圓形時,事實上是它的‘邊緣’讓它看起來像個圓形。”他視“華夏”為長程歷史中的人類生態,而“華夏邊緣”不僅是時間上的邊緣、地理上的邊緣,也是認同上的邊緣。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環境分配中,在集體性的記憶塑造與失憶選擇中,華夏邊緣的形成、變遷、維持,亦可說明華夏族群及認同的形成與變遷。《華夏邊緣》是具有理論范式意義的經典著作,出版多年暢行不衰。書中第一部分主要陳述了全書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說明了華夏族群邊界形成的人類生態背景;第三部分闡述了華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礎,即周人的族源傳說與歷史記載,并通過荊楚吳等例子,說明了邊緣族群華夏化與非華夏化的往復游移;第四部分著眼于近代華夏邊緣的再造,通過40年代民族調查過程中的微觀事例,分析了個人、族群與社會在認同建立過程中的張力。王明珂運用社會人類學理論、考古發掘報告、歷史文獻史料等各學科理論與資料,結合個人在羌族的田野考察經歷,深入探討了資源環境與族群邊緣關系,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的相互滋長,個體與集體記憶和認同的差異,等等問題,以期為當下的民族與族群認同問題提供更多反思和新知。
王明珂 ·史學理論 ·28.7萬字
本書以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記載的天文現象為研究對象。通過利用現代天文計算方法,對于諸史本紀、表和天文志的相關天象記錄,一一進行查驗,主要涉及日食、月食、月五星列宿掩犯等天象。時間上起《史記》,下訖《清史稿》,涵蓋有歷史記載以來的各個時期。通過運用現代天文計算方法查驗,發現諸史中的錯誤記錄,其中超過半數可以考出其原來面貌,本書即這些“可考”的記錄及考證結果。由于日食在古代受到特別的重視,因此某些年代錯誤而無考,甚至正確的日食記錄(如春秋時期),也收入本書。此外,本書還包括少量注釋條目。
劉次沅 ·史學理論 ·28.7萬字
本書主要圍繞士人在南宋與江西這個時空坐標系下的歷史梳理與分析,探討了唐宋轉型期視野下的宋代士人變化,對南宋江西士人社群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歷史考察,深入探討了南宋江西士人社群的構建形式,構建過程,并重點分析了江西士人社群與南宋地方社會的互動關系。同時,本書通過梳理《宋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江西通志》以及宋代士人文集,江西各府志、縣志、族譜等地方文獻資料,對南宋江西士人群體網絡關系作了全面深入的總結,為宋代士人研究提供了極佳的個案分析和堅實的資料基礎。
鄒錦良 ·史學理論 ·28.7萬字
“名物新證”所追求的“新”,第一是研究方法。融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于一身的考古學異軍突起,為名物學的方法革新賦予了最為重要的條件。第二是研究層次的深化以及研究內涵的豐富。由單純對“物”的關注發展為“文”、“物”并重,即注重對“物”的人文意義的揭示與闡發。
揚之水 ·史學理論 ·28.7萬字
本成果通過作者近二十年來參加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古文明探源工程”等活動所獲得的系統認識,在深入總結中華文明起源路徑、發展道路與西方文明有鮮明不同的規律基礎之上,斷定中國漢語史詩系統與西方史詩系統產生的背景不同,因而突破了西方史詩理論、概念和術語的束縛,提出了中國自己的漢語史詩概念、術語等,并總結中國漢語史詩理論體系。其中對中國漢語“頌詩”與“史詩”的對應關系還做了專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認識。
江林昌 ·史學理論 ·28.6萬字
收入了海內外學人研究江南社會的20余篇論文。其中,復旦大學王振忠教授的論文通過考察清代徽商在浙江龍游的活動,進一步深化了他從事多年的徽商研究;安徽師大姜兆強、丁修真的論文通過探查蘇州戲曲家張大復家居生活、著述經歷及交游行程,還原了一位晚明士人的生活世界;復旦大學戴鞍鋼教授的論文深入探討了1900年庚子年這個中國近代史上極重要的年份中,中外各方在上海這座重要城市展開的博弈;上海市社科院葉舟研究員則通過對晚清時江蘇一些地方世家對于新式教育所持的不同態度的研究,探究了近代江南家族教育的轉型;上師大鐘翀教授和張瀚文的論文則對上海老城廂內道教宮觀的類型、分布與沿革等基本狀況作了初步梳理。本期的論文涉及江南社會史、江南經濟史、江南文化史、江南城市史等方面,從多方面展現了江南社會豐富多彩的圖景。
唐力行主編 ·史學理論 ·28.6萬字
漕運是古代社會關系到封建王朝命脈的“軍國大計”。在漕運史上,清代漕運,是一個值得全面、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書將政治史、經濟史、水利史等相關內容加以整合,大量運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官檔案等史料,圍繞“漕運制度”和“治理實踐”兩個核心,以漕運治理透視嘉慶一朝在漕運制度上的治理實踐,以政治史的視角探索清朝進行改革的制度障礙和困境。把漕運治理作為一個具體的歷史和政治過程加以理解,拓展了經濟史、水利史研究的視野,也為政治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袁飛 ·史學理論 ·28.6萬字
本書是一本談歷史學治學方法的著作。作者在總結前賢治學方法的基礎上,根據個人治學所悟,力求為讀者提供一些實用有效的運用材料、研究問題的基本門徑和辦法。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有關近代中國研究的史料與史學的通論及專論;其二,關于各種類型史料的認識及其應用的分說;其三,關于各個具體研究領域、方面的史料與取法的探討。可為初入史學之門的研究者提供參考。
桑兵 ·史學理論 ·28.6萬字
民國時期是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構建的關鍵時期。本書以民國時期社會科學著作為考察文本,梳理民國時期社會科學范式的構建、流變與派分,以其中蘊含的科學觀念為主軸,系統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構建情況。本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民國學界關于社會科學科學性問題的討論;民國學界對美國社會學理論的選擇與融會;民國時期關于政治學研究范式的論爭;民國時期社會科學話語中的馬克思主義思潮;民國時期人文社會科學概論類書籍選目。本書資料翔實,研究問題具體而深入,深化了民國時期學術史研究。
閻書欽 ·史學理論 ·28.6萬字
《中國抗日根據地社會保障研究》研究的核心是中國抗日根據地的社會保障工作,通過梳理其發展的背景、概況、內容,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呈現的特點,概括抗日根據地社會保障對于社會發展產生的作用,總結經驗、啟示,以期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保障的發展提供借鑒。中國抗日根據地的社會保障植根于抗日戰爭這一特殊歷史時期,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社會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關,體現了明顯的主體性、廣泛性、層次性、針對性以及戰時性特征。抗日根據地社會保障工作良好、有序地運行,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動員社會各階級、階層參加戰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必要的社會基礎、物質基礎和群眾基礎。《中國抗日根據地社會保障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社會保障理論為突破口,將現代社會學理論與抗日根據地發展的史實相結合,微觀和宏觀結合。既考察每塊根據地的社會保障的發展變化,又把抗日根據地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從宏觀考察社會保障的發展演變,得出基本的歷史結論。同時對抗日根據地的史料從社會保障的角度進行整理,以期為以后的研究做好積累。
譚忠艷 ·史學理論 ·28.5萬字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性學科出版物。本卷刊發24篇文章,分為八個欄目:“筆談:改革開放40年來的史學史研究”“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外國史學研究”“中外史學交流”“歷史文獻學”“當代史學評論”“會議綜述”,反映了當前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學術關注及前沿成果。
楊共樂主編 ·史學理論 ·28.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