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日知文叢”之一,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者程念祺在從事史學研究過程中的一些論史學術隨筆,共四十余篇,內容豐富,凝聚了作者多年來研究歷史的心得體會。作者從古代政治制度和經濟狀況出發探討了先秦至宋明時期的諸多歷史問題,材料詳實,時有創見。評述歷史事件之余,作者始終致力于挖掘它們對今人生活的參考意義,力求以史為鑒,看清興替得失。文筆簡練幽默,通俗易懂。是一本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的作品。
程念祺 ·隨筆 ·9.1萬字
中國歷史上的二代權力更替或多或少會發生一些“翻車”事故。它們或導致王朝直接覆滅,或影響了后代的歷史走向和格局。是這些二代統治者太傻或是過于精明,還是他們的一代沒有把后事安排好呢?又或是這背后有著不能說的秘密?本書挑選了幾個二代權力更替的典型,并以故事為主、論述為輔的形式,為你揭開二代權力更替為何總是“翻車”之謎……
沈賢亭 ·隨筆 ·9.1萬字
歷史上一群開國功臣,卻意外擁有慘死的共同命運。商鞅被車裂、李斯被腰斬、藍玉被扒皮……究竟為何他們會走向這樣的結局,本書為你揭秘開國功臣們的兔死狗烹。他們都有同一個身份:幫助君王定鼎江山的開國功臣。他們也都有同樣的命運:死得很慘!若論死法,商鞅第一個舉手:我可是被車裂的!李斯不服:我可是被腰斬的!韓信說:悔不聽當年蒯通的計謀啊!劉文靜說:古人說高鳥盡,良弓藏,看來此言不虛啊!文種淡定地說:我就說嘛,以后的歷史若是講到忠臣的結局,必然會拿我的下場當比喻!究竟為何他們會走向這樣的結局,本書為你揭秘!
本書是著名作家、評論家李敬澤的歷史隨筆集。五十三篇隨筆,五十三次遇見,走進《左傳》《史記》《詩經》《論語》,在春秋時代的荒野和歧路上,結識古時那些龐大的靈魂。深情的人、智慧的人,愚鈍的人、荒謬的人,慷慨如長風的人、狹小如針眼的人,i人和e人,困于原生家庭的人和奔赴不確定的遠方的人,舍生取義的人,在苦厄中向著心之所善的人……他們是人,和我們一樣。他們是神,是我們心中的星辰,照出我們的幽暗和明亮。
李敬澤 ·隨筆 ·9.1萬字
中國近代歷史是一段苦難史,也是一段中國人民不斷探索的歷史。“求新求變”貫穿著整個時空,這里面涌現了很多思想、很多方案、很多人生選擇。在我們經歷的歷史通識教育中,給與濃墨重彩描寫的都是一線歷史大咖,其實還有很多重要人物,他們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更關鍵的是,他們有著尋常人的選擇,普通人的煩惱,他們的求學進取、兒女情長、人生選擇往往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加貼合實際的啟發。考研政治名師徐濤選擇了9個近代歷史中的代表人物,他們曾是歷史新浪潮中入海的一滴滴水,他們也曾在教科書中被簡化成零碎的知識點,在《歷史的面孔》中,這些人物的面孔逐漸變得清晰。現代社會的學習和工作環境,要求我們有強大的決策能力和處理復雜事務的能力。沒有什么“做人的道理”能夠比一段鮮活的人生經歷更能帶給人思考和啟發的。一起琢磨人物成敗背后的底層邏輯,體會歷史中的別樣人生,感受考點之外的溫度。
徐濤 ·隨筆 ·9萬字
《澠水燕談錄》,宋王辟之撰,韓谷校點。全書十卷,內容涉及政事、官制、文儒等諸多軼聞掌故,凡北宋名臣,均有記述,頗具史料價值。以涵芬樓本為底本,校以《四庫全書》本,并以《皇宋事實類苑》等有關筆記史料參校。《西塘集耆舊續聞》,宋陳鵠撰,鄭世剛校點。全書十卷,近四分之一篇幅論述柳宗元、蘇軾等唐宋文賢六十余人的詩詞作品,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所記典章制度、士林習尚亦較有史料價值。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為底本,與《四庫全書》本和明紅格殘鈔本對校,同時參校《叢書集成》、《舊小說》等本及《宋史》等書。
(宋)王辟之 陳鵠撰 韓谷 鄭世剛校點 ·隨筆 ·8.9萬字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軍事、科技、外交、思想、人才、最為活躍的時期,在這段五百多年的動蕩時期中,各個諸侯國無論規模大小,都在極力地施展一切手段,以圖在這個亂世中謀得一席之地。本書以故事形式和歷史分析相結合,為你盤點那些曾經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度稱霸卻又最后走向衰亡的國家,為你揭示那段不為人知的有關歷史興亡的秘密……
沈賢亭 ·隨筆 ·8.8萬字
國學大師錢基博于抗戰期間到湖南任教,有感于近代湖南之英杰輩出,遂撰《近百年湖南學風》,共九章,選擇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王闿運、魏源等17位學人,用傳記形式呈現湖南近百年來的學術思想史,著力凸顯湖南學人獨立自由之思想、堅強不磨之志節以及對近代中國之巨大貢獻。此書手稿1944年捐入國立中央圖書館,久不為人知。此次將手稿全彩影印出版,后附整理釋文及與通行排印本的校勘數百條,可彌補民國版多處漫漶錯漏之缺憾。
錢基博著 陳宇翔整理 ·隨筆 ·8.7萬字
本書圍繞明清江南士人的生活和交游,根據《板橋雜記》等明清筆記小說的記載,言必有據,對明清日常生活做了“復制”,是明清日常生活圖景的再現。作者說:“這本小書中的大部分士子美姝早已封存在了落滿塵埃的故紙堆里,他們只是歷史的配角,甚至只是‘士子甲’和‘美姝乙’,有的連名字也沒有留下。但在歷史的抉擇關頭,他們同樣顯現了人性的力量,或許他們才是‘歷史真相’的書寫者。”
簡雄 ·隨筆 ·8.6萬字
《胡適雜憶》原是作者在撰寫《胡適口述自傳》時,打算自寫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筆即幾十萬言,結果“頭”大不掉,只好印成專書,獨立出版,可以說是胡適口述歷史的縮版。唐德剛先生憑自己的回憶和日記上的記錄,對胡適一生牽惹到的無數問題與糾葛,幾乎無所不談,談無不快。但又不止于回憶,他暢談歷史、政治、哲學、文學以及其他一切胡適關注的學問,可見作者才氣縱橫,博學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詼諧,故落筆氣勢縱橫,妙趣橫生。唐德剛將胡適寫得生龍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裝飾什么英雄超人。他筆下的胡適只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錯誤和缺點的真實人物。讀了唐德剛筆下的胡適,你可以和他握手寒暄,笑語談辯,不知夜之將盡,人之將老。
唐德剛 ·隨筆 ·8.5萬字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陳云、鄧小平等領導人在實際工作中積累了寶貴的工作方法,在不同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工作方法的價值并不因時間的流逝和條件的改變而失去作用,今天我們應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分地挖掘它、繼承它、使用它、發展它,以加快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的進程,學習的同時也是傳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優良傳統的較好方式,讓它們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當前形勢下對我們國家的干部來說這是國情教育的優質讀本。
金沖及 ·隨筆 ·8.2萬字
本書是穆濤和賈平凹的聯合作品,穆行文,賈作畫。穆濤先生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懷出發,用平實親切的語言講述精彩有料的歷史知識,闡釋中國文化意蘊,觀古照今,縱橫議論,對漢字、政治、經濟、物候、讀書乃至人生百態多有犀利之語。賈平凹先生以畫代筆,用富含深意和隱喻的畫作向讀者傳達詼諧趣味。從容流動的生活心法:“一杯水藏在哪里才得以保全?要收藏進河流里。”古人文俗的趣味開解:“每個漢字,都是一位高深厚道的長者,樸素安詳的后面,一肚子的歷史煙云。”縱橫開闊的歷史關懷:“中國古人一大貢獻,是以春秋命名國家史書,把天文、地理、人間滄桑事態相互參照起來看世界。”
穆濤著 賈平凹繪 ·隨筆 ·8.2萬字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占地72萬平方米。故宮的面積,是法國盧浮宮的四倍,凡爾賽宮的十多倍,俄國圣彼得堡冬宮的九倍,英國白金漢宮的十倍。故宮不僅規模宏大,更重要的是歷史豐厚,它先后成為24位皇帝的工作地和生活區。它收藏180多萬件藝術和文物精品。著名學者祝勇針對故宮的文物所寫的文化散文,向我們展示了故宮的文物背后的歷史與文化。
祝勇 ·隨筆 ·7.8萬字
本套叢書按朝代排序,上至周朝,下至清代,歷經兩千多年,是一套中國歷代名人所著的經典家訓集成。本書正是這套叢書的開端,收集了周朝至南北朝時期諸多名人的各類家訓作品。既有帝王將相,也有文人寒士;既有沙場名將,也有隱逸高士;既有嚴父訓子,也有慈母教兒。本書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家訓中的名篇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讀。
石孝義編著 ·隨筆 ·7.7萬字
歷史是什么?歷史是一桌香噴噴的大餐,吃了它,人就變得成熟了。本書是作者為這桌大餐盡心盡力又勉為其難做成的一道小菜,用的原料是挑選的一些南陽的舊聞軼事,和有關這些舊聞軼事的圖片。就像一小碟指頭肚大小的豆腐塊拌了小磨香油,又摻了些綠瑩瑩的香萊葉,也許不能填飽肚子,但歷史的微量元素還是有的,色香味也誘人,您不妨嘗嘗。
殷德杰 ·隨筆 ·7.7萬字
本書特重歷史演化與中國教育實際問題,在論述教育與各種教育活動關系的同時,反映了當時中國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的一般成果,對啟發和指導人們研究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舒新城 ·隨筆 ·7.2萬字
我從小學相聲、學評書,后來又唱戲,一路走下來呢,好多觀眾聊天兒都提到,覺得演員學問大,尤其是說書的,前三皇后五帝,談古論今,什么都知道。——嗨,其實您不了解我們的工作特性,您甭看打從開天辟地能說到計劃生育,給您說得一愣一愣的,我們這都是“記問之學”,就是一輩輩口傳心授下來的。有朋友問了,評書里的那些人物,歷史上真有這樣一個人嗎?嗨,這玩意兒您別往心里去。每一位說書的先生,他所說的《隋唐》都是他獨家的《隋唐》。有的說書先生把“羅士信”跟“羅成”說成是一個人,說他是小白臉兒;有的先生呢,說羅士信就是個傻子。非把歷史跟評書往一塊兒扭,您還上班不上班?還干點兒別的不干?
郭德綱 ·隨筆 ·7萬字
咱們一直聊著古代的那些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不知道您發現沒有,歷史上那些史學家們披肝瀝膽、奮筆疾書、不吃飯不睡覺,熬著夜寫下來的青史圖冊,有時候就是打不過街坊王奶奶、李大爺喝多了酒,跟孩子們聊天兒的那些口口相傳。您比如說楊家將、蘭陵王、鰲拜、耶律洪基,歷史上多少功臣名將都給顛覆了!史學家的筆,它比不了說書人的嘴啊!
郭德綱 ·隨筆 ·6.8萬字
本書以數十幅“二戰”中猶太集中營被害兒童的幸存畫作為主,圍繞在苦難中堅守人的尊嚴、堅持美的創造和智慧的思考這一核心內容,講述相關背景和有記載的人物及故事,內容涉及普通的猶太家庭、猶太兒童、猶太藝術家等大批浩劫受難者的遭遇和他們不懈的精神追求。
林達 ·隨筆 ·6.2萬字
哨子響了,尖厲的喧叫把靜寂的暗夜撕個粉碎。戰俘們詐尸般地從鋪上爬起,屁股碰著屁股,腦瓜頂著腦瓜,手忙腳亂地穿衣服、靸鞋子。六號大屋沒有燈,可并不黑,南墻電網的長明燈和崗樓上的探照燈,穿過裝著鐵柵的門窗,把柔黃的光和雪白的光錚錚有聲地拋人了屋里。鐵柵門“嘩啦”打個大開,戰俘們挨在地鋪跟前,臉沖鐵門筆直立好,仿佛兩排枯樹樁。六十軍五八六旅一。九三團炮營營長孟新澤立在最頭里,探照燈的燈光刺得他睜不開眼……
周梅森 ·隨筆 ·5.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