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北協和,南湘雅”,湘雅醫院到今天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程。本書是由湘雅醫學院和湘雅醫院的創始人之一的美國醫生胡美于1949年撰寫的回憶錄,書中記載了他于20世紀早期在湖南從事醫學工作的種種見聞。胡美醫生以一個西方醫學工作者的獨特視角,為我們敘述了上個世紀初中國的社會醫學文化和風俗、社會對疾病的看法、中國入對中西醫的態度以及醫生一病人關系等方方面面的真實情況,不失為一本視角獨特、敘述翔實、生動有趣的回憶錄。
(美)愛德華·胡美 ·隨筆 ·11萬字
本書為茅海建教授近年學術隨筆、演講等結集而成,大體分為四部分,包括與歷史觀察和思索結合的游記(西伯利亞鐵路、張庫大道、貝加爾湖、滿洲里,越南),近代中外交流與關系的關鍵時刻與轉變(馬嘎爾尼使團、甲午戰后中日博弈、乾隆時期的澳門角色),康有為思想晦暗不明之處,晚清思想革命以及辛亥革命的反思,史學研究反思與回憶故人、故事等。伴著駝鈴從張家口到庫倫,隨西伯利亞大鐵路穿行,實地踏勘讓歷史的魅力更加飽滿。從馬戛爾尼、謝清高,赴日清使劉學詢和慶寬,為什么時間沒有磨平知識與認知的差距?從甲午到日俄戰爭,中、日、俄三國東北亞利益爭奪與力量博弈從未間斷,后來的二戰與朝鮮戰爭,主線在哪里?歷史并未遠去。晚清思想革命與變革并非一蹴而就,其推動者除激進的維新派和在野的新派士人還另有其人。辛亥革命一百年,拋開歷史定見,明晰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革命中各派勢力的消長與動作、思想與現實的差異、歷史的徘徊,應該做什么樣的反思?對師長的懷念,對學生的期待,回憶終生摯友交往點滴,同道學友的砥礪支持,追求的還是思想比生命跟綿長。
茅海建 ·隨筆 ·13.1萬字
第一輯是對自1983年以來《縱橫》所收文章進行碎片化整理,匯集了反映我國文化發展、薪火相傳的精彩文章。《屏幕之下》主要收錄建國后拍攝的一系列經典電影,其幕后的真實歷史故事。
劉未鳴 劉劍主編 ·隨筆 ·18.9萬字
本書主角是民國時期一些不為人知的文化人,如畫家次愷、徐志摩的學生華五、金石家謝磊明、中學教師吳鷺山、我黨早期無線電通信員黃尚英、大學教授伍叔儻等,鉤沉探隱,頗見作者功力。書中既有對人物的評介,還有些詩文考據。每篇文章均配有圖片,資料考索扎實,具有相當價值。
方韶毅 ·隨筆 ·10.7萬字
《歷史的鏡子》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從先秦到晚清的歷史長河中,擷取或奇人,或軼事,娓娓道來,也或者品評忠臣名將,暢談才子佳人,縱論社會現象,文字灑脫,態度嚴謹,內蘊深刻,異彩紛呈,讓人讀來賞心悅目,又回味無窮,盡窺塑造出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思想根基。
吳晗 ·隨筆 ·14.8萬字
本書是一本歷史文化散文集,圍繞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名人的經歷和故事展開敘述,以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去感悟那些逝去的歷史煙云,并以文化散文的方式把這些感受記錄下來。本書在追溯歷史文化名人經歷的同時,也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感悟去解讀他們的詩詞及作品,抒發了一個現代人對歷史文化甚至人的命運的思考。
韋尚田 ·隨筆 ·13.5萬字
跟隨古代“三大旅行家”的足跡尋訪古今變遷。第一位旅行家是孔子,第二是秦始皇,第三是漢武帝;孔子是宦游的代表,秦皇、漢武是巡狩的代表。
李零 ·隨筆 ·12.6萬字
本書作者以詼諧幽默的方式,講述了凡爾賽宮、巴黎工藝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加德納博物館、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保羅·蓋蒂博物館、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烏菲齊美術館、佩吉·古根海姆美術館、衛城博物館等數十座博物館、美術館的藏品及其相關歷史和逸聞趣事等。書中歷史典故及奇聞逸事信手拈來,讓人在輕松的閱讀中豐富對西方藝術史的認知,是一本故事性極強的讀物。
順手牽猴 ·隨筆 ·12.9萬字
魏晉名士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他們身處黑暗、動蕩的政治時局中,既縱情山水、狂放不羈,又在矛盾和惶恐中委屈求全、飽受煎熬。他們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實踐是一場痛苦、崎嶇的苦旅。本書以魏晉年間的時代更替為敘述順序,綜合各種正史、野史材料,以政治世態的變遷為展開邏輯,詳盡敘述了曹魏末年到東晉中期約120年間共五代名士(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渡江名士、江左名士),縱橫交錯地勾勒了名士們的人生際遇與才情風貌。
蕭華榮 ·隨筆 ·19.2萬字
《辨是非》是“古今人物譚叢書”叢書系列的第二本。書稿內所述人物的生卒時間跨度從1840年到1949年,有藏書家,清末朝臣,民國時期的文學家和軍閥等。該書文筆輕快,內容通俗易懂,既有嚴格扎實的學術考據,又有作者深刻的自我見解。行文風格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研究叢刊之一的《清人筆記隨錄》的延續和提升。
來新夏 ·隨筆 ·9.6萬字
魏晉禪代之后,雖然西晉官方仍以曹魏為正統,情況卻開始起了變化。陳壽《三國志》將魏、蜀、吳三國并置卻為朝野精英所接受,本身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西晉滅吳完成南北統一,又為孫吳時代以敵國立場寫下的諸多傳聞之辭提供了流通舞臺,使其逐漸進入主流視野。至永嘉南渡,在建康精英對中州往昔的頻頻回顧中,形勢終至徹底倒轉。習鑿齒《漢晉春秋》發其端,范曄《后漢書》定其讞,我們目睹了曹魏王權在歷史書寫中的跌落;獻帝本人則以一種戲劇化的悲劇形象,被獻祭于這場遲到的“復仇”。本書圍繞“漢魏革命”和“北魏墓志”兩大主題,對3—6世紀的中國史進行了多層次的探索。所謂“帶獻帝去旅行”,焦點并非獻帝劉協個人的旅行體驗,而是旅程本身的路徑與風景。作者游走于文本的“表”“里”“內”“外”之間,力圖從歷史書寫的多重束縛中解放“風景”,重現“盲音”。
徐沖 ·隨筆 ·13.3萬字
本書是共和國鋼結構事業的開創者李瑞驊先生的回憶錄。李瑞驊先生20世紀20年代出身上海中產階級家庭。曾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后赴多倫多大學獲得工程學碩士,主修的是鋼結構設計;1952年回國。因抗美援朝之故,不得不繞道歐亞,歷時1月有余,方達到上海。在華東工業設計院任副主任工程師。1954年,李瑞驊奉調北京工業建筑設計院,后又調建工部金屬結構總局設計室任主任工程師,負責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156項重大工程中的軍用和民用重點工程。在他的主持下,承擔了數以千計的綱結構設計項目。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僅塔桅桿結構一項,就有如輸電塔、電視塔等1000多座,我國的廣電事業大發展打下了基礎。
李瑞驊 ·隨筆 ·18.1萬字
影視作品中的貴女形象,或知書達理,琴棋書畫無一不通,或傲嬌跋扈,以權謀私作惡多端。其實,古代真實的高門貴女,其生存狀態要比影視劇中的更為矛盾和復雜:她們享受家族財富帶來的錦衣玉食與頂級教育資源,卻也被禮教制度切割成家族利益的符號。“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訓誡與世家大族的精英教育形成奇妙平衡。貴女們研習琴棋書畫不僅為提升個人修養,更是作為婚姻談判的附加價值。北魏元季聰的故事印證了這種矛盾:她雖精通文史,卻在政治聯姻中淪為權力紐帶,詩賦才情最終成為裝點夫家門楣的花邊。教育賦予她們的表達權,始終被限制在“不逾禮法”的框架內。但貴女群體從未放棄對主體性的追求,她們在妝匣、詩箋與園林中埋藏的精神火種,構成了古代女性最隱秘的覺醒史。而本書,從古代高門貴女玩什么開始,邀您一起走進貴女們的雅趣之中,點燃那剎那文明的精神火種。
張了了 ·隨筆 ·3.1萬字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軍事、科技、外交、思想、人才、最為活躍的時期,在這段五百多年的動蕩時期中,各個諸侯國無論規模大小,都在極力地施展一切手段,以圖在這個亂世中謀得一席之地。本書以故事形式和歷史分析相結合,為你盤點那些曾經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度稱霸卻又最后走向衰亡的國家,為你揭示那段不為人知的有關歷史興亡的秘密……
沈賢亭 ·隨筆 ·8.8萬字
本書是一種陸續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它以記述一個小人物生死與檔案的文字,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我們需要溫故,是因為我們的健忘,從溫故中而知新則是我們溫故的目的。從《溫故》中,細心的讀者都能感悟到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溫故。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2.4萬字
本書主要講述了從春秋戰國到明代的歷史,涵蓋眾多歷史事件、人物故事,展現了各朝代的興衰、人物的命運起伏,探討了歷史記載的真實性問題。
一景之月 ·隨筆 ·9.2萬字
故居,并不只是一個有名的人住過的房子,更是建筑藝術、家國往事、人格魅力的結晶。作者數年來尋訪北京、上海、臺北、江南等地的名人故居,通過實地考察,查閱史料,采訪后人及親歷者,記述故居的磚瓦門窗、裝修布置,及其背后富有時代和性格特色的生活情趣與品位;回眸在“家”這個特殊的舞臺,“名人”們不為人知的脆弱和柔情;以老房子為媒介,和宋慶齡、老舍、茅盾、梅蘭芳、田漢等曾經的主人進行精神溝通,作者將建筑藝術、家國往事與故居主人的晚年生活熔于一爐,進而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光影。
李鹿 ·隨筆 ·10.4萬字
本書匯集陳尚君教授近年來學術散文56篇,基本按所涉內容的時間排序。最早為北朝至隋代的傳奇女性獨孤三姐妹,漸及唐太宗、李林甫、高力士等唐代人物,包括在重新整理全唐詩過程中的一些發現和思考。降而及宋,探討宋本之何以可貴,并關注《資治通鑒》之編纂,對司馬光的史學觀念及團隊均有討論。由清至民國,則辨析《四庫全書》對文獻之篡改外,將郭嵩燾、嚴復、唐文治、張元濟、熊希齡、章太炎等諸多人物一一道來,足見閱讀面之廣泛。時代再近,則述與朱東潤、程千帆、傅璇琮等前輩的交往,與平輩相知學人的往來切磋,對學生的提攜愛護,以及自己參與的若干學術工作和對一些唐宋相關圖書的評介。
陳尚君 ·隨筆 ·13.3萬字
1894年,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生莫理循,不會說中文,沒有同伴和翻譯,靠著母親寄來的四十英鎊,自上海沿長江到重慶,然后徒步前往緬甸的仰光。一路沿途記事,寫成此書。就在莫里循旅行結束之后不久,甲午中日海戰爆發,中國慘敗,古老帝國的命運旋即跌入谷底。在鼎沸的歷史浪潮到來之前的那一刻,莫里循筆下的中國人——他們和他們的子孫即將要面對無數苦難和挑戰而最終獲得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呢??那些生龍活虎的峽江闖灘場景、如夢似幻的驛路客棧風情、彌漫山間的馬幫鈴聲回響,時時在莫理循的文字里復活,在讀者面前展開了一幅沒有裝飾的晚清中國的古老圖景。透過一位來自遙遠異域的蘇格蘭紳士的眼睛,我們重新回到了1894年的中國。閱讀本書,不僅僅是懷舊。
(澳)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 ·隨筆 ·17.2萬字
《昨日的邊城》作者龔靜染小城三部曲之一。三百年川南小城史,重現一個昔日的鹽業重鎮。川蜀歷史地理文化非虛構之作,歷史與文學的雙重見證。川鹽入黔、川鹽濟楚、鹽務稽核、戰時鹽務、永利化工、川鹽股票……中國近現代鹽業發展的每一步,它都參與其中,并常常成為其中的主角。一個川南小城,三百年沉底鹽史,說盡了川鹽的滄桑。《花鹽》是龔靜染小城系列之二,聚焦五通橋,以當地花鹽產業為紐帶,串聯起從清初到現在的三百年。該書本為《橋灘記》修訂,因過程中新材料的重重發現,而另起爐灶,立意結構均有改向。全書分鹵泉涌、鑿井之地、鹺商春秋、西遷重鎮、戲里有鹽、咸味江湖六部分,既是小城三百年發展的時間線,也是六個維度對小城的解讀。
龔靜染 ·隨筆 ·13.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