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14世紀到17世紀時期明代哈密、吐魯番地區資料匯編,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及其風土人情、地理概貌,還反映了當時中央政權與哈密、吐魯番地方政權之間建立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密切關系。本書為修訂再版,此外,除了改正錯訛外,作者在原作基礎上又新增補了一批資料,同時將所寫《關于明代土魯番的幾個問題》一文作為附錄收入,對土魯番的概況、統治者世系及其與明朝關系做了比較深入的分析。
陳高華 ·地方史志 ·33.4萬字
中國東北地區特殊的地貌和多變的地勢,以及復雜的氣候環境,決定了東北地區的歷史文化根脈和走向,本書是《東北流域文明研究》一書的續集,正文分為四章。第一章對牡丹江、拉林河、綏芬河、烏蘇里江、渾江流域的歷史與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深入展開流域文明支系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東北五大流域文明的歷史內涵。綏芬河流域是中俄兩國共有的單獨入海的河流。第二、三章則對東北三大民族系統(肅慎、穢貊、東胡)中的古代民族進行了系統的學術史爬梳。第四章為專題性研究,對漢代蒼海郡、北室韋吐紇山、遼代木葉山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總之,流域是古往今來人地關系中最重要的自然載體之一,從流域文明的空間視野來研究人類的文化遺存并從中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
王禹浪 王天姿 吳博 王俊錚 ·地方史志 ·33.6萬字
《蓮湖年鑒》是蓮湖區編纂的綜合年鑒,將系統記述蓮湖區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情況,為區內外各界人士了解蓮湖、研究蓮湖和建設蓮湖提供全面、系統、可靠的資料信息,是展示和宣傳蓮湖區的重要窗口。
西安市蓮湖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31.9萬字
本書包括寧夏社會與民族運動、寧夏民主革命運動與軍閥統治、寧夏革命斗爭、寧夏地方政權的建立以及寧夏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等,詳細記述了今寧夏回族自治區范圍內回漢各族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斗爭歷史和建設的歷史進程。
寧夏社會科學院 ·地方史志 ·49.2萬字
本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實事求是地反映榆林市發展改革史實,力求達到思想性、資料性、科學性的統一。上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下限至2015年底,大事記和個別章節涉及到2016年。本志重點記述1978年12月改革開放后榆林發展改革的情況,設大事記編,主要記述重要會議、重大事件、重點工程、主要領導變化、機構變化及其他可資借鑒的事件,用語體文記述,語言力求簡潔、明快、嚴謹、樸實,以志為主,有記、傳、錄、圖、表等,力求圖文并茂,篇目有六編近40余萬字。
榆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地方史志 ·31.4萬字
《“十二五”廣州大事記》是“廣州史志叢書”中的一種。本書采用編年體的形式,按時間先后順序記述了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廣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民生等方面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堅持存真求實、一事一條、文字簡潔的原則,客觀、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廣州地區“十二五”期間的建設成就。全書約30萬字。
廣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地方史志 ·31.6萬字
本書是由中共溫州市龍灣區委宣傳部、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共同編著的一部口述歷史著作。書中圍繞龍灣區成立35周年這個主題,對16位人物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全面揭示龍灣區發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通過他們的口述,龍灣區35年來的發展歷程鮮活地再現在讀者面前,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 中共溫州市龍灣區委宣傳部 ·地方史志 ·21.6萬字
四十多年前,女孩瑪拉從外祖母的抽屜里偷偷拿走了一張發黃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子身穿風衣,凝眸遠眺,有種難以言說的魅力。她叫曼婭,生于中國海拉爾,1938年因“日本間諜罪”被槍決。二十多年后,正是經由這張照片,外交官瑪拉走上了一條歷經曲折的尋親之路。面對真真假假的歷史檔案、撲朔迷離的口述追憶,她以驚人的毅力,最終揭開了一個哈爾濱俄羅斯家族的悲愴往事。
(澳)瑪拉·穆斯塔芳 ·地方史志 ·21.7萬字
地湖鄉是“一塊貴州飛落湖南的‘插花地’”,雖游離于天柱母體之外,但從明代萬歷二十五年天柱建縣之日起,就一直認同天柱這個“母親”,矢志不渝。地湖雖小,但坊間流傳的故事、文獻典籍的記載,都詮釋著地湖何以成為“插花地”以及存續至今的社會文化歷史過程。本書試圖利用這些民間故事、文獻記載,探究地湖成為“插花地”的始末,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地湖人又是如何通過日常生活實踐去強化和傳承這種認同,使地湖“插花地”身份一直保留至今。
謝景連 ·地方史志 ·21.8萬字
《成都傳:熊貓家園詩歌殿堂》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點作品之一。本書按照叢書的基本要求和編創體例,結合作者自己對成都歷史文化和現代化追求的多年思考,把成都放在古今絲綢之路為紐帶的人類文明、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個性鮮明的巴蜀文化以及與中外同級別城市相競合的四個維度上,從自然地理、人文稟賦、城市基因、“天府”成因及魅力、獨到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生活美學等方面,以人物故事、重大史實、重要遺跡與景觀等為載體,盡可能照顧中外讀者的“同理心”,呈現成都這座非凡城市的生動氣韻與活力,揭示其不可限量的再現“世界文化名城”的恢弘愿景。
譚平 ·地方史志 ·23.6萬字
固原是寧夏的南大門和半壁河山。《固原年鑒2017》由固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寫,全書共計30編,282幅圖片,約70萬字,本書全面、系統、詳實的記載了2017年固原市行政轄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成就,體例科學得當、內容詳實精煉、版式新穎精致。將全面發揮志書“資政、存史、教化”的作用,成為打造文化固原的重要載體。通過特載、大事記、附錄等類目將固原2017年大事、喜事、難事、急事等均以體現,使之成為了解固原的重要窗口。
固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地方史志 ·47.4萬字
《潮學集刊》是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辦,收錄有關潮汕歷史文化研究的高層次、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學術年刊。本書為第五輯,收錄潮學研究學術論文22篇,論文內容涵蓋海上絲綢之路與華僑華人、文化遺產、區域與社會歷史、潮籍人物、宗教信仰等潮汕歷史文化領域的最近研究成果。
林立 ·地方史志 ·21.8萬字
貴州省東南部沅水上游主要支流清水江所構成的故事里最精彩篇章是清代以來滿江漂流的木材帶出的喧囂與繁華。零星文獻記載和至今流傳的故事中,展開的也正是一幅圍繞木材的流動所形成的區域社會歷史圖景。本書圍繞木材流動背后演繹故事的漸次展開,將清水江下游地區置于王朝國家政治經濟發展脈絡中加以把握,通過對以木材種植采運活動為中心的區域歷史的描述,探討依賴區域市場網絡發展,傳統國家力量與地方社會發生了怎樣的互動,從而對區域社會變遷之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多種關系復合一體的過程,進行地域化的理解和做出歷史性的解釋。
張應強 ·地方史志 ·26.1萬字
本書匯集四川師范大學重點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既從政治上探討清政府、南京國民政府與紅軍對邊疆民族地區不同政策,也從經濟上對近代內地農作物輸入邊疆與邊疆市場構建予以史實考證;不僅考察民國邊疆基礎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發展,也分析近代邊疆研究機構的演變與學術形塑;在論及晚清、民國學人的不同學術道路選擇、調適的同時,還剖析西方學界的中國邊疆史研究流變。從史實和學理上,系統、立體地呈現了近代中國所經歷的邊疆巨變,政、學兩界關于發展邊疆和改良邊政的各種努力,晚近以來中外學界的中國邊疆研究情況。
汪洪亮主編 ·地方史志 ·27.7萬字
這部長安歷史文化研究(第八輯)是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編輯出版的又一套論文集。全書分六個部分:一理論研究,二歷史地理,三文學藝術,四關學研究,五歷史文化,六文獻考證。全書從這六個部分著手,論述了歷史上有關長安的歷史地理、文獻研究、歷史與文化研究,研討長安的自然環境、城市發展及其相互關系、長安古聚落、長安人文景觀變遷及其利用等問題。
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地方史志 ·23.8萬字
《清代地理志書研究》是以《清史地理志》、《清史地圖集》學術團隊科研成果為主的論文集。收錄15篇論文,主要是《清史地理志》編纂過程中的考證、體會、感想,《清史地圖集》編繪當中的一些初步認識,學術性、邏輯性均較強,對于清代地理典籍、輿地圖和關于清代的地理典籍做了相應的校勘、詮釋、分析,有的回憶參與《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繪過程,有的地理考釋頗見功力,而有的分析則以實地考察為基礎的深度研究。
華林甫 鄒逸麟 ·地方史志 ·22.3萬字
隋唐五代時期,洛陽上升到新的高峰。洛陽作為千年國都,這一時期或為東都、神都,或為西都、京師。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又增添了隋唐大運河中心的身份。洛陽牡丹嶄露頭角,牡丹花城揭開了序幕。這一時期,帝王們或多次巡幸,或長期駐守,利用洛陽“天下之中”的便利條件來統治全國,號令天下。洛陽和世界連成一片,周邊民族的首領、使者、商賈、僧侶、留學人員,梯山航海,在這里活動、定居、安葬。這里人文薈萃,群星燦爛;經濟繁榮,技藝精湛。在長期歌舞升平的間隙中,也有刀光劍影和兵燹動亂。洛陽隋唐五代的歷史滄桑,由輝煌和凄婉編織而成。
郭紹林 ·地方史志 ·32.2萬字
編修地方志是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建國后的首輪地方志編纂工作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展以來,歷時30余年,取得全國省、市、縣三級志書編纂的豐碩成果。本書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首輪地方志編纂的歷史過程,分析和總結修志工作中的經驗教訓,針對新方志編纂理論及相關問題,從新方志的編纂理論、志書體例、修志方法等問題入手,提出與民國修志作對比分析的研究思路,進而提煉方志文化的內在因素,為當前修志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曾榮 ·地方史志 ·34萬字
《北京史學論叢》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組織編寫,內容涉及對北京歷史的介紹和研究,是北京區域歷史研究的匯總,分為區域關系、歷史地理、產業金融、社會生活、學術思想、文化藝術、會議綜述幾部分。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主辦 高福美主編 ·地方史志 ·21.2萬字
以瑰麗的文學想象書寫這座東海之濱的溫潤之州,完美呈現出其“山海交融智行天下”的城市特質。《溫州傳:別是一乾坤》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重要讀本之一。溫州的人文特色豐富多彩,既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的地域文化,也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地方風俗,還有鮮明的商業精神。這些人文特色共同構成了溫州獨特的城市魅力,也為這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全書以時間為序分設十章共五十二個小專題,以人物故事、重大史實、重要遺跡與景觀等為載體,以瑰麗的文學想象書寫這座東海之濱的溫潤之州,展示其城市亮點、文化傳承和悠久歷史,呈現其“山海交融智行天下”的城市特質,突出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發揮的作用。本書系溫州首部城市傳記,溫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全程督導。
金丹霞 吳林飛 尤豆豆 ·地方史志 ·30.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