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武漢學研究》集刊以貼近武漢、研究武漢、服務武漢為基本宗旨,堅持學術性與應用性并重、專業性與實效性并舉的辦刊思路,堅持嚴謹求實的學風、首發原創的刊風,積極發揮理論創新、輿論引導、咨政建言、服務社會的基本功能,為地方學、城市學研究探索創新的理論和方法,為提升武漢城市文化軟實力作貢獻,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全面開啟復興大武漢新征程提供智力支持與精神支撐。
涂文學 ·地方史志 ·22.1萬字
《臺灣通史》是連戰先生祖父、臺灣著名史學家連橫的代表作。作者積數十年之力,搜集有關臺灣的中外文獻、檔案、和傳聞,仿照司馬遷《史記》的體例,著成此書。全書起于隋朝,終于晚清日本侵占臺灣止,舉凡臺灣的政治、軍事、經濟、物產、風俗、人物,本書皆有論述。對大陸人民開拓臺灣與臺灣人民抗擊荷、英、法、日等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更是予以了重點關注。通讀全書,不難看出連橫先生的一片愛國赤誠。
連橫 ·地方史志 ·49萬字
本書通過對《異域志》《吐火羅考》《流沙墜簡》《斯文·赫定在樓蘭所得的中國文物與其他發現》《樓蘭漢文簡紙文書集成》《漢書·西域傳》等一百余部中外古籍的研究、甄別與整理,還原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古國——樓蘭(后名鄯善)興起、發展、遷徙、衰亡、消失的過程,既闡明樓蘭在絲路南道文明傳承中的重大作用,又通過對樓蘭消失、周邊地區環境惡化,特別是羅布泊干涸的反思。是一部集文學、文化和環境、地理為一體的作品。
高洪雷 ·地方史志 ·20.1萬字
《廣西簡史》摒棄平鋪直敘、面面俱到的慣常做法,而采用以重要人物為目、以重要事件為綱的寫作框架和寫作形式,用一個個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串聯廣西的歷史,提綱挈領地勾勒廣西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劉祥學 ·地方史志 ·23.9萬字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了,深圳故事不再簡單。深圳的歷史越挖越深,深圳的社會越來越繁復,不分枝葉地描述,可以汗牛充棟,化繁為簡的敘說,妙在沙里淘金。因特虎智庫老亨的這部《深圳傳》,有著獨特研究視角和草根式的敘事范式,以十數個選點,囊括深圳宏大敘事:深圳何來?改革何謂?開放何所得?經濟何以興?科技何以領先?文化何以有新意?未來何以值得期許?皆借典型事例,條分縷析,周詳解說。篇幅不甚長,當詳則盡詳;史料極其豐富,寫意亦寫情。內容和寫法上,甩開了傳統編年、紀事和傳記的正史寫法,以散文筆法做傳,抓住深圳40年歷程中的核心要素和關鍵細節,關注民間,解剖案例,切換角度,提煉特質,發掘情懷。紀念經濟特區,紀念改革開放,需要一部這樣有情有義有識見的作品。
老亨 ·地方史志 ·24.4萬字
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斗是一件被人們遺忘或忽略的重大歷史事件。這場械斗規模之大,死傷之眾,影響之深,在中國歷史上是僅見的。因它被當時的政府及后來學者視為“民間私斗”而不予重視,加上當時太平軍、洪兵、第二次鴉片戰爭等歷史波瀾,這場械斗成了人們記憶中的死角。本書利用大量檔案、官書和方志等資料,對發生于咸豐同治年間的這場土客大械斗作了詳細的記述和評論。全書共分三編,計十章。上編講述這場斗禍的遠因與近因;中編對這場斗禍的基本情形作了勾勒;下編主要講述清政府針對這場斗禍所采取的對策與斗禍的基本平息。該書不單講述了一件被人們遺忘的歷史事件,由于涉及近現代客家分布的由來,所以對歷史學、客家學的研究都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本書曾于2003年由商務印書館推出,此次為再版。
劉平 ·地方史志 ·23.2萬字
《廣州傳》以豐富詳實的史料、通俗明快的語言,娓娓講述了廣州這座城市從新石器時代到1949年間,從“化外之地”變成外貿重鎮、幾經毀滅又重獲繁榮的跌宕歷史。全書以朝代為劃分,四條線索穿插書寫。一是城市形態的變化,比如廣州這座城是怎樣從無到有,它的城池、建筑、街道是怎樣建起來的。二是生活形態,尤其是衣、食、住、行、玩的變化,以及民間的各種習俗、節慶。三是經濟形態的變化:廣州是靠什么發起來的?不是靠工業、農業,而是靠商業,尤其是對外貿易。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外貿史上,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四是文化形態的變化,包括廣州的文化、教育、宗教、民間藝術與工藝等。
葉曙明 ·地方史志 ·42萬字
海南農墾的產生、發展、存在與命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中國當代史和海南歷史密切相關。海南農墾發軔于中蘇橡膠合作,經歷了抗美援朝、人民公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開放等時期,一路顛簸走來,前進與發展是其永遠的主旋律。海南農墾的每一次發展與變革,對于海南社會歷史、土地開發、人口增長、生產關系改造、基礎設施完善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閆廣林 沈琦 ·地方史志 ·20.4萬字
本書以綜述、專題研究、文獻摘編、報刊資料、大事記五大板塊,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寧夏農村改革發展30年以來所取得的成就。
中共寧夏區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9.7萬字
以瑰麗的文學想象書寫這座東海之濱的溫潤之州,完美呈現出其“山海交融智行天下”的城市特質?!稖刂輦鳎簞e是一乾坤》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重要讀本之一。溫州的人文特色豐富多彩,既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的地域文化,也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地方風俗,還有鮮明的商業精神。這些人文特色共同構成了溫州獨特的城市魅力,也為這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全書以時間為序分設十章共五十二個小專題,以人物故事、重大史實、重要遺跡與景觀等為載體,以瑰麗的文學想象書寫這座東海之濱的溫潤之州,展示其城市亮點、文化傳承和悠久歷史,呈現其“山海交融智行天下”的城市特質,突出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發揮的作用。本書系溫州首部城市傳記,溫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全程督導。
金丹霞 吳林飛 尤豆豆 ·地方史志 ·30.8萬字
《杭州傳:住在天堂》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作者以時間為序,從琢玉為劍的古越人一直到當代杭州,系統梳理了杭州的形成和發展:從一個大海灣、一片沼澤地,經自然環境的巨大變化、歷世代居民的百般努力,滄海變桑田,到如今已成為人們向往宜居的人間天堂,不僅環境優美,風物宜人,在歷史、國學、文學、藝術、美術、園林、宗教、大數據等眾多領域里,這座城市都走出了自己的大師,譽滿全球。作者以史家之筆鉤沉城市往昔,亦以詩意之筆凝神其間人物;既寫家國疼痛打在這座城市身上的烙印,更寫國家振興對這座城市的激勵和鞭策。本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全方位了解杭州的人文佳作。
王旭烽 ·地方史志 ·33.9萬字
書稿記錄了20世紀60年代至今攀枝花市民的市井生活,涉及人們的吃、住、行、娛以及對日常生活的體悟和感受。通過此書,展示和留存了攀枝花市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民俗、新風尚,體現了攀枝花市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和歷史文化、城市建設上取得的成果。該書為巴蜀民風民俗叢書中的一冊,其中《成都市井閑談》(上、下)《眉山市井閑譚》已經由我社出版。
四川省政協文史資料和學習委員會編 ·地方史志 ·27.3萬字
本書以濱海城市泉州為對象,考察了其從公元三世紀北方漢人南下入閩的初期階段,到1949年之間一部漫長的區域史和城市發展史,實為一部內容豐瞻的“泉州傳”。作者用歷史人類學的方法,綜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堅雅的經濟空間理論及克拉克的區域網絡史分析,對泉州城的興起、成熟、興盛和衰落,做了線索性的宏觀鋪陳,并重點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時代文化多元主義影響下的迅速發展和商貿繁盛,以及明清以來在本土主義意識形態及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的雙重壓力下出現的權力、經濟與文化的轉型。作者通過自下而上地敘述一個地方的歷史轉型,一方面揭示域外與本土交錯關系下泉州的“古今之變”,說明其演變過程是在家庭、地方社會、國家與更大空間范圍的世界之間互動的歷史產物;另一方面借助歷史學和人類學的辯證,對主流的進化史觀、民族國家敘事和世界史敘事提出不同的看法,從而為反思支配歷史敘述的觀念形態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本書初版于1999年,原名《逝去的繁榮》。此次再版,作者加寫了近兩萬字的“再版自序”,并更改書名為《刺桐城》。
王銘銘 ·地方史志 ·32.6萬字
《明清江南史叢稿》收錄了作者治明清江南史三十余年的研究成果。文章按類型分為四部分:“專論”數篇論文是明清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領域的奠基之作;“散論”以個案為主,談江南的官、紳、民,情理皆佳;“講談”“序跋”兩部分側重方法論和治史心得,保留了講談的原味和對人對書的點評臧否。附錄為作者所撰回憶錄的一部分,讀者由此可以了解作者早年的成長歷程。如果讀者真有點興致讀我所寫的這些東西,一定不要把它看作真正的學術著作。它們最多也只是一個過來人用筆傾訴過往的“經歷”,對“經歷”的隨機即興體驗。背景是“大歷史”,人人都參與其間的“大歷史”。如遇知我者,讀出我在這種“大歷史”中所思所惑,罪我非我都無礙,博我會心一笑,則萬幸萬幸矣。——王家范
王家范 ·地方史志 ·26.4萬字
隋唐五代時期,洛陽上升到新的高峰。洛陽作為千年國都,這一時期或為東都、神都,或為西都、京師。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又增添了隋唐大運河中心的身份。洛陽牡丹嶄露頭角,牡丹花城揭開了序幕。這一時期,帝王們或多次巡幸,或長期駐守,利用洛陽“天下之中”的便利條件來統治全國,號令天下。洛陽和世界連成一片,周邊民族的首領、使者、商賈、僧侶、留學人員,梯山航海,在這里活動、定居、安葬。這里人文薈萃,群星燦爛;經濟繁榮,技藝精湛。在長期歌舞升平的間隙中,也有刀光劍影和兵燹動亂。洛陽隋唐五代的歷史滄桑,由輝煌和凄婉編織而成。
郭紹林 ·地方史志 ·32.2萬字
《海南島傳:一座島嶼的前世今生》是“絲路百城傳”叢書中唯一一部以整個島嶼(?。榈乩韱卧淖髌贰:D蠉u的自然之魅,已經為無數的眼睛所領受。然而,作為人類生活的一個特殊現場,這里曾經風起云涌、撕心裂肺的一切,卻杳然沉入歷史的深幽與冰涼。本書以隨筆的話語,敘述了這座海島隱秘而傳奇的身世,打撈出沉船一般斑駁的人物與事物,在復活再現的同時并加以輾轉演繹,從中榨取出豐盈而令人驚訝的意義與滋味——這恰恰是海南島最令人神往的所在。
孔見 ·地方史志 ·34.4萬字
臨清傳是“絲路百城傳記”系列叢書之一,一部記述山東聊城地區臨清市的城市傳記。臨清市現今為縣級市,但這座依傍運河的小城,曾挾以地利,在明清兩朝鼎盛之極,成為當時全國知名的商埠重鎮。臨清地處運河南北之間,又關系中國東西富饒之地,作為一個重要的運輸樞紐,交流甚多,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運河文化。書稿中既對臨清繁盛時期遺留下的古跡遺址進行了側重解說,比如臨清炒關、鑄幣廠、臨清磚、臨清波斯貓等;也對當今臨清的世風民情進行了描述,比如武術之鄉、京劇之鄉,臨清名小吃等,都讓人印象深刻。
王樹理 ·地方史志 ·22萬字
四十多年前,女孩瑪拉從外祖母的抽屜里偷偷拿走了一張發黃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子身穿風衣,凝眸遠眺,有種難以言說的魅力。她叫曼婭,生于中國海拉爾,1938年因“日本間諜罪”被槍決。二十多年后,正是經由這張照片,外交官瑪拉走上了一條歷經曲折的尋親之路。面對真真假假的歷史檔案、撲朔迷離的口述追憶,她以驚人的毅力,最終揭開了一個哈爾濱俄羅斯家族的悲愴往事。
(澳)瑪拉·穆斯塔芳 ·地方史志 ·21.7萬字
本書是作者已經公開發表和部分未公開發表的有關隴右歷史地理研究方面的論文匯編。論文集共分四編:第一編理論與方法部分收入論文5篇。探討了歷史地理學人地關系研究中不同尺度時空下文化力與自然力的相互關系與地位及尺度選擇與轉換等重大理論問題,并系統介紹了歷史氣候的研究方法、技術與手段以及地理信息系統在歷史地理學中的應用現狀與前景。第二編人地關系與早期文明部分收入8篇論文。分別從大尺度(中國北方)、中等尺度(西北)和小尺度(渭河上游)視角,以人地關系為主線,闡述了在自然環境與技術進步的共同作用下,早期農業文明的時空演化過程及機制。部分論文運用了量化分析法,借鑒了經濟地理學區域結構與組織的相關理論。第三編歷史交通地理部分收入有關絲路交通與隴蜀交通方面的論文11篇。本部分在使用歷史地理學傳統的文獻考證、實地調查方法之外,嘗試將人地關系理論與經濟地理學的空間相互作用理論應用到研究中,為歷史交通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第四編歷史災害綜合研究部分收入甘肅歷史地震與氣象異常相關性研究方面的系列論文5篇。目前國內自然災害史方面的綜合研究不多,將歷史地震與氣象異常兩個看似不相關的要素聯系起來綜合研究的成果更少。
蘇海洋 ·地方史志 ·25.7萬字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火炬區)位于原香山縣城東,因而被稱為“東鎮”。本書稿為地方鄉土歷史文化研究,記述范圍涵蓋中山火炬區現有全部行政區劃。全書分為6章,共96篇,采用章回體編寫,以開闊的視野、鮮活的筆觸記述東鎮的歷史故事、傳說、民間習俗、傳統文化等,比地方志書更具可讀性。本書對地方素材的整理、推廣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家鄉。
中山市社科聯火炬分會 ·地方史志 ·25.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