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高州市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木偶)之鄉”。本書稿以生動的文字展示了高州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特色美食、歷史名人、傳統民間藝術等。每篇主題配上精致的手繪插畫,以廣大年輕讀者喜愛的形式還原歷史文化名城高州的獨特風貌。本書稿是“Hello,茂名”手繪漫畫系列圖書之一種,旨在用手繪漫畫的新穎形式向年輕讀者介紹茂名及其市轄區、縣級市的地方風土人情。全書約5萬字,約80幅插圖。建議出版。
蘇鐵蘇鐵 ·歷史地理 ·3.1萬字
本書橫跨15000年的人類漫長發展史,圍繞全球文明重心的遷移,就西方何時開始主宰世界等重大問題展開闡述,對決定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的諸多因素進行了定量描述,以此追尋經濟和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演進。
(美)伊恩·莫里斯 ·世界史 ·14.3萬字
在《古希臘羅馬技術史》書中,赫爾穆特·施耐德對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技術和工藝的重要意義和發展做出了概述,并以清晰易懂、內容豐富又簡明扼要的方式呈現給了讀者。在簡短地介紹了古希臘羅馬的技術在埃及及古代近東的起源之后,作者就將論述的中心推進至對希臘和羅馬文明的闡述中去。他對農業、農產品加工、采礦和冶金、手工業、建筑工程、運輸業、基礎設施建設、文字交流、機械學、計時技術和軍事領域中的技術發展進行了介紹,并對當時相關的專業書籍文獻針對工藝所進行過的理論探討予以了闡釋。
(德)赫爾穆特·施耐德 ·世界史 ·6.8萬字
《東方的文明》是法國歷史學家勒內·格魯塞的代表作之一。該書圍繞“近東和中東的文明”“印度的文明”“中國的文明”“日本的文明”,對東方文明進行系統闡述。格魯塞并沒有從東方歷史的全局入手,而是依靠自己廣博的知識以及對古物資料收集、研究,并以審美和學術為基礎理清了東方各古國的藝術發展之路。因為格魯塞的介紹,東方的古韻躍然紙上,東方的文明也從另一角度展現于世界。
(法)勒內·格魯塞 ·世界史 ·49.3萬字
2006年夏的蒙古國考察,是一次以中國學者為主、多國多學科人員共同參與的蒙古歷史考察之旅,歷時14天,行程2800公里。考古學者羅豐以詳實豐贍的旅行筆記為基礎寫成此書,生動記述了一行人的甘苦和收獲。一路上作者筆不離手,不放過點滴的個人感受和生活細節,他追摩前輩科學探險學者的風范,悉心記錄游牧生活特有的風土人情,壯麗蒼茫的草原美景,以及先民留下來的鹿石、碑銘、遺址、墓葬等,配合大量照片、手繪圖片,使這部紀行成為一部難得的科考筆記佳作。作者對學術旅行的記述有骨有肉,特別是對于考察行程中諸多細節的描寫,對蒙古國社會、經濟、民生的細致觀察,呈現出一部出色的考察記應有的風貌。本書的意義還在于,中國讀者對于蒙古國所知甚少,隨著近年來中蒙兩國社會、經濟交往加深,本書對蒙古歷史和現狀的記述可以滿足中國讀者的濃厚興趣。
羅豐 ·隨筆 ·9.4萬字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是近年來發現的關于三國孫吳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其主要內容是孫吳嘉禾年間臨湘侯國的一些行政簿書。所涉及的事務大都是臨湘侯國的要務,不僅真實地反映了臨湘縣廷日常行政的政務特征,也忠實地記録了當時臨湘侯國重點處理的甚至事關孫吳全局的上務與時務。對于這些吳簡的解讀與利用,是近年來歷史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本書即利用這批吳簡解讀孫吳制度乃至與漢、晉制度的關系的一次嘗試。全書結構清晰,分析深入,論述嚴謹,是一部優秀的學術著作。
凌文超 ·文物考古 ·22.6萬字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德國成為戰敗國,被解除了武裝。然而,不過20年的時間,德國又一次崛起,成為歐洲強大的軍事力量。如果考慮到在此期間它還經歷了歷史上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社會動蕩的話,那么這一切幾乎是不可思議的。《第三帝國:鐵拳(修訂本)》認為,一戰結束后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的不公正是導致德國迅速武裝以求報復的根源。另一方面,以西克特將軍為代表的德國國防軍處心積慮,整軍備武,通過大力強化士兵的領導能力,為一支將來迅速擴張的軍隊做好了人才上的準備,最終走上了窮兵黷武的不歸之路。
美國時代生活編輯部 ·世界史 ·8萬字
本書是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斷代史之一。本書初版于1947年,后多次重版,是研究秦漢史的最基本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本書分前后兩部分。前半部為政治史,按歷史事件的順序編排;后半部為社會經濟文化史,采用分門別類的辦法敘述。
呂思勉 ·中國史 ·61.5萬字
巴黎街道的簡單風貌蘊含著這座城市的記憶,將景觀分割開來的不自然的臺階或者狹窄的小道,這種微弱的不安感促使我們翻開舊地圖,去找尋歷史上的旅游指南和文學作品中的巴黎,去尋找莫泊桑、蘭波和左拉生活的時代。作者將巴黎的過去展現在讀者眼前,幽默地講解19世紀巴黎的風俗和世態。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研究者的引領下,本書將以“偵探游記“的形式,講述那些瑣碎的、微小的古老事物,帶領讀者體驗從中世紀到十九世紀的巴黎旅程。
(日)宮下志朗 ·隨筆 ·9.6萬字
本書主要以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中心討論陽明學在兩地草根化的過程,包括學術如何在地發展、學術群體的動員能力,以及陽明學學者如何經營與地方鄉里的關系等。在陽明學學者主導下所成就的許多社會事業,有助于建立其在地權威,尤其從嘉靖到萬歷一百年間在吉水、安福兩縣持續進行的賦役改革,當地陽明學學者是成就此事的幕后功臣,使一些陽明學學者有被當地士民視為圣人的傾向。吉安陽明學與地方家族之間合作共生的關系與方式,可說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宋明兩代理學家“化鄉”的理想。
張藝曦 ·中國史 ·30.3萬字
《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察與研究》記述了自遠古至19世紀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察與研究》由6章23節正文、30篇考察文、6篇綜述文構成。23節正文以人物的交流為主線記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主要脈絡;30篇考察文報告了影響至今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最鮮活的足跡;6篇綜述文概括了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全貌,另有序章闡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點和分期。
滕軍等 ·世界史 ·24萬字
北京歷史人文地理是中國區域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的組成部分,《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綱要》以梳理學科發展脈絡、考辨相關史實、推進學科建設為宗旨,在回顧總結當代學術進展、參考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運用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結合區域史、城市史、專門史等相關領域的收獲,逐次探討了北京地區自先秦至晚近時期的民族興衰及其活動空間、行政區劃系統的歷代沿革、北京城址變遷與周邊聚落成長、城鄉人口的增減遷移和分布、水陸交通系統的建立與變革、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經濟活動的時空過程、古代軍事活動的地理依托、區域文化現象的歷史地理特征等問題;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分析了地理環境與歷史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時代變遷及其區域差異之間的密切關系和相互作用,從而簡要勾畫出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的學科框架,為繼續充實研究內容、拓展學術領域奠定初步基礎。
孫冬虎 許輝 ·歷史地理 ·29.2萬字
本書為一位60后版畫家,用黑白木刻的形式講述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那個時代的胡同生活,以一個不能再平凡的視角記錄發生在現已物是人非的東單棲楓樓胡同里面的平凡人、平凡事;讓人們追憶過去,珍惜我們今天的擁有。本書主要由50幅作者創作的版畫組成,配以敘述性的文字。
芮法彬 ·隨筆 ·1.4萬字
中國遠征軍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中國政府為踐行中美英等盟國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協定而組織的出擊緬甸和滇西的軍事武裝。中國遠征軍的將領基本是以黃埔軍校畢業生為主,據不完全統計,他們在中國遠征軍各部隊中團以上干部約占有三分之二。本書以中國遠征軍中的黃埔生將領為主軸和紐帶,以中國遠征軍歷史活動為脈絡,結合穿插,再現中國遠征軍中的黃埔生將領在這段歷史中的精彩人生和愛國英雄業績。全書約20萬字。
劉育鋼 ·歷史地理 ·17.7萬字
浙江省社科規劃重點課題。浙江省哲學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宋學研究中心”立項課題。擬依托“宋學研究”策劃《宋學研究叢書》。宋代溫州的舉業盛況令人驚嘆,宋代溫州區域文化的發展和永嘉學派的形成也都與科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宋代溫州科舉一直未能受到學界的關注和重視。本書在考訂宋代溫州登科情況的基礎上,對宋代溫州科舉狀況作了總體性評估,總結了宋代溫州科舉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分析了宋代溫州科舉興盛的原因,并進而探討了宋代溫州科舉與永嘉學派的形成及互動關系。
陳永霖 ·歷史地理 ·20.6萬字
《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奠定了中國史學的基本格局。在史學、文學等諸多方面,都深刻地影響了后世。本書從《史記》的成書過程、內容、體例、取材、史料運用與價值、述史框架、書法、史學理論、編纂、《史記》紀傳與傳記文學等方面,探討《史記》的創作方法和過程等。在熟稔《史記》的基礎上,作者對相關史料進行了詳細梳理與認真辨析,于前人舊說去粗存精,于己立新說詳明其故,自成一家之言。
趙生群 ·史學理論 ·19.9萬字
《史與物》所及一九○九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中國學者和學術機構等寫給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的三十八封信,以及與此相關的十三個附件,是為研究過去兩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近現代學術的起源以及覆蓋歐亞大陸的思想遷徙和運動所收集的相關史料,和基于這些史料的研究擴展。該書對漢學、國學、漢學與國學相遇的概要式回顧,將作為把這些珍貴信件回置到當時場景的背景表述;而史與物,則是編著者對信件,和信件可供回溯的中國人文社科知識體初建期學術盛況和中外學術互動的分析與展示。
祖艷馥 (西)達西婭·維埃荷-羅斯 ·史學理論 ·5.6萬字
講解深入淺出注釋簡明扼要翻譯準確生動《山海經》是從戰國時期到漢代初年,經多人編寫而成的一部古書,書中的記載以神話為主,范圍龐大,除了保存大量的神話資料外,還涉及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諸如宗教、哲學、歷史、民族、天文、地理、動物、植物、醫藥等學科,內容包羅萬象,堪稱當時的一部生活日用百科全書。
佚名 ·史料典籍 ·13萬字
《古典時代的終結:羅馬帝國晚期的歷史》以簡明扼要、深入淺出且又發人深省的方式,記述了公元284年至565年古典時代晚期的歷史。除了對歷史事件簡潔明晰的介紹外,作者還尤為著力于揭示古典時代對于現代性的現實意義。而這一點更是突出體現在,不論是教權與皇權的矛盾、法典的編纂,還是古典文化在日耳曼人國家中的傳承,乃至古典時代城市生活的存續,都對中世紀及近代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德)哈特溫·布蘭特 ·世界史 ·10.5萬字
本書對漢晉南朝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業開發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系統梳理。全書分五章,首章介紹長江中下游地區早期環境與農作的基本情況;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別著眼于環境自身的變遷、對環境的改造與對環境的適應三個方面,闡述環境因素在漢晉南朝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第五章考察漢晉南朝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業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本書對歷史時期農業發展與環境變遷間辯證關系的剖析,突破前人成說,指出農業同樣具有保護自然、穩定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機能,尤其是農業開發強度不大的情況下,其對生態環境的正面影響要遠超負面影響。
王勇 ·歷史地理 ·3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