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近年來,“記憶”已成為歷史研究領域的核心概念。“記憶”一詞既代表著一個新的、獨特的研究領域,又代表著一種嶄新的途徑,借之可以將歷史概念化,成為更普遍的探索領域。本書針對關于記憶的各種探討和理論,提供了容易進入又發人深思的引介,所涉及的主題凝聚著歷史學家的普遍關切。全書關注記憶在所謂歷史過程中的角色,考察了個體與集體之間、作為遺存的記憶與作為重構的記憶之間,以及記憶與歷史作為各種回顧性知識形式之間的關聯。
(英國)杰弗里·丘比特 ·史學理論 ·18.9萬字
本書中,大衛·安德烈斯震撼發聲:是法國的農民階層讓1789年的大革命取得勝利,并捍衛了最終成果。長期以來,人們談到這場革命時,眼中只有法國貴族、精英與市民階層,但事實上,農民階層的抗爭惠及的人群更廣、影響范圍更大。史學著作用更多篇幅來講述羅伯斯庇爾、丹頓、拿破侖的故事,卻忽略了這場革命中率先揭竿而起的法國農民,忽略了他們在拼死捍衛自己的政治權利與底層人民權益方面的積極作用。這本書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良知、勤奮踏實的鄉村世界,展現了身處這個世界的人們是如何奮力捍衛自己的生活,并為后代、為集體而努力的。
(英)大衛·安德烈斯 ·普及讀物 ·8萬字
我們此處所講的太空考古學,并非對宇宙間的物質進行“考古”,而是一門透過使用航空或航天數據分析衛星影象,來尋找地球上的古代人類特征或遺址的科學。本書作者,一位超酷的太空考古學家,從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角度將人類大歷史和未來技術相結合,從大眾對太空考古學家這個職業的好奇出發,更迭1944AD-1944BCE的歷史時期,在對未來充滿堅定希望的前提下提出我們應該如何從現在做起。作為一名考古學家,她在12個國家和4大洲的遙感項目中工作,使用多光譜和高分辨率衛星圖像分析確定了數千個潛在的考古遺址。這些包括以前不為人知的定居點、道路、堡壘、宮殿、墳墓,甚至潛在的金字塔。她目前主要負責眾包工作,繪制秘魯和印度的古代文明地圖。在這本書中,作者描述了該領域的演變、重大發現和未來潛力。在解密間諜攝影技術后,她在埃及神秘城市塔尼斯的新地圖上分享了她在這一領域的發現,揭示了為什么空間考古學不僅令人興奮,而且對為后代保存世界古代寶藏至關重要。這個故事將讀者帶回到過去,穿越國界,回到遠古人類的日常生活中,他們在幾千年的時間里展現了勇氣和智慧。
(美)薩拉·帕卡克 ·文物考古 ·19.3萬字
一個新的世界誕生后,每個人都會開始習慣它的存在。從馬拉鐵道到如今的高鐵,完整記錄火車鐵道的百年歷史,火車鐵道是經濟的拓荒者,也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助推器。資本、能源、技術、革命、國家、戰爭、工業家、改革者、政治家、商人……一部火車鐵道的歷史,就是一部現代世界簡史。克里斯蒂安·沃爾瑪爾以火車鐵道的發展為線索,全方位展示鐵路這項發明在過去200年里對每個人的影響。從朝九晚五工作制的確立,到人們的居住、飲食與娛樂方式,大到國際格局,在多變流動的世界中還歷史以原貌。
(英)克里斯蒂安·沃爾瑪爾 ·普及讀物 ·8.2萬字
本書是作者根據早年間發掘成果、☆新的碑文解讀,在建筑學、美術圖像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校訂新史料、加入對遺跡修復中傳統技法的新發現而成的著作。全書淺顯易懂,是一本關于吳哥建筑、吳哥王朝歷史、吳哥社會史的入門讀物,圖文并茂,填補了國內介紹吳哥王朝歷史方面著作的空白,可以讓更多中國讀者不再只知曉吳哥窟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存在而不知其背后的歷史,也可以讓讀者們對柬埔寨這一位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東南亞鄰國產生更多的了解。
(日)石澤良昭 ·世界史 ·12.4萬字
這是一次穿越了5500年人類歷史、令人眼界大開的公路之旅。交通如何不可避免地塑造了人類文明?湯姆·斯丹迪奇為我們揭曉了這一問題的答案。從出現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車輪開始,斯丹迪奇帶領我們快速穿越了馬車、火車和自行車時代,向我們展示了這些相繼出現的交通方式是如何融入我們生活的,從城市地理到時間體驗,再到我們的性別觀念。接著,斯丹迪奇深入探究了汽車發展的歷史,探討了社會對汽車的抵制,以及在汽車被廣泛使用過程中社會所發生的劇變。汽車改變了這個世界的治理方式,改變了世界的布局和交通管理模式,也改變了世界的外觀、聲音和氣味——而且并不總是以我們喜歡的方式。如今,在共享出行爆炸式增長,以及多年來有關自動駕駛汽車的各種預測之后,由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重疊引發的社會變革,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批判性地重新審視我們與汽車的關系。在《車輪上的歷史》一書中,斯丹迪奇推翻了盛行的謬見,思考了那些我們未曾選擇的道路,并引領我們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過去。由此,我們才能創造出一個想要看到的未來。
(英)湯姆·斯丹迪奇 ·世界史 ·15.5萬字
馬與人之間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自古以來,馬一直被廣泛應用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見證中外文化融合交流的重要見證者。這本少兒繪本以歷史時間為線,通過一幅幅細節精彩、畫面優美的中國名畫,串聯起一個個人與馬的溫情故事:馬護送蔡文姬歸漢、幫助李世民建功立業、馱著唐僧西天取經……還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童趣的口吻,講述馬承載的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歷史文化知識,上到天上的星宿、下到地上的驛馬,從西域傳來的馬球、融入民間的“龍馬精神”……帶孩子欣賞馬、欣賞藝術,了解歷史知識。
曾孜榮 時光 ·普及讀物 ·1.1萬字
1891年,明治政府開拓使選派5名女留學生隨巖倉使團前往美國留學。她們的使命是學習西方文化和規則,學成后歸國協助培養將要領導國家的新一代開明日本人。5名女孩中最后只有3名留在美國學習。山川舍松、津田梅子和永井繁子都生長于傳統的武士家族,作為日本第一批公派留學生,一到美國,她們立刻成了名人。留學期間,她們寄宿于美國家庭,在西方文化和教育的熏陶下,幾乎徹底融入當地社會,成為了典型的美國女學生。10年后,她們學成歸國,卻發現自己已成了故鄉的陌生人。在異質文化的融合和沖撞下,女孩們堅定信念,踽踽前行,立志為日本教育改革做出貢獻。在這場女性教育的革命中:山川舍松推動日本外交,協助創立日本紅十字會,津田梅子創立日本知名學府津田塾大學,永井繁子也成為當時知名的教育家。本書通過大量檔案資料和書信寫就而成,作者通過歷史和傳記的迷人編織,展現了明治維新期間,女性地位和命運的變遷,以及日本社會、政治、文化、教育的深刻轉折。
(美)賈尼斯·寶莫倫斯·二村 ·世界史 ·18.2萬字
巴黎公社是世界歷史,尤其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至關重要的篇章。本書依據翔實的歷史文獻,采用多種文學表現形式,記敘了巴黎公社短暫的革命政權從成立到被凡賽爾軍隊殘酷鎮壓的全過程,讓我們看到法國歷史上悲壯的一頁,以及巴黎公社戰士為了捍衛“人民主權”流盡最后一滴血。書中生動再現了馬克思的“四女兒”伊麗莎白·德米特里耶娃、“紅色圣女”路易絲·米歇爾、《國際歌》作者歐仁·鮑狄埃等多位“沖天”兒女英勇奮戰的動人故事,體現了巴黎公社運動的精神面貌,并進行了深入嚴謹考證,以確鑿史料辨明真偽,揭示歷史真相。盡管巴黎公社在歷史長河中僅存72天,但馬克思說“公社的原則是永存的”。150年來,歐仁·鮑狄埃的《國際歌》以各種語言唱響全世界。2016年,法國國民議會為巴黎公社平反,承認巴黎公社的精神實質。2021年,法國乃至全球各地紀念巴黎公社150周年,作者以豐富圖文記錄了追思活動,追溯了“人民主權”的重要歷史源泉,同時體現了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敬意。
沈大力 ·普及讀物 ·11.4萬字
1912年4月10日,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郵輪“泰坦尼克號”開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航行。但鮮為人知的是,那艘船上還有8名中國乘客,而且其中6名得以幸存。有關“泰坦尼克號”上的中國幸存者,最早能夠追溯的資料只有海難發生后西方媒體的零星報道,以及“泰坦尼克號”個別幸存者的回憶和證詞:有人說他們是偷渡者,從一開始就藏身救生艇中;有人說他們是靠假扮女人混上救生艇;還有人說他們被槍指著,寧愿被打死都不愿下救生艇。這明顯相互矛盾的指控背后,是不為人知也無人關心的歷史真相。這6人就這樣無端背負百年罵名,然后被遺忘。一個多世紀之后,海事歷史學家施萬克首次為我們揭開那段被塵封的歷史。他從海量檔案資料中去偽存真,拼湊起有關中國乘客的身份信息。他親身實施浸水實驗,并且按照原比例打造救生艇,只為還原海難發生時中國乘客的遭遇,破除不實指控。他還多次前往英國、美國、加拿大以及那些中國乘客的故鄉臺山進行實地調查,追尋這些人為何漂洋過海而來,又在船難后去向了何方。
(美)施萬克 ·普及讀物 ·11.3萬字
2010年沃爾夫森歷史獎獲獎作者經典力作。2021年《華爾街日報》年度十大好書。數以千計的島嶼分散在遼闊的太平洋上,這里居住著許多不同的民族。從16世紀詹姆斯·庫克船長開始,造訪太平洋的歐洲探險家們就對離大陸數千公里的人口在此繁衍生息感到震驚不已。這些人是誰?他們從哪里來?他們是如何到達并分散在如此廣闊的海洋島嶼上的呢?杰出的人類學家尼古拉斯·托馬斯描繪了從史前晚期開始,人類在亞洲島嶼與美洲島嶼之間的遷徙過程,以及促使這些史詩般航行得以發生的航海技術。一本書快速了解太平洋上的島嶼文明,同時全方位、多維度體察島民的神話、歷史與風俗。
(澳)尼古拉斯·托馬斯 ·普及讀物 ·8萬字
1853年,法國國王路易·拿破侖指派塞納河省長喬治-歐仁·奧斯曼開啟了一項龐大而雄心勃勃的市政改造公共工程。這項改造計劃——盡管其間夾雜著戰爭、革命、腐敗和破產——不但讓巴黎的面貌煥然一新,還為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城市規劃樹立了一個典范,并開創了現代巴黎經久不衰的城市布局。林蔭大道、公園、廣場、火車站、百貨商店,以及全新的公共衛生系統,綴成了它的生命。這場歷時十五年的城市革新項目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今天的城市建設者能從中吸取什么經驗,讓城市變得更宜居、更人性?本書作者魯伯特·克里斯琴將帶領我們回到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巴黎,看它如何從一個污水橫流、貧民窟遍地、疾病纏繞的中世紀破舊城市,一躍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光之城”。
(英)魯伯特·克里斯琴 ·普及讀物 ·6.7萬字
《資治通鑒》從戰國寫到五代十國,生動展現了16個朝代1362年歷史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說是中國政治和文化遺產的“大數據”和“案例集”。本書為華杉講透資治通鑒系列第29冊(公元887—906年),主要講述唐昭宗時期的歷史。昭宗繼位后試圖恢復僖宗統治時期進一步衰弱的中央集權,經歷了多次政治斗爭和軍事沖突,包括與朱全忠等權臣的斗爭,但最終未能成功。公元904年,唐昭宗被迫遷都洛陽,唐朝的統治進入末期,朱全忠成為王朝實際統治者,五代十國時期即將開啟。翻開本書,看大唐如何在統治者的失控管理下走向末路!
華杉 ·普及讀物 ·15.1萬字
人是天生的群居動物,卻無時無刻不在沖突之中。自人類面世以來,全球流動性持續增強,信息技術讓人互通有無,但世界似乎正趨于極化和保守,隔閡和紛爭不斷。今天,持不同立場的人們還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嗎?人類的道德是否真的在淪喪?或者,讓我們追問一個根本問題——人類社會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在本書中,德國哲學學者漢諾·紹爾以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研究為工具,探討人這個物種的善惡標準和規范如何隨著群體規模、制度變遷和技術變革而演進。從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到突飛猛進至當下的世紀,全書由遠至近地展示了7個關鍵的轉變:500萬年前人類以及群體合作的誕生、50萬年前懲罰機制的出現、5萬年前文化的進化、5000年前不平等的發明、500年前現代社會的產生、50年前對少數群體權益的呼聲以及過去5年覺醒文化的興起。通過梳理價值觀、準則、制度和實踐的深層歷史,紹爾提供了一部重塑人類道德思考的啟示錄。他提醒我們,當今的社會形態只是人類“善”與“惡”漫長演化的最新環節,而在表面的分歧之下,大多數人基本上仍持有相似的價值觀,即重視合作、自由與安全,這將成為我們重新理解彼此的新基礎。
(德)漢諾·紹爾 ·世界史 ·19.9萬字
本書帶我們回顧了拉丁美洲艱難而又獨特的文明之路,從5000年前文明的曙光在安第斯沿海初現,一直講述到21世紀初的“粉紅浪潮”,以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以及宗教文化三個層次來闡述拉丁美洲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明特征,是理解拉丁美洲歷史和現實困局的一把鑰匙。
林被甸 董經勝 ·世界史 ·18.7萬字
本書全新結集了當代文學史家、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彬彬近年發表的歷史人文散文新作,收錄《陳寶箴的喉骨》《陳寅恪對中醫的看法》《胡適的美國大使當得怎么樣》《費城的鐘聲》《抗戰時期蔣介石的一種內憂》等十篇作品。文章以斜刺而來的小角度剖解歷史,在邊緣處看天下,在風云中論短長。王彬彬古今中外天上人間,道人所未道,無所不能欄桿拍遍。所寫看似閑情逸事甚或街巷八卦,卻關乎驚天之變。他以對文史的通識能力,對材料的考據辨識功夫,以老辣睿智的春秋筆法和獨特文體,令人拍案驚奇。
王彬彬 ·隨筆 ·15.5萬字
《格爾尼卡》是畢加索極為知名的作品之一。這幅畫誕生于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也有著自己的特殊使命——在海外為西班牙共和國搖旗吶喊。它以獨特的畢式元素,抽象地展現了戰爭給生命帶來的痛苦,卻沒有更加具體地展示那個它為之而生的具體事件與地點——在西班牙內戰爆發后遭到納粹德國轟炸后的巴斯克小鎮格爾尼卡。也正因為如此,《格爾尼卡》并沒有隨著西班牙共和國事業的失敗而被歷史遺忘,反而不斷被新的歷史事件重新喚醒,并逐漸登上神壇,成了永恒的反戰符號。在本書中,詹姆斯·艾德禮為我們深度解析了這幅曠世名作的來龍去脈、其背后的社會文化意義,以及它是如何影響了無數現代藝術家,并在不斷變遷的社會形態中被賦予了永恒的價值。
(英)詹姆斯·艾德禮 ·普及讀物 ·11.5萬字
本書是一項跨學科研究,涉及1750年至今的廣闊時段,考察了風景在歷史階級關系和民族認同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全書分文化表達、政治內容和民族志三部分,論及風景區的立法史,風景進入權與政治進入權的沖突或互動,交通運輸體系與景區環境保護的關系,圍繞景區開發和土地使用展開的博弈,隱匿在風景里的權力關系等。多重視角相映成趣,在學術視野和方法上都具有啟發性。
(美國)溫迪·J.達比 ·世界史 ·18.7萬字
作為現代都市必不可少的建筑元素,摩天大樓極大地改變了城市的面貌。世界上第一座使用玻璃作為外墻主體的摩天大樓,是芝加哥的瑞萊斯大廈,竣工于1895年。它開拓性的建筑結構是20世紀高層建筑的核心元素,也成為很多現代化建筑信奉的宗旨。它是怎么出現的?其建筑過程又經歷了怎樣的技術和理念革新?克魯克香克在本書中帶領我們回到了那個時代的芝加哥,講述了瑞萊斯大廈如何為20世紀城市建筑以及建筑工程學主流奠定了基礎,還有當時的杰出人物,如路易斯·沙利文、約翰·威爾伯恩·路特和丹尼爾·H.伯納姆的故事,并且展望了繼承瑞萊斯大廈血統的其他建筑,如1902年的紐約熨斗大廈,以及21世紀那些“自視甚高”的摩天大樓建筑,帶我們走進一段段或驚人、或詭異的故事。
(英)丹·克魯克香克 ·普及讀物 ·14.4萬字
薩爾珀冬陶瓶曾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驕傲。這個由雅典陶工歐克西泰奧斯和畫師歐弗洛尼奧斯制作的調酒器,其實只有45.7厘米高,但并不妨礙它成為藝術品市場上第一只賣出百萬美元的古希臘陶瓶,更無法阻止一連串堪比好萊塢懸疑大片的離奇事件與它扯上關系。在本書中,英國古典學者奈杰爾·斯皮維將帶領我們“近距離”欣賞這只來自公元前6世紀末的“火鍋”(陶瓶的綽號),看看它為何那么小又那么貴、為何似乎永遠“丑聞”纏身,以及最重要的——瓶身上“死神與睡神抬著薩爾珀冬尸體”的形象,尤其是死者之臂,怎樣影響了西方藝術千百年來的傳承與發展。
(英)奈杰爾·斯皮維 ·普及讀物 ·1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