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每一種語言都有表達使役的動詞和構式,談語言談語法必談使役用法,英漢表達使役概念和使役意義的方式非常豐富。本書探討了常用的英漢使役構式的異同、動詞及物性、非典型使役構式等。以大量的例證說明構式題元角色分析法、標記論和使役過程重寫法能較好地分析和解釋非典型使役構式,反身代詞這一角色的句法表現對于各類非典型的使役動詞使役性的解讀起重要作用。
黃小萍 ·語言文字 ·19.9萬字
本書是一部系統研究重文的專題性著作。緒論闡述了韓道昭《五音集韻》的成書價值,重文的內涵與發展沿革,以及《五音集韻》重文的術語系統、字料來源和基本類型。正文依卷次逐條考辨《五音集韻》一百五十二個韻字頭下所屬的九百餘例重文字形,基本嚢括了韻書中的生僻、疑難和典型重文。全書材料翔實,條理清晰,考證嚴密,層層剖析,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邱龍升 ·語言文字 ·19.8萬字
該書分別對美國當代很重要的小說家德里羅的《白噪音》《毛二》《地下世界》《身體藝術家》《靠前大都市》《墜落的人》和《歐米伽點》等小說進行研究分析。在他的小說中,德里羅思考了消費文化中的人際交往、影像社會中作家的責任、技術合理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創傷體驗中當事人的選擇、資本主義優選化的非正義性以及美國例外論的幻滅。盡管德里羅在小說中著力刻畫了當代美國社會傳統信仰的失落、消費文化對人們精神世界的侵蝕、人們體驗創傷的痛苦和經濟優選化引發的社會不公,但他并沒有沉溺于對現代文明各種陰暗面的揭示。相反,他在審視當代美國社會日漸商業化、人們精神世界日益平面化的同時,積極思考走出困境的辦法。德里羅不僅在小說中對當代美國社會經濟與文化狀況進行批判與反思,而且在提倡多元化、差異性的后現代語境下,通過肯定他者的超越性力量構建了新的倫理意識。
朱榮華 ·語言文字 ·19.5萬字
本書基于語言類型學視角,在充分汲取國內外已有連動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從句法屬性、語義特征、語序特性、歷時發展以及詞匯化、構式化等方面,對漢語連動式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的描寫、分析與闡釋,對漢語連動式在漢語語言體系以及世界連動語言中的地位和價值進行了論述與探究,為漢語連動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拓展了連動式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高增霞 ·語言文字 ·19.1萬字
本書討論語言測試應該遵守的計量學原則,揭示語言測試中的計量問題,提出相應的計量學建議。書中從三個維度探討語言測試中的計量學課題:測量與測試的基本問題,測量結果的有效使用問題,測量工具(例如試卷等)的編制及質量問題,對語言測試研究者、語言測量工具開發者、語言測試和語言教育方向的博士及碩士生、語言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師和管理人員)、教育測量和心理測驗研究者及碩士或博士生、教育考試工作者等有一定參考價值。
席仲恩 ·語言文字 ·19萬字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以刊登國內外學者關于中國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歷史、語言、考古、地理、宗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主要宗旨,發表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論文、書評和研究綜述等,以期推動國內學界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方面的進步。本書為第13輯,收錄了國內外學者關于西域歷史、語言研究的14篇文章。
烏云畢力格主編 ·語言文字 ·18.9萬字
本書探討了唐詩在英語世界中文本行旅的發生、發展和成熟的全過程,通過把握譯介的發展脈絡,考察了英語世界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唐詩的解讀與重構,指出唐詩在英語世界跨越200余年的傳奇歷程是英語世界在中西文明的對話中,對唐詩的詩學特征和文化內涵的思考與探索,在探索中又折射出西方文化、文學批評的自身印記以及中西詩學的互動與再識,并在此基礎上深思英語世界中的唐詩研究帶給當今學術研究以及文化交流的啟發與借鑒意義。
王凱鳳 ·語言文字 ·18.8萬字
教材主要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需要,選擇了“能力本位”的編寫體例:在內容方面,以聽記能力、表述能力、閱讀能力、翻譯能力、寫作能力和遷移能力為本位并統帥課文選擇,分別構建了“聽辨與表述能力”“閱讀能力”“繁體字識記與文言翻譯能力”“能力遷移”4個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學項目(有的還有二級子項目),每個項目下均有若干篇精選課文作為教學的基本支撐。在結構方面,總體上采用板塊式單元結構;單元內部采用“單元教學目標+單元教學提示+項目”結構;項目內部則釆用“項目教學目標+項目教學提示+基礎知識+(學練子項目)+課文”的復合型結構。
王輔政 張平 向穎等編著 ·語言文字 ·18.7萬字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是以漢語言文字教學為基礎的、關涉到多學科的交叉性學科。學科的性質決定其需要語言學理論的支撐和指導,以解釋教學和習得中“是什么”和“為什么”兩個層面的問題。本書運用理論語法的觀點、原理及方法來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語法,試圖在尋找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的接口方面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為打通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屏障做出一些努力。書中介紹和討論的語法理論主要包括:認知語法理論、語言類型學理論、構式理論、配價理論、語義指向理論、標記理論、語體理論等。
郝琳 ·語言文字 ·18.7萬字
本書涵蓋了語言學、外國文學、翻譯、區域國別研究及學科教學等方向的研究成果。本刊旨在向廣大讀者反映我國外國語言學、外國文學、翻譯、區域國別研究及學科教學五個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展現獨特的研究視角,提供具有全新參考價值的學科研究信息,在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促進中國跨語言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本輯為第十八輯,主要內容包括歷史語言學研究專欄、文學與文化、文化與教學、語言與教學等四部分十多篇論文。
劉全國主編 ·語言文字 ·18.6萬字
中國當代小說作為中國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已成為我國文學在美國譯介數試最多、受眾面最廣的文學載體。本書運用譯介學和接受學相關理論對我國當代小說在美國的譯介和接受過程進行梳理,以此分析美國讀者和研究者對中國當代文學乃至文化的態度、誤讀及其原因,從中折射出符合譯入語語言文化要求的譯介規律,為研究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提供理論和實證分析,同時也為全球化時代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增強中國文學的國際影響力,提供學術和應用雙層面的借鑒。
劉堃 ·語言文字 ·18.5萬字
本書為河北大學紅色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紅色文化研究叢書”之一。筆者通過搜集、整理和研讀大量一手日文資料,對茅盾小說在日本譯介與研究的歷史展開了詳細地考證、辨析與梳理,借助日本之“他山之石”闡釋了茅盾小說在域外文化語境下所釋放出的獨特文學價值及文化意蘊,最終整合完成了一部較為完整的日本茅盾小說譯介與研究史論稿。本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為讀者了解茅盾小說在日本的傳播情況提供了迄今最全面、最直觀的史料參考。
連正 ·語言文字 ·18.5萬字
2013年秋,當代中國語言學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在西南學術重鎮廣西大學召開。與會學者從方言學、詞匯學、語言與文化關系、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語言學思潮、語言學學科建設等方面展開熱烈討論。6年后,在廣西大學黃南津教授、復旦大學申小龍教授、武漢大學趙世舉教授、廈門大學蘇新春教授等諸多老師的努力下,編輯出版了這本論文集,既收錄了當年會議的優秀論文,也收錄了相關專家根據會議主題專門撰寫的新作。
黃南津主編 ·語言文字 ·18.5萬字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以刊登國內外學者關于中國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歷史、語言、考古、地理、宗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主要宗旨,發表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論文、書評和研究綜述等,以期推動國內學界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方面的進步。本書為第12輯,收錄了國內外學者關于西域歷史、語言研究的15篇文章。
烏云畢力格主編 ·語言文字 ·18.1萬字
本書基于全面收集的唐以前訓注“古今字”材料,考察了“古今字”訓詁在唐以前的發生、發展情況。全書分為前編、后編兩部分。前編緒論介紹本書的選題意義、研究目標,并綜述學界有關“古今字”研究的情況;第一章主要論述唐以前“古今字”研究材料的判定;第二章主要展述漢代、魏晉南北朝、隋唐三個時期的“古今字”研究情況;第三章主要論述學者對“古今字”的基本認識;第四章主要論述學者有關“古今字”成因的研究;第五章論述唐以前“古今字”研究的繼承和發展,考察了各家的“古今字”觀念。后編是《唐以前“古今字”訓注材料匯纂》,逐一展示研究對材料的分析整理成果。本書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古今字”訓詁體式在唐以前的肇源和發展情況,發掘和整理一批長期塵封于諸多古籍字里行間的前人訓詁積淀,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此外,客觀歸納各家的“古今字”觀念及其傳承脈絡,對于正本清源地描寫和完善“古今字”史和訓詁學史,以及修正學界長期以來對“古今字”術語以及前人“古今字”研究的某些誤解是有益的、必要的。而從古人的論述入手考察他們對“古今字”問題成因的認識,對了解漢語字詞關系和字際關系、完善漢字學理論和弘揚漢字文化有積極的意義。
蔣志遠 ·語言文字 ·17.9萬字
本書重點考察盛行于維多利亞時代的博物學話語如何為當時英國著名女作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再現階級、性別、地方及帝國殖民活動等重要話題提供了敘述策略,其小說如何展示了用旨在研究自然的博物學分類法研究人類社會的優勢和局限性以及博物學和其現實主義創作美學之間的關聯。博物學敘事彰顯了蓋斯凱爾多元、跨界的藝術創作理念。在學科分化日益顯著的維多利亞時代,蓋斯凱爾始終保持著在科學和人文之間自由游走的能力和精神需求。
李洪青 ·語言文字 ·17.9萬字
《廣雅疏證》因聲求義術語具有功能性異同。王念孫在使用術語進行因聲求義實踐中具有一定傾向性和繼承性,但還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術語規范。在《廣雅疏證》中,語音形式與概念的復雜關系表現了音義之間對稱性與不對稱性的統一。對稱性是語音形式和概念之間相似性的體現,不對稱性是語音形式和概念之間區別性的體現。另外,《廣雅疏證》術語中的一字異音情況與《音義異同》中的音變構詞用例有互補性,顯示了王念孫對音義異同的認識以及對以義辨音的理解與運用。《廣雅疏證》術語顯示了王念孫豐富的古聲紐思想,這些思想表明他吸收了錢大昕、戴震等的古聲紐思想后,積極運用于具體音義問題的實踐,并取得了較大成果。《廣雅疏證》術語反映了王念孫對韻轉關系的認識,與王念孫古韻分部有一致性,顯示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基本遵循了自己的古韻二十一部分部情況。另外,王念孫還根據具體訓詁實踐靈活處理韻轉情況。
李福言 ·語言文字 ·17.8萬字
本書作者是傳統蒙學研究的階段性總結和代表性成果,內容涉及三個方面:第一,對《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二十四孝》《小學》《上大人》等蒙書進行了深度解讀,包括考訂作者、介紹內容、分析體例、總結特點、說明流傳和影響等。第二,考察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從走進學塾開始,讀的是什么樣的書?接受的是什么樣內容的教育?從而讓讀者了解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了解我們為什么會是現在這個樣子。第三,對從事啟蒙教育的塾師做了多方位的研究,包括塾師的資格、聘請、收入、心酸苦痛以及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等。
徐梓 ·語言文字 ·17.7萬字
西方學術界對謝靈運詩歌的譯介和研究拓寬了謝靈運接受的視野,同時也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以西方學術界的譯介和研究為參照,我們可以反思自身的研究狀況,豐富相關主題的研究。本書立足于此,對英語世界謝靈運詩歌翻譯與研究現狀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梳理,書中既有不同譯本的微觀欣賞與比較,也有不同視角的研究述評,從中我們可以管窺他者眼中的謝靈運,這無疑對我們理解和研究古典文學是有益的。本書獲得了“重慶師范大學博士基金項目”(14XWB015)資助。
黃莉 ·語言文字 ·16.7萬字
現代人稱代詞大量進入現代詩歌,多方位地影響了現代詩歌的傳播與形式特征,成為中國現代詩歌區別于古代詩歌的一個突出標志。該著從考察漢語詩歌人稱代詞的歷史演變、現代人稱代詞大量入詩的歷史語境入手,系統地探討了現代詩歌人稱代詞入詩的基本特性、形態功能、生成機制,闡釋了現代人稱代詞大量入詩與現代詩歌形式變革的關系。人稱代詞在現代詩歌中不同語法功能上的表現,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現代詩歌表達策略的多樣化。現代人稱代詞的大量入詩促成了詩歌散文化句式的形成與擴充,影響了自由體詩體的建構。古文和歌謠中人稱的常見用法為現代詩歌中人稱代詞的運用提供了歷史參照,“五四”白話新詩對西方詩學及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語言詞匯與語法體系的自覺接受及有意模仿,帶來了詩歌創作觀念和思維方式的現代性轉變。
倪貝貝 ·語言文字 ·16.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