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部系統(tǒng)研究重文的專題性著作。緒論闡述了韓道昭《五音集韻》的成書價值,重文的內涵與發(fā)展沿革,以及《五音集韻》重文的術語系統(tǒng)、字料來源和基本類型。正文依卷次逐條考辨《五音集韻》一百五十二個韻字頭下所屬的九百餘例重文字形,基本嚢括了韻書中的生僻、疑難和典型重文。全書材料翔實,條理清晰,考證嚴密,層層剖析,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邱龍升 ·語言文字 ·19.8萬字
本書探討了唐詩在英語世界中文本行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成熟的全過程,通過把握譯介的發(fā)展脈絡,考察了英語世界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唐詩的解讀與重構,指出唐詩在英語世界跨越200余年的傳奇歷程是英語世界在中西文明的對話中,對唐詩的詩學特征和文化內涵的思考與探索,在探索中又折射出西方文化、文學批評的自身印記以及中西詩學的互動與再識,并在此基礎上深思英語世界中的唐詩研究帶給當今學術研究以及文化交流的啟發(fā)與借鑒意義。
王凱鳳 ·語言文字 ·18.8萬字
教材主要根據(jù)高等職業(yè)教育的教學需要,選擇了“能力本位”的編寫體例:在內容方面,以聽記能力、表述能力、閱讀能力、翻譯能力、寫作能力和遷移能力為本位并統(tǒng)帥課文選擇,分別構建了“聽辨與表述能力”“閱讀能力”“繁體字識記與文言翻譯能力”“能力遷移”4個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學項目(有的還有二級子項目),每個項目下均有若干篇精選課文作為教學的基本支撐。在結構方面,總體上采用板塊式單元結構;單元內部采用“單元教學目標+單元教學提示+項目”結構;項目內部則釆用“項目教學目標+項目教學提示+基礎知識+(學練子項目)+課文”的復合型結構。
王輔政 張平 向穎等編著 ·語言文字 ·18.7萬字
本書涵蓋了語言學、外國文學、翻譯、區(qū)域國別研究及學科教學等方向的研究成果。本刊旨在向廣大讀者反映我國外國語言學、外國文學、翻譯、區(qū)域國別研究及學科教學五個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展現(xiàn)獨特的研究視角,提供具有全新參考價值的學科研究信息,在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促進中國跨語言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本輯為第十八輯,主要內容包括歷史語言學研究專欄、文學與文化、文化與教學、語言與教學等四部分十多篇論文。
劉全國主編 ·語言文字 ·18.6萬字
中國當代小說作為中國文學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已成為我國文學在美國譯介數(shù)試最多、受眾面最廣的文學載體。本書運用譯介學和接受學相關理論對我國當代小說在美國的譯介和接受過程進行梳理,以此分析美國讀者和研究者對中國當代文學乃至文化的態(tài)度、誤讀及其原因,從中折射出符合譯入語語言文化要求的譯介規(guī)律,為研究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提供理論和實證分析,同時也為全球化時代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增強中國文學的國際影響力,提供學術和應用雙層面的借鑒。
劉堃 ·語言文字 ·18.5萬字
本書為河北大學紅色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紅色文化研究叢書”之一。筆者通過搜集、整理和研讀大量一手日文資料,對茅盾小說在日本譯介與研究的歷史展開了詳細地考證、辨析與梳理,借助日本之“他山之石”闡釋了茅盾小說在域外文化語境下所釋放出的獨特文學價值及文化意蘊,最終整合完成了一部較為完整的日本茅盾小說譯介與研究史論稿。本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為讀者了解茅盾小說在日本的傳播情況提供了迄今最全面、最直觀的史料參考。
連正 ·語言文字 ·18.5萬字
本書重點考察盛行于維多利亞時代的博物學話語如何為當時英國著名女作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再現(xiàn)階級、性別、地方及帝國殖民活動等重要話題提供了敘述策略,其小說如何展示了用旨在研究自然的博物學分類法研究人類社會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以及博物學和其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美學之間的關聯(lián)。博物學敘事彰顯了蓋斯凱爾多元、跨界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在學科分化日益顯著的維多利亞時代,蓋斯凱爾始終保持著在科學和人文之間自由游走的能力和精神需求。
李洪青 ·語言文字 ·17.9萬字
《廣雅疏證》因聲求義術語具有功能性異同。王念孫在使用術語進行因聲求義實踐中具有一定傾向性和繼承性,但還沒有形成現(xiàn)代意義上的術語規(guī)范。在《廣雅疏證》中,語音形式與概念的復雜關系表現(xiàn)了音義之間對稱性與不對稱性的統(tǒng)一。對稱性是語音形式和概念之間相似性的體現(xiàn),不對稱性是語音形式和概念之間區(qū)別性的體現(xiàn)。另外,《廣雅疏證》術語中的一字異音情況與《音義異同》中的音變構詞用例有互補性,顯示了王念孫對音義異同的認識以及對以義辨音的理解與運用。《廣雅疏證》術語顯示了王念孫豐富的古聲紐思想,這些思想表明他吸收了錢大昕、戴震等的古聲紐思想后,積極運用于具體音義問題的實踐,并取得了較大成果。《廣雅疏證》術語反映了王念孫對韻轉關系的認識,與王念孫古韻分部有一致性,顯示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基本遵循了自己的古韻二十一部分部情況。另外,王念孫還根據(jù)具體訓詁實踐靈活處理韻轉情況。
李福言 ·語言文字 ·17.8萬字
本書作者是傳統(tǒng)蒙學研究的階段性總結和代表性成果,內容涉及三個方面:第一,對《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二十四孝》《小學》《上大人》等蒙書進行了深度解讀,包括考訂作者、介紹內容、分析體例、總結特點、說明流傳和影響等。第二,考察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從走進學塾開始,讀的是什么樣的書?接受的是什么樣內容的教育?從而讓讀者了解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了解我們?yōu)槭裁磿乾F(xiàn)在這個樣子。第三,對從事啟蒙教育的塾師做了多方位的研究,包括塾師的資格、聘請、收入、心酸苦痛以及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等。
徐梓 ·語言文字 ·17.7萬字
西方學術界對謝靈運詩歌的譯介和研究拓寬了謝靈運接受的視野,同時也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以西方學術界的譯介和研究為參照,我們可以反思自身的研究狀況,豐富相關主題的研究。本書立足于此,對英語世界謝靈運詩歌翻譯與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梳理,書中既有不同譯本的微觀欣賞與比較,也有不同視角的研究述評,從中我們可以管窺他者眼中的謝靈運,這無疑對我們理解和研究古典文學是有益的。本書獲得了“重慶師范大學博士基金項目”(14XWB015)資助。
黃莉 ·語言文字 ·16.7萬字
現(xiàn)代人稱代詞大量進入現(xiàn)代詩歌,多方位地影響了現(xiàn)代詩歌的傳播與形式特征,成為中國現(xiàn)代詩歌區(qū)別于古代詩歌的一個突出標志。該著從考察漢語詩歌人稱代詞的歷史演變、現(xiàn)代人稱代詞大量入詩的歷史語境入手,系統(tǒng)地探討了現(xiàn)代詩歌人稱代詞入詩的基本特性、形態(tài)功能、生成機制,闡釋了現(xiàn)代人稱代詞大量入詩與現(xiàn)代詩歌形式變革的關系。人稱代詞在現(xiàn)代詩歌中不同語法功能上的表現(xiàn),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現(xiàn)代詩歌表達策略的多樣化。現(xiàn)代人稱代詞的大量入詩促成了詩歌散文化句式的形成與擴充,影響了自由體詩體的建構。古文和歌謠中人稱的常見用法為現(xiàn)代詩歌中人稱代詞的運用提供了歷史參照,“五四”白話新詩對西方詩學及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語言詞匯與語法體系的自覺接受及有意模仿,帶來了詩歌創(chuàng)作觀念和思維方式的現(xiàn)代性轉變。
倪貝貝 ·語言文字 ·16.7萬字
本書通過分析醫(yī)生職業(yè)身份的形成機制和維系機制,闡述醫(yī)學話語如何對醫(yī)生主體實現(xiàn)收編和改造塑形,論述話語框架如何框定醫(yī)生主體的可見、可感、可知和可言的范疇,重點探討當代美國醫(yī)生作家如何通過書寫再現(xiàn)話語指定的界內之物與界外之物的碰撞和對抗,最后論述他們如何從這種身份述行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沖突中去發(fā)現(xiàn)身份再生產(chǎn)的契機以及重新認識他人的新視角。
孫杰娜 ·語言文字 ·16萬字
杜甫是我國盛唐詩歌的卓越代表之一。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施,中國文學典籍英譯風生水起。杜甫詩歌的譯介與研究也隨勢而動,成果日趨豐碩,本書便是研究成果之一。除國內杜甫詩歌英譯的回顧和展望外,本書探討了杜甫詩歌英譯的描寫模式;關注宇文所安于2016出版的英譯全集《杜甫詩》;還從不同的理論維度對杜甫詩歌進行了個案分析,同時對杜甫詩歌的不同譯本的副文本和譯序進行了探析。
文軍等 ·語言文字 ·15.9萬字
陳八郎本《昭明文選》是現(xiàn)今唯一一部宋刊五臣單注全帙本(有部分配抄)。五臣注《文選》作為唐玄宗開元年間的音義著作,其中大量的音注材料典型、集中地體現(xiàn)唐代語音面貌,可以彌補《唐韻》缺失帶來的遺憾,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通過采用反切系聯(lián)法,輔之以反切比較法,以《廣韻》為參照坐標,整理考證出陳八郎本《文選》聲、韻、調的語音系統(tǒng)。據(jù)此可以推知,其音注反映的是唐代士人階層傳承的讀書音系統(tǒng)。音注用字側重于實用,并兼顧源流,選字趨于集中,多以常用、常見字為主,更加簡明合時,是語音發(fā)展簡化的一種表現(xiàn)。
董宏鈺 ·語言文字 ·15.2萬字
本書是越南漢字資源整理研究的專題性著作。全書分上中下三編,上編越南碑銘文獻用字研究,中編越南碑銘文獻俗字彙編,下編越南碑銘文獻目錄。著者在兩萬多通越南銘文拓片中,按時代編撰文獻目錄,據(jù)此搜集整理越南碑銘俗字,拓展越南碑銘文獻用字研究。書稿立足原始文獻,從國際俗字(通用俗字)和國別俗字(變異俗字)視角,考察俗字在越南的移植、受容、變異和衍生,對諸多越南俗字進行了構形和源流闡釋,揭示了域外俗字對於中國文字學研究、大型辭書編撰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何華珍 劉正印等 ·語言文字 ·14.8萬字
本書以中共中央辦公廳2012年4月12日頒布的《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為依據(jù),詳細闡釋了機關常用公文的含義、特點、作用、格式和寫法,每種文書都列舉了最新的或典范的案例以供參考。全書共分上、下二編,上編為公文寫作基礎知識部分,下編為公文寫作實踐部分。
劉曉玲 ·語言文字 ·14.6萬字
宇文所安是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和翻譯家,以中國古典文學和文論研究蜚聲國際漢學界。他長期致力于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深入且廣泛的編選與譯介,譯研緊密結合,成果豐碩且影響深遠。本書借助比較文學研究的他者視野理論,結合宇文所安的漢學研究特點,圍繞宇文所安的中國古典文學與文論英譯著作《諾頓中國文選》和《中國文論:英譯和評論》,從古典文學選集的編譯、古典文論經(jīng)典的詩學翻譯與闡釋以及超越“文本細讀”的翻譯創(chuàng)新思想這三個層面展開,在譯本對比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他者視野”下宇文所安的中國文學英譯思想和實踐。
岳曼曼 ·語言文字 ·13萬字
本書以英漢方言的形式和功能差異為基礎,以翻譯方向和文學類型為變量,用文學文體學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較為深入地比較具體的名作名譯,分別從漢英和英漢兩個翻譯方向對小說與戲劇兩種文本類型中的方言翻譯進行研究。通過比較分析,本書深入探討了英漢方言互譯的語體轉換特征、小說與戲劇方言翻譯策略的異同、方言翻譯的語言特點及相關影響因素等問題。
姜靜 ·語言文字 ·13萬字
本輯為《跨語言文化研究(第17輯)》,包括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校法語二外課堂中的應用、俄漢語工具范疇的對比研究和日本詩歌中擬聲詞、擬態(tài)詞的使用及漢譯研究等論文。跨語言文化研究涵蓋中國語言文學和外國語言文學,不僅是這兩個學科之綜合,而且極具邊緣交叉學科之特性。它與哲學、人類學、社會學、交際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本書旨在向廣大讀者,尤其是跨語言文化研究學界和第二語言(外語)教育界的學者、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展現(xiàn)獨特的視角,提供具有全新參考價值的學科研究信息。
劉全國主編 ·語言文字 ·12.9萬字
《企事業(yè)單位公文寫作與實戰(zhàn)解析》一書主要包括公文寫作概述、法定類文書寫作、事務類文書寫作、計劃類文書寫作、講話類文書寫作、公關禮儀類文書寫作六篇內容。本書按照新的《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內容,對公文定義、公文種類、公文格式、行文規(guī)則、公文擬制、公文辦理、公文管理等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講述,深入淺出地解析了各種常用公文的主要特點、基本結構、寫作技巧、常見錯誤及注意事項,列舉了大量典型案例,逐篇分析寫作規(guī)律、精要訣竅,同時總結了各種文種的寫作模板,以期幫助讀者了解公文寫作的內涵,全面掌握公文寫作的方法和模式,快速提高撰寫公文的能力。
《企事業(yè)單位公文寫作與實戰(zhàn)解析》編寫組編 ·語言文字 ·11.8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