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集中研究翻譯學元理論,通過剖析不同時期西方翻譯學背后的元思維,將翻譯學元理論的建構支點歸結于認知,并闡發出一種介于實有性與虛無性之間的居中元認知思維;這一思維促使翻譯學的學理認知秉承正念,既不離虛實,又不為虛實所縛,從“心為論轉”的窘迫走向“心能轉論”的自在;在此基礎上,本書結合中國哲學的相關傳統與中國翻譯學的發展歷程,基于中庸與心學傳統提出相應的元理論建議,以豐富和彰顯翻譯學的中國特色。
楊鎮源 ·語言文字 ·17.5萬字
本書以PIRLS和PISA這兩個國際性的閱讀素養測試切入比較研究,建構以知識力為基礎,學習力為核心,實現情與理的融合的閱讀素養冰山模型的能力綜合體,在信息搜集能力、推理解釋能力和反思評價能力三個層面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知識力增長路徑,為閱讀素養培養提供理論基礎。通過對PIRLS和PISA測試比較研究建構閱讀素養培養的漢語言文化特質,充分考量漢語言文化的獨特性:漢語表義性特征;漢語閱讀文本語義多樣性;漢民族文化獨特性,為閱讀素養培養奠定社會文化基礎。
李功連 ·語言文字 ·22.9萬字
本書精選華語研究文章43篇,涉及華語研究的方方面面,文章源自海內外的學術刊物、報紙、論文集等,是呼吁研究領域不可多的參考資料。本書既可以作為相關領域研究人員的參考資料,又可以配套本館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系列教材中的《華文教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使用。
郭熙 ·語言文字 ·32.4萬字
本書從應用文的取材立意、文體風格、寫作類型等基礎知識展開介紹,在此基礎上,選取調查報告、規章制度、計劃、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申請書、總結等基層工作者常用公文及類公文,詳細介紹了寫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希望能助力廣大鄉村干部提高應用文寫作的能力和水平。
張子睿編著 ·語言文字 ·6.8萬字
該書以關聯理論為基礎,分析語篇標記語在英語聽力中的內在機制、基本作用與應對路徑。該書共有七章,主要是涉及太陽能光伏、光熱方向的理論研究與技術應用等內容。第一章緒論部分,明確研究背景和目的,總結國內外關于語篇標記語的研究現狀與趨勢,明確該課題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為實證調研分析,主要是進行問卷調查的數據采集、語篇標記語測試數據采集以及聽力測試數據采集;第三章為理論依據考察,運用連貫理論、認知—語用等理論視角予以分析;第四章語篇標記語分析,主要是解析語篇標記語的本質、綜合解讀、特性以及語篇標記語的功能;第五章為英語聽力分析,主要分析聽力的概念、聽力的過程、聽力學習存在的問題、聽力策略;第六章語篇標記語與新聞聽力,研究語篇標記語與英語聽力的關聯性,語篇標記語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以及聽力理解中語篇標記語教學的必要性分析。第七章發現與啟示,通過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探討聽力理解的相關學理啟示與教學建議。
郝昕 牟雅敏 ·語言文字 ·4.3萬字
應用語言學(appliedlinguistics),是研究語言在各個領域中實際應用的語言學分支,著重解決現實當中的實際問題。本書是中國應用語言學會(籌)、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主辦,華僑大學承辦的“第十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以“提升國家語言文字服務能力”為主題,論文涉及漢語本體研究、語言教學研究、語言傳播應用研究、少數民族語言研究與應用等方面。
中國應用語言學會 ·語言文字 ·14.6萬字
《漢語風》(ChineseBreeze)是一套大型中文分級泛讀系列叢書。共8級60余冊。旨在幫助學生在輕松閱讀中增強對中文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叢書的讀者對象為中文水平由初級(大致掌握300個基本詞)到高級(掌握3000-4500個常用詞)的大學生和中學生,以及其他中文學習者。本書為第2級第4冊。小偷黃小明很會偷東西,但是他只偷有錢人。大學新生夏雨的錢包被偷了,他幫助夏雨要了回來。有一次,黃小明偷了一個特別有錢的人,這個錢包給他帶來了大麻煩!黃小明不知道該怎么辦,夏雨幫了他。黃小明愛上了夏雨。并且在夏雨的影響下,黃曉明決定重新開始。故事情節曲折,語言自然,生詞率低,詞匯實用、反復重現,適合作為留學生的漢語讀物。
劉月華 儲誠志 ·語言文字 ·2.5萬字
“中國語言文化典藏”叢書是原創性出版物,具有創新與存史并重、學術性與普及性相結合的出版定位。圖文并茂、EP同步是這套叢書的出版特色。各分卷圖書里的有地方特色的條目后附有二維碼,閱讀時可用手機掃碼,在線訪問方言條目的錄音、視頻,實現音像圖文四位一體的閱讀體驗。
嚴修鴻 ·語言文字 ·10.8萬字
《現代小說化讀》是王鼎鈞先生為有志于文學者所寫的路徑之書,從故事到故事來拆解小說的藝術,看小說如何產生小說,既有意規避了理論術語的晦澀難解,也有心保留了創造之法的趣味盎然。從魯迅、巴金、沈從文到徐志摩、林語堂、莫言,所選都是一流名家,所收卻并不必是其代表之作,因為從學習的角度看,小說家留下的不是故事,而是故事的表達方式。他擇選這些作品為樣本,看小說家如何排兵布陣、落子無悔;又另行以故事作推演,啟發讀者舉一反三、另辟蹊徑。如作者所言:“‘寫作’是有中生有,以范文樣本為教材,可以教也可以學。當然,學習者也不能止于范文樣本,他往往通過學習到達創作。”
王鼎鈞 ·語言文字 ·14.6萬字
本書針對小學生在中文學習中不懂分辨同義詞的情況,考查其能力并以簡易的文字辨析詞義的同異,加深學生對同義詞的理解。同時,將問題與答案一一對應,學生可通過使用摺頁,進行自測及核對答案、并可實時了解問題所在,方便自學。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語言文字 ·1.6萬字
本書以大量中外文獻史料為基礎,對澳門近代的翻譯活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內容包括翻譯對葡人定居澳門的意義,澳門開埠至20世紀初的翻譯狀況及其特點,澳門官方翻譯機制的建立,翻譯工作者的職業特點和工作方式,翻譯政策與文化沖突之間的關系,澳葡當局在不同時期選用翻譯人員的標準和翻譯策略的變化,鴉片戰爭后以土生葡人為主體的翻譯活動及其貢獻,等等。
李長森 ·語言文字 ·20.5萬字
漢語語音史分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三大時段,分別以《詩經》韻部系統、《切韻》音系和《中原音韻》音系為標識,與之相應,漢文學史上有《詩經》,唐詩和元曲。本書研究了所有存世元曲的用韻,聯引為十九部,分部進行討論,并與《中原音韻》詳細比較,書后列舉出韻譜。從元曲的用韻來看,《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當為通語。
李蕊 ·語言文字 ·12.6萬字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系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為半年刊。其辦刊宗旨是:薈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懷,鼓勵開放創新。書中設有語言學、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獻學、學術名家等欄目,發表漢語言文學各專業的相關文章,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崔志遠 吳繼章主編 ·語言文字 ·28.2萬字
本書以一篇已經發表在CSSCI期刊的論文為基礎,通過模擬魚老師與三位學生(龍蝦、海葵、珊瑚)在寫作課堂當中的對話完整復刻了此篇論文從選題到文獻閱讀、觀點提煉、提綱生成再到文本寫作的全過程,不僅演繹了真實論文寫作教學場景,也通過對三位學生困惑的解答與錯誤的修正,展示了論文寫作常見誤區與糾正方法。
趙海樂 ·語言文字 ·11.3萬字
本書是專門譯介國外歐亞內陸史研究成果的學術刊物,目的是借助精通各類外語的專業譯者的努力,為國內的學者提供各國學術圈在該領域所發表的重要文獻。本輯為第2輯,收錄的譯文有:《歐亞草原游牧政權的出現與成熟:精英封堆的發展與衰落》、《斯基泰野獸風格藝術與洛雷斯坦青銅器藝術》、《考古學與對公元5至8世紀日耳曼社會史的研究》、《論薩曼王朝的起源問題》、《“大中央遼契丹國”考》、《“知己知彼”:中世紀俄羅斯對金帳汗國之熟知》、《一座已消失的愷加時期埃里溫城堡內的清真寺》等。
余太山 李錦繡主編 ·語言文字 ·17.6萬字
傳統的對外漢語課堂在媒體、新媒體的挑戰下,越來越遭遇到對學生吸引力弱化的危機。新一代的學生,在電視節目“娛樂至上”環境中熏陶,在新媒體碎片化學習方式的浸染下成長,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感到教學節奏乏味、教材枯燥、測評方式單一、課堂活動稚化等問題。如何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創新,以回應“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教學宗旨的時代考驗?對外漢語教學中課堂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電視節目的“收視率”,他們都以吸引受眾為旨歸。目前有不少電視漢語教學類節目,如《漢語橋》《世界青年說》《快樂漢語》等節目,都有不俗的收視率。本研究,著眼于這些電視節目收視率因素的發掘,從節目傳播漢語的理念入手,獲得漢語課堂新變的借鑒。
邱睿 ·語言文字 ·19.2萬字
本書聚焦于否定標記的句法位置及相關問題,以普遍語法和類型學理論為指導,對搜集到的各大語系的242種樣本語言進行了描寫和比較,主要結論為:否定標記的添加作為否定功能范疇得以實現的重要句法手段,只能在句首或謂頭或句尾位置上(三者必居其一)來完成操作,這三個句法位置觸發不同的句法反應,復雜多變的表面線性位置由此顯現,而在具體語言中,否定標記句法位置的發展趨勢則應該是向標準的謂詞前謂頭位置靠攏。
馬宏程 ·語言文字 ·11.3萬字
納西語屬于分析型語言,虛詞和語序是主要的語法表達手段,動詞是句子結構的核心。從句法上看,動詞的性質和特有的功能對其所在的句法結構起制約作用,并制約了與其相關的其他語義成分。本書主要以納西語動詞為研究對象,借鑒語言類型學的理論和方法,綜合運用描寫語言學、歷史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在翔實的語料基礎上對納西語動詞的形態句法結構和語法意義進行系統、詳細的描寫和分析。
王一君 ·語言文字 ·7.6萬字
本輯收入漢語國際傳播、漢語國際教育宏觀、微觀研究文章17篇。代表性文章如:《漢語學習難易辯—兼論開展多元漢語教學的新思路》《美國漢語國際傳播:學生、課程、教師》《復雜的多語系統—渾沌學視角》《在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等。
吳應輝 ·語言文字 ·14.5萬字
清代學者黃生撰《義府》,以考釋經史中語詞意義為主。《義府續貂》是蔣禮鴻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因與《義府》旨趣大致相同,所以稱為《義府續貂》。本書有意識地從語言的角度探索詞義、詞源。比如,有的常見語詞其字面意義廣為人知,但它還有一些生僻的意義(如細腰,除字面理解的意思之外,還有“固棺之具”一義);再如,兩個或以上的詞,彼此之間寫法、用字各有不同,但事實上通過因聲求義的辦法,可以證明它們本就是同一個詞(如童蒙、鈍聞、滇?、頓愍),諸如此類,書中都有許多精彩的發現。本書還探索了現代方俗語的語源、揭示了文字假借和詞義引申、考求了詞義在歷史上的演變和發展等等。本書初版于1980年,1987年出版了增訂本。本版保持1987年增訂本主體,另收錄兩篇論文:《<義府續貂>補》及《<義府續貂>增訂》。原四角號碼索引重編,新增音序、筆畫索引。
蔣禮鴻 ·語言文字 ·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