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基于語言使用的視角,分別從詞法、句法、語義等角度對漢語單音詞的語素化進行了歷時研究。詞法研究中強調頻率、語義是影響單音詞語素化的重要因素,句法研究重點關注的是單音詞語素化時的去范疇化過程,語義研究主要考察了單音詞在所屬語義場中的地位變化及相關概念域的歷時演變。最后,基于共時與歷時的比較,探討了單音詞語素化的演變類型、階段、難易度和動因等問題,并從構式化的視角論證了單音詞語素化的演變性質。
陳練軍 ·語言文字 ·23.8萬字
本書所收論文和研究報告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1)關于漢語的韻律及一般語音學理論探索:著重論述漢語的節奏、輕重和語調等韻律結構問題。(2)關于語音學知識和理論的應用研究:著重論述怎樣應用語音學知識和語言學理論解決言語工程中的語音處理問題,探討二語教學及其科研中怎樣應用語音學理論和方法,糾正發音偏誤以及洋腔洋調問題。(3)關于語音隨機變化的生成機制及交際意義的理論探討:從語音產生和感知的自然機制以及語音作為交際工具和思維載體的社會特性角度,論述自然話語局部與全局兩個不同層面上語音隨機變化的不同性質及其相互關系。(4)關于語音歷史演變的現代語音學分析:通過現代語音實驗方法與傳統語言學理論相結合的途徑,對漢語聲母與聲調古今演變關系等問題進行理論探討。
曹劍芬 ·語言文字 ·31.7萬字
典故有很多種,具體地說,包括歷史記載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俗掌故、宗教故事或人物、寓言逸聞、成語故事以及流傳下來的古書成句等。大到治國安邦,小到處事為人,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一個個簡短的典故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鴻門宴”讓我們了解到楚漢爭霸時的一段歷史;“呂蒙正趕齋”讓我們品味到了世態的炎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讓我們知道了李后主被殺的真正原因;“苛政猛于虎”揭露了反動統治者暴政的可怕;“牛角掛書”堪稱歷代讀書人的榜樣……夢華主編的《中華典故》精選了近600則典故,分為言志、情感、形貌、經濟、世態、閑趣、言語、勤政、國家、司法、品行、學問、謀略、景物、時令、人倫、哲理、功業、技藝、軍事、境遇、罪戾、交往、失策等篇。編者不僅對典故進行了解釋,還點明了它的出處,并將每一個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來。閱讀典故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們的來龍去脈,不僅可以培養、提高閱讀能力,更有助于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習的趣味。
夢華 ·語言文字 ·37.2萬字
本書拒絕馬后炮式的文章分析,呈現的是一種以第1視角讀新文章的體驗。讓不會閱讀的學生能夠直接進入擅長閱讀的人的意識中,從第1視角去感受閱讀過程中的系統性思考過程。全書共分為四部分。第1、2部分總結出考生在實際備考和考試過程中常遇到的若干問題,并以此為出發點講解如何有效地主動閱讀及快速地獲取有效信息;剖析GRE閱讀所涉及題型的題目、語篇結構、出題點、考查點,給出高效的解題思路和答題技巧。第3、4部分共包含200篇GRE閱讀文章和5套最新官方模考文章的詳細講解與題目解析。將前面講到的閱讀和解題方法融入每道題的講解中,分析文章結構和閱讀邏輯線構建的過程,解析題目和選項,并提供了文章的譯文。本書既可以作為GRE考生的自學輔導用書,也可用于培訓課程的課堂教材。
萬煒 高宇琪 閆晨晨等 ·語言文字 ·24.4萬字
《修辭研究》為“語言服務書系·修辭研究”之一,以研究修辭規律、服務語言實踐為職志,本書為第三輯。全書分古代漢語修辭、現代漢語修辭、修辭學理論、修辭學史、修辭史、修辭與邏輯、修辭與教學、翻譯與修辭、國外修辭學與少數民族語言修辭十個板塊,共收錄學術論文24篇。另有學術動態專文兩篇,介紹修辭學研究領域之前沿動態。
吳禮權 李索 ·語言文字 ·26.1萬字
本書結合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需求,遵循“必需、夠用”的原則,針對高職高專生源的特點而編寫。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側重于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設計了五個項目,包括“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日常事務文書寫作”“經濟活動文書寫作”“公關禮儀文書寫作”和“科技文書寫作”等;下篇側重于溝通能力的培養,也設計了五個項目,包括“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藝術”“日常社交語言藝術”“管理溝通語言藝術”“演講語言藝術”和“談判與辯論語言藝術”等。每個項目分為若干任務,每個任務又分為“任務目標”“任務情景”“任務驅動”“相關知識”“任務實施”和“技能訓練”等六個部分,構成了“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模式。本書上篇應用文寫作不僅介紹了傳統經典的文種,還介紹了一些新興文種,從而使全書具有明顯的時代感;本書所選應用文寫作和溝通的案例,也都是新近發生、具有時代氣息和參考價值的典型案例,有助于學生接受、學習和借鑒。本書適合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的“寫作與溝通”“應用文寫作”等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企事業單位文員及其他社會相關從業人員的自學、培訓和參考用書。
薛桂英 ·語言文字 ·28.4萬字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系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為半年刊。其辦刊宗旨是:薈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懷,鼓勵開放創新。書中設有語言學、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獻學、學術名家等欄目,發表漢語言文學各專業的相關文章,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崔志遠 吳繼章主編 ·語言文字 ·28.1萬字
吟誦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法,也是漢語言文學感發、靈動的活態,因私塾廢除和年代久遠而近于絕學。本書從概念辨析、傳承歷史、基礎理論、規則方法、體式范本和重要腔調六個方面對吟誦做了系統研究。概念辨析和傳承歷史,旨在從繁雜、散碎的文獻中梳理出吟誦的產生和演進脈絡,描繪吟誦藝術的自覺路徑;基礎理論和規則方法,由節奏入手,逐層遞進,用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和音樂學的三維視角研究,以求深耕學理、龐清規則;體式范本和重要腔調,由易而難,首次全面解析蒙學讀物、近體詩、古體詩、詞、曲、文六種文體的吟誦技巧,進而做腔調專題研究,華調首次涉題,讀文、誦經、吟詩各有所長,以點帶面,務求理論深化和推介傳承。
杜紅亮 ·語言文字 ·24.2萬字
本書以北朝通語語音為研究切入點,結合從三國、西晉到北朝時期的語音變化,深入探討了南北各地方音的特點以及它們與通語的關系。作者從方言的角度解析了重紐問題、泥娘是否合一以及南北朝通語中“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的成分等問題。本書的研究成果對于認識《切韻》性質及漢語語音的發展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劉冠才 ·語言文字 ·32.2萬字
《翻譯的詩學》一書共收入中外學者的十一篇論文,它們最初皆為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神學與文學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兩屆“北京蘇格蘭研討班”上的英文發言稿。與會學者來自海內外知名學府,均為比較文學、翻譯學、宗教學、漢學等某一領域或多領域跨學科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本書為諸位學者在研討會中提交的英文論文的翻譯、結集。
耿幼壯 (英)賈斯柏 ·語言文字 ·20.1萬字
書稿匯集了作者30多年從事符號學研究的成果,共計36篇論文。分十四個專題,包括:語言學和符號學研究的改革和創新,符號學的性質、范圍和方法,符號學的基礎理論:皮爾斯認知符號學和索緒爾語言符號學,研究符號學的哲學指導思想,符號學的應用,文體學,外交語言,語用學,認知語言學,文化符號學,哲學、符號學與語言學,語言學的符號學分析,普通符號學,符號學訪談記。
郭鴻 ·語言文字 ·26.6萬字
《兒童語言障礙引論》是一本專門為兒童語言障礙干預培訓編著的基礎教材。從兒童語言發展與障礙的基本知識入手,梳理了國內外有關兒童語言障礙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考察了兒童語言的發展歷程以及各類特殊兒童的語言概貌和核心障礙,對兒童語言障礙的評估和干預提出了可供借鑒的策略、建議和操作程序,為相關培訓人員提供了充足的知識背景,幫助他們更加透徹地理解兒童語言障礙背后的原因,提高兒童語言障礙培訓人員的干預技能,從而改善語言障礙兒童的教育環境。
梁丹丹 ·語言文字 ·26.9萬字
本教材是北京市精品教材。以國際化的視野,充分考慮了當代政務、商務管理活動的發展情況,以及基于計算機網絡的辦公自動化、無紙化環境下的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活動的特點,內容涵蓋文件寫作的新特點和新要求,使教材內容凸現時代特色和學科前言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認真細致地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文和文件寫作活動典型案例,并對其進行立體化的全面剖析點評,展現其優缺點,以便學生理解和課后深入自主學習。教材針對每一章節精心設計實訓項目,通過文件寫作活動現實中的情景再現以及典型案例設計來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以有效提高學生公務文件寫作的素養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該書聯合中國人民大學等院校共同編寫,不僅可作為高校教材,而且可作為公務人員培訓教材使用,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
楊霞 ·語言文字 ·39.9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語言轉向視野下的文學理論問題重估研究”(編號11BZW002)的最終成果。20世紀初發生的“語言轉向”涵蓋了結構語言學、現象學—存在主義—解釋學以及分析哲學,深刻影響了文學理論及各門人文社會科學。本書在清理這一歷程的基礎上,選擇文學性、藝術與物性、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理論、文學虛構與可能世界、文學的指稱、隱喻、反諷、作為語言與敘事的歷史八個具有代表性的論題,審視語言轉向對文學理論提問方式與知識生成的作用,并對其學術貢獻與理論意義進行重估。
汪正龍 張瑜 ·語言文字 ·22.4萬字
全書以印第安人圖畫文字為主線對美國本土印第安人文化的一次詳盡梳理,話題幾乎涵蓋人類學所有領域的內容,比如生死命題、家庭生活、教育、戰爭、宗教、習俗、歷法等等。作為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成果,馬勒里收集整理的圖畫文字首先是作為研究文化的透鏡和工具;事實上,馬勒里扎實的田野材料收集能力為此研究積累了大量豐富的圖畫文字實例,書中使用1300多幅圖畫文字和54幅整頁圖畫成為研究前文字與文字起源問題的珍貴一手資料。特別是在進入20世紀以后,書中調查過的圖畫文字遺跡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很多圖畫文字的資料已經無法尋得了,書中保存下來的近1400幅圖畫文字的價值也就益發彰顯,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本書為文字學、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藝術學等研究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圖畫文字大觀。
(美)加里克·馬勒里 ·語言文字 ·49.7萬字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綿長悠久的歷史生命力,保留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明記錄,也留下了“字如其人”等一句句揭示寫字與個人修養和文化素質的諄諄教導,將“寫對字”這一要求貫穿千年,傳頌至今,滲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血液中。因此,熱愛漢字,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將每一個字寫正確,是現代中國人的基本文化素質,是與他人進行書面交流的基礎,也是個人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套裝包含《中國人容易讀錯的字》,《中國人容易寫錯的字》兩冊書,從詞源、詞性、詞語和具體應用情境等多個層面作以闡釋,剖析容易寫錯、讀錯的字背后的緣由與文化意蘊,從而滿足讀者生活、學習、工作和進修的需要,擴展知識儲備,積蓄人文素養,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
李問渠 ·語言文字 ·23.1萬字
漢語“動趨式”的語義結構是相當精細、復雜而且多變,也是漢語語法研究的難題之一。所謂的趨向動詞在補語位置上,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許多微妙的變化,語義從具體的位移,一步一步虛化,有的甚至于變得非常抽象。這本《漢語驅動式的認知研究》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從“動趨式”這一句法結構入手,緊緊抓住語義分析,尋找形式驗證,試圖建立一個認知模式來進行解釋,并且進行了語義雙向選擇分析,從而將動趨式這一句法構式置于致使語義范疇的連續統中,運用基于圖式的范疇化、隱喻、轉喻、主觀化和語義泛化、虛化等理論方法,對動趨式的認知語義類別、動詞小類、語義演變、語義對稱與不對稱、動趨式的共性與個性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進一步的解釋。本書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從“動趨式”這一句法結構入手,緊緊抓住語義分析,尋找形式驗證,試圖建立一個認知模式來進行解釋,并且進行了語義雙向選擇分析,從而將動趨式這一句法構式置于致使語義范疇的連續統中,運用基于圖式的范疇化、隱喻、轉喻、主觀化和語義泛化、虛化等理論方法,對動趨式的認知語義類別、動詞小類、語義演變、語義對稱與不對稱、動趨式的共性與個性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進一步的解釋。
周紅 ·語言文字 ·41.7萬字
該書考察了出土古文字資料和傳抄古文字資料,將其中古文形體與其釋文存在差異的現象進行了梳理,按照上古音系統(三十韻部)排列,每部下以聲首統納相關字形,一一解釋每組異體的形、音,考釋古文,論證釋文與古文形體之間的關系。該書考釋出了一批疑難古文形體。
李春桃 ·語言文字 ·32.9萬字
本書利用《早期北京話的新材料》(劉云,2013)和《早期北京話珍本典籍校釋與研究》(王洪君、郭銳、劉云,2017)所發掘整理的滿漢合璧文獻、京味兒小說、域外北京話教科書、曲藝等早期北京話文獻,對早期北京話展開個案研究。研究對象包括敬稱代詞“您”、時間副詞“且”、北京話中的擔心—認識情態系統、處置標記“給”、“定”“準”類認識情態副詞等專題。大規模新發掘語料使得系統的溯源研究真正得以實現,本書對敬稱代詞“您”的來源等經典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同時在類型學視野下,發掘出擔心—認識情態等北京話語法研究的新課題,相信本書的出版將為北京話語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劉云 ·語言文字 ·22.4萬字
本書是語言學大師王力先生研究漢語語法歷史發展的專著。全書共26章,從詞法、句法兩個方面論述了漢語語法發展的歷史面貌、發展階段及其內在規律,重點是歷史句法學的探討。本書以漢語基本理論為基礎,講述了名詞、人稱代詞、構詞法的發展、詞序的發展、長句的發展、語氣詞的發展,以及“五四”以后新興的句法等知識。本書材料豐富、系統性強,規模可觀,是語法學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王力 ·語言文字 ·2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