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密勒氏評論報》:美國在華專業報人與報格(1917-1953)
會員

托馬斯·F·密勒和約翰·B·鮑威爾于1917年6月9日在上海共同創辦了《密勒氏評論報》,從而開啟了美國專業報人在華辦報的歷史。《密勒氏評論報》是一份引領了中國周刊時代的“政治和財政之周刊”。在刊行的32年里,刊物歷經了密勒和鮑威爾父子三任主編。它一開始就宣稱自己遵循美國的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刊物主編致力于將美式專業辦刊方式移植到中國,并使之逐漸適應中國本土的需求。編輯團隊還迅速培養起了一個包括中國年輕知識分子在內的國際讀者群體。刊物以在華“密蘇里新聞幫”為核心構建起了一支親美的跨國、跨領域、跨地域和跨黨派的新聞專業團隊。依靠這一團隊,刊物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在華的語言障礙和種種新聞封鎖,開啟了在華外報專業化辦報的新紀元。刊物還將包括客觀性報道、解釋性報道和調查性報道等一些專業報道方式和深度報道手法綜合運用于其新聞活動之中,從而以鮮明的專業辦刊特色在在華外報中獨樹一幟。小鮑威爾主筆時期,刊物逐漸走上了美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的對立面,宣傳色彩也日益濃厚。它的財經特色和美式專業辦刊特色也逐漸褪變。1953年7月,《密》宣告停刊,成為最后一份離開中國大陸的在華外報。

鄭保國 ·新聞傳播 ·19.4萬字

有聞必錄:一個中國新聞口號的興衰
會員

“有聞必錄”是橫貫晚清民國報界極具感召力的新聞口號,它自1870年代被《申報》引入報刊之后,便長期盤踞在新聞界的話語舞臺上,堪稱中國近現代報刊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口號。然而,歷史上風行一時的“有聞必錄”卻給今人留下了種種困惑:(1)該口號從何而來,它有著哪些具體內涵,其發展演進宏觀歷程究竟是怎樣的?(2)對中國新聞界來說,這樣一個口號的存在,到底意味著什么,其在歷史語境中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到底在哪里?(3)這樣一個在實踐操作中有悖常理的新聞認知,為何會在中國新聞界興起,又為何能夠有著綿延長久的生命力?循著“新文化史”的宏觀取向,借助歷史文獻、話語分析等研究辦法,本書試圖從整體上勾勒“有聞必錄”口號的演進脈絡。本書之重心,就是要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揭露該口號的興衰動因,進而回答上述幾點困惑。本書的主體內容共六章,以時間為線索展開了敘述。前三章主要考察了“有聞必錄”在報界出現、擴散與風行的興起歷程,后三章則探討了該口號被質疑、堅守乃至被拋棄的衰退經過。就興起階段而言,“有聞必錄”的出現與《申報》的商業訴求密不可分,它形塑了新式報刊在新聞活動中的“有聞”優勢;此話語優勢,在“史家記事”等古典文化傳統的闡釋影響下,逐步具備了正當地位,被更多的報刊接受;20世紀初,在新聞界的管控背景下,“有聞必錄”成為了新聞人反抗“不錄”管控的“必錄”抗爭話語,進而風行了整個新聞行業。就衰退階段而言,“五四”時期知識精英站在西方新聞理念等思潮下的集體反思首次強烈沖擊了該口號存在的正當性基礎,精英話語開始呼喚新的活動準則;面對此景,新聞從業者雖開始了自我反思,卻也因政界的打壓與新聞活動的分化等現實因素的存在,始終對其不乏堅守;待到1940年代前后,在戰時的新聞動員與政黨新聞業的報業改造過程中,新聞活動漸漸形塑了新的行為規則,“有聞必錄”存在的合理性因素全然喪失,成為了一個在批判中被不斷言說的口號。在此基礎上,本書表示,“有聞必錄”應當被視為一個形塑中國新聞活動邊界的本土話語,有著獨特的歷史價值。該口號討論的“聞”與“錄”話題,觸及了新聞活動中關于信息采集與發布這一根本的邊界問題,其興衰歷程展現了中國新聞業對于“如何從事新聞工作”的自我思考。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本土報業實踐語境的融入,使得這一頗具“地方感”的行業話語參與到了新聞活動的邊界塑造中,影響了中國新聞業的面貌呈現。此外,時人在歷史語境中對“聞”與“錄”關系命題的回答,將為我們重新審視當下新聞活動及其邊界問題提供有益啟發。關鍵詞:“有聞必錄”;口號;興衰;新聞活動;中國新聞業

操瑞青 ·新聞傳播 ·23.7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水县| 西城区| 定襄县| 郎溪县| 鹤庆县| 类乌齐县| 建宁县| 弥渡县| 车致| 扎鲁特旗| 尤溪县| 永修县| 香格里拉县| 霍林郭勒市| 招远市| 仪陇县| 剑川县| 新泰市| 永定县| 梁山县| 隆安县| 新干县| 佛教| 长阳| 克拉玛依市| 甘德县| 旺苍县| 万宁市| 开封市| 洞头县| 扎兰屯市| 台南县| 台东县| 独山县| 民县| 平塘县| 精河县| 禹州市| 宜昌市| 兰西县| 通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