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人的價值觀是基于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演化鑄就而成,反映了中華民族在中國大地上的生命體驗、觀念思考和精神追求,因此必然帶有中華民族特有的東方智慧和內涵。本書通過歷史與現實的雙重闡釋,以生動的案例講述中國正在堅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向世界展示獨特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韓震 ·社會學 ·4.5萬字
本書是安東尼·吉登斯撰寫的有關重建社會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專著,意在提供一個反映社會學當前發展的導論。全書著重闡述社會學興起的背景、社會學的使命,探討和分析經典社會學家的現代社會思想、社會發展的脈絡、民族國家的特征、現代城市和家庭特征等重要內容。本書不僅在吉登斯本人的思想發展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對推動20世紀社會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書綜合介紹了社會學領域內的社會理論和經驗研究的新近發展,文字簡潔、生動,不玩弄術語,非常適合學生和一般讀者。
(英)安東尼·吉登斯 ·社會學 ·9.6萬字
以上海為中心的滬寧、滬杭甬鐵路對近代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社會變遷產生了深刻影響。本書在交通與社會關系問題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工程性影響”的概念,借助交通規劃學、鐵路工程學的理論工具,運用我國大陸、港臺地區以及英、美、日等國所藏的各類史料,通過研究路線布置、土地征收、主體施工對上海城市空間結構、沿線基層社會變動和太湖流域水利問題等方面的影響,認為鐵路的工程性影響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上具有不同的正負效應,體現出近代中國經濟社會欠發展與不發展的一些面相。
岳欽韜 ·社會學 ·23.6萬字
過去,日本凡有狐貍棲居的地方,必然流傳著許多“狐貍騙人”的故事。除了狐貍,偶爾也會出現貍貓、貉、黃鼠狼等戲弄人的逸話。然而以1965年為界,此類故事突然在全國上下銷聲匿跡了。這是為什么呢?當然很多人會問:“人被狐貍騙的故事都是真的嗎?”而我的回答是,這些故事是否屬實并不重要,唯有探尋“人為何不再被狐貍騙了”,才能得知更多真相。日本人會被狐貍騙的時代究竟是什么樣的?那時的人擁有怎樣的精神世界,又是如何在與自然的交流中度日?當身處現代的我們使用“被狐貍騙”一詞來形容人的精神世界時,只會讓人覺得怪異。但過去的人生活在與現代完全迥異的精神世界里。對他們而言,那是親身體驗、真切感受到的歷史。在不斷拷問“為何不再被狐貍騙了”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往日的自然與人類的歷史、村落的歷史、人與自然的交流史,并深入民眾的精神史。由此,必須從一般的歷史學出發,重新捕捉那些“看不見的歷史”。1965年左右發生的自然與人類的革命究竟是什么?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會告訴我們某段歷史的真相。
(日)內山節 ·社會學 ·5.9萬字
本書另辟蹊徑,以民國歷史為考察的入手點,重點關注宏觀歷史下的社會變遷與其中微觀層面的群體或個人行動間的相互關系,進而探索歷史事件與歷史趨勢的社會學意義。因此可以說,本文集是有關民國時期西部民族地區社會史研究的匯編,其中蘊含著社會學研究者以史為鑒的現實關懷。
菅志翔 馬戎主編 ·社會學 ·17.8萬字
這本書是對中國“世道”、“人心”的探索。“世道”與“人心”原是中國人慣用的詞匯,世道指一般的社會生活或風尚,人心則指人們的心理傾向或心理活動。用更淺白的現代話語來說,世道就是社會,人心就叫心理;世道人心也可以說是現今人們所稱的“社會心理學”。一個人要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就不能不了解世道,明白人心。所以人在生活中,要不斷探索世道人心之間的關系。但是,一般人對世道人心的了解,往往只是以自己狹隘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既不系統,也不全面。要彌補這種不足,人們可以間接地學習他人的經驗,更可以閱讀與社會心理有關的書籍,掌握世道人心的基本原理。多年來,這方面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本書并不想重復前人的工作,而是想著重寫出自己的特色,讓讀者能從中對世道人心形成更深人的新理解。
何友暉 ·社會學 ·14.7萬字
2011年,東莞啟動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創建工作。歷史文化特色與價值,是衡量一個城市歷史地位的標尺,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形象表達。城市歷史文化特色與價值是名城申報和評估的重要定性指標之一,也是名城保護規劃編制的重要依據,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開展了東莞城市歷史文化特色與價值的專題研究。
東莞城市歷史文化特色與價值研究課題組編著 ·社會學 ·41.4萬字
該書立足生態文明戰略全局,以生態文明的實現進程與實現載體為研究重點,采取“文明進程”與“價值實現”兩條線索并進的方式展開詳細闡述,提出生態文明進程的實現離不開價值理念的認同,生態文明進程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主導價值。這些理論判斷對于深刻認識綠色發展具有重要幫助。本研究成果既是對生態文明進程的有益探索,也是對生態文明城市價值認知的一種詮釋,與上本著作《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與地方政府治理》共同構成研究貴州生態文明的姊妹篇。
申振東 龍海波 ·社會學 ·16萬字
本書從五千余篇“輿論場”研究成果中爬羅剔塊,逐年甄選,舉其犖犖大者,將其珍珠穿線般集成一輯,尋求多元“輿論場”走向“一體化”的科學依據,以推進中國社會進步為價值訴求,善莫大焉。該書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實事求是。全書按事物發生、發展的順序編排,脈絡分明;以問題梳理為導向謀篇布局,富有歷史縱深感;融問題提出、現象描摹、理論解析和對策探究于一爐,視野開闊。
張淑華 王佳林 李凌凌 常燕民 ·社會學 ·23.9萬字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與烏克蘭社會科學院合作開展中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社會發展與治理創新學術會議的研究論文整理集合。書中兩國學者通過剖析本國在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經驗與案例,對比不同國家的情況,著眼“一帶一路”的整體發展格局,把婚姻、家庭、青年、中等收入群體、治理創新作為焦點,從沿線國家經濟民生發展的共同話題,從普通人的視角去理解絲綢之路的境界和絲綢之路的意義。
陳光金 (烏克蘭)謝爾蓋·魯德恩科 ·社會學 ·12.8萬字
年輕時拼力買下昂貴的房產,想著退休以后能和家人一起頤養天年;經營多處房產,期冀子女日后能靠長租公寓多一份收入和保障;未加深思便繼承了故人遺產,以為房產再多一兩處又何妨。但曾經的“土地神話”已化為泡影,截至2018年全日本的空房率達到13.6%,再次刷新歷史峰值。當年高位接盤的人,后來都過得怎么樣了?眾人趨之若鶩的房產和土地為何會淪為避之唯恐不及的燙手山芋?人口劇減已成定勢,日本多地卻仍舊頻現房地產熱潮,背后交織著哪些不為人知的利益暗流?《朝日新聞》大型連載“負動產時代”在全日本引發巨大反響,本書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增補和調整,通過海量一手資料和真實案例,深入分析日本“負動產”的成因、現狀以及可能的解決方向,全民買房時代究竟該不該上車?本書或已給出答案。
日本《朝日新聞》采訪組 ·社會學 ·9.3萬字
本書是埃利亞斯的成名作,出版后轟動西方世界,成為暢銷書。人們通常把文明看成一種現成的財富,但作者認為文明是一種過程,是歷經數百年逐步演變的結果,是心理逐步積淀規范的結果。而且,作者推翻了傳統社會學把人和社會看成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實體的兩分法,提出兩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觀的社會和微觀的人之間的互動激蕩形成了文明的進程。總之,本書提供了一種新的歷史研究方法:不僅研究社會經濟,而且考察人的情緒氣質和思維方式的變遷;不僅重視重大事件,也從小處著手,探討人的行為舉止,日常生活,以小見大。是一部將歷史學、政治學、心理學、經濟學、種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熔為一爐的百科全書式的人文經典。
(德)諾貝特·埃利亞斯 ·社會學 ·51.8萬字
本書論述了農村公共領域的轉型過程與特點,并解釋公共空間轉型背后的國家、市場和農民群體多重力量的作用邏輯,主要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農村公共空間的轉型。這一部分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四個維度來具體說明公共空間的變遷。第二部分是對公共空間的內部結構進行分析,強調平等、開放的公共空間內,性別分工和階層劃分勾勒出公共空間中的無形邊界,本部分試圖解構國家和市場力量所塑造的公共空間。第三部分對作為公共空間的主體——農民及其自發行為進行的分析,意在呈現農民以自身的力量建構包含自我利益在內的新型公共空間。
陳晶環 ·社會學 ·11.9萬字
1989年,印度裔的年輕學生文卡特斯進入芝加哥大學開始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并師從貧困問題研究專家從事城市貧民窟的社會調查項目。背著書包、拿著問卷,他走進了芝加哥最為著名的“城中城”貧民窟——羅伯特泰勒計劃區。文卡斯特深入城中城,親自體驗街頭生活,打入黑幫內部,曾冒著生命危險,周旋在由黑幫老大、打手、毒販、軍火販子、牧師、警察、社工以及各色人等交織而成的地下社會交際網絡之中,取得第一手的資料,寫就了這本書。書中的多數人物姓名與身份都做了匿名化處理,但其中所有的人物、地址與機構都真實存在,絕非虛構。
(美)素德·文卡特斯 ·社會學 ·16.6萬字
本書從兒童權利的視角對特困兒童進行了概念界定,并將之細化為具體的需求指標,采用抽樣調查方式,對西部農村特困兒童的社會權利實現狀態進行了描述和分析。基于科學、可行等原則,結合實地調研資料,本書提出依照救助資源整合輸入、協調輸出和專業化傳遞三個原則進行西部農村特困兒童社會救助社會工作體系的建構,即:以基層教育部門為組織基礎成立協調中心,實現救助資源的整合輸入、協調輸出、專業傳遞。本書還進一步探討了政府、社會組織、家庭、志愿者等參與主體的具體職責和社會工作體系運行的具體原則。
陳天柱 蘇祥等 ·社會學 ·22.7萬字
《城市史研究》創刊于1988年,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城市史研究專業刊物,由天津社會科學院、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2012年中國城市史研究會會成立后,正式成為該會會刊。作為城市史研究的品牌和陣地,《城市史研究》已經得到國內外同行學界的廣泛認可,在各大圖書館和高校研究基地均有收錄,刊物文章多次被轉載和引用,2012年被收錄入中國期刊網,并在人大復印資料《歷史文摘》專題轉載。
張利民 ·社會學 ·21.2萬字
非虛構文學的經典代表作,此次精裝新版進行了全面修訂,增加新序《給父親》及別冊《梁莊》。從梁莊出發,探訪細節深處的中國。《出梁莊記》是作家梁鴻繼《中國在梁莊》之后集中書寫離開梁莊去外地打工的父老鄉親生存狀態的非虛構作品。此書由梁鴻探訪10余座省市、400余位打工者,以200萬字圖文資料整理撰寫而成,是“梁莊”范本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當代中國最細節的觀察。
梁鴻 ·社會學 ·21.8萬字
本書以西部民族地區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研究為主題,在西部民族八省區選取了“領導干部”“大學生”“城市社區居民”“農村居民”四個群體,就“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經濟生活”四個方面進行了調研;同時,對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理論基礎、基本內容、特殊性表現、存在的問題、制約因素作了闡述、分析,在此基礎上,針對制約因素、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加強西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的對策、措施。
馬忠蓮 蘇雪芹 ·社會學 ·15.9萬字
你幸福嗎?這個問題似乎很難回答。然而說“我很忙碌”,卻能贏得大家的一致贊同。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可以量化為數字的今天,人們似乎又過于忙碌了。為了房子、車子,年輕人不堪負累。在吐槽、自黑過后,你是否想過我們為何會如此忙碌?</br>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羅薩認為,正是不斷強化的增長邏輯造成了科技進步、社會變遷、生活節奏的不斷加速。盡管智能手機、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但是我們也越來越緊密地被捆綁到不斷加速的社會化大生產當中,無法自拔,以至于人們與過往的空間、物、行動、時間、自我和社會不斷地疏離與異化。在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基礎上,新的異化形式誕生了。
(德)哈特穆特·羅薩(Hartmut Rosa) ·社會學 ·6.8萬字
本書以系統的視角、辯證的態度來觀察、思考中國人的生活與習慣,辨析人情心智在社會生存中的現實表現及其原因,力求點明因人情而致人際關系中的優勢、劣勢,探求超越一般人情世故之上的幸福之路。“性情”“交情”“世情”三大板塊廣博擷取生動而富于啟發性的例證,以人事、人物、人言解讀人心,并力求以平白輕松的言語表達出來。厚實生活,淵博信息,獨立思考,誠善心靈!本書不是關于人情世故的技巧羅列或研究批判,而是基于中國文化與社會之上對人之常情、人性需求的反思,思考人的復雜與簡單,人的善惡美丑。無處不在的大事小情,與眾不同的觀察思考,讓人讀出情調,讀出苦笑,讀出味道。希望此書是閑情加激情,是真情,就不煽情,就不矯情。
萬鈞 ·社會學 ·9.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