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著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由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雙重轉型。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使僵化多年的社會結構開始松動,人們的職業、身份、社會地位也隨之迅速改變,中產階層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應運而生。本書即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從特大城市入手,基于扎實的大規模調查數據描述、分析和研究中產階層的生成機制,在理論上闡述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變遷的邏輯,具有重要的政策參考價值。
李友梅等 ·社會學 ·24.3萬字
本書以文獻學和史學史的視角為出發點,基于方志文獻考錄的成果,對南宋至今的浙江各類鄉鎮志書進行系統研究。梳理浙江鄉鎮志書的發展歷程、階段分期及其基本特點,綜論古今浙江鄉鎮志書的體例體裁、命名方式、編纂特色、修志群體等重要問題,闡述浙江鄉鎮志書在史料文獻、社會文化、文本記憶等方面的重要價值。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宋代至今的各類存佚浙江鄉鎮志書進行考錄提要,重點探究編者概況、版本源流、價值特色等方面的內容。
張勤 陳凱 ·社會學 ·22.4萬字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系列報告”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項目號13@ZH001)、“社科院創新工程重大專項”。本書為系列之一。本卷作者以民族學、人類學社會調查方式,客觀反映了21世紀以來新疆鄯善縣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衛生、語言等各方面的發展成就,及時準確反映鄯善縣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
郭泰山主編 ·社會學 ·20.4萬字
本書全面總結了農村改革30余年來,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的經歷、角色地位的變化、相關的制度變遷。文章將新制度主義理論引入到農村婦女研究領域,多角度、多視角分析了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的制約因素。第一次運用多源流理論和政策網絡理論對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的國際、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規及規范性文件進行了全面的羅列和分析。通過數據資料與政策文件的搜集、整理,為這段歷史保存了相對完整的有中國特色記憶,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資料基礎。
劉筱紅 聶金山 ·社會學 ·20.7萬字
收入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能比較集中地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制度和運行方式。本書主要圍繞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國營金融郵電事業職員的收入問題進行系統研究,考察了金融事業和郵電事業職員的常薪和福利待遇收入的特點與利弊,探討了當時所得稅對不同群體的影響,比較了全面抗戰前、全面抗戰期間及抗戰勝利后三個不同時期,工資、物價與國營金融郵電事業人員的生活狀況,研究了南京國民政府對國營事業的限薪措施和效果。在此基礎上,書稿分析收入問題中所體現的近代人事管理特點和經濟思想、收入變動導致的城市社會分層流動等方面問題,并從國家、社會及個人三個層面總結了該時期國營事業人員所謂“金飯碗”褪色的原因。
何家偉 ·社會學 ·27.4萬字
該書擬主要對人工智能、無人駕駛、區塊鏈和比特幣、5G、新能源(包括新能源汽車、石墨烯等)、VR與AR、3D打印、物聯網、機器人、大數據、基因編輯、核電等高新技術對人類生活、工作的影響展開深度分析,我們的目標是撰寫一本暢銷科普書,以最淺顯、生動的語言展示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描述高科技成果如何影響人類生活和工作的,以及人類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將會扮演怎樣的角色,對未來的人類提出哪些挑戰,人們應該為即將到來的高科技時代做出哪些準備等等,使普通讀者在短時間內了解未來的科技變化,使包括領導干部、普通民眾、青年學生和少年兒童等群體在內的非科技人員能夠為未來的技術革命做出充分的知識儲備,帶給讀者以廣泛的思考。本書是一本分析高科技對人類社會長遠影響的未來學著作。來自國內外著名高校的作者們希望通過對高科技的社會影響分析,為人們描繪了未來30-50年的人類社會變化圖景,讓當前的公務人員、社會精英、青年學子知道自己未來的生活將會發生哪些重大變革,提早為這些變革做出準備,包括心理方面、經濟方面、知識儲備等各個方面,同時讓我們未來的接班人——青少年為接手掌控這些高新技術做出足夠的預期和學習的動力。
劉蘭劍等編著 ·社會學 ·24.8萬字
何謂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的“幕后”歷史是什么?諾貝爾獎有本質嗎?諾貝爾獎是跨越國家、民族和政治的嗎?諾貝爾獎獲得者有哪些統計學意義上的特征?不同國家在已經頒發的諾貝爾獎記錄中是怎樣的“排位”?中國人的諾貝爾情結是如何產生的?中國本土第一個自然科學方面的諾貝爾獎會在何時誕生?一個旨在贏得諾貝爾獎的教育科研政策是合理的政策嗎?《諾貝爾獎之問》從諾貝爾獎和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的國別分析、諾貝爾獎與中國三個層面,以傳播學、政治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史等多學科的視野來審視、分析并回答上述問題,反思了我國的人才政策和教育科研制度,探討了科學的價值和人文的精神在中國當下的意義。
黃曉勇 潘晨光主編 ·社會學 ·28萬字
政府統計數據質量問題極其重要,既是當前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也是政府統計的核心問題。本書是在該課題系統梳理有關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把統計數據質量概念歸納為三個層次,提出了對政府統計數據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框架,并分析了社會經濟環境、政治法制環境和體制環境等統計生態環境對統計數據質量的影響;提出了構建有利于提高政府統計數據質量的統計生態環境的建議。
曾五一等 ·社會學 ·20.8萬字
本書是作為人口學的第一門教程而著,也是為此,書之英文名除了可翻譯為IntroductiontoDemography,還可譯為Demography:AFirstCourse。通過系統閱讀本書,讀者能對人口學的基本概念與方法,即“生(生育分析)、死(死亡分析)、遷(遷移流動)、測(人口預測)”有系統的認識,并能夠據此對一些社會現象及其背后的相關政策邏輯有自我的分析和理解,比如中國生育政策的動態調整、人口老齡化趨勢及其社會影響等。
郭未 ·社會學 ·26.3萬字
本書內容為人文清華講壇2019年六位嘉賓的深度訪談及演講實錄,這六位嘉賓均為清華人文學科及理工學科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藝術家常沙娜教授、管理學家陳國青教授、環境工程學家及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教授、工藝美術史家尚剛教授、法學家張明楷教授、人類學家景軍教授。本書也是人文清華講壇內容的一種呈現方式,它的不可替代性在于,每篇文章均經過學者本人和編者的整理、審校、注釋,內容全面、嚴謹。
張小琴 江舒遠主編 ·社會學 ·23.1萬字
本書以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并通過與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進行比較,揭示中國當代家庭結構的最新狀態及其變動特征;對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家庭結構的異同進行探討,深入考察進入老齡化社會后中國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對中國家庭結構的未來變動趨向做了嘗試性預測。書中通過著力分析社會轉型、人口轉變過程中家庭結構變動的影響因素,探詢當代家庭演變中的問題,尋求解決途徑。
王躍生 伍海霞 李玉柱 王磊 ·社會學 ·20.7萬字
在全球風險社會,媒介是風險治理的一個關鍵要素。如何認識風險的客觀性和建構性,如何洞悉風險傳播的生產規律,如何把握受眾的風險感知特點,如何從中國社會、媒介實踐和受眾心理出發,最大限度地發揮媒介在風險復合治理中的作用,是本書的重點所在。全書以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為切入點,首次提出風險傳播場這一概念,并從自主極和他律極出發,對場域的生產機制進行深入剖析。為此,在研究方法上,實現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文化學、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領域的融合,定量分析與定性研究的結合,歷史研究和文獻研究的并重。在研究中,借用和改造了休梅克的把關層次理論,分析了自主極和他律極的不同資本的生產力在場域的不同時空中的變化過程,論述了風險傳播場的動態性和半自主性。針對國內風險傳播的定量研究少、風險感知調查薄弱、實證研究往往僅限于某單個案例的情況,進行了兩項實證研究:第一,1200名受眾的風險感知與媒介使用的調查;第二,1095名媒介人員的風險傳播素質的調查。在此基礎上,以媒介為出發點,構建了風險復合治理框架,提出了政府、組織、媒介、個體等風險治理單元在常態和異態環境下的不同策略。
胡登全 ·社會學 ·23.5萬字
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不足,成為影響他們就業、生活、市民化以及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制造業強國戰略實施的巨大掣肘。本書從人力資本理論、發展型社會政策理論以及社會治理理論視角,探討建構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政策體系,重點圍繞影響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意愿的因素、相關變量卡方檢驗與雙變量統計分析以及因子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和線性回歸分析,探討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現狀、問題和成因。
銀平均 ·社會學 ·24.2萬字
《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是教育部2011年批準立項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報告培育資助項目。《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4)》(以下簡稱《報告》)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連續第三次出版的年度報告。本《報告》主要側重于反映2013年度我國食品安全狀況與體系建設的新進展。與《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2、2013)》相類似,考慮到食品安全具有動態演化的特征,為了較為系統、全面、深入地描述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的變化發展,本《報告》在上篇《食品安全:2013年的基本狀況》的研究中,主要以2006年為起點在六年的時間跨度內,從食用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制造、食品流通、進出口食品安全性等四個不同的維度對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的發展變化狀況進行了比較分析,并基于監測數據計算了2006-2013年間我國食品安全的風險程度;但主要受數據收集的局限,在具體章節的研究中有關時間跨度或時間起點的情況各不相同。
吳林海 尹世久 王建華等 ·社會學 ·29.8萬字
探討新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深厚文化底蘊,揭示航天文化形成的歷史過程及其豐富內涵和巨大作用。本書首先介紹了航天文化的形成過程和發展歷程,闡述了偉大事業與先進文化之間的關系。然后,從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的三個層面系統地介紹了中國航天文化。航天精神文化是指航天人在從事航天事業的實踐中所形成的群體意識,是指導航天人進行航天產品研制、生產的行動指南,以航天價值觀為核心,以航天三大精神為集中體現。航天行為文化是指具有航天特色的組織體系、管理制度、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習慣,包括航天文化的雛形思想政治工作、獨具特色的航天組織管理體系和系統工程方法。航天物質文化是航天行為文化與航天精神文化的顯現和外化結晶,本書分別從航天成果、航天形象、先進人物代表等幾個方面進行展現,以豐碩的物質成果證明先進的文化助力偉大事業的發展。
本書編委會 ·社會學 ·26.9萬字
本書為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優秀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匯編,涵蓋社會學、社會保障、社會工作三個專業。社會學專業碩士論文討論的是城市居民社會資本的空間分化及女性對待同性戀態度的影響因素;社會保障專業碩士論文討論的是生育政策調整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影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社會化運營等;社會工作專業碩士論文研究的是流動兒童同伴關系、中年家庭婦女消極自我意識的敘事治療等。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主編 ·社會學 ·28.6萬字
本書以天津市為例,總結了天津市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進程中的模式經驗,剖析了天津市農民市民化的現狀,借助農民市民化評價指標體系,對天津市農民市民化水平進行了評估,發現其市民化程度不高,滯后于城鎮化發展水平,并從加快制度改革創新、完善財政投入政策、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就業創業引導、完善社區管理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推動天津市農民市民化進程的對策建議。
吳寶華 ·社會學 ·21.6萬字
本書的整體寫作框架是建立在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媒介素養課題研究小組所做的“新生代農民工媒介素養與政治參與研究——以西安市農民工為例”與“農民工媒介素養及其話語權構建”的兩個研究課題的研究基礎上的。該書的整體寫作著重以農民工的媒介素養與利益表達之間的關系及影響為著眼點,將農民工的媒介素養與其利益表達結合起來,放在城鎮化這一社會歷史環境中加以考察;從現狀及問題入手,嘗試揭示其中的內在機制,構建其相互影響模型;全方位的闡釋農民工在城鎮化進程中利益表達所出現的問題,提出其解決路徑及對策;并且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探究農民工在城市融入的被動地位與話語權失語的潛在原因,了解以農民工為代表的弱勢群體的媒介素養現狀,旨在培養他們運用大眾傳媒為個人生活服務的能力,維護農民工的合法利益,并引導他們理性、批判地接受和處理媒介信息,提升他們的媒介素養,幫助他們獲得社會認同,盡快融入城市尋求發展。
黨靜萍 歐寧 徐春英 ·社會學 ·27.2萬字
一個時期以來的經濟社會轉型特別是社會事業漸強之勢,帶來了思想理論和學術研究的新發展,其中殘疾人和殘疾人事業的研究頗引人關注,雖遠未成“顯學”卻也成果顯碩,較之過去的清寂,生出喜人的生機與活力。這本《新時期殘障人口發展與問題研究》即是代表之一。編著者江傳曾與我相熟于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期間,這次看到一文中提到“推磨式互查”不禁莞爾,書中多篇文章也運用“二抽”數據展開分析立論,言之有據且成理。回頭看,近十多年來有關這一特殊群體的研究呈現成果和聲勢并顯這樣一個較大發展的態勢,與“二抽”及一系列相關調查、監測、動態數據更新提供大量可靠的“研究材料”有很大關系。當然,數據背后活生生的人及豐富的實踐是更豐厚的研究資源。
江傳曾 ·社會學 ·23萬字
《風景與權力》的目的就是要把“風景”從名詞變為動詞,它的出版曾改變了風景研究的方向。本書收錄了米切爾、薩義德、陶希格等多位學者的文章,包含藝術、人類學、心理學、文學、歷史與現實等許多層面,代表了跨地域、跨學科學術交流的精華成果。文章重點考察風景流通的方式:風景如何成為交換媒介、視覺占有的地點、身份形成的焦點。每篇文章視角獨到又相互關聯,并彼此深化,反映出人類風景體驗的復雜內涵。
(美國)W.J.T.米切爾 ·社會學 ·2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