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文章是作者多年在中國的直接經驗觀察,和美國的學習工作生活經驗基礎上寫成的。全書所收文章涉及經濟、教育、文化和政治等多個領域的主題。多數文章已經在國內的《讀書》、《書屋》、《新京報》、《二十一世紀》、《南方都市報》《新聞晨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等發表。全書以中美對照作為思考的緯度,以閱讀為基礎。從多學科的視角對中國的諸多社會現象、歷史現象和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
陳心想 ·社會學 ·13.8萬字
奧特弗里德·赫費看到了世界上許多不同文化所蘊含的生活智慧,認為和“保持年輕”一樣,“變老”也是需要學習的,學習如何步入收獲的歲月,如何最終揮別人生。赫費糾正了一些普遍存在的認知偏差:老齡化社會的表述不見得總是準確的;人不是因高齡而死,而是死在高齡時,因而以治愈為目標來要求老年醫學是不合適的……他反對在老年問題中任由經濟因素主導一切,反對老年人和變老普遍的負面形象,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人們對抗高齡時的衰弱,獲得安寧,積累身體、精神、社會和情感資本的實用建議。
(德)奧特弗里德·赫費 ·社會學 ·7.1萬字
本書分析了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種媒介技術對農村生活的深刻影響。作者和研究團隊橫跨十余省,訪談了200余名在農村生活的人,他們的年齡從18歲到80歲,包括農民企業家、農民工、農村教師、農村大學生、農村干部等。本書通過三種媒介使用:信息傳播媒介,交通媒介,廣泛意義上使雙方發生關系的人和事物,揭示了媒介技術對農村經濟生產、社會交往、文化習俗、權利意識和價值觀念的重塑,記錄了在社會轉型過程中農村社會的變遷。
張世海 ·社會學 ·17.8萬字
這是由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路斯·哈里斯博士傾力打造的一本親密關系修復指南。本書基于科學高效的方法,幫助你跳出那些消耗感情的常見陷阱,重燃親密關系中的愛與活力。你是否曾在親密關系中感到疲憊不堪,甚至懷疑自己選錯了人?是否陷入過“伴侶應該懂我”“愛一個人不應該這么累”等理想化陷阱?本書將帶你直面這些阻礙幸福的迷思,教你停止無效的內耗,接納關系中真實的差異,并用實際行動重建信任與聯結。
(澳)路斯·哈里斯 ·社會學 ·13.4萬字
為什么一條內褲,能讓女性如此糾結?當你在試衣間擔心“三角褲會不會勒出痕跡”,當媽媽堅持“純棉內褲才健康”,當伴侶說“不穿內褲更性感”……你是否想過一這些選擇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權力游戲?上野千鶴子以“內褲”為切口,揭開一部女性被規訓與反抗的覺醒史:從“月經羞恥”到“性感符號”,內褲的進化真的是解放嗎?男性的“內褲失語癥”:為何丈夫永遠找不到自己的內褲?“內褲管理”實則是性別剝削?“每天換內褲”的神話:洗衣機普及后,誰在承擔隱形的清潔勞動?“姐妹經濟”的抵抗:女性如何通過共享資源,打破被物化的宿命?內褲不只是包裹女性身體的親密物品,更是性別權力博弈的微型戰場。上野千鶴子用超前的洞見,帶你看穿“文明”包裝下的真相:你的身體,到底被誰定義?
(日)上野千鶴子 ·社會學 ·6.2萬字
你是否渴望突破階層限制?是否希望下一代活得比你更自由、更有成就?德國社會觀察家多麗絲·馬丁以親身經歷揭開“慣習”的奧秘——“慣習”(Habitus)是一種由出身、教育、環境共同塑造的隱形力量,深刻影響我們的判斷方式、人際表現與社會階層走向。本書從社會學理論出發,首創“七種資本躍升模型”,幫助你全面升級思維與行動,掌握上流社會的成功法則,為自己與下一代創造更富裕的未來!
(德)多麗絲·馬丁 ·社會學 ·15.3萬字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何處養老?誰來養老?怎樣養老?這些都成為家庭和社會無可回避的話題。本書作者以理論聯系實際,耗時四年,深入調研呂梁山區鄉村養老現狀。選取黃土村這一典型,聚焦農民養老涉及的方方面面,對老農生產、飲食、經濟、村莊環境、家庭養老、易地生活、看病、葬禮等進行全方位的呈現。并以黃土村小宇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為中心,進一步剖析“鄉村養老”這一千家萬戶面臨的問題,同時描繪了一幅幅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動畫卷。為謀劃完善“一老一小”的社會保障制度,系統性緩解少子化、老齡化問題提供參考。
李梓赫 張云華 ·社會學 ·6.3萬字
社會研究方法是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社會研究方法的發展和進步貫穿于社會科學發展的全部歷史過程。當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社會影響,社會研究方法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有鑒于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調查與方法研究室決定創辦《社會研究方法評論》(SocialResearchMethodsReview)集刊。
趙聯飛 趙鋒 ·社會學 ·15.9萬字
為何看似幸福的家卻滋生罪惡?日本家族兇殺案紀實!阿部恭子起底日本家族間真實兇案,還原“幸福家庭”從壓抑走向毀滅之路。過度管教釀成弒親、財產糾紛引發兄弟相殘、長期PUA導致妻子反殺…作者以真實案件呈現家庭崩壞的隱秘過程,也給出打破惡性關系的行動指南。相信不少人有過或聽過被家人折磨的經歷。面對配偶的情感暴力和父母兄弟的支配性言行,“干脆……”你這樣想過嗎?實際上,日本半數的殺人事件發生在家族之問。家人的煩惱難以向他人傾訴,壓抑的情緒不知何時會爆發。千葉縣四年級小學生被虐致死案、巖手縣孕婦被殺拋尸案、宮崎家族三人被害案……,本書起底十余起發生在日本家族間的罪案,揭露家庭潛在危機,以期幫助更多人走出親密關系泥潭。
(日)阿部恭子 ·社會學 ·6.9萬字
本書探討了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真正機制,在日本引發全民討論熱潮。本書的作者是兒童精神科醫生,由于工作原因接觸過不少未成年犯罪的孩子。通過和這些孩子深入交流,他猝然得知這些孩子驚人的共通點——不會均分蛋糕、不會臨摹簡單圖形、不會加減乘除、看不懂漢字。原來,他們缺乏基本的“認知功能”,亟須介入支持或接受特殊教育。現在大家普遍接受的“智力障礙”指的是智商低于70分的人群,這個定義其實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才提出的。如今,智商介于70~84之間屬于“邊緣智力”。如果按照這一標準,“邊緣智力”及以下的群體占到人口總數約16%。“邊緣智力”在未成年犯罪的孩子中的比例顯著高于在大眾中的比例。這些孩子在小學階段就不斷通過“問題行為”發出“求助信號”。然而,我們看見了嗎?又或者當作一回事了嗎?大至教育制度、司法體系,小至你我每個人……整個社會氛圍與做法,全然將這群孩子隔絕在外。少年管教所里犯罪少年的真實境遇,反映出社會的失敗和我們的冷漠。在成長各階段連連被忽視的孩子們,長大后迅即成為被社會遺忘的一群人。本書系統介紹了作者多年總結的經過驗證的簡單方法(每天5分鐘,就能完成不會傷害孩子心靈的“認知功能強化訓練”),可以切實幫助“邊緣智力”的孩子學會反省,減少未成年犯罪的概率,對社會關切的焦點問題極具現實意義。
(日)宮口幸治 ·社會學 ·5.7萬字
以外賣騎手“局內人”視角尋找系統難題的答案,一部專業、真誠、冷靜的參與式觀察力作。撕掉逆行與奮斗的溫情標語,記錄嬉笑怒罵的騎手生活;在田野和理論的互動中,追問勞動者與系統的未來圖景。為什么每個人都在系統中加速奔跑,卻又無法找到出口?北大社會學博士成為外賣騎手,以“局內人”視角尋找答案。數字控制之下,新型的勞動過程和勞動關系浮出水面。結合參與式觀察經驗和勞動社會學理論研究,作者向我們揭示:隨著科技的進步,資本對勞動控制強化而不是削弱,平臺系統及其背后的“數字治理”取代了人的管理成為平臺經濟勞動秩序得以形成的關鍵所在。
陳龍 ·社會學 ·16.9萬字
在前作《創業的國度》一書中,作者丹·塞諾和索爾·辛格講述了以色列是如何成為世界上人均科技初創企業密度最高的國家的。新作則進一步揭示了以色列社會所展現的驚人韌性,正是這種韌性抵御了眾多阻礙其發展的不利因素,讓其保持活力和創新能力。以色列是一個以服務精神、團結意識和歸屬感為價值觀的多元化社會。從讓青年自閉癥患者應征入伍的軍隊指揮官,到高度支持生育的社區和職場環境,從向月球發射航天器的夢想家和創新者,到致力于改善全球氣候、健康、農業的初創公司,以色列既擁抱快速的技術變革,又致力于建立親密的代際家庭。它既培養雄心勃勃的個人主義者,又持續灌輸一種理念,即你要服務于你的“赫弗爾”、你的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了解以色列將有助于回答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些問題。追求個人卓越和經濟繁榮是否一定要以犧牲公共價值為代價?我們能否建立一個更具使命感的社會?在這個超個人主義盛行和孤獨感加深的時代,我們能否重建我們的社區?
(美)丹·塞諾 (以)索爾·辛格 ·社會學 ·18.5萬字
《你好,陌生人》是人類學家項飆領銜的一部剖析現代社會人與人關系的作品。本書以三聯人文城市發起和策劃的系列對話為緣起,以“你好,陌生人”為話題切入點,通過項飆與多位跨領域學者的深度對話,探討了現代人們如何在日益陌生化的社會中重新發現他人,重建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連接。從藝術家劉小東對身邊陌生人身上的生活感的觀察,到犯罪研究者何襪皮對城市中的陌生人保安群體的研究,從紀錄片導演李一凡鏡頭下選擇自我陌生化的殺馬特,到社區營造實踐者劉悅來帶動陌生人一起做點事情的花園實驗,再到紅山動物園園長沈志軍對園區“以動物為中心”的設計營造,本書從不同角度切入“陌生人”這一主題,揭示了陌生人在當代社會中的存在狀態及其背后的社會變遷。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與高度透明化的背景下,我們逐漸陷入“陌生化”的困境,對身邊的人與事逐漸變得無感。本書反思了這種“陌生化”帶來的孤獨與疏離,嘗試通過鮮活的對話與實踐喚起人們對日常生活中人和物的關注,引導人們重新找回對身邊人的感知與理解,構建一種“安生式”的思考方式,進而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和行動點。
項飆等 ·社會學 ·14.5萬字
社會學家伊利亞金·奇斯列夫在《關系5.0》中,融合社會學、神經科學與倫理學視角,剖析其中緣由。從原始部落的協作求生,到農耕時代家族共生、工業社會核心家庭興起,再到信息時代單身社會凸顯,親密關系從關系1.0跨越至關系4.0。當下,單身社會與人工智能碰撞,引領我們步入“人機共生”的關系5.0時代。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突破,使機器從工具變為“靈魂伴侶”,它們能準確地學習人類的情感模式,為不同人群提供幫助。然而,科技向來是把雙刃劍。人類對機器產生過度依賴,勢必會導致社交能力退化,以及人的機器化和對人的物化,以及由此引發的倫理問題等深層社會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奇斯列夫指出,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并不是技術層面的,而是道德和教育層面的。畢竟,我們應該害怕的不是機器人,而是我們自己。本書是一部極具前瞻性的未來生存指南,指導我們在技術的洶涌浪潮中,如何堅守人性的光輝,讓科技為我們所用。
(以)伊利亞金·奇斯列夫 ·社會學 ·15.5萬字
本書具體包括成都人口老齡化基本現狀、成都老年人口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成都老年人口社會經濟地位與勞動參與、成都老年人口婚姻與家庭結構、成都老年人口代際關系與非正式照料、成都老年人口社區養老服務利用、成都老年人口社會參與、成都老年人口居住環境及適老化改造需求、成都老年人口死亡態度分析九個實證章節。本書綜合運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微觀數據(2020年)和成都市老年社會追蹤調查數據(2023年基線數據),對成都(含大成都范圍內的23個區、市、縣)老年人口的規模、結構與素質進行了展示,為分析成都人口老齡化現狀與問題,并制定和完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與老齡友好型社會提供參考。
徐茅娣 倪詩蓓 劉芹 劉曼冬等 ·社會學 ·10.7萬字
在這部開創性的作品中,瑪莎·努斯鮑姆結合女性主義、哲學、法學、社會學等,深刻剖析了男性物化和支配他人的心理成因和社會根源。在美國司法歷史的背景下,她還揭露了三個在性侵問責方面存在缺陷的特權領域,即三座“傲慢的堡壘”:司法界、藝術界和體育界。這些傲慢橫行、充滿有毒的男子氣概和腐敗的領域,正是法律最應該發揮作用的地方。努斯鮑姆不僅痛斥男性的特權,而且警惕受害者的報復心態存有的隱患。在她看來,只有建設性的精神、寬宏的心態、積極的愛,才能走向真正的問責與和解。
(美)瑪莎·努斯鮑姆 ·社會學 ·18.9萬字
停止內化和復制厭女癥,破除女性之間的有毒競爭,建立自愛與自信,重塑姐妹情誼。《女性之間的隱秘戰爭》旨在探討女性之間的競爭和敵對關系,深入挖掘了家庭、職場和生活3大場景中女性之間的競爭現象。作者們提出,女性之間的競爭是一個被社會視為禁忌的話題,它常常被隱藏和否認。這種否認可能導致競爭變得有害。作者們從歷史學、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4個層面來探討女性厭女及女性之間有毒競爭的成因,并根據了科學證據和對百余位女性的采訪調查,提出了實用的建議,例如學會慶祝彼此的成功、從匱乏心態轉向富足心態培養自信,建立3種類別的女性互助社團、用3個過濾器辨別謠言,幫助女性克服有毒競爭,重建自我認同,重塑女性之間的友誼。
(法)伊麗莎白·卡多赫 安娜·德·蒙塔爾洛 ·社會學 ·11萬字
傳統時期,村寨是邊疆地區實現基層治理的場域,它孕育出邊疆地區實現有效治理的特殊制度。當下是歷史的延續,雖然傳統村寨社會形態已經不復存在,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村寨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國家建構和鄉村治理。本書以西南邊疆地區景頗族村寨為研究對象,以政治系統論為分析工具,探討傳統時期邊疆的村寨制。主要考察傳統時期在國家能力不及的邊疆地區,處于特殊社會形態之中的邊疆村寨如何實現有效治理,透過村寨治理活動,從人類歷史演變歷程中考察村寨制這一特殊制度形態,試圖探尋隱藏在這政治事實背后的普遍規律。
龔麗蘭 ·社會學 ·14萬字
女性學先驅上野千鶴子&文化領域KOL湯山玲子的辛辣對談錄。寫給“解放后”仍覺迷惘的女性。女性長久以來都沉浸在結婚生子、組建家庭的想法中。即便好不容易從中解放出來,卻不知道接下來去往何處。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和出身音樂世家卻不走尋常路的湯山玲子,結合自身經歷與社會現實,圍繞文化資本、女性主義、性、老齡化等多個主題,在嬉笑怒罵間分享超強“生存技巧”。即便外部環境千變萬化,年齡增長,不為自身設限的女性仍能擁有值得期待的未來。
(日)上野千鶴子 湯山玲子 ·社會學 ·13.5萬字
本書主題為“社會輿情與社會治理創新”,由西北政法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輿情評價協同創新研究中心資助出版。該中心于2017年成立,并獲批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針對社會輿情的不斷變化和所呈現出的復雜交織的風險,為了更好地把握大數據時代的輿情信息,探討陜西乃至全國范圍內更加合理的治理模式經驗,該中心于2017年創辦了《社會輿情與社會治理決策參考》期刊,截至2018年12月,已出版16期,共刊出來自學界、業界的一百余篇文章。本書就是從中精心挑選出數十篇編輯而成,管中窺豹,借助一個年度的社會輿情與社會治理的創新案例與創新經驗,集中探討相關問題,有助于社會治理的實踐糾偏。本書所收錄的內容圍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第一,認識輿情的全新視角:強調“引”“治”并重;第二,應對輿情的價值取向:堅持民心所向;第三,引導輿情的路徑創新:構建對話平臺。
宋覺主編 ·社會學 ·10.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