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流動兒童隨父母進入城市,在城市、農村兩種文化、價值觀間雙重拉力的作用下可能導致其產生自卑以及“同一性混亂”等心理危機。本書從文化、結構、心理三重融合框架入手,將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危機與其媒介接觸特征綜合起來考量,提出了社會融合視角下探討流動兒童媒介使用行為的三個維度,即流動兒童媒介使用中的涵化效應、流動兒童媒介使用中的社會網絡拓展、流動兒童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認同,并沿著該路徑展開具體探討。
莊曦 ·社會學 ·14.1萬字
獨異才是王牌,不凡方獲推崇,普遍標準之物沒有吸引力。過著平凡日子的普通人被看作千篇一律的面孔。萬事萬物的新準則,就是品位不凡、人生精彩的“真”主體,還有那些無可替代的貨品、文化活動、社團和城市。晚現代是獨異性的狂歡。
(德)安德雷亞斯·萊克維茨 ·社會學 ·24.3萬字
在21世紀,中國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由于生育水平的下降、個人主義的興起、遷移的增加等,家庭提供的養老資源日趨不足。與此同時,中國的老齡化是在較薄弱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迅速展開的,國家和社會提供的養老資源也非常有限。鑒于此,本書以調查數據為基礎,從經濟、健康和社會心理三個方面,細致描述老年人的福祉現狀,深入研究影響其福祉的因素。
駱為祥 ·社會學 ·10.6萬字
從青年到成年是個人生命歷程中最具流動性和不確定性的一段,其軌跡是國家、家庭和個人共同作用的結果。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政策對生命歷程的影響減少,造成了成年軌跡的風險化和個人化,加劇了階層差異。本書以社會變遷為背景,通過對50后、60后、70后和80后成年軌跡的比較,討論自改革開放以來成年軌跡的變化,關注成年軌跡的階層分化特征。
田豐 ·社會學 ·8.3萬字
本書是有關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文章合集,體現了作者對于社會發展中所出現的新問題與新現象的關注與思考,內容包括社會與社會建設、社會工作、農村發展、勞工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宗祠與宗教文化等。書中許多文章是從社會結構與社會運行的細節入手,特別關注社會組織的文化建設,揭示其背后所蘊含的社會功能;還有多篇文章是專為非學術報刊所撰寫,帶有較強的社會科學知識普及的色彩,有助于讀者認識復雜的人類社會。
甘滿堂 ·社會學 ·21.4萬字
本書通過幾個案例的比較研究,以中國文化中“氣”這個概念為視角,研究了中國鄉村農民抗爭政治的目標、動力和機制所發生的變化,分析了各級政府在維穩技術和策略上的變化,并探討了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復雜的社會和政治后果。作者試圖以此來克服學界在抗爭政治研究中理性與情感、權利與道義之間的對立,克服在中國農村研究中存在的移植派與鄉土派的對立,從而推進抗爭政治理論和鄉村社會的研究。
應星 ·社會學 ·17.9萬字
本書選取一個解困房社區作為田野點,進行了接近三年的田野研究。通過搜集回來的資料,對社區從1995年建成到2012年的故事進行分析,對社區的生成進行拓展研究。南苑的故事主要圍繞物業管理公司與業委會、住建辦及其他政府部門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而推進,最終社區成為一個社區共同體與市場與國家進行博醫互動。本文采用社會建構的研究范式,認為社區共同體、市民社會是不同的主體(個人、群體或組織)建構而成的。
黃曉星 ·社會學 ·18.9萬字
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關注美國、加拿大、俄羅斯以及其他對北極事務感興趣的國家(如英國、日本等國家)的北極戰略與政策的發展;第二部分主要論述北極航道法律政策的發展及其對中國的意義,重點介紹國際海事組織發布的極地規則及其對北極航運的影響,也論述了這些法律發展對中國及其他利益攸關方的影響;第三部分重點論述了北極海洋保護區的建設、北極原住民保護問題、北極核心區漁業問題以及北極地區的非生物資源保護等問題。
劉惠榮 ·社會學 ·19.2萬字
經濟增長是實現就業的基本前提,但是否能夠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協調發展,取決于經濟增長的內涵。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指導,以經濟全球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為大背景,以產業發展為主線,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勞動就業效應進行思考,研究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和就業發展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探索以產業為支撐實現中國經濟較快增長和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的路徑。
劉瀑 ·社會學 ·15.4萬字
本書內容涉及慈善組織治理、慈善組織發育、民間組織倡導、社會企業發展、社會組織危機管理、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書評部分對《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與草根組織——一個正式組織的社會學研究》一書進行了評述;訪談錄分別記錄了上海市新航社區服務總站嘉定工作站菊園新區社工金婉仙進行的公益實踐和臺灣財團法人海棠文教基金會的創新實踐;域外見聞介紹了美國華盛頓大學南希·貝爾·埃文斯非營利與公益組織研究中心。
徐家良 ·社會學 ·14萬字
本書從西方社會建構論思潮的興起談起,介紹了此思潮興起的學術與社會背景;沿著建構論經典理論、符號互動論、現象學社會學、常人方法論、知識社會學等源流展開陳述;重點剖析了表征方法、話語研究、實踐轉向、時空研究的意涵與特點,以及它們在建構論研究轉向中的作用與影響;對照西方理論,提出了應有的理論反思,對展望了未來中國社會學發展的方向。
林聚任 ·社會學 ·20.5萬字
控制并減輕水災危害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本書詳細闡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人民抗洪救災的實踐,全面總結了其中的經驗與教訓。通過抗洪救災這一重大事件,分析新生政權在內憂外患、執政資源匱乏的社會轉型背景下,如何積極應對災害、整合社會、獲得擁護、鞏固政權,為我國當前的抗洪救災工作提供經驗和借鑒,這正是本書的現實意義與價值所在。
石武英 ·社會學 ·18.1萬字
本書通過提煉社區營造實務操作流程,結合社會治理及自組織運行機制等理論,從本土案例入手,分析總結社區營造過程中的五大操作流程、自組織過程、切入社區營造的五十個方法以及政府與兩個協商平臺如何建立互動機制等內容,力圖為社區營造實務工作者提供操作過程指引。通過對社區的社造化、組織的社造化、行政的社造化三方面的改變,最終促使人的理念及行為發生變化。
羅家德 梁肖月 ·社會學 ·10.3萬字
中國東中西部農村的發展差距早已進入學界與政策界的視野,并在政策上進行了諸多研討與應對。南中北方農村的差異,經過賀雪峰等諸多學者以腳丈量和著書立說,日漸明晰并引發討論。在本書中,作者將中國農村劃分為南方團結型村莊、北方分裂型村莊和中部分散型村莊三種類型,構建出“農村區域差異”這一中層理論,并從家庭繼替、分家模式、養老模式、面子觀、人情、生育模式、社會治理等方面進行了闡釋與檢驗。
賀雪峰 ·社會學 ·21.2萬字
本書對中國科學史的研究現實,特別是以李約瑟為代表的理性重建和以席文為代表的社會學重構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進行分析與反思,并聚焦于“后李約瑟時代”實證主義科學觀逐漸淡出的現狀,對社會建構論框架下的社會學、女性主義、人類學等研究路徑進行分析與審視,剖析了當下文化相對主義科學觀的方法論根源、理論困境和現實危害,借鑒國際STS后人類主義科學觀的實踐生成論思想和史學立場,尋求能真正把握中國科學的實踐內涵與歷史發展的方法論路徑。
郝新鴻 ·社會學 ·20.9萬字
“江湖”、街頭、村落……國家與社會之間存在廣闊的邊緣地帶。在這個地帶,縫隙無處不在,是滋生沖突的溫床。靈活、高效的行政技術,為彌合縫隙、防止沖突提供了可能性。
呂德文 ·社會學 ·10.7萬字
本書立足城鎮現代化和社會個體化的基本背景,以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大量涌現的商品房社區為焦點,圍繞新型城市社區建設中的社區共同體構建的條件因素、推進模式與政策支持等問題,展開以抽樣調查和定性訪談等方法為主獲取研究所需數據與資料,通過對商品房社區建設的實證調研、行動參與,及對國內外城市社區建設的比較分析,來就城市新型社區共同體構建目標之“場共同體”的本質特征、評價標準、模式選擇與體制機制等展開研究。
何紹輝 ·社會學 ·12.4萬字
本輯共收入九篇文章。《久違的實踐研究:創造社會工作學的路向》是介紹社會工作實踐研究的專文,對國際社會工作研究領域的一個新趨勢(實踐研究)進行了系統介紹;《國際社會工作實踐研究會議系列宣言》則可以看作對上文的補充和背景說明。討論“助人自助”和“發展性社會工作”的理論文章比較系統和深入;關于社會工作本土實踐的文章,是對在新領域進行的專業實踐探索和嘗試的經驗總結;介紹國際社會工作(社會政策、專業督導)的文章也是有啟發性的。
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 王思斌主編 ·社會學 ·16.5萬字
本書立足于對文化心態基本理論問題的回答,分析文化心態的影響因素以及特點;挖掘當代中國文化心態建設的思想理論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中國共產黨人的有關重要論述,以及中國古代和西方文化理論與實踐中的有益思想;搜集、梳理反映近代以來重要人物文化心態的代表性論述,據此把握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心態的變遷軌跡;分析當代中國文化心態的具體表現,以及當代中國文化心態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回答當代中國文化心態建設的目標、原則、方法、路徑等問題。
王軍 ·社會學 ·18萬字
中國消費文化的變遷和城鎮化進程分不開。本書借鑒中西方各種消費文化理論來研究中國之情況。書中從總體性的層面來討論消費文化。城鎮化通過多種中介對消費文化總體性產生影響。在鄉村經濟主導的城鄉關系之下,消費文化出現過城市向鄉村的逆向傳播,而隨著城鎮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發展對生活方式及消費文化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中國當前消費文化的基本面是積極的、正面的、向好的。未來要引導消費文化健康發展需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革新來著手。
喻厚偉 ·社會學 ·1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