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作者孤身一人居住在紐約這座玻璃牢籠般的城市中時,一種密感的缺失狀態促使她不斷地追問孤獨的本質。她從數名具有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為切入點,以用一種自然流動的敘事方式,將愛德華·霍珀、安迪·沃霍爾、亨利·達戈、大衛·沃納洛維奇等當代藝術家的生平與自己的反思渾然天成地編織在一起,深入地剖析了生活在現代城市的人們所共同經歷的、無法避免的孤獨,從藝術、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方面為讀者呈現出孤獨的全貌。
(英)奧利維婭·萊恩 ·社會學 ·18.1萬字
本書由北京市各區關于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與實踐的二十七篇案例組成,全書結合相關數據以及各區多年來的實踐成果,以案例的形式,立體地展現了北京市基層社會治理探索的成就。從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治理、物業管理黨建聯建工作、綜合執法實體化平臺建設、老舊小區準物業管理轉型升級、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規模調控、網格化治理體系建設、老干部社會組織建設等多個方面反映北京社會治理的成效,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提出許多可供實際應用的對策建議。
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組編 ·社會學 ·13.7萬字
本書在已有研究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基于以金融發展水平為轉移變量的平滑轉移向量自回歸模型,測度了在不同金融發展水平下,我國金融發展對就業影響的非對稱性效應。基于我國31個省份的數據,分析我國金融發展水平對就業水平影響的地區差異性。基于譜分析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分別在短周期波動、中周期波動和長期趨勢上,測度了國家層面、地區層面和企業層面金融發展對就業的影響。
肖強 司穎華 ·社會學 ·9.1萬字
本書是對1660—1860年英國社會道德問題的專題研究,分析了這些社會道德問題的表現及其成因,闡釋了英國社會組織和政府對這些社會道德問題的認識與對策、采取的行動及其成效。
姜德福 ·社會學 ·19.9萬字
人類絕大多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和敏感期都集中在兒童期。兒童早期發展不僅影響后期學業表現,也對成年后收入、健康和事業成就有重要影響。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與它怎樣對待兒童有密切關系。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一系列兒童權益被侵犯的公共事件的發生不禁引發我們思考,該如何保護兒童,如何保障兒童健康、教育、生存和發展權利,如何促進兒童發展、改善兒童福祉狀況。為創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美好社會,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認真思考這些重要問題。
亓迪 ·社會學 ·20.9萬字
本書是清華大學港澳研究中心首批立項項目的集結展示,分為“一帶一路”與港澳研究、法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四個專題。本書論述了港澳地區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優勢和作用,分別從法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港澳地區發展的狀況和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港澳地區的發展思路、發展步驟與發展方向,為港澳地區發展提供了決策建議。
清華大學港澳研究中心 烏蘭察夫 ·社會學 ·25.3萬字
當“人文主義”思想在美國借助“新人文主義”文學批評運動廣為傳播之時,恰是這一學說遭到曲解、創造力枯竭的時刻;然而,當“新人文主義”(作為一種文學批評運動)衰落之后,“人文主義”思想卻在此后新的歷史時刻再度煥發出了生機。有感于此,本書特選編美國歷代“人文主義者”的代表性文章,以期有助于我國學界了解“美國人文主義”歷時及當代諸形態,并由此反觀中國自身的“傳統與價值的再發現”工作。
張源主編 ·社會學 ·22.4萬字
本書是中國社會學會社會政策研究專業委員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第十四屆社會政策國際論壇的參會優秀論文集。第十四屆論壇以“新時代社會政策再出發”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從事社會政策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在我國社會政策實踐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實務界人士參與本次論壇,進行研討與交流,并提出本次大會的共識。全書從社會政策和社會保障、住房保障與教育發展、托育保護與養老服務等三個專題反映了中國社會政策界的年度研究成果。
關信平 吳瑞君主編 黃晨熹 薛琪薪副主編 ·社會學 ·19.3萬字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世界越發動蕩,區域沖突加劇,經濟萎靡不振,迷茫與失序感充斥于公眾情緒中。經濟持續下行的壓力急需尋找出口,以致許多人似乎忘記了戰爭的教訓,心態倒退回19世紀,變為民族主義和反全球化的擁躉。這個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許我們應該意識到,現實層面的危機與思想層面的困頓是一對孿生兄弟,其背后是現代社會價值基礎的混亂和人文精神的衰落。何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榮的物質文明,前所未有的科學革命使大量的知識、數據、信息涌動于普通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我們沉醉于虛擬體驗,寄希望于科技發展帶來秩序的革新和社會的持續繁榮,卻無法規避后真相時代的人心浮躁、意義喪失、真假不分。我們缺乏對現代科學的宏觀理解,虛浮于技術帶來的狂歡,放棄了思考,因此陷入無可避免的現代性危機。為了回應這一問題,本書提出了“真實性哲學”的概念,詳細剖解了20世紀的三場革命——全球化的興起、科學革命、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嘗試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技術發達的現代社會如何陷入了今天的困境,探索現代社會中科學和人文分離的本質。
金觀濤 ·社會學 ·18.9萬字
本書以專業視角和專家觀點,全面回顧和總結廣東社會工作教育十年(2006—2016)的發展歷程、國家和廣東省出臺的有關社會工作的重要政策法規文獻、廣東省17所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發展概況及課程體系建設、社會工作專業化和職業化實踐優秀典型案例。本書可作為高校社會學、社會工作、社區管理與服務等相關專業的課程教材,將社會工作課程列入高等學校公共基礎課程范圍、對相關專業學生進行社會工作通識教育的課程教材,民政系統和群團組織以及社工機構開展社區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的培訓教材,同時也可作為對各級黨政領導干部、鄉鎮(街道)相關工作人員、基層黨組織干部、居(村)民委員會成員、下派基層鍛煉干部和大學生,以及直接從事社會服務與管理的一線人員實施社會工作知識普及工程的通俗讀本。
張勇主編 段克勤 李錦順 李衛湘副主編 ·社會學 ·28.9萬字
2017-2019年間,山東大學城市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以極低的成本部署了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系統,通過該系統圓滿地完成了各年度的山東省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調查以及2019年度全國公共服務獲得感調查。截至目前,系統已累計完成了39項在線調查任務以及離線數據采集作業,完成了近兩百萬分鐘的電話調查任務,節約建設與使用資金300余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中心低成本數據收集的做法在學科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口碑,韓國高麗大學、延世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外兄弟院校紛紛參觀或邀請我們介紹建設經驗。為了系統總結我中心低成本數據收集的實踐,為其他研究團隊提供借鑒,特編寫了本書。本書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獲得感提升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系統全面地介紹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團隊如何以較低的成本開展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全書主要內容包括:(1)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的發展歷程及特點介紹,(2)低成本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的實踐與經驗總結,(3)CATI調查系統的搭建與部署,(4)CATI調查的抽樣與實施。
俞少賓 ·社會學 ·8.1萬字
本書是理解臺灣社區營造全面發展過程的上好媒介,從中可以看到臺灣地區社造政策的規劃與執行、理論的建構與實踐過程。本書作者多是在臺灣從事社區營造的一時翹楚,他們或通過多元理論探究臺灣的社造政策,或談城鄉社造運作經驗,或展現臺灣各部門與企業實踐社區營造理念的路徑。這些文章透過不同的角度觀察與解析臺灣社區營造的推動歷程,尤其是社區營造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產業等不同的領域是如何被認知、被理解,進而被實踐的。
王本壯 ·社會學 ·11.3萬字
本書運用政治發展理論與社會治理理論,回顧了明清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人民公社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展與社會治理的歷史進程,并對美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農業現代化經驗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學理上分析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并從實踐角度探討了我國農村發展與社會治理的切實可行的改革路徑。
吳丕 王懷樂 任剛強等 ·社會學 ·15.2萬字
中國政府創建社會服務的構想大致始于2010年,但當時社會服務的碎片化特征明顯,遠不能適應社會建設和改善民生的目標和要求。2018年底,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戰略部署為社會服務制度建設指明了方向。本書把社會服務的發展與公共政策分析相結合,將社會服務制度框架設立為基本社會服務制度設置、行政制度設置、供給制度設置和監督檢查制度設置四大板塊,從公共政策與公共治理的理論視角來分析如何創設社會服務制度。
李兵 ·社會學 ·10.3萬字
本書聚焦上海社會與紡織科技的互動,是第六屆張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學術文章幾十篇,論述內容涉及張謇研究的諸多方面,包括張謇的社會關系、管理思想和社會實踐等,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和社會價值,對于研究近代上海紡織科技史及技術與社會的互動和變遷,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廖大偉 楊小明 周德紅主編 ·社會學 ·43.6萬字
改革開放以來,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來說,如何處理愛情與性的關系日益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本書借助對深度訪談資料的分析,試圖考察當代青年如何理解和利用新出現的各種可能性空間。情感在性的社會關系中依然扮演重要角色,但一些青年開始程度不同地偏離以婚姻為中心的傳統性秩序,積極追求性的快樂并努力解決性的煩惱。借鑒斯威德勒、阿帕杜萊和布爾迪厄等人的理論資源,本書分析了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主體的“放開”何以可能或不可能。
王文卿 ·社會學 ·15.9萬字
秉承轉型心理學的研究路徑,文集《掙扎:轉型社會的行動邏輯》直面尖銳的本真性轉型心理難題,如社會心態、認同掙扎、歧視審計、教育不平等、污名標定和政策過程。文集為社會心態研究與群際關系研究建構了一種理論模型即心態地圖;為中文學界引介了歧視研究的新方法即審計研究;揭示了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機制,并嘗試設計提升處境不利兒童學業成就的干預策略;還深入探究了污名內化動力學和污名社會心理后效。文集最后構造了政策制定者-政策實施者--政策目標群體作為動態的互依三角來理解、解釋和預測社會政策過程,期許增強中國社會心理學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提升學科的“文化自覺”,助益中國民眾的心靈福祉和“可持續自由”。
方文 ·社會學 ·16.2萬字
日益攀升的醫患糾紛、說不清的診療性騷擾、棘手的醫療事故、高額的醫療費、不平等的收入……當新手醫生阿圖成為獨當一面的葛文德醫生,當醫術已經遠遠無法解決問題,他與他的醫者同伴如何面對?接下來還有哪些挑戰等待著他?最真實的“醫者仁心”故事正在上演。與專注于現象的第一部相比,第二部對醫療體系內的諸多問題及其可能性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精湛醫術只是進入醫者殿堂的第一步,走進這一行,便要迎接外人所不知的考驗。適合醫療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大眾閱讀。走出白色巨塔,醫生一職要與社會各領域接駁,將面對無數道德困境,也要承擔錯誤的后果。醫術并非萬能,更不能決定醫患關系的對錯得失。作者阿圖·葛文德是哈佛醫學院外科副教授,于2010年躋身《時代周刊》評選的“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他是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全盤托出醫療體系中那些鮮為人知的真相。
(美)阿圖·葛文德 ·社會學 ·13.7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失衡以及由此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桑內特對眾多歷史材料進行了詳盡的實證分析。他恢恢乎游刃于歷史與現實之間,完美地解答了諸多令人困惑的問題:何以人們會把陌生人視為威脅?為什么時至今日,普通人參與公眾生活的惟一方式和途徑就是保持沉默,充當聽眾?而這些反過來又給人們的精神性格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桑內特的結論是,孤獨是現代性不可避免的后果,致令個人向私人生活靠攏,而這也就是所謂的公共人的衰落。該書在海外聲譽卓著,是歷史社會學、社會生活研究等學術領域的扛鼎之作。
(美)理查德·桑內特 ·社會學 ·32.3萬字
本書基于生命歷程理論,利用2015年5省市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狀況調查數據,對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教育、就業、婚嫁、育兒和獨生子女父母養老等重要生命事件中親子財富流轉的水平與方向,以及相應財富流轉產生的結果進行系統分析,揭示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代際功能關系狀況及發展趨勢。本書將為認識中國當代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發展歷程,促進家庭代際和諧公平,積極應對少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提供決策參考。
伍海霞 ·社會學 ·1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