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異地就醫是我國當前時代的特有產物,既昭示著全民醫保的巨大成就,也是醫保經辦管理的巨大痛點和難點,更是民眾就醫便捷性和合理性矛盾的集中體現,何去何從亟待討論。本書以異地就醫管理服務機制為研究對象,歸納異地就醫管理服務機制的發展沿革,評估當前異地就醫管理服務機制的改革和運行情況,借鑒歐盟國家跨國異地就醫管理服務機制經驗,討論我國異地就醫管理服務機制遭遇的關鍵問題,并提出相關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議。
趙斌 ·社會學 ·8.6萬字
《文化育人(2018第7輯)》由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協作會組織編寫,匯集了有關文化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以及文化素質課程、教學理念方法研究文章,對當下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有較好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核心作者有華中科技大學楊叔子院士、中山大學黃達人校長、深圳大學章畢功校長及各高職院校校長、教師等。
陳秋明 ·社會學 ·12萬字
“中國卡車司機調查”旨在對中國3000萬卡車司機開展系統、全面的研究。課題組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調查。本書是對卡車司機調查研究的深化與拓展,通過對他雇司機的調查研究,試圖展示較為完整的卡車司機的分類;通過對卡嫂的描述與分析,試圖展現男人世界中兩種性別之間的關系架構與女性的重要角色;通過對卡車司機組織化的闡述與分類,試圖探尋卡車司機“虛擬團結”背后更廣泛的意義。
傳化慈善基金會公益研究院“中國卡車司機調研課題組” ·社會學 ·17.6萬字
本書是一部跨社會學、教育學與管理學等領域的學術專著,對我國中西部農村地區留守兒童政策的實施效應、問題困難,以及發展創新進行深入研究,并總結形成了規律性認識??蔀槲覈?100多萬留守兒童生存發展問題的解決、農村教育文化的進一步振興,以及中國兒童政策研究與實踐的本土化發展提供有效參考。
任運昌 ·社會學 ·36.5萬字
經歷了30多年的住房市場化改革之后,人們的整體居住狀況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居住困難問題從全面性、全國性現象逐漸變化為局部性、區域性的現象,全國性的住房短缺問題得以消除。不過,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社會階層實際住房狀況的巨大差異,誘發了人們對中低收入階層居住問題的關注,住房困難問題也從絕對居住空間狹小轉化為相對居住面積差異方面。由此,社會各界普遍認為住房領域逐步出現了嚴重的公平性問題。
孫斌藝 ·社會學 ·19.4萬字
本書將告訴我們不斷進取誠然是我們人生意義的所在,但順應自然規律、道法自然、清靜無為也未必不是一種最好的選擇。與其為名利外物所困擾,還不如以平常之心來對待生活、對待生命。書中的老子將給我們一種人生境界。他告訴我們那些只注重眼前利益和為物欲所左右的人不過是行尸走肉而已,而追求內心的恬淡和寧靜、追求思想的自由與致遠、追求與自然界萬物和諧一體的美妙體驗,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李世化 ·社會學 ·25萬字
本書是為第三齡老年人而寫,“沒有他們,哪有我們?”這又好像是對自己父母的心聲。同時,本書也是為每一個家庭而寫,因為老年人是每個家庭的一分子。最后,本書也是為每一個企業而寫,為每一個作為老年人服務社會工作者和其他的專業照顧者而寫。全書緊扣老年學和老年社會工作的最新進展,著力介紹詳盡而專業的社會工作實務知識和技巧。全書觀點前瞻,資料詳實,編排合理,適合各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師生作為教材之用,也十分適合社工實務工作者閱讀或作培訓之用。
梅陳玉嬋 林一星 齊銥 ·社會學 ·29.7萬字
本書是《婚姻·家庭·性別研究》的第五輯,收錄了漢代“子報母恩”研究、太平天國等級婚姻研究、晚清在京西方女性活動研究、清末民國女子家事教育探討、20世紀90年代中國性倫理嬗變研究五個專題文章,內容涉及漢代、晚晴、民國、改革開放幾個歷史時期的婚姻、家庭、女性、性倫方面的諸多文化問題,是社會文化史領域的新探索。
梁景和主編 ·社會學 ·22萬字
本書對北京世婦會召開20年來,中國在提高婦女地位的國家機制、婦女與貧困、婦女與經濟、婦女與健康、婦女參與決策和管理、婦女的人權與法治保障、反對針對婦女的暴力、婦女與環境、女童保護等領域的進展,進行了回顧總結,全面反映了中國在《行動綱領》重點關切領域的探索實踐和積極進展,特別是對中國深化改革過程中積極探索的法律政策的性別平等評估、反家暴立法、促進科學研究中的性別平等、政府貼息的婦女小額信貸等有中國特色的經驗給予了高度關注。
譚琳 杜潔 宓瑞新 ·社會學 ·21.7萬字
本書所說的江湖,不同于士大夫寄情養性的歸隱之地,不同于梁山好漢聚義抗爭的山林,不同于江湖術士游走謀生的世界,更不同于地痞流氓混世的社會,這是一個由普通人構成的世界,即普通人的江湖。在這個江湖里,我們可以看到由宗族姻親等關系紐帶結成的各種派系網絡,看到普通人的沖突紛爭與怨恨不滿,看到野蠻暴力與秩序崩壞,看到道義的喪失與追尋。雖然是普通人的江湖,但江湖里的人和故事同樣有扣人心弦的力量,有理解大時代歷史進程的線索。
邢朝國 ·社會學 ·15.5萬字
本書以消費理論發展與演進為基礎,結合我國經濟轉型的現實,對我國居民消費傾向問題進行探討,在經濟快速增長、改革堅定性與不確定性共存的背景下,充分考慮收入因素、需求因素、供給因素以及制度因素,探討我國居民消費傾向變化與居民消費需求升級過程之間的內在關系,深入考察我國居民消費行為、分析消費動力機制,在對消費內部進行內容分解的基礎上為提升我國居民消費增長動力提供相關政策建議。
朱孟曉 ·社會學 ·10.6萬字
本書著者孟德斯鳩(1689-1755年)是十八世紀上半葉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本書是他的重要著作之一,在這本中他第一次概略地闡述了自己的社會理論,按照孟德斯鳩的歷史編纂學的觀點,古羅馬的興起和衰亡是由它的政治制度的優劣和居民風俗的善惡決定的,孟德斯鳩和所有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一樣,他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但是他的社會思想對于當時封建、反君主專制的斗爭是有積極作用的。
(法)孟德斯鳩 ·社會學 ·9.3萬字
中國航天事業已經走過了60年的風雨歷程,回顧歷史、展望未來,老中青三代航天人總結和概括了在黨中央的領導和決策下中國航天60年的發展歷程和成功經驗,展現中國航天跨越發展的真實面貌,反映中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不斷發展對于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重要作用。
劉紀原 ·社會學 ·27.9萬字
今天,女性自身以及全社會對于“母職”的認知,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為何中國的母親們往往還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感到兩難,苦惱于如何才能做一個平衡一切的好媽媽;或是在追求自我和成為一名以孩子為中心的“合格”母親之間不斷糾結?有關母職的討論,大多關注家庭還是個體優先、孩子為中心還是女性自我追求為中心的女性兩難境地,而忽略了社會的、時代的、外部的因素。同樣身為母親的資深媒體人姜泓舟,從自身的經驗與困惑出發,深入訪談了二十多位城市中產女性,包括職場媽媽、單親媽媽、全職媽媽、兩代人共同育兒等不同育兒條件下的女性等,與她們探討“母職”難題。
泓舟 ·社會學 ·10.6萬字
本書講了一個學術版的故事,其在一定理論框架下的敘事,呈現了一個由個人發起的非營利組織——W組織(致力于西部教育的非營利組織)從醞釀、誕生、發育、成長,到最后實現正式化的完整過程。
尚立富 ·社會學 ·13萬字
本書內容簡約明快,文字清新流暢,不僅希望對黑格爾的社會哲學加以剖析和闡明,而且更希望探討他對當代哲學的相關性與重要性,試圖指出黑格爾如何為我們反省若干當代問題、幫助我們形成自己的思考提供憑借。
(美)米歇爾·哈德蒙 ·社會學 ·20.7萬字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保障學科從無到有,凝聚著一代代中國學人的智慧和心血。本書梳理了中國社會保障學的學科發展和制度建設。內容涵蓋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障、老年人長期照護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農業扶貧、城鄉統籌等方面的研究與發展動向。全書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未來發展具有導向和定位作用。
韓克慶主編 ·社會學 ·34.3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公共關系的基本理論知識、公共關系實務及公共關系創新內容。全書共分十章,具體章節包括總論、公共關系的主體、公共關系的客體、公共關系傳播、公共關系禮儀、公共關系的一般程序、公共關系專題活動、對象型公共關系、危機公共關系管理、公共關系理論創新。本書為兼顧基本理論和實際應用,配備了大量有針對性的課后案例分析題和思考練習題,對每一章的內容進行了鞏固和拓展。本書緊跟公共關系學科的最新動態,體例新穎、編排獨特、內容精煉、深入淺出,信息量大的同時具有較強的啟發性。特別是書中每一章配備的經典案例和思考練習題,既能使學生輕松掌握公共關系理論知識,又能讓學生在思考和練習中進行情境模擬,增強公共關系實戰能力。這是本書與其他教材的不同之處,也是本書的特色所在。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經濟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教材,以及其他專業公共基礎課或選修課教材,也可供廣大公共關系愛好者學習。
楊華玲 潘麗君 高英 ·社會學 ·25.7萬字
本書發表于1905年,在爭議中成為了社會學領域的奠基之作。韋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諸宗教的經濟倫理觀,探討世界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氣質與該民族的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韋伯對宗教社會學的初期研究,他認為“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存在某種因果關系——資本主義精神有其宗教根源,新教中的苦行、職業勞動觀念,逐漸發展成了資本主義中理性經濟勞動的特征。他深入探究了資本主義經濟興起過程中,非經濟因素的重要意義,通過對大量經驗的歸集與分析,論述了新教倫理與近代合理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關系,為當代社會科學提供了富于啟迪的思路,也讓大眾讀者看到了隱藏在制度背后的精神力量。
(德)馬克斯·韋伯 ·社會學 ·7.8萬字
醫學在增益人類健康的同時,已在各種力量的作用下無孔不入?,F在,“醫生傷到患者的概率幾乎和幫到患者的一樣大,甚至更大”。當醫學打著“良醫治未病”的旗幟進軍時,卻把越來越多的健康人變成了“病人”,“病”與“非病”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不清。當下,人們用“亞健康”“早期高血壓”和“早期糖尿病”這類字眼形容自己的身體狀態,積極學習相關知識,隨時準備為各類檢查買單。與此同時,一個悖論產生了:身體健康、境遇良好的人最不需要照護,卻得到了最多的照護;與之相反,身患疾病、境遇較差的人往往最需要政策傾斜或扶持,實際上又沒有得到。瑪格麗特·麥卡特尼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全科醫生和獲獎作家,基于具體案例和強大的邏輯素養,揭示了被過度包裝的醫療背后的真相。她表示,病患的悖論加劇了健康不平等,侵蝕了醫師職業精神。這既傷害了那些需要治療的人,也傷害了不需要治療的人。
(英)瑪格麗特·麥卡特尼 ·社會學 ·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