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會契約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一個人從一出生由誰來撫養,接受怎樣的教育,長大后從事什么樣的工作,生病時接受怎樣的醫療服務,老年之后由誰照顧,這看似主觀的人生選擇背后,實則是維系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社會契約在起作用,它定義了社會的組織方式,決定著人們的生活境況和機會結構。如今,越來越多人都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失望。在國內層面,這體現為普遍的生育焦慮、學區房之殤、“躺平”與“內卷”之爭、醫患關系的緊張,以及老齡少子化困境;在國際層面,這體現為民粹主義抬頭、全球化遇冷、國際紛爭迭起、女性社會角色和種族主義的文化斗爭等。《新社會契約》這本書可謂應時之作,倫敦政治經濟學學院校長米努什·沙菲克依據在國際經濟機構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大量專業研究成果,依次從育兒、教育、醫療、就業、養老、代際沖突這六大民生問題切入,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的失望情緒是源于技術變革、人口壓力、女性角色的轉變、環境問題等所導致的傳統社會契約的失靈。在她看來,新冠疫情的全球暴發是一個契機,讓人們更直觀地意識到彼此的相互依存關系,一個更加慷慨、更具包容性的新社會契約勢在必行。
·1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