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經歷了經濟社會的變革和文化的變遷,任何處于當今中國社會的成員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身份認同的困擾,跨境民族的身份認同問題正是當前中國社會發展變遷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典型事例。在當前形勢下,研究跨境民族身份認同的形成和變化情況,對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多民族國家內的相關社會問題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歷史文化和社會建構的視角,對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認同的形成變化過程進行了分析考察,并對當前形勢下的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認同中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谷禾 ·社會學 ·15.3萬字
這是一部有關教學的研究性文稿。試圖通過以俯視、仰視、平視的角度進行課堂教學與校本教研實踐研究,探索并梳理出課堂教學與校本教研的規律特點、實施策略及模式建構等,以期為小學語文教學和教研提供有效范式和參考借鑒。
劉素貞 ·教育 ·15.6萬字
黏合結構是介于詞和短語之間具有過渡性質的結構,兼有詞和短語的特性,不同黏合結構因緊致程度不同而性質有別。本書注意到,黏合結構比一般的句法結構對韻律更為敏感,明確地把黏合結構和韻律語法結合起來研究。作者把韻律語法現象、語體現象置于現代漢語黏合結構的框架下討論,提出不同性質的黏合結構具有不同的韻律、語體和語義特征,認為黏合結構的生成是韻律與語義共同制約的結果,語義是更深層次的動因。
應學鳳 ·語言文字 ·14萬字
本書是一本深入解讀中國發展中涉及國計民生重要話題的文集。作者是16位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及其他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的知名學者,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楊光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二級教授時殷弘、中國人民大學“杰出學者”特聘教授陳彥斌、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原院長王華,以及蘭州大學原副校長、中亞研究所所長楊恕等。他們從各自的研究領域,總結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所走過的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深入剖析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方略,涵蓋了金融改革、貿易戰、技術戰、周邊安全、環境治理、政企關系、政治經濟改革、個稅改革等方面。16位學者以深厚的學術功底結合深入的實地調研,以扎實的理念結合生動的故事,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激情的辯論,以務實的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歷史責任感,生動解讀中國道路、中國問題、中國發展,使得本書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可讀性,同時具有歷史的厚重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主編 ·社會學 ·11.3萬字
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帶來的沖擊促使傳統媒體認清落后的現狀并積極變革謀求發展。中國的傳媒產業經歷了數十年的迅速發展,成了海內外的矚目對象。然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發展不平衡、跨界融合尚未深入,制約了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因此,及時整合媒體資源,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本書研究媒介融合與中國傳媒產業發展的現狀、特色和趨勢,剖析傳媒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風險和挑戰,探討媒介融合對于中國出版產業、電視產業等的深刻影響與推動作用。
曹小兵 趙靜雯 ·新聞傳播 ·18.6萬字
根據中國目前的人口老齡化狀況,作者對老年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主要概念等進行了系統梳理,簡要介紹了國內外與老齡社會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并采用深度訪談等社會學研究方法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做了客觀的論述,提出了總體性養老制度的設想,即提倡以城鄉社區支持下的居家養老(包括家庭養老)為主,以機構養老為輔的養老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書適合作為社會學、社會工作、管理學等相關專業的師生和研究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供從事老齡工作的人員閱讀。
楊善華 ·社會學 ·12.6萬字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是人們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產生和發展起的,其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文化底蘊濃厚,有著獨特的健身和娛樂價值。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逐漸被世人所知,成為人們日常健身和娛樂的項目。隨之產生的體育產業也得到了發展。體育產業是一種新興的產業,擁有相對獨立的經濟領域,但我國的體育產業發展史還較短,沒有足夠的經驗,而體育產業的發展又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研究體育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國家的發展。本書基于推廣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以及體育產業發展分析,從民族傳統體育概述、民族傳統體育的科學化發展研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體育產業及其產業結構理論闡析、我國體育產業結構的演進與發展分析、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優化的策略探討、我國體育產業的多元發展與運營研究、我國區域優勢體育產業的運營研究等八個方面共20萬字進行一些理論性的分析。
陳秋麗 ·社會學 ·17萬字
本書為記錄、展示2021年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年度發展的教育部官方報告,以國家語言文字事業發展規劃為主線,以各類統計數據為支撐,用數據和事實說話,全面反映2021年國家語委在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推進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促進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傳承創新、提升語言文字服務能力、加強語言文字國際交流合作、提高語言文字工作治理現代化水平等方面的情況。全書分為特稿、重大專題、重點工作、典型案例、年度數據、政策文件等六部分,并附有2021年語言文字工作大事記。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編 ·語言文字 ·8.4萬字
本書至關重要,具有爭議性,是一部開拓性的著作。計算機給我們以強大的力量和高度的精確性。有人說,它釋放了我們的創造力,把我們從單調而又辛苦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但也有人說,計算機也把我們降低為機器人,因為計算機替我們做了許多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使我們喪失了掌握這些技術的必要性。本書在這些關鍵而極具爭議的問題上,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它展示給我們的是,我們能夠而且必須為我們的技術開創一個切實可行、并且令人振奮的前途。
(英)麥克·科雷 ·社會學 ·11.1萬字
目前,知識管理的研究內容、對象和范圍尚需進一步明確,核心概念、學科體系、研究方法和課程設置缺乏整合與規范。因此,總結目前眾多領域的知識管理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構建一個具有一般指導意義,完整的、全面的、系統的知識管理學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體系,對推進學科規范化建設,促進知識管理學由新生走向成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本書主要回答了五個重要問題:知識管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是否已經存在?知識管理有哪些核心概念,其內涵是什么?知識管理的主流研究方法有哪些?知識管理的規范體系是什么?如何推進知識管理教育,并確定標準的課程體系?
儲節旺 郭春俠 ·社科總論 ·12.5萬字
羅伯特·J.馬扎諾用樸實具體的語言,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講述如何通過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精準理解能力。全書共七章,向教師介紹如何在課堂中對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知識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精準理解能力。第一、二章討論了如何在學生接受陳述性知識時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可運用認知分析過程指導學生掌握陳述性知識,并運用思維習慣提升精準理解。第三、四章介紹在課堂中針對程序性知識,教師如何通過認知分析過程提升學生的精準理解,同時訓練學生運用必要的思維習慣。第五、六章針對認知分析過程和具體的思維習慣,指明了教授這些技能的教學思路。第七章則借助項目式教學指導教師拓展學生程序性知識的學習。
(美)羅伯特·J.馬扎諾 ·教育 ·5.4萬字
本書以離農機制為題,探討中國農村轉移人口問題具有很強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書中在歷史回顧與經驗借鑒的基礎上,構建了以自愿退農機制、市民化機制、有序轉移機制、運行保障機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轉移人口離農機制,既切中問題要害,又極具前瞻性。尤其是立足于勞務輸出大省——河南省,以村落為基礎,以不同類型農村轉移人口為調查對象,展開了大規模且富有成效的實地調研,為透視與評價農村轉移人口離農問題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分析手段與實證經驗。
鄭云 ·社會學 ·12.4萬字
在語言的森林中,標點符號只是一花一草;在詩文的大海里,標點符號只是一點一滴。然而,正是一花一草使森林生機盎然,正是一點一滴使大海洶涌澎湃。文章典籍的高樓大廈固然是文字詞語的一磚一瓦壘筑,標點符號一沙一石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讀書看報應求甚解,佳妙之處欣賞分析。如此日積月累,即能文思漸進,文采漸進,學識漸進,學養漸進。
武曉蘭 江海燕 ·語言文字 ·13.5萬字
教育改革家提出,思考比教學內容更重要。如何實現學生學習成績與思維能力的雙贏,是現代教學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書通過明確的教學目標、設計巧妙的教學活動、創新的教學工具,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學習的自主性。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經過10年全球廣泛的實踐與研究,跨越從小學到大學各個階段,涉及美國、新西蘭、瑞典、比利時、澳大利亞等國的公立、私立學校,提出了思維透明化的教學理念:學生將思考的過程傳遞給老師,教師挖掘學生的思考潛力,從而提高課堂和學習的效率。
(美)羅恩·理查德 馬克·丘奇 卡琳·莫里森 ·教育 ·15.1萬字
《語言面面觀》一書從語言的產生、語言的本質與演變、大語言觀、語言與人類、語言與社會、語言與文化、語言與自我、語言的未來八大方面全面闡釋了語言的一般性知識,更多地是從人類語言的文化意義角度進行了研究和思考。
李中元 ·語言文字 ·8.3萬字
本書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代表處聯合成立的課題組關于“建立統一的投資性福利體系,實現公平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咨詢報告及相關背景報告的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即“建立公平可持續的社會福利體系研究”“歐洲社會福利體系演變:從有限覆蓋的碎片化體系走向覆蓋的一體化體系”“本著整合、協調和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的多樣性: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的經驗”。
貢森等編著 ·社會學 ·14.8萬字
本研究以農民工為研究主體,以其城市就業為研究對象,基于勞動力市場搜尋與匹配理論,運用實證與案例相結合的方法,以厘清農民工城市穩定就業的實現路徑,進而破解其就業困境,尋找促進其穩定就業的有效路徑。區別于以往側重就業整體性考察的研究策略,本研究將就業劃分為“搜尋——匹配——轉換——穩定就業”四個序列相連的環節,并對其各個環節的約束條件及其匹配路徑展開深入分析。
韓洪云 梁海兵 ·社科總論 ·13.4萬字
本書既是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又是運用科學知識圖譜與可視化方法,形象化地展示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學科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部學術專著。全書分為六章,系統闡述了科學知識圖譜的理論、方法及其在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領域中的實際應用,為科學知識圖譜研究的完善以及圖書館學、情報學學科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研究實例。本書結構合理、內容新穎、方法得當、應用面廣,具有較強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既可作為國內高等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資源管理、圖書館學、情報學、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科學評價與預測等專業的參考書,也可供廣大圖書情報檔案工作者、科研人員以及管理者閱讀和使用。
肖明 ·圖書檔案 ·20萬字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無疑,建設新型智庫已經上升為國家的意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是高校教學、科研之外的第三極,是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器、潤滑劑、主力軍,也是促進高校發展的旋轉門和平臺。本書通過對國內多個高校智庫實地考察和研究,依據智庫評價指標體系,從政策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學術影響力等幾個方面搜集不同地區高校智庫的相關數據(2013—2017年),較為全面、客觀、真實地記錄了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的發展現狀。從學理上界定了“智庫”的概念、比較了西方智庫和中國智庫的區別,梳理了智庫的類型并用大量的數據分析了中國高校智庫的特點和功能,指出高校智庫存在的困境與挑戰,是一份頗有應用價值的調研報告。本書不僅豐富了智庫建設的內容,更為推動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湯紅娟 ·教育 ·12.9萬字
我常說,“一切罪惡過錯皆由懈惰中來”,實是如此。精神不振,真是最不得了的事。最讓人精神不振者,就是習氣。凡自己心里不通暢,都是自找,而非由于外鑠。心小氣狹都是習氣,也就是在里面有私意。自己老是纏住自己,擋住自己,這就是懈惰,最容易弱損自己的生命力。我是對中國前途充滿了希望,絕對樂觀的一個人。我胸中所有的是勇氣,是自信,是興趣,是熱情。這種自信,并不是盲目的、隨便而有的;這里面有我的眼光,有我的分析與判斷。——梁漱溟
錢理群編選·導讀 ·教育 ·6.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