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千年古鎮長壽街是三省交界的邊陲小鎮,本書即圍繞這個著名的地標展開。這里風土人情獨特,地方風貌古樸,人和事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里,疊加在記憶的情景中,驅使著我用文字表達出來。如果不寫,我總覺得心里有一件事放不下。本書圍繞長壽街展開,主要分為童年往事、居鄉瑣憶、古鎮風情、特色小吃等幾個部分。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我的文章,能夠了解這座古鎮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和特色小吃。
方緒南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進學記》是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山大學教授黃仕忠先生撰寫的回憶性散文集,共分六輯,分別為《問學之路》《從師歲月》《師友往事》《東瀛書影》《學人書序》《我的大學》,以“進學”貫穿全書,串聯起個人鄉下的成長經歷、步入大學之后的求學經歷、出國之后的訪書經歷以及與各位師友學生交往的點點滴滴。文筆生動,可讀性強。本書也是一部學術啟蒙之書。作者在學術探索過程中,總結了前輩的治學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讀書經驗,可以給廣大讀者多方面的啟發。本書為廣大讀者提供的,是“一個可以觸摸的學術境界,一種可以貫通的學術精神,一段可以仿效的學術人生”。
黃仕忠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文明的遠歌》為四輯,第一輯名為“煙花三月下揚州”,收錄的主要是游記類散文,抒發作者對古跡的追思;第二輯名為“菩提本無樹”,主要是記述游覽佛教圣地的見聞和對佛教的感悟;第三輯名為“最后的童話”,主要是山水游記,陶醉在自然之大美中怡然自樂;第四輯名為“寒山寺鐘聲”,主要介紹所游覽的廟宇堂寺。作者文采斐然,對黃鶴樓、西湖、藍田等許多游客和讀者們觀賞、游歷或耳聞過的景致,生發出無盡歷史追思,也道出勝地所鮮為人知的歷史典故。
熊召政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什么是經典?常念為經,常數為典。經典就是經得起重復。常被人想起,不會忘記。依照我對經典的理解,在寫作中,我總是努力選擇那些不朽的人、事、景、情、理。《紅色經典脠月留痕》的時間跨度有近百年,贊頌的是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犧牲和貢獻的人,他們堪稱不朽;《藍色經典仰望星空》的時間跨度以千年計,記述的是一大批為中國和世界文化作出貢獻的文化名人及經典名作,他(它)們已經退入歷史成為深邃的藍色星空中的星辰;《綠色經典名山大川》的時間跨度有上萬年,描寫的是祖國大地上的名山秀水,歷代以來它們已不知為多少人所吟誦。希望這些從過去歲月中打撈出來的經典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并由此享受文學的美感。
梁衡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本書作者拷問中國歷史文化,對古代文人非正常死亡進行細致入微并別具見解的體察。
李國文 ·現當代隨筆 ·20.6萬字
本書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擴充而成,作者認為金庸研究長期以來處于低潮,究其因,一是缺乏對作家的研究,尤其缺乏將金庸的報人身份和武俠小說作家身份結合起來的研究。二是缺乏對金庸小說創作過程中發展變化的研究。本書將努力將金庸的報人身份與武俠小說作家身份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金庸小說創作過程中人物塑造、思想內容的變化,揭示其由寫俠客故事到逐漸融入人生經驗、加入現實感受,最終塑造文化典型的努力。書稿內容扎實,結構合理,對相關領域的讀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張舟子 ·現當代隨筆 ·20.6萬字
本書主要考察當代詩歌翻譯與時代語境之間的關系,力圖依托對譯者的研究來呈現中國當代詩歌翻譯的總體走向和整體面貌。總體而言,中國當代翻譯詩歌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翻譯詩歌主要表達了新生社會主義國家的整體情感訴求;其次,“文革”時期的詩歌翻譯除與社會政治密切相關之外,很多詩人借助翻譯詩歌來間接表達不能正常抒發的自我情感,或進行詩歌藝術探索;第三,步入新時期以后,譯者往往能夠按照個人興趣愛好去翻譯外國詩歌,并且在市場經濟語境下,出版商和個人交流左右了詩歌翻譯的選材和出版,也有譯者借助翻譯詩歌去承擔知識分子對社會苦難的擔當。由此,本書呈現出當代翻譯詩歌與時代語境的復雜關聯。
熊輝 ·現當代隨筆 ·20.6萬字
《歷史的真相》是“茅盾文學獎獲獎者散文叢書”之一,這套叢書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8部散文集,包括李國文的《歷史的真相》、陳忠實的《俯仰關中》、劉心武的《人情似紙》、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遲子建的《我對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們會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燈看劍》和劉玉民的《愛你生命的每一天》。這套叢書是國內第一次將多位茅盾文學獎獲獎者的散文以叢書的形式集中呈現,反映了他們散文創作的主要成就和獨特風格。書中不僅包括他們過去的散文佳作,也酌選了每人最新的散文名篇。
本書收錄了戴逸先生回憶師友、治學經歷以及師友函札等內容。其中,既有對鄭天挺、胡華、尚鉞、黎澍、吳晗、郭影秋等老一輩史學家的懷念,也有對早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學習經歷的回憶。另外,戴逸先生曾任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會長、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職,他在相關會議上的致辭或講話,也不啻是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研究發展歷程的見證。書中的師友函札則從一個側面記錄了戴逸先生主持清史纂修工程的心路歷程。
戴逸 ·現當代隨筆 ·20.6萬字
本書由雜文作家李下主編,推出對十位雜文家的作品的部分研究成果,同時附有雜文家的照片、簡歷和本人對雜文的認識,以及雜文家各自的代表作。這十位作家分別為劉征、徐惟成、楊子才、康凱、瓜田、段柄仁、李庚辰、王乾榮、蔣元明、朱鐵志,此外每位作家的作品后另附4位評論家對其創作的評論。這十位作家在全國讀者群中都有較大的影響。通過本書讀者可以更為清晰地認識這些雜文家的真面,對他們的創作風格和特色有更為細致的了解。
李下 ·現當代隨筆 ·20.6萬字
成江從江蘇掛職學習歸來,帶給我兩份禮物,一份是一幅山水畫,使我眼前一亮,在這寒冬的北國山城仿佛看到了江南的水色錦繡;一份是一本書稿《走南說北話教育》,使我心頭一熱,在這短短的六十天里,竟然能寫出一本書,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我驚嘆。翻看書稿,仿佛進入蘇州園林,他把在江蘇三十七校“走南”所見所聞、所學所思都盡情地表達匯集在字里行間,有見解、有深度、有感悟,“一校一景”“一校一品”像一個個別致的景觀。
何成江 ·現當代隨筆 ·20.6萬字
霧里看花、文火微光、心靈吟唱、聞松聽濤、中流擷貝……一部由一線扶貧干部撰寫,深度見證鄉村脫貧攻堅偉大實踐的圖書。全景展示扶貧干部的心路歷程;真實記錄扶貧工作的點點滴滴;生動彰顯基層干部的精神風貌,熱情謳歌嶄新時代的幸福生活。
羅克軍 ·現當代隨筆 ·20.5萬字
在2015年的夏天,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給全體2015級清華大學大一新生送上了這樣一份特別的禮物——三卷本《平凡的世界》,為的是以此激勵大一新生蓬勃奮發,積極進取。當這一摞沉甸甸的禮物被郵寄到每位同學家中后,同學們從最初的完成任務性閱讀,逐漸被書中的故事吸引,直到為主人公們奮斗拼搏的人生深深震撼,最后,全校新生都上交了或長或短、但無不出自真心的讀后感。這本書,就是經過反復篩選的新生優秀讀后感匯編而成的。每篇讀后感的內容不盡相同,有的著眼于主角們的勵志經歷;有的感動于書中樸實真摯的親情、友情、愛情;有的被滿篇的青春激情與時代催人奮進的號角激發……但不管感慨于何處,都是同學們的一番真情實感的體現。通過閱讀《平凡的世界》一書,每位同學對于自己的生活和所處的時代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這本書也反映了清華大學2015級新生的精神風貌。我們很高興能鄭重地將本書呈現在您眼前,也希望您能喜歡。
史宗愷主編 ·現當代隨筆 ·20.5萬字
《大西北文學與文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講話精神和關于文藝的系列講話精神,呼應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思維,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政治導向。《大西北文學與文化》(第二輯)關注現代文學經典與文學前沿話題,持續推進絲路文學研究和大西北文學與文化研究,繼續將陜甘寧文藝和紅色文化作為重點研究方向。繼上一輯開辟西北學人研究欄目后,本輯推出霍松林研究小輯。《大西北文學與文化》關注當代西北文學與文化現象,本輯也以相當比例拓展了當代西北作家研究視野。本輯《大西北文化與文化》具有歷史感和當代感結合的特征。內容厚重,特色鮮明。
陜西師范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 ·現當代隨筆 ·20.5萬字
《寶刀》的故事由“我”從民族學院分配到家鄉說起。“我”畢業回來,風塵仆仆,一出長途汽車站,就看到了韓月。她和“我”一同畢業于民族學院,也被分配到這個遠離世外的小城市,但她的經歷很豐富,曾是學院里風云人物劉晉藏的女朋友。劉晉藏,融合漢族和藏族長相優點的混血兒,他的老爸在軍分區有相當的職位,所以,他活得相當瀟灑,女朋友一大堆,而作為漢族人韓月,則突出重圍,成為追逐劉的勝利者。但劉晉藏最后因販賣文物而沒能畢業。我就是和這樣的女孩,一同分配在這個被群山包圍、漢藏雜居的小城市工作,然后就平平淡淡地在了一起,結了婚,但一直沒有孩子。生活就是這樣,平淡,單調,如從山野里定時刮來的風。
阿來 ·現當代隨筆 ·20.5萬字
協和醫院婦科腫瘤醫生譚先杰的成長自傳。12歲時因母親病逝于婦科腫瘤而立志從醫,以他的鍥而不舍走向了成功。書中寫出了他少年失母后的悲痛、家境的貧寒、生活的窘迫、對知識的渴求、對志向的追求、對母親的承諾與深深思念、對師友的感恩。既有正能量的勵志故事,也有行醫二十余年的心路歷程,以及對醫患關系的思考。隨書附贈《譚談子宮》科普手冊。
譚先杰 ·現當代隨筆 ·20.5萬字
本書是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先生的散文集,主要記述父母、姐弟以及兒孫的生活側面。幾代人的親情,近一個世紀的風云變幻,讓一個普通的家,充滿人生況味和世事滄桑。不同的時期,肖復興先生及其家人生活在各處。父母在北京,姐姐在內蒙古,弟弟在青海,自己在東北,兒孫在國外,充分體現出時代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軌跡,也形塑著一個人的內在與外在。肖復興先生的文字樸實動人,血濃于水的綿長親情躍然紙上,令人體會到家庭生活的溫馨,以及家作為堅強后盾所給予一個人的無窮力量。
肖復興 ·現當代隨筆 ·20.4萬字
《虛實掩映之間》是《中國美學范疇叢書》中的一種。本書探討“虛實”范疇,述其流變,析其意蘊,較為全面深入地展示了這一范疇的演進和內涵。全書既對“虛實”之辨作宏觀評述,亦分門別類地闡說“虛實”在各種藝術形式及理論批評中的體現及意義。全書層層推論,邏輯清晰,可讀性很強。
張方 ·現當代隨筆 ·20.4萬字
《比天空更廣闊的》從倫理學視角出發,穿梭于古希臘哲辯、東方禪思與現代困境之間,探討自由、尊嚴、苦難與超越等終極命題。通過剖析歷史事件與日常生活的幽微處,揭示人性中既脆弱又崇高的兩面性,試圖在技術狂飆的時代為靈魂尋找錨點。書中既有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地下室人”的精神解構,也有對莊子“逍遙游”的當代詮釋,最終指向一個震撼的結論:真正的廣闊不在云端,而在凡人直面局限時依然選擇向上的姿態。
何懷宏 ·現當代隨筆 ·20.4萬字
《唐宋文史論集》一書由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李一飛教授精選其近四十年來發表的30篇關于唐宋文學的論文結集,可分為如下幾個部分:一是對唐宋時期重要作家生平行事的考證;二是對唐宋部分作家作品的評析;三是對唐宋某個歷史階段文學特征特質的評論;四是關于唐宋文學發展進程中文體興革的闡述;五是關于唐宋一些作家在文學發展進程中歷史地位的評價。作者尤著力于新說的闡發和對舊說偏差的修正,如對中唐傳記文學及中晚唐懷舊詩作特質、價值的述評,對杜甫、韓愈、張籍、李商隱、梅堯臣、秦觀、蘇軾、范成大諸家以及對唐集、宋集的考評、著墨尤多。本書為作者一生之學術精粹,文獻較為扎實,考證嚴謹,立論精當,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唐宋時期的文學風貌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所占的地位和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李一飛 ·現當代隨筆 ·2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