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部散文集,共包括九個部分,主題涉及故鄉情愁、河山風景、親情懷念、記錄友誼等。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與感受,以及與父母之間的點滴生活,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與感恩,用優美清麗的語言描寫了河山風景,傳達出了積極向上的力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無論實現與否,當萬里漂泊,終歸心于家園;志存高遠,仍戀親情故人;一生拼搏奮斗,只愿不悔當初。
郝秀琴 ·現當代隨筆 ·22.1萬字
本書自2021年度《散文》所刊發的作品中,精選出五十余篇,為本年度《散文》佳作之集成。全書根據文章內容及側重面,分成四輯。有反映歷史人文宏大主題的篇章,有記敘風花雪月意趣閑適的雅致小品,更多的是切入生活的現實題材作品,匯集文字之美、思想之美與情感之美,多角度地展現當代散文文壇創作面貌,是值得期待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多篇作品被《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海外文摘》《青年文摘》等轉載。
《散文》編輯部編選 ·現當代隨筆 ·24.8萬字
明萬歷末年至清康熙初年,文學社群數量達到歷史高峰,對當時的文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本文考察了“社群文人群體運作方式”這一明清特殊文學樣態,具體分析了此期社群對當時文學發展的促進作用,分別從文人心態、文學復古、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風氣、影響文學的媒介性等方面對文學社群與文學的關系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張濤 ·現當代隨筆 ·40.4萬字
《遺珠偶拾:中國現代文學史札記》內容包括:“人心必有所馮依……”——關于現代文學的傳統、吳汝綸序嚴譯《天演論》、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之評論、看章太炎如何罵人、吳稚暉的“瞎嚼蛆”、章士釗的邏輯文、梁啟超的腰子陳獨秀的強硬邏輯、重讀《嘗試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魯迅。
郜元寶 ·現當代隨筆 ·31.8萬字
散文是文學殿堂中一種影響廣泛、備受廣大讀者青睞的文體。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師們,以其洞幽入微的觀察力、超凡塵世的秉性、細膩激揚的情愫,憑借生花的妙筆,寫下了無數文采斐然、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這些經歷了時間考驗的散文佳作,不僅豐富了世界文學寶庫,而且還感染和影響了成干上萬的人們,叩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給人們以精神上的享受和藝術上的熏陶。
朱自清 琢言 ·現當代隨筆 ·41.9萬字
本書為國家一級作家和谷先生文集,共14卷本,收錄了作者在不同時期公開發表的重要作品,分為散文、詩歌、紀實、傳記、小說、劇作、文論若干分卷。其中包括了原版于陜西人民出版社的《原野集》《市長張鐵民》《和谷詩選》《1983安康大水災》,作家出版社的《柳公權傳》《還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遠行人獨語》《國風》,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無憂樹》,百花文藝出版社的《野生地》等,反映了作者四十多載文學寫作收獲之概貌。
和谷 ·現當代隨筆 ·24.2萬字
本書是一本讀書隨筆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讀書始終是人的一種精神享受。本書結合作者的閱讀與寫作經歷,圍繞“為什么讀書”“讀什么書”“怎么讀書”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抒發讀寫感悟,闡釋閱讀思考,并向讀者展示了許多名家的閱讀與創作故事,分享了他們的閱讀理念與方法,對讀者有極大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潘裕民 ·現當代隨筆 ·22.4萬字
什么是經典?常念為經,常數為典。經典就是經得起重復。常被人想起,不會忘記。依照我對經典的理解,在寫作中,我總是努力選擇那些不朽的人、事、景、情、理。《紅色經典脠月留痕》的時間跨度有近百年,贊頌的是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犧牲和貢獻的人,他們堪稱不朽;《藍色經典仰望星空》的時間跨度以千年計,記述的是一大批為中國和世界文化作出貢獻的文化名人及經典名作,他(它)們已經退入歷史成為深邃的藍色星空中的星辰;《綠色經典名山大川》的時間跨度有上萬年,描寫的是祖國大地上的名山秀水,歷代以來它們已不知為多少人所吟誦。希望這些從過去歲月中打撈出來的經典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并由此享受文學的美感。
梁衡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本書精選1911年以來關于國內外知名學者撰寫的關于四川十大歷史名人之一的蘇軾研究的經典文章,匯集老中青三代學人,展現每一代學人在研究思路、方法和路徑上的推陳出新。同時所選論文涵蓋歷史、考古、文學、科技等多個學科,以此梳理和綜合多年來學術界對蘇軾的研究成果,并由分冊主編精心撰寫導讀、研究綜述和研究目錄索引,為后學研究提供指引。
梅錚錚主編 ·現當代隨筆 ·25.4萬字
“老舍作品名家插圖系列”之一,《二馬》《牛天賜傳》均為老舍早期小說代表作品,配有著名畫家丁聰插圖若干幅,圖文并茂,相得益彰。
老舍 ·現當代隨筆 ·24.7萬字
“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李國文文集》卷九《淡之美》是作者經歷風風雨雨之后對生命的一種徹悟,對每一個熱愛生活者都有不小啟迪。文筆飄逸靈動,是百讀不厭的美文。
李國文 ·現當代隨筆 ·21.9萬字
此次收錄田曉菲作品集有以下3部作品:《留白:秋水堂論金瓶梅》“云霞滿紙”,袁宏道在寫給董其昌的信里,這樣稱道《金瓶梅》。《金瓶梅》問世四百余年來,得到無數作家、學者的寶愛和傳抄,從李漁、曹雪芹,到胡適、張愛玲……無不從《金瓶梅》中汲取營養。《留白:秋水堂文化隨筆》收入了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田曉菲十二篇關于文學閱讀、文化批判的文章。在《留白》里,田曉菲教授亦開啟了一場閱讀之旅:從《紅樓夢》《金瓶梅》《牡丹亭》《十日談》等古典文學,到金庸的武俠小說、艾柯的歷史小說,以及作為文本諦視的《大話西游》《弗里達》等電影作品。《赭城:安達露西亞的文學之旅》赭城既是一處真實的古跡,也是一座文字之城、想象之城。從雨果、拜倫、安徒生,到莫扎特、德彪西……一代又一代作家與藝術家為它贊頌、為它嘆息,他們創造了赭城不朽的形象。
田曉菲 ·現當代隨筆 ·47.1萬字
本書是楊耕教授的第一部學術隨筆集,反映了作者幾十年來對哲學、文化的不斷省思。全書共包括“哲學遐思”“文化斷想”“讀書札記”“思想對話”和“學術演講”五篇,但并不拘于體例所限。“哲學遐思”中包含文化斷想,“文化斷想”蘊含哲學遐思,“讀書札記”“思想對話”中既有哲學遐思,又有文化斷想,而“學術演講”更是“哲學遐思”“文化斷想”“讀書札記”“思想對話”的結晶。作為隨筆集錄,本書是思想的斷章和靈感的火花,在短小的篇幅中融鑄了作者深厚的哲學研究積淀,體現了小品文隨性靈活的特點,又不失哲學研究的厚重嚴謹。讀罷余韻繚繞,令人掩卷深思。
楊耕 ·現當代隨筆 ·26.7萬字
本書是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以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為背景,全書通過男主人公吳天鞋和女主人公卓美麗(溫州人)的跑鞋經歷,演繹了“溫州模式”的五字真經:“闖”“民”“創”“商”“放”。記述了主人公帶領一批年輕人從鞋業營銷人到鞋業制造人的創業故事。
魯斌 ·現當代隨筆 ·41.2萬字
協和醫院婦科腫瘤醫生譚先杰的成長自傳。12歲時因母親病逝于婦科腫瘤而立志從醫,以他的鍥而不舍走向了成功。書中寫出了他少年失母后的悲痛、家境的貧寒、生活的窘迫、對知識的渴求、對志向的追求、對母親的承諾與深深思念、對師友的感恩。既有正能量的勵志故事,也有行醫二十余年的心路歷程,以及對醫患關系的思考。隨書附贈《譚談子宮》科普手冊。
譚先杰 ·現當代隨筆 ·20.5萬字
跟著華杉讀經典,本本通透又簡單!讀書學習,是人人都贊同的事,很多人也投身其中。但是學習需要“學習學”,讀書也需要方法論。本書收錄了華杉13年來的讀書筆記,從515本書中選取了319本精華,編錄成冊,內容涵蓋軍政謀略、歷史傳記、哲學思想、企業管理、經濟原理、社會科學、文學小說等13個領域,涉及書目貫通古今中外。不論你想學習有效的閱讀方法,還是了解大師筆下的經典著作,本書都能為你提供一個合適的入口。世間之樂,讀書最樂!獨樂樂不如同樂樂,翻開本書,跟著華杉讀經典,古今中外全看遍!
華杉 ·現當代隨筆 ·22.8萬字
本書為喬秋遠的文集匯編。喬秋遠,本名喬周冕,1909年生,祖籍河南省偃師縣夾溝鄉,于1938年赴延安,從一介書生成長為我國早期的戰地記者,主要負責報道八路軍抗日的戰況和敵后抗日根據地人民的日常生活。1942年調到新華日報華北版,任新華社華北分社編輯。1942年在山西遼縣犧牲。本書收錄了喬秋遠留下的日記、家信、詩文、懷念文章等,還有20余幅老照片,圖文并茂地還原了這名早期的新華社記者所走過的雖短暫但是富有意義的人生道路,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出版價值。
喬秋遠 ·現當代隨筆 ·30.4萬字
《銀幕內外的記憶》通過對上海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眾多老藝術家的回憶,從點點滴滴的工作、生活瑣事中,生動地展現他們的人品藝德,為后輩留下一份珍貴的做人從藝的史料,給人們樹立一個做人的標桿。
孫渝烽 ·現當代隨筆 ·23.2萬字
書稿是個人隨筆集,分“生態之光”“歲月如歌”“人生百味”“靜夜沉思”“筆端流云”“一吐為快”等六個板塊,涉及人與自然、世俗生活和人生感悟等諸多主題。文章內容健康,情感樸實,時而懷舊抒情,時而針砭時弊,作者在細膩表達的同時也不乏理性的思考。
滕業龍 ·現當代隨筆 ·21.7萬字
這是郭沫若老對中國古代先哲的哲學思想的研究叢書,內容包括:1、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2、孔墨的批判;3、儒家八派的批判;4、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5、莊子的批判;6、荀子的批判;7、名辯思潮的批判;8、前期法家的批判;9、韓非子的批判;10、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本書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機構和它的轉變以及轉變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整理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輪廓,所采取的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
郭沫若 ·現當代隨筆 ·2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