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青年作家鐘元悅是一位勤奮的文學耕耘者,多年來他面對人生的坎坷,艱難跋涉,在生活、工作與寫作煎熬中,克服了諸多困難,追著自己的夢想,一步步向前走,為我們譜寫了一曲美妙的音符,他寫的作品為我們展示了一幕幕美好的憧憬。盡管他走的很累很苦,但他感覺很充實,也很有成就感,那就是他用真情實感寫出的一篇篇詩歌、散文、小說,陸續與讀者見面了,這對于他來說,這是一件讓他再高興不過的事情了。
鐘元悅 ·現當代隨筆 ·13.3萬字
立春,抄一頁小楷《入菩薩行論》;芒種,沖一碗二十年的茶餅;夏至,深夜在胡同里拍電影;立秋,回憶那年成都的菊花香味;處暑,聽老先生彈奏古琴曲《憶故人》;白露,跟隨虞山吳派余老師學琴;大雪,閉戶讀日本古典文學《徒然草》;至若清明掃墓,立夏觀雨,寒露聽風,霜降看琴……生活中的這些柴米油鹽、風花雪月,構成了讀書、寫作兩大主題的底色,它們更接近“不經意”的本來意思。恰如作者所言:“過日子,流水一樣,一瀉千里,得失成敗都是不經意。”讀書、品茶、寫字、彈琴,跨出“界”,跨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不經意間的動人時刻;在嘈雜浮躁的現代社會里,保持一份沖淡隨和的心境,無所住而生其心。
楊葵 ·現當代隨筆 ·8.5萬字
石評梅是一位詩人,她的短短的一生,如詩人所詠,也只是首詩,一首完滿了飄鴻的絕望底哀啼底佳章。
石評梅 ·現當代隨筆 ·17.5萬字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愛的詮釋是:先是覺得他(她)的聲音真好聽,見不到他(她)心里就會空落落;再就是每每看到英俊瀟灑、活潑可愛的他或她,就會感到一種莫名的興奮;輕者臉上微微一熱、心慌慌,繼而心跳得“怦怦”響;嚴重者大腦一片空白,似乎還要暈眩起來,甚至晚上睡不著覺。少男少女之間的愛好比是牛奶澆灌的玫瑰花,是“超浪漫主義”的惟美化身。但這種愛卻以懵懂做佐料,產生了糊涂的味道。本書匯集關于青春的短篇散文,字里行間充滿愛的詩篇。
石地 ·現當代隨筆 ·7.8萬字
作者曾跟隨極地考察隊、深海科考隊和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到過南極、北極、珠峰和馬里亞納海溝。作者運用本人采訪的第一手資料,抓取富有特征的隨隊考察經歷和細節,將所思、所感、所獲凝練與文字和圖片之中,讓讀者跟隨科考隊的腳步,從世界之南,到世界之北,再到世界之深,再到世界之巔,走進極地、高山和深海考察隊員們的生活與工作,了解考察隊員們對科學的赤誠與使命擔當。
高悅 ·現當代隨筆 ·11萬字
《苦茶隨筆》收錄了周作人五十一篇文章,多為雜文。文章多強調思想的自由性與獨立性,頗有些針對他人批評的反批評,為前此所不多見。名為苦茶,可見其心之苦,其文之苦。周作人賞識“忍過事堪喜”的境界,這境界猶如吃苦茶。苦而覺爽快,卻是大人的可憐處。個中滋味,諸君自知。“忍之一字,眾妙之門,當官處事,尤是先務,若能于清謹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辦。《書》日,必有忍其乃有濟。此處事之本也。諺日,忍事敵災星。少陵詩日,忍過事堪喜。此皆切于事理,非空言也。王沂公常言,吃得三斗釅醋方做得宰相,蓋言忍受得事。”
周作人 ·現當代隨筆 ·9.9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落葉》、《想飛》、《求醫》、《我的彼得》、《我們病了怎么辦》、《論自殺》、《丑西湖》、《巴黎的鱗爪》、《泰山日出》等。
徐志摩 ·現當代隨筆 ·13萬字
心與文字的劍鋒狹路相逢,黑暗的夜的光芒泄露,尋覓知音的言語,慰藉夜雨心中的荒涼。直抵心靈的句子,沉寂深邃的情感,令人產生共鳴的散文篇章。
周語 ·現當代隨筆 ·3.1萬字
今年86歲的姜淑梅被稱為“傳奇奶奶”,她的人生像一串“瘋狂”的冒險。出生于1937年,10個月時鬼子進村;11歲,解放軍打濟南;22歲,大饑荒;29歲,文革。多次死里逃生,但她始終哈哈大笑地活著。60歲認識了第一個字,76歲出版了第一本書。一不小心就暢銷全國,央視叫她“傳奇奶奶”。80歲又開始學畫畫,82歲學書法,下一個目標是活到130歲。現在你看到的這本《我的老娘八歲半》,由她女兒執筆,是對姜奶奶80多年冒險生涯的小小總結。翻開本書,就像端一把椅子,跟奶奶一起坐在午后的小院子里聽她娓娓道來。沉重的經歷被她講成了段子,隨口說出的話語都是金句。她總是對自己的讀者說:看我的書不要哭,那些事都過去了,要開開心心的。
艾苓著 姜淑梅繪 ·現當代隨筆 ·13萬字
總是有一種聲音能打動人,總是有一種牽掛在心底.但愿也總有一個TA在想你```總喜歡聽那哀傷的音樂,不知道為什么對于文字?有些文字無能為力.情緒化的人.總是無法以固定的姿態做一件長久的事情了,有時侯每天發生的事情就是一種更換時間的重復,平淡而乏味---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覺得一股冷氣從腳心往上直沖,顫抖著怎么也端不起酒杯,眼角澀澀的,一個字讓他錯過了一輩子的愛和幸福。
石地 ·現當代隨筆 ·16.3萬字
青春的路上,我們需要那么一點思考。我們都是好孩子,我們都已經長大。每一個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人,都是風景,就像電影,記錄在我們的腦海深處。那些深刻的人給我們溫暖,給我們勇氣,讓我們學會了愛與自持、自省與成長。每一次蛻變,都會讓我們心存感激。《我很好,那么你呢》是屬于學生、屬于校園、屬于年輕人的散文隨筆,為你呈上一個“95后”女生的萬丈青春,與你一同在燦爛的陽光里吐槽年少,感慨成長,調侃生活,還有,體悟青澀的愛情,領會濃厚的親情……
文吉兒 ·現當代隨筆 ·7.8萬字
愛,這一個字里面蘊涵的東西太多了。愛既是得到,愛又是付出,每個人的身邊會有很多的愛是需要你去用心去體會的。愛可以讓一個人活得很燦爛,也可以讓一個人變得很暗淡。愛可以拯救一個人,同樣也可以毀掉一個人。愛這個字是褒義的,但有時候會因為一己私利而有所偏離。所以,去愛別人和被別人愛都需要一個度。把握好這個度很難,現實社會里難,在網絡里就更難。人是最高級的動物,人是最復雜的動物,人是最有愛心的動物,人是最殘忍的動物。
石地 ·現當代隨筆 ·17.1萬字
想當年,那晚,夜宿野外,草坪為床,天為被,月光乃照明,星星成點綴,三五成群,相擁而躺,似睡非睡,你一言,我一語,熱血滿腔,豪情萬丈,氣吞山河,志奪五岳。放言,江山美人,功名利祿,猶如探囊取物般易如反掌。闊論高談,各抒己見,你成一派,我獨成一調。時事政治,天下興亡,無不如數家珍,口若懸河。想當年,一朝別離,聚首茫茫無期,東西各奔,前途各異。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十年了,有人騰達了,一擲千金;有人落魄了,捉襟見肘;有人得意了,一呼百應,有人失意了,默默無聞;果真是應了一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有人歡喜有人憂。
石地 ·現當代隨筆 ·16.2萬字
《談虎集》中收錄了周作人先生大量的散文作品,“是關于一切人事的評論”。這些作品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文筆生動流暢,看似散亂無章卻內含精巧絕倫,充分顯示了作者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具有較高的文學性、藝術性及可讀性,其中文章立場鮮明,言語激烈,充分展現了一位社會批評家的面貌。
周作人 ·現當代隨筆 ·15.8萬字
作者也鄉愁這個看似飄渺、感性的情感為題,將之物化、寄托于有形的在春茶、絲綢、瓷器、美酒以及琴棋書畫與自然山水中,將這種苦澀的情感化為優雅、細膩的生活情緒和狀態,在二者的結合中體驗生活的藝術。書稿文字清新、淡雅,讓人讀起來雋永、深刻,愛不釋手,在看似閑散的談風花月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文字之中有50多幅與之相配的插圖,圖片或山水蟲鳥,或松竹百花,清爽獨特,妙趣橫生。
李冬君 ·現當代隨筆 ·4萬字
《談龍集》收錄周作人散文若干篇,內容“略略關涉文藝”,包括文藝批評,文學家的紀念,中外民歌,日本古史及小詩,希臘神話及小詩,猥褻歌謠,翻譯問題等等,也是作為文藝理論家的周作人的主要作品。此后他的隨筆創作,無論興趣點還是切入方式,均與《談龍集》的關系更為密切。
周作人 ·現當代隨筆 ·7.6萬字
懂得眷顧親情的人,往往更容易幸福。因為“為人父母”,我們才可以在八小時以外,在拖著疲累身體打開家門的瞬間,找回童年的爛漫與不設防的溫柔。那是一場后青春時代的“逆生長”,是你的生理年齡在變老,然而托孩子們的福,才有機會體會那些懵懂目光背后澄澈的心靈,以及有機會彎下腰,體驗100厘米世界中,那些真純的好奇與熱切的張望。我傾盡全力教予你善良正直,不過是期冀你用溫柔的目光看待周遭,以及被這世界,溫柔相待。
葉萱 ·現當代隨筆 ·9.1萬字
2013年夏天我來到舊金山留學,開始把自己在美帝的各種見聞寫成一封封小信。長長短短的信里,我記錄了兩年來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各種經歷:有初入美國時的膽小局促,有課堂上的提心吊膽,有在酒吧里的不知所措,有體育場上的放肆瘋狂,也有和師長們掏心掏肺的洗腦對話……這不是什么立竿見影的留學申請攻略和出國指導叢書,我只是記錄和書寫自己與同齡人的成長故事,那些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們——有缺點,有迷茫,有無助,有遲疑,有價值觀的猛烈沖擊,但一直努力、勤奮、有趣、堅韌,不論生活在哪里,都盡量活得有意義——所有這些實實在在的經歷和腦子里飛來飛去的想法一一落在了紙上,最后就變成了這本留學親歷手記。
吳若旸 ·現當代隨筆 ·9.4萬字
《四季拾芳》一書是作者的散文隨筆集,分為春、夏、秋、冬四部分,按時間順序排列,內容涉及中草藥、花草樹木、物候知識、歷史、文物古跡、游記、風景、節慶、民風等。作者從事中草藥研究和新藥研發30余年,本書介紹了大量中草藥植物有關知識,賞析了其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等內容。該書圖文并茂,書中對中草藥的描述、賞析,尤其是對有“天然藥材寶庫”之稱的太白山特產中草藥的講述,對了解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及太白山中草藥的保護和開發有重要參考價值。
張登科 ·現當代隨筆 ·9.7萬字
本書選編了胡適詩歌創作中,尤其是白話新詩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些詩作取材于日常生活,詩體結構自由,字句明白簡練,意境平實或充滿趣味。透過這本詩歌選集,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詩人深沉厚重的哲思,更能體悟到一種溫馨可愛、生動的生活意趣,柔軟又透明的感動。胡適對于詩歌的主張一直是“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量,第三要美”;堅持“好詩必定要看得懂,念得出”。新文化運動開始后,他有意識地將白話文與新詩、新文學貫穿在一起,大膽創新,打破傳統的以格律做詩的方式,強調自然的音節,解放詩歌的形式、語言和結構,用淺顯通俗的白話文來書寫詩,即有什么說什么,不迂回,不晦澀,讓詩意直達人心。
胡適 ·現當代隨筆 ·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