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格律
詞興起于唐代,經過五代的發展,極盛于宋代,是一種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樂府詩詞主要來源于樂府和民間文學,但和唐代的音樂繁榮是分不開的。在唐代,以琵琶為主要樂器的西域音樂已經大量傳入,民間歌曲也很發達,故《舊唐書·音樂志》說:“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這種西域音樂和民間歌曲結合后,創制出無數動聽的新樂曲,從宮廷延到民間都很流行。詞的產生和創作,主要就是配合這種新興的樂曲,因而當時把詞叫做“曲子”或“曲子詞”。由于詞和音樂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從而產生了嚴格的聲律和種種形式上的特點。每個詞調都是“調有定旬,旬有定字,字有定聲”,有它的固定形式。為了適應樂曲的節拍,詞的句子多數是長短不齊的,韻位也是參差不同的。為了配合樂曲的音調。加強樂曲的音樂性,詞中所用的字除分平仄外,有些還要分四聲。由于詞必須受聲律的約束,所以前人把作詞稱為“倚聲填詞”或“按譜填詞”。
·8.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