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詞是起源于隋唐、興盛于宋的一種古典音樂文體,具有芳馨綿緲之美,深受青年喜愛?!吧钲趯W人·南書房夜話”第七季以詞的欣賞與創作為主題,邀請當代詞壇名家及研究者,開展系列講座,本書即是當時講座的實錄。讀者可藉以了解詞的文體特征,并嘗試詞的創作?!吧钲趯W人·南書房夜話”是深圳市社會科學院與深圳圖書館聯合創辦的文化沙龍,意在搭建一個學術文化交流平臺,一個集深圳學人和讀者、書于一體的立體閱讀空間。
吳定海主編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為中國俗文學文獻的考訂研究提供了一個平臺。書中以古代戲曲和俗文學研究為主要對象,以實證研究為特色,重視第一手文獻資料的發掘與利用,強調對基本文獻的調查、編目、考釋,尤其強調文獻資料考證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獻考索、海內外藏家目錄編集、稀見文獻考述、新文獻材料輯錄考釋等。戲曲、俗文學、文獻、實證,便是本書有別于其他同類刊物的關鍵詞。
黃仕忠編 ·文學理論 ·22.9萬字
“當代中國文藝政策”是一個新的課題。在中國,文藝政策是文藝理論、文藝思想與文藝創作和文化治理之間相互聯系的主要方式,也是重要的中間環節。有關文藝政策的調整和變遷過程的歷史研究,有助于解釋當代中國文學藝術的創作、發展與社會生活直接而復雜的聯系。本書作為“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史”叢書之一,從批評史的角度切入,系統分析了文藝政策和文藝美學理論在具體文藝工作環節中的實現,試圖將當代中國文藝創作和文藝政策的實踐理論化,從而推動當代中國美學和文學理論復興。
王杰 石然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主要收集本人自高校任教以來幾十年來的論文27篇,其中既有已經發表的論文,也有一直放在箱底待發的論文,還有兩篇在研究過程中翻澤的澤作。這些論文成文時間跨度雖然有幾十年,但都是圍繞著西方文學和海外文學兩大主題進行,而其中的重點在西方文學研究。兩方文學研究主要包括兩方古代文學三篇,啟蒙主義文學三篇,浪漫主義文學五篇,現代主義文學七篇,它反映出作者關注的研究方向。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與翻譯部分四篇,體現出作者在研究西方文學過程中的學術視野和“中國關懷”,即研究西方文學的最終目的在于認識和領悟自身的文學和文化狀況。海外華文文學有五篇,主要反映了作者對東南亞華人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思考。
高偉光 ·文學理論 ·22.9萬字
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自由主義文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本書試圖將自由主義文學放置于具體的歷史語境之中,考察它在40年代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中,它如何進行自我定位,如何調整作家、文學與社會、時代乃至國族之間的關系。本書試圖超越文學與政治二元對立的觀點,用歷史的、審美的立場厘清40年代自由主義作家的文學思想與政治理想,辨析自由主義文學與左翼文學等之間的復雜關系,揭示40年代自由主義文學的繁復性。
王俊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以新世紀以來粵東地區的小說和詩歌為主要研究對象,既有對區域性現象的整體論述,又有對陳繼平、林淵液、陳崇正、林培源、吳純、陳潤庭等小說家和游子衿、黃昏、阮雪芳、陸燕姜、辛倩兒等詩人的個案分析。微觀見證近年粵東敘事和抒情兩個領域的精神潮汐。
陳培浩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利用“一點兩翼”的研究思路——以唐詩自注為研究立足的“一點”,以自注本體探究為“一翼”,以發掘詩歌自注與史書自注、詩歌文本、詩人三者關系的拓展研究為另“一翼”,將唐詩自注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以翔實的統計數據為基礎,力求解析史書自注對唐詩自注生成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與作用、唐詩自注與詩歌情旨內涵親疏關系變化的軌跡,以及以注入詩現象背后所折射出的詩人的作品傳播意識,從而將對唐詩自注的認知與研究推進到更加深入的學理化層面,拓展唐詩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魏娜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對張愛玲的作品做了深層分析,從而透視出她思考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依據格雷馬斯敘事理論解讀張愛玲作品中愛情和欲望的故事,挖掘了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功能。勾畫了張愛玲在作品中呈現的隱含作者形象,隱含作者是真實作者張愛玲的理想的、文學的和第二自我的幻象,是在不同作品中的隱含形象。對張愛玲敘事時間策略和敘事時間維度進行分析,闡釋了故事時間和文本時間,時間敘事和空間敘事,敘事時間的維度;世界時間、作品時間、作者時間和讀者時間之間的關系。對張愛玲的敘事空間和空間維度進行分析,提出關于張愛玲空間研究的幾個緯度:故事空間和話語空間,故事空間和敘述視角,故事空間與情節的發展,敘事空間的層次等。同時對張愛玲作品呈現出的持久魅力,多樣性的主題,豐富多彩的藝術性,對張愛玲研究的角度、關于張愛玲的經典評價、當下張愛玲研究的狀況和研究的潛力以及張愛玲研究的新方向進行了總結和概括。
楊春 ·文學理論 ·22.8萬字
“唐宋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學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等人。本選題采用文學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結合唐宋派的理論主張與創作實踐,全面探析其文學思想的演變過程、結構體系與理論價值。其核心結論如下:認為唐宋派的文學思想經歷了一個逐步推進的演變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呈現出多種側面;在對義、法關系的處理過程中,唐宋派經歷了一個從重道到重文的創作傾向的轉變,文以明道、師法唐宋和本色論共同構成了其創作理論的主體。
劉尊舉 ·文學理論 ·22.8萬字
所謂透視,其實首先包含了著者的立足點、視角或“期待意圖”等。其次,也是由中國當代文學的復雜性所決定的。因此本書以多重文化視角,以文化研究、美學探查、精神分析、敘事細讀等方式,對當代工業文學創作、城市文學創作、70年代文學的民間形態、當代作家創作經驗的復雜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學理性。本書邏輯嚴謹,文字樸實。其中大多數篇章都巳經在《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等核心學術刊物上面發表,有些被較載引用,具有一定的學術反響。
巫曉燕 ·文學理論 ·22.8萬字
宗教和文學有許多相通之處,對它的研究,已成為世界性課題,其著作汗牛充棟,觀點紛繁蕪雜。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研究還會繼續深入下去,但無論怎樣研究,一個客觀事實是毋庸置疑的,即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精神底蘊。
馬林賢 ·文學理論 ·22.8萬字
中國近現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激變時代,智識階層分裂為傳統主義與變革主義兩種傾向,在這兩種思潮的影響下,學術界也演化出遵循變革主義與維持傳統主義的思潮、學說與方法,先秦諸子研究便是兩種思潮交鋒的重要領域。郭沫若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作為率先使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社會的先驅,他屬于變革主義者,但他并不是激進的對傳統全盤否定的人,而是對傳統始終抱有一定的溫情,這與其人生基調的形成和客居日本的經歷有著一定的關系。在要求變革的基本態度下,郭沫若主張以科學文明來發展生產力,同時喚醒中國“固有的文化精神”,因此他對中國傳統思想和先秦諸子一直保持著極大的學術興趣。本書試圖從考察郭沫若人生基調的形成過程開始,研究其學術研究的選題與方法的轉換,總論其諸子研究的背景與過程,并分別對郭沫若的諸子觀(孔子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辯思潮等)進行全面梳理,以期探求他在“諸子研究”這個傳統主義與變革主義的交匯領域的個人思考。
王靜 ·文學理論 ·22.8萬字
“我在大學里教了整整四十個學期的英國文學,不僅如此,我還試圖傳達我對英國文學的愛。”《博爾赫斯教授:二十五堂文學課》匯集了博爾赫斯于1966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哲學和文學學院教授英國文學課的完整內容。在這二十五堂課里,博爾赫斯帶我們進行了一次真正的英國文學之旅,整個旅程始終貼近他自己的閱讀和作品本身。旅行在時間的迷霧中啟程,以盎格魯人、朱特人和撒克遜人抵達英格蘭開始,繼續至塞繆爾·約翰生的作品;徘徊至麥克弗森、浪漫主義詩人和維多利亞時代;呈現拉斐爾前派成員的生活和作品全景;結束于十九世紀的薩摩亞——博爾赫斯最愛的作家之一——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將這些講課內容串連在一起的是地道的文學享受,是博爾赫斯對待每部作品的深情,以及他想分享自己對所學習的每位作者和年代的熱情的愿望。
(阿根廷)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文學理論 ·22.8萬字
《當代文學新空間》是文學批評家賀紹俊近年來的文學理論和批評文章的結集。賀紹俊強調批評的理論化和系統化,他認為文學批評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以最敏銳的眼光去發現文學實踐活動中新的要素,并對這些新要素進行理論總結,從而為拓展文學的新空間提供理論支持。在這一本論文集里,賀紹俊通過對一些文學作品的文本解讀,闡釋了他的一些文學上的發現,如關于新世紀文學中的世界文學眼光,關于新政治小說,關于新市井小說,關于文學批評的批評倫理問題,關于網絡文學的革命性和后現代性,等等。這是一本文風樸實、充滿新意的批評文集。
賀紹俊 ·文學理論 ·22.8萬字
本書從原始社會中的性別戰爭、性別持久戰的形成和發展等問題入手,以古代多種小說為例,從小說創作角度,探索中國古代社會男性中心主義的性別制度對小說作者性別觀的影響,及其在創作過程中的具體體現。書中論述了在雙重女性觀(包括婦言不聽和賢內助這兩個相互矛盾的概念)的觀照下,矛盾和恐懼中的男性如何對女性進行不計后果的訓導,如何在道德評判標準的迷錯中對女性進行另類的等級劃分,以及小說所表現的古代社會中兩性的存在狀態;探討了作者如何對待真實或不夠真實的素材,以及它們是如何被小說作者所選取的,都使用到了什么地方,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創作意圖、思想意識和性別觀念。
夏薇 ·文學理論 ·22.8萬字
20世紀中國新詩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走向現代化的過程,置于其中的現代象征主義詩學也具有強烈的現代化訴求,突出表現為對“詩本體”的熱切關注和積極構建。本書以“詩本體”的探求作為中國現代象征主義詩學的闡釋起點,圍繞詩歌本質、藝術形式、審美價值等方面的核心命題,在象征主義詩學不斷提升的本體自覺中,闡釋其飽滿的詩學內涵,考察其在詩歌寫作、詩歌批評、詩歌論爭等維度的生存鏡像,揭示現代象征主義詩學體系建構的復雜情境及其獲得“合法”地位的曲折歷程。
柴華 ·文學理論 ·22.8萬字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消費文攜手改變了文學的觀念,為新文類的出現打造了全新的文學場。一方面,網絡寫作呈現出迥異于傳統紙媒文學的創作、傳播、接受和評價方式,從宏觀上為文學發展開辟出新的路徑;另一方面,網絡寫作提供了新的話語資源和言說方式,這可以從網絡新文類的大量寫作實踐中得到驗證。
唐小娟 ·文學理論 ·22.8萬字
本書采用的敘事倫理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敘事者在環境描寫、刻畫人物、結構情節的安排、修辭手法的選擇等方面體現出的一種倫理價值觀念,二是在作家為什么這樣寫的動機背后顯示出的一種倫理訴求。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結合理論的辯證思維,主要考察合作化小說的作者在處理“寫什么”、“怎么寫”、“為何這樣寫”三者之間的關系時所體現出的敘事倫理觀念,因此從四個方面對合作化小說的敘事倫理進行了思考和分析:第一,從人物形象的塑造入手,觀察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化方法背后所蘊涵的倫理意味;第二,分析十七年合作化小說的線性情節結構方面體現出的倫理意蘊;第三,探討十七年合作化小說時空描寫的倫理蘊涵;第四,著眼于敘事者采取不同的修辭藝術和技巧所表現出的倫理價值觀念。
曹金合 ·文學理論 ·22.7萬字
形式主義莎評是20世紀莎學最具活力的部分。形式主義莎評提倡文學批評的獨立自主性,借助反諷、隱喻、意象、象征、原型、解構、細讀等概念進行研究,在文學作品內部作了理論化嘗試。本書將形式主義莎評分為新批評莎評、意象莎評、象征莎評、原型批評莎評、解構主義莎評、細讀式莎評等六個流派,從每一個流派中選取經典莎評著作進行深度解讀,揭示其特點,以點帶面,以期對詩學建構有所啟示。語言之美、結構之美、人物之美是莎士比亞藝術創作的重要美學原則,形式主義莎評經典聚焦這些問題對莎士比亞作品作了深入研究,并在形式審美批評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主義關懷。
許勤超 劉昱君 ·文學理論 ·22.7萬字
本書以明代文言小說中匯編類作品為研究對象,立足文獻考證,從文體類型與文獻類型兩種維度透視明代文言小說匯編現象,選擇志怪體、世說體、博物體、小說叢書等匯編類型為代表,清査其文獻家底,提煉其審美特征,闡釋其文學成就,探究其學術貢獻。在個案研究基礎上,對明代文言小說匯編之興盛背景、體例樣態、價值及闕失等做了整體觀照。
劉天振 ·文學理論 ·2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