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首先綜合創作心理、主題和題材趨向、藝術成就等因素,將陳與義詩歌創作分為因襲期、轉變期、高峰期、衰退期等四個階段,詳細描述了陳與義詩歌創作的發展與演變歷程。接著分析了確立陳與義在詩史上地位的南渡后詩歌的藝術特點,突出了其詩歌創作成就與藝術個性。在此基礎上,辨析了從南宋后期以來論家們一直爭論不休的陳與義與江西詩派的關系,辯駁了將陳與義劃入江西詩派的謬誤,對陳與義在兩宋之交的詩壇上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符合事實的評價。
杭勇 ·文學理論 ·18萬字
中國新文學的現代性啟蒙發端于“晚清的醞釀”的啟蒙之路,隨著中國遭遇西方現代性而進入近代歷史階段,一批仁人志士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對比開啟了推翻帝制、促進科學和民主的蓬勃發展的啟蒙之路。本書詳細介紹了了新文學現代性啟蒙的發端與發展,具體闡述了新文學創作的各種現代性實踐形態,并深入剖析了新文學批評的現代性實踐屬性。
趙凌河 張立群 李明明 ·文學理論 ·20萬字
本書收藏整理了傅斯年先生關于“戰國子家”和《史記》的珍貴講義資料,前者概括了諸子百家的源流和特點,后者則開創了現代《史記》研究的先河,兩部分內容都是傅斯年巔峰時期的精華之作,至今仍為學界所推崇。對涉及的相關歷史篇目做了輯錄,在附錄部分還精心編撰了傅斯年年譜,具有很強的收藏性和閱讀性。
陶行知 ·文學理論 ·9.6萬字
本書系安徽大學大洋洲文學研究所所編“大洋洲文學研究”系列的第4輯,匯集了國內外大洋洲文學研究者的最新成果,內容涉及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太平洋島國的主要作家和作品。書中所收研究文章均為國內外知名學者最新力作,對大洋洲文學的特點以及發展趨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強調理論觀照、審美鑒賞與批評分析的有機結合。
詹春娟主編 ·文學理論 ·14.1萬字
《流亡者之歌》是現代著名詩人穆木天的詩集。全書共收錄42首詩歌,包括《我們要唱新的詩歌》《掃射》《兩個巨人的死》《流亡者的悲哀》《七月的風吹著》《她們的淚墜落在秋風里》等。這些詩歌的寫作時間主要集中于1932年至1944年,抗戰時期民族危亡的現實促使穆木天詩風由早期的象征主義轉向了現實主義。為家國生存和民族戰爭而書寫成為穆木天詩歌創作的主要宗旨。
穆木天 ·文學理論 ·5.8萬字
《價值的理由》是陳嘉映先生的思想隨筆集,分三輯:第一輯為2010年夏應徐曉之邀為《財新·新世紀》所寫的十二篇專欄文章,包括名篇《救黑熊重要嗎?》《哲人不王》等,此次有所修訂;第二輯是圍繞當時研究題目所寫的一些文章,部分后曾并入《何為良好生活》;第三輯演講、序與訪談
陳嘉映 ·文學理論 ·10.6萬字
《詩論》原名《詩學通論》,初成于1932年底。1933年到北大外文系求職時,朱光潛向胡適提交的就是《詩論》,胡適看了大為贊賞,不僅聘朱先生為英文系教授,還邀請他到中文系講了一年“詩論”。北京大學中文系商金林教授此次發現的即是當年朱先生在北大的課程講義,油印大16開本,封面字為“詩論七月五日裝成近代文附”,正文書名為“詩學通論”,每頁的邊側都印有“北京大學講義文七四G出版組印李校(或趙校、宋校)”的字樣。正文共七章,約10萬字。《詩論》是朱先生的代表作,可以說寫了一輩子。這本講義對讀者而言不僅具有理論和審美價值,作為《詩論》的早期版本,它也是一個重要的文獻,對于考察朱先生的詩學理論發展和學術道路都具有重要的史料意義。研究文學(詩歌)、美學的人可與后來的版本比照,從中見出朱先生詩學觀念的變化、學術視野的拓展,以及語言上的千錘百煉。編者對全稿進行了整理校訂,并寫了詳細的后記介紹《詩論》各個版本的演進和朱先生對“詩學”研究的畢生追求,可供研究者和文學愛好者參稽。
朱光潛 ·文學理論 ·13.9萬字
《清代學術概論》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總結清代學術思想史的著作。全書論析有清一代學術思想,涉及哲學、經學、史學、考古學、地理學、金石學、文獻學、佛學、美術、詩歌、歷法、數學、水利等學術領域,而貫之以時代思潮興盛轉承的主線,可謂氣勢磅礴,思路明晰,有如一氣呵成,被后世研究者稱為“近代學術史上的一件珍品”。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梁啟超把清代學術思想的演變劃分為啟蒙期、全盛期、蛻分期、衰落期四個階段,對各階段的相互聯系、學術成就及其局限進行了深入評析,提出了許多精當的見解。《清代學術概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突破了傳統學術史以“學案”為框架的體例,而以“時代思潮”為主軸來闡述有清一代學術思想。《清代學術概論》的另一顯著特點,在于通過中西文化比較來揭示清代學術思想的特點。
梁啟超 ·文學理論 ·5.7萬字
文學的表現在于語言,語言之于作者,猶如刀劍之于武者,但它到底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目的,文學不應孜孜于修飾文辭,單以機巧為尚,它更應指向改變個體以至社會的局限,至少作為一種改變的能量,使微小的個人,那怕只是一種情感,也趨向于更大范圍的超越。——陳智德本書收錄四十七篇散文,分為四卷。卷一“啟悟之源”懷想敬慕的老師和前輩,卷二“方外同途”問道于同輩的文友,從他們的行止和著述中,標示出文藝所能達致的感悟,也渴求呼喚共同的路徑;卷三“這時代的文學”圍繞“香港文學”而發,當中有時代回溯、個人追憶、今昔反思和焦慮,可體會到作者長年仰視的文學理念;卷四“茶與書”以淡甘如茶的閑談開始,嘗試歸結談話,也借以抒解卷一至卷三散發的若干郁結。作者或抒懷或議論,文字蘊含煥發、感悟和超拔的力量,透過跌宕的思索、知性的筆觸,點染著今昔生活的種種。
陳智德 ·文學理論 ·8.5萬字
本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博爾赫斯以及他與中國文學的關系。博爾赫斯的幻想小說是他的文學中最具個性又最具創造性的部分,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博爾赫斯的幻想美學摒棄了現實主義文學的機制,打破了傳統的現實與非現實的二元對立的界線,呈現出虛實相生、亦真亦幻的獨特美學形態。博爾赫斯的幻想詩學與其獨特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本書嘗試從作家生活經歷解釋博爾赫斯的幻想文學產生的原因。博爾赫斯的幻想美學不只是文學表現形式,而是受到了系統的哲學思想支撐,闡明這種哲學思想也是本書的論題。在較深入地研究了作為影響源的博爾赫斯之后,本書探討了博爾赫斯對中國先鋒文學產生的重大影響。
肖徐彧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是一本西方中世紀詩學文選。在西方詩學或文論史上,中世紀研究相對較為欠缺。有鑒于此,本書選編了八篇珍貴的中世紀詩學批評文獻,選文范圍始于古典主義晚期,終于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時代,打破讀者關于中世紀必屬基督教的刻板印象,不僅將長達千余年的歐洲中世紀文學批評史的整體輪廓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姿態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且為該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部分極為難得的資料。為方便讀者理解,本書在每篇譯文前附有簡短導語,用以介紹作者、提要作品、評述其歷史影響等,并給出中譯參考底本。
宋旭紅編譯 ·文學理論 ·12.1萬字
最終成果主要分為六章,核心部分為中間四章,分別為:第二章輝煌的文學史;第三章身份的喪失與商討;第四章身份的尋覓與原住民的文藝勃興;第五章印第安人的身份協商與重建。成果第一章為“緒論”,主要論證了本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和研究價值及研究的必要性;介紹了印第安文學的發展歷程和主要成就;概述了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和主要研究方法等。
生安鋒 翟月 孫文千 ·文學理論 ·19.4萬字
修辭、語法、閱讀、寫作、詩詞、小說、日記、文學史……這么生硬的知識,讓孩子怎么愛上學習?如果有這樣一本書,既像小說一樣好讀,又能在有趣的故事中學到豐富的知識,一定會深受歡迎。為了在語文學習上更好地引導孩子,漢語大師夏丏尊、葉圣陶共同編寫了這本《文心》,通過32個相互聯系的小故事,將抽象的知識與具象的學習和生活場景相聯系,融知識于故事,以故事傳知識,生動周到,深入淺出,讓孩子在輕松的閱讀中便將知識理解吸收。
夏丏尊 葉圣陶 ·文學理論 ·13.5萬字
本書共收錄了艾略特于1919年至1936年期間的20篇評論文章和演講稿。同樣致力于詩劇創作的艾略特在戲劇的黃金時代——伊麗莎白時代進行了仔細爬梳,將莎士比亞、馬洛等劇作家置于筆下進行了縝密而謹慎的分析,同時在最后指出了現代教育的危機,并提出古典文學修養于現代教育的意義。
(英)T.S.艾略特 ·文學理論 ·17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史(唐代卷)》立足于新世紀,全面地梳理了20世紀唐代詩歌研究的成就。全書分為三個部分,以時代為序,分別考察了20世紀上半葉、20世紀50—70年代、20世紀后二十年在唐詩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每部分內容涉及文獻整理、詩人生平事跡考證、重要詩人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特征等多個角度,比較全面地反思了20世紀唐代詩歌研究的歷史,對于當下的唐代詩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吳相洲 ·文學理論 ·12.4萬字
本書以簡潔、精煉的語言、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生、發展和演進。書稿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當代文學的開端,以2019年為節點,簡要敘述了當代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思潮,文學目前重要的作家、代表文學作品以及作者對這些文學現象、文學理論的再評論。其中,對以舒婷、多多等為代表的當代詩歌群體的梳理,對馬原、莫言等作家的再評價,都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批評的眼光,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過程既是中國文學本身現代化的過程,又是中國社會現代化過程的藝術呈現。
陳曉明 ·文學理論 ·13.7萬字
姚韞、閻麗杰合著的《地域文化視域下的東北流亡文學》是張福貴主編的《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研究卷中的一部。《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是中國首部全面系統整理中國現代時期東北流亡文學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圖書,分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冊。《地域文化視域下的東北流亡文學》共分為十一章,包括《亡國之痛與生死場的書寫》《逃離鄉土與精神返鄉》《生存環境與東北地域文化》等內容。九一八事變爆發后,蕭紅、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羅烽、白朗等文學青年被迫從東北流亡到關內。雖然離開了故土,但他們的心中燃燒著國仇家恨之火,這使得他們的作品不僅充斥著日寇鐵蹄下東北民眾苦難的哀鳴,更有對東北文化的反思,對東北出路的詰問。可以說,在東北流亡作家筆下,無論是寫人寫景,還是說理抒情,文字的背后烙下了醒目的東北標識,散發著獨特的東北味道。
姚韞 閻麗杰 ·文學理論 ·13.8萬字
也斯曾提過不少人對寫作感到迷茫。有人認為自己是大作家,很有才華;也有人認為,寫作是不能教的,是天賦。但其實,這關系到我們怎樣觀察,怎樣表達,怎樣用文字與別人溝通。也斯的寫作教育理念是“細心觀察·真情表達·跨界寫作”。《自然旅游創作:新界風物》是也斯最后一本策劃的創意寫作叢書。本書由臺灣著名自然觀察作家劉克襄及也斯等香港作家,分享如何在旅游中,用心觀察自然,引導學生以細膩的文字表達真摯的感情,學習跨界寫作。葉輝從文學與電影里的香港故事,到學生的創作練習,研探令人有所觀察和反思,明白情理、歷史與當下現實的關系,而創作反映了一方水土,連系人情,充滿生活記憶與“地方感”。陳云香港人必須自己講故事。我們的青年一代喪失了榕樹頭講故事的環境,只能在大學創作班學會寫作技巧,外出體驗生活,寫香港的故事。這不是最好的環境,但這是最后的機會。劉克襄非都會的香港、看不見的香港,或者另一種香港,無疑是這一叢書最大特色,也是嶺大年輕創作者書寫生活最具魅力的內涵,更有系列地展現香港文學在地獨特的多樣性。
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 梁秉鈞 ·文學理論 ·15萬字
文壇大師博爾赫斯的私家英國文學課。本書由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與瑪麗亞·埃絲特·巴斯克斯合著,按照時間順序對英國文學進行了梳理。英國文學是世界上最豐富多彩的國家文學之一,它不是由眾多的流派而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組成的。考慮到英國文學的這一特點,作者從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開始,著重介紹每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并且特地辟出篇幅專門論述了英國戲劇、浪漫主義運動等,目的是激起讀者對英國文學的興趣,促使讀者對它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說是了解英國文學的入門讀物。
(阿根廷)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瑪麗亞·埃絲特·巴斯克斯 ·文學理論 ·3.9萬字
現代性與啟蒙運動是一脈相承的,現代性產生于以啟蒙運動為核心的資本主義價值觀。真正能治療現代性的疾病甚至是生態危機的唯有現代的文學和詩歌,因為后者是站在前者的對立面的,就像科技永遠不可能取代人文科學的警示牌一樣,現代性離不開人們對它的反省。只有樹立人性的文學思想,才能拯救現代性的危機。
牛秋實 ·文學理論 ·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