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的東移》的任務僅在于描述:描述兩個文學幽靈跨越幾個世紀的門檻,從西方走到東方的故事;描述東、西方各國作家怎樣出于對人類(首先是知識分子)某些重大精神命題的共同關懷,按照自己民族文化的傳統,自己所處時代的要求,以及個人精神氣質的特點,一面接受前人思想、藝術成果,一面又豐富與發展前人的思考,有如思想與藝術接力棒的相互傳遞,共同創造了兩個世界文學的不朽典型的故事。
錢理群 ·文學理論 ·22.5萬字
一本結構嚴謹、字如珠璣的研究漢詩英譯美學問題的學術專著;中央電視臺84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字幕的漢譯英英文翻譯者重磅推出的“漢詩英譯三部曲”之一。本書與同類作品相比,更加突出美學研究,并初步建立了一套漢詩英譯美學體系,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張智中 ·文學理論 ·15.1萬字
本書是著名學者劉文飛從近十余年來在國內外高校和科研研究機構做的近百場關于俄國文學和文化的學術演講中精心挑選而出,經整理后結集出版。本書在修訂時將保持一定的口語“原生態”,以使讀者可能獲得與聽眾相仿的身臨其境感。在國外發表的演講已經譯成中文。這些演講分作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俄國文學和文化的概論,第二部分是關于作家或作品的專論。全書內容豐富,兼顧文學、文化、中俄兩國交往史等范疇;時間跨度大:縱向從19世紀自普希金始的黃金時代,經過二十世紀初期的白銀時代,直達當今的現代文學;橫向包括俄國本土,流亡歐美的俄國文學家及其在居留地的文學、文化活動。本書作者同時是一位詩人,語言特點是文才飛揚,清新活潑,可讀性強。
劉文飛 ·文學理論 ·20萬字
本書主要依據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文本、創作筆記、文論和文學書信的研讀,探討這位小說家的文藝思想和創作發展的軌跡。在回顧重要的陀氏評論的同時,以小說原著的文本分析為主線,闡述了陀氏提出的“理想主義”、“達到幻想性的現實主義”和“完整的現實主義”等等的內涵和藝術特色。本書還論述了陀氏在藝術探新中同歐美及俄羅斯名家(如雨果、愛倫·坡、普希金、果戈理)進行的文藝創作對話。
彭克巽 ·文學理論 ·45.2萬字
享受閱讀,深入思考,率性而讀。作者吳錫平,有較高的人氣和知名度,在讀書圈里有一定的地位,此書為近年來作者曾公開發表的文章合集,有一定的水平和知名度。作者文筆辛辣,對許多社會現象充滿了深思,富有哲理,對啟發人思索大有裨益。同時文字優美,讀來不覺晦澀難懂,便于向大眾推廣。
吳錫平 ·文學理論 ·17.4萬字
20世紀初期中國文學史的寫法基本上是傳統的經驗性和系譜性的方法,這體現在從林傳甲到錢基博等一些文學史家和研究者的著述中,這種情形到了1920年代后有了大的轉變,西方學術思潮的引入改變了文學史的研究觀念,即文學史研究由傳統的經驗性譜系性研究向本質主義研究過渡。胡適的文學史研究開了這方面的先河,建立起其本質主義加進化論的文學史研究觀,影響甚大,直到20世紀末,文學史的研究觀念才又有了新的轉變。每一種文學史觀發生的背后都有其文化思潮和政治歷史原因。本書梳理了純文學史觀、反映論文學史觀、心靈史文學史觀、情感論文學史觀四種文學史模式,進而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思潮與政治歷史原因。
蔣原倫 ·文學理論 ·18.7萬字
該書是將敘述學研究與小說文體學研究相結合的專著。敘述學和小說文體學在當代西方小說批評理論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研究成果深化了對小說的結構形態、運作規律、表達方式或審美性的認識,提高了欣賞和評論小說藝術的水平。本書旨在對敘述學和小說文體學的一些主要理論進行深入系統的評析,以澄清有關概念,并通過大量實例分析來修正、補充有關理論和分析模式。本書特別對這兩個學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梳理與探討,以幫助填補這方面學術研究的空白。
申丹 ·文學理論 ·28.3萬字
作者認為,西方文學理論對解讀文學文本而言是低能甚至無效的,文學文本解讀應該追求對審美感染力以及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不可重復性的闡釋。基本觀點就是回到文本分析,回到文學審美。落實到具體操作上,提出:第一,微觀直接分析:隱性矛盾;第二,微觀間接分析之一:藝術感知的還原;第三,微觀間接分析之二:情感邏輯的還原("無理而妙");第四,宏觀比較: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現代的情理交融;第五,歷史語境的還原,等等。
孫紹振 孫彥君 ·文學理論 ·47.2萬字
對于毛姆的風格,或許讀者首先會想到的是他的毒舌、詼諧、邪誕乃至于刻薄,但卻忽略了他在這一切之下的真誠與坦白,以及有意無意之間對有趣或是趣味的強調。在本書中,不論探討的話題是小說的藝術,還是對哲學、藝術與人生價值的思考,都處處可見毛姆對趣味的堅持。他的語言巧妙精到,流暢洗練,卻既不故作高深也不沾沾自喜。讀來宛如與你相對而坐,聽他本著自己天才的幽默感侃侃而談,教你如何讀書、閱讀的樂趣、名家的八卦、對名作的吐槽,還有他自己夾在對人與事的厭惡與熱愛之間的情懷與思考。
(英)毛姆 ·文學理論 ·19.4萬字
本書借助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學科背景,以現代性為主要理論工具,從啟蒙、意識形態、消費主義三種角度切入;縱向上系統、全方位梳理分析新時期電影中農民形象的演變,橫向上解剖社會、文化等宏觀因素如何通過創作團隊的中介,形成電影中的微觀農民形象;以別樣方式讓農村題材電影曾經的黃金時代重現于讀者腦海,對當下浮躁高調的商業電影,也有讓創作回到民間、親吻大地的努力。
謝曉霞 ·文學理論 ·19.9萬字
本書是特魯別茨科在從語言學角度進行文學研究的集中成果,其中包括他對古俄羅斯文學、19世紀的俄羅斯詩歌和20世紀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論述等等。附錄中不僅有他關于民族志、民俗學的思考,更有他與雅各布森通信,談論形式主義方法、詩歌中的形式與內容、文學作品的接受、文學與文化進化以及詩歌類型學等問題的重要內容。
(俄)尼古拉·特魯別茨科伊 ·文學理論 ·15.2萬字
《如是我讀》輯錄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張輝教授的數十篇關于閱讀、文學、思想史等方面的書評與札記類文字。張輝教授常年從事比較文學與文學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在比較文學的研究與譯介方面多有建樹,但更多是面向專業領域內的研究人員的寫作。本書是作者首次將自己在《讀書》《書城》《文匯報》等期刊媒體上發表的部分隨筆、札記結集,是一部關于讀書與閱讀、文學與思想史的清雅而富深意的小書。
張輝 ·文學理論 ·15.4萬字
對聯是漢語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堪稱中國文化的一種代表性產品,是集語言、文學、書法、裝裱、小木作等各種形式于一身的藝術,是中華文化當之無愧的瑰寶。對聯由來已久,盛于明清。按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春節要張貼春聯,結婚要張貼喜聯,為老人慶壽要上壽聯,哀悼逝者要出挽聯,亭、橋、樓、閣、宮殿、祠堂、寺廟、商店、居室等都要有對聯張掛裝飾。可以說,對聯與我們中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標志。本書對于楹聯的產生與發展,類型與特點,寫法與避忌,均作了介紹,既講基本知識,又教讀者如何去寫,并設專章介紹各種征聯活動的出題、參賽、評選等。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古今楹聯實例,并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系統而又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有關楹聯的知識。內容豐富翔實,敘述口語化,文筆生動,既可作為了解對聯知識的入門書,更可作為撰寫對聯的實操手冊。
白化文 ·文學理論 ·10.9萬字
本書稿收錄吳義雄教授研究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十四篇論文。根據不同的研究角度,分為四組。第一組四篇文章以晚清來華西人與西學輸入為主題,作者主要探討西學輸入過程的階段性特征,即傳教士前期比較注重介紹西方科學觀念和方法,到20世紀初更重視傳播西方社會科學。第二組三篇文章以西人對中國的認識及其背景為主題,作者主要探討西人對中國政治體制變革的觀察,及其對臺灣問題的知識建構過程。第三組四篇文章以較早與西人、西學接觸的中國官員和知識分子為研究對象,作者考察林則徐、徐繼畬、梁發、洪秀全、容閎等人與西人交往的諸多細節,挖掘出一些此前尚未被充分注意的史料。第四組三篇文章以傳播媒介和語言工具為主題,作者考察馬六甲、澳門等地的新式報刊,對其創辦背景、內容、特點等方面情況詳加評介,一窺彼時的社會狀況,還以“廣州英語”為研究對象,考察其流變過程,分析其在近代中西交往進程中所產生的影響。
吳義雄 ·文學理論 ·24萬字
《論雅俗共賞》是朱自清先生抗戰勝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結集。共收入“關于文藝的論文十四篇”。在自序中,作者釋題說,他“企圖從現代的立場上來了解傳統”,而所謂的“現代立場”,按作者的理解,“可以說就是‘雅俗共賞’的立場,也可以說是偏重俗人和常人的立場,也可以說是近于人民的立場。書中各篇論文都在朝著這個方向說話”。
朱自清 ·文學理論 ·5.2萬字
本書采用編年史的方法、體例,研究、梳理1978-1982年間中國雜文創作、傳播、接受的歷史及其經驗、教訓,主要內容包括:一、重要政治、思想、文化政策;二、對雜文發展有顯著影響的社會思潮、思想運動、文化生活;三、有代表性的雜文觀念、雜文理論論爭、建設;四、雜文樣式、雜文藝術的發展;五、雜文作家交往(社團、流派活動等);六、重要雜文作家生平事跡;七、重要雜文作品、研究成果的創作/寫作、出版和評論;八、其他。試圖重新回到第一手資料中去,通過對原始資料的發掘、整理、鉤沉、輯佚,占有盡可能詳盡、完備同時又盡可能準確、翔實的史料,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這些史料的甄別和選擇、比照和羅列,構造一個“用事實說話”的文學史的邏輯和秩序。這種邏輯和秩序,不是靠觀點來“粘合”史料,而是靠史實之間的聯系建立起來的,作者的觀點和評價,就隱含在這些史實及其所建立的關系之中。
王巖森 ·文學理論 ·27.1萬字
隱喻涉及到文學活動的各個層面。本書依據隱喻與文學思維、語言運作、話語形式、作品意義之間的關系,對隱喻與文學思維、隱喻與修辭、隱喻與作品結構、隱喻與意義、隱喻與話語、隱喻與文體這樣幾個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朱全國 肖艷麗 ·文學理論 ·21.6萬字
從身體政治層面來系統化地考察當代文學的發展與流變,為原來的政治、文化、經濟等作為聚焦點的文學研究增加一個新的分析點、觀察點,讓我們對原來被忽視、零散的文學現象有一個新的認識,警惕其中存在可能連續發展的問題,認清我們每個人與“自我”相關聯的身體都是存在于一個特定時空之內,身體并非是一個完全自我的存在,而是受到各種話語權力的操控的,同時通過對身體合理開發與引導,也可以對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前導性的效果。這種切身性、貼身性的研究,尤其是對女性主義的身體敘事在中國所遭遇的復雜與吊詭的效果進行剖析,也為我們提供一個檢討、審視中國當代社會從1980年代以來以西方文化為資源或參照系統的身體理論,照顧到中國文化的本土性。
劉傳霞 ·文學理論 ·25.6萬字
奧地利作家羅伯特·穆齊爾的代表作《沒有個性的人》以19/20世紀之交的奧匈帝國為背景,展現了一幅從具有啟蒙理性特點的大市民社會向現代大眾社會過渡階段的時代精神全景圖。小說主人公烏爾里希的“沒有個性”的生存姿態,作為一種心理防御反應,體現了以社會內在分化和多元化為特點的現代化進程所導致的個體身份認同危機,而“反諷”則是其表現形式,它預示了幾十年之后當世界進入后現代階段時全體“地球居民”普遍樂于采取的一種自我身份確認方式,那就是在面對一切民族的、政治的、倫理的身份質詢時,傾向于用一句驕傲的“什么都不是!”來回答“你是誰?”的提問,雖然他實際上可能什么都是。
徐暢 ·文學理論 ·19.8萬字
本書力圖運用豐富的資料,新鮮的視角,對曹植的文學成就和歷史地位作全面的論述和總結。綜合探討了曹植所處的歷史文化環境、爭嫡問題的再思索、曹植的學術淵源、文學繼承、建安文學的流變與曹植的地位、曹植創作的階段性、曹植辭賦論、曹植詩歌論、曹植散文論、曹植文學創作的俗化傾向、曹植與建安風骨、曹植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影響。本書對曹植其人、其事和其文作了客觀、公允的分析。
邢培順 ·文學理論 ·43.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