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運用文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通過20世紀30年代上海各種政治集團和文化力量對“魯迅形象”的不同選擇、闡釋和評判,明確提出“上海魯迅”的重要概念,深度發掘其背后所潛藏的話語沖突,具體呈現魯迅形象建構與30年代中國革命之間的密切關聯,將研究視野從文學史范疇延伸到了文化史、思想史、革命史等領域,極大地拓展了魯迅研究的深廣度,有助于雙向考察兩者之間的動態關系,在互文視野中將研究論題不斷引向深入。
禹權恒 ·文學理論 ·24.8萬字
本集收入作者研究巴赫金詩學的兩部分成果。“巴赫金的文化詩學”部分2001年曾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巴赫金的詩學”部分是文化詩學研究的擴展和深入,收入作者研究巴赫金整體詩學、語言詩學、體裁詩學、小說詩學、歷史詩學、社會學詩學等方面的論文。
程正民 ·文學理論 ·27.4萬字
本書是著者的一本謝靈運研究專著,分正文和附錄兩部分。正文的上、下編是著者在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臺灣里仁書局)、李運富《謝靈運集》(岳麓書社)闡釋的基礎上對謝靈運言行玄學意蘊和歷史性再箋釋。附錄部分包括年譜簡編、歷代評詮評和幾篇著者已發表的關于大謝的研究論文。其中包含著著者多年來對大謝及研究大謝的知見。
張兆勇 ·文學理論 ·22萬字
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詩歌史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詩歌大量以聲音、表演、跨媒介合作等形式呈現,突破了以印刷文本為核心的傳統詩歌體制。這既是當代多媒體技術條件下詩歌沿先鋒、實驗路徑的變革,又是詩歌古已有之的“活動基因”的釋放。紐約派詩人正是這場詩歌轉型中的先鋒代表。本書以其詩歌朗讀、詩歌—劇場、詩—畫、詩歌—電影、詩歌—音樂合作等為考察對象,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活動詩歌”概念,并對紐約派活動詩歌的復雜譜系、藝術形式、美學特點、時空特征、存檔機制、審美范式等范疇進行全面考察,從而揭示出后印刷術時代詩歌變革的淵源和流向。
蔣巖 ·文學理論 ·22.9萬字
《中外文論(2017年第1期)》共分六個欄目。“名家理論研究”聚焦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名家的文藝理論研討。本期的文章主要圍繞陳獨秀、方東美、梁宗岱及朱光潛四位理論家來展開,內容涉及其文學理論、詩學理論及文化人格等方面的問題。“文藝基礎理論”欄目則主要偏重現當代文論中的重要問題的多視角展示,主要涉及典型論的泛化考論、文論關鍵詞“變”的研討、自傳敘事模式研究等問題。“古代文論研究”則延續了一貫的關注點:一是以命題為中心的討論,例如“詩言志”命題的現代重釋;二是以批評史問題為中心的研究;三是以人物為綱的理論形態辨析;四是方法論層面的探討。“西方文論研究”專欄則著力平均:一是人物專題研究;二是文論史問題的勾稽。三是文論研究的綜述,本期刊登了兩篇有關西方頹廢派研究及艾布拉姆斯研究現狀的綜述。“電影研究”則關注當前電影美學的焦點問題,例如電影的知識學意義、電影美學中的“技術”問題、VR影視敘事中的后現代思想等等。“文學品讀”欄目則延續了文本品讀及欣賞的模式。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31.2萬字
作者多年從事布爾迪厄的研究與翻譯。布爾迪厄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他試圖以索緒爾為基點發展一種“普遍的文化理論”,探索一種有關文化實踐的理論,并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當分析超越了傳統的對立關系及二分法,超越了由此造成的視野的局限性之后,理論的發展才會成為可能。布爾迪厄覺得只有從這一立場出發,才能建立一種對古典社會理論的批判。本書對布爾迪厄的文藝社會學進行了深入分析,是一本優秀的文學理論著作。
劉暉 ·文學理論 ·36.8萬字
本書稿《柳宗元研究:1912—1949》為論文集,編輯部咼艷妮主編、中文系彭二珂編。本書稿搜集1912—1949年間學者探討柳宗元生平、思想、創作等方面的學術論文,以及這一時期全國大中小學學生的讀后札記,共計60余篇,字符數15萬,基本上代表了這一時期柳宗元傳播與接受的總體面貌。文獻來源均為民國時期正式出版的各類期刊。
彭二珂編著 ·文學理論 ·24.8萬字
本書所說“史傳”,是用劉勰《文心雕龍·史傳》中所說的“史傳”概念,指先秦至晉宋(即《文心雕龍》論述到)的史書,包括《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三國志》、《后漢書》等。史傳與文學的關系,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其一,史傳本身就是文學。史傳是文學,首先是一種觀念的認同,也就是早期人們對史學與文學同類、同體關系的一種認知。同時,史傳蘊含著文學的性質、特點和韻味。其二,史傳作為文學,其本身與各種類、體裁文學如民間文學、詩歌、散文、小說、戲曲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有很大的關聯性。如題材上的共生共榮、互為來源;體裁上的互通互用;表現手法上的互相借鑒;以及史傳對于各體文學文本的插入、兼容;對于各體文學史料的收載、評論,等等,本書以后一種關系為基本框架,在論述過程中融入前一種關系的內容,試圖較全面地探討史傳與民間文學、古代詩歌、古代散文、古代小說、古代戲曲等各體文學的關系,揭示史傳與文學之間的互動與共生現象。
鄧裕華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本書稿以敦煌本土作家作品為研究對象,考察五至十一世紀各個時期敦煌作家生平創作情況。從十六國時期的李暠西涼政權,到吐蕃統治敦煌時期,再到敦煌歸義軍時期,立體地呈現敦煌本土文學漸進式的發展歷程。其中不乏典型的個案研究,從李暠文學集團,到敦煌遺書P.2555卷72首陷蕃詩與唐代開元時期西北政治格局研究,再到悟真、道真等歸義軍時期的敦煌本土作家的整體研究。本書稿視角獨特,觀點新穎,展現了五至十一世紀敦煌地域文學與中原文學之間的交流與聯系,充分揭示敦煌作家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地位和價值。本書稿以敦煌本土作家作品為基點,重現當年敦煌文學創作的狀貌,重建從敦煌作家個體到當時整個敦煌作家群體的歷史位置。
鐘書林 ·文學理論 ·20.2萬字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在詩歌寫作領域中,從未有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樣多的女性從事詩歌寫作,她們的努力使女性詩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的繁榮景觀。進入新世紀后,回顧90年代,會發現大眾消費文化語境下的女性詩歌創作與80年代相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而學界對90年代女性詩歌的研究卻相對滯后,關于90年代女性詩歌絕大多數研究論著都語焉不詳,缺乏能夠通約的、成熟的認知體系和觀點,這就為本文留下了一定的研究空間。本書以20世紀90年代女性詩歌為研究對象,“90年代女性詩歌”不是標簽,不是女性詩人站隊。作為一個審察角度,提出它,是為了尋求這一時期寫作的女性詩人和她們的前輩、同代人、以及其他寫作群體之間的關系,辨析在大眾消費文化語境中的90年代女性詩歌所表現出的特質及其與西方詩歌、傳統詩歌存在的復雜審美關聯,并通過對上述問題的研究與梳理,呈現90年代女性詩歌既不同于80年代又與新世紀女性詩歌相區別的異質性特征。
董秀麗 ·文學理論 ·24.4萬字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消費文攜手改變了文學的觀念,為新文類的出現打造了全新的文學場。一方面,網絡寫作呈現出迥異于傳統紙媒文學的創作、傳播、接受和評價方式,從宏觀上為文學發展開辟出新的路徑;另一方面,網絡寫作提供了新的話語資源和言說方式,這可以從網絡新文類的大量寫作實踐中得到驗證。
唐小娟 ·文學理論 ·22.8萬字
20世紀40—70年代小說對鄉村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想象充滿豐富性和復雜性,或以鄉村現代的本土性想象方式重建鄉村人情倫理秩序,或以鄉村階級、革命意識思索干部、望城青年的主體性,或以德性標榜的敘事讓未來社會的想象失去實踐可能性。話語的顯隱、敘事的裂隙等,讓識字、衛生、效率、技術等表征現代性特征的話語變得多義。作為一種想象新社會秩序的文學,對鄉村社會主義的認同、熱愛和想象,讓這段文學充滿青春氣息、明朗色彩、浪漫激情。在“短二十世紀”中,這段文學的出場凸顯了社會主義國家文學在全球化語境中確認自己文化身份的努力。
郭文元 ·文學理論 ·39.9萬字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問題一直是詩學的熱議話題。聲音最初指的是詩歌的音樂屬性,但由于音樂本身并不是詩歌,而音樂性也不能嚢括當下漢語新詩的美學特征。因此,采用聲音一詞更具有效性。此外,音與聲存在著差異,指向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層面。音在詩歌中主要指的是與音樂相關的規律,以書面的語言文字為主,聲偏重于通過音樂伴奏形式或者其他口頭方式產生的綜合效果。本書以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漢語新詩為研究對象,從多維度對漢語新詩的聲音問題展開研究。本書共分五章,立足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文本細讀,綜合文學史、文化史和語言學等研究,在展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中聲音的豐富性同時,也嘗試為漢語新詩的聲音研究開拓新的研究路徑。
翟月琴 ·文學理論 ·20.9萬字
本書從文學史和批評史的角度,對連接唐宋詩史的重要詩風西昆體在宋金元明清的接受,做了較為細致深入的梳理,填補了學術空白。宋代以后期西昆派、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朱熹、陸游、劉克莊等的接受為重點;金元時期以王若虛、方回等人的接受為重點;明代以王世貞、胡應麟、袁宏道等人的接受為重點;清代以馮班、宋葷、王士鎮、翁方綱、劉熙載、俞械等人的接受為重點。在這些重要的文學史人物之外,還遍搜歷史上的西昆體接受資料進行梳理研究,充實了西昆體接受的歷史細節;并從科舉、政治、文化、明清《西昆酬唱集》版本等角度,探討了西昆體的接受。
段莉萍 張龍高 熊倩 ·文學理論 ·22.5萬字
對宋詩宋注的研究,近年來學界頗多關注,但遠不夠充分。本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從文獻出發,從問題出發,首先對宋詩宋注進行全面的文獻考察,較之前人有所駁正和增補;既而就宋詩宋注與唐詩唐注的淵源關系、宋詩宋注與宋代《文選》的傳播、宋詩宋注與宋代詩學的互動和南宋的理學家詩注等問題展開討論,視野開闊,思考深入,能發前人所未發,為這一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鮮的結論。
李曉黎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選擇從家族研究的視角進入,將金代文學家族的命運和成就放在金代社會生活變遷、民族文化融合與文化形態轉型的過程中加以考察,闡明了由北方游牧文化與儒家農耕文化間彼此交流與互動所引發的家族文學地位的轉變,漢人家族文學觀念和文學風格的轉變,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學世家為金代文學的整體格局的形成和文化建設所做出的貢獻。
楊忠謙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收錄陳眾議教授多年來文學原理方面的研究文章,根據內容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古今因緣”,多為理論性文章,如“悲劇與戲劇”“傳統與時流”“情節與主題”等,下編“遠近雜譚”,多為單個作家的研究和評論,涉及中國當代作者莫言、賈平凹、張煒等,以及外國作家博爾赫斯、帕慕克、略薩等,理論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相得益彰,宏觀與微觀結合,是陳眾議教授多年文學研究的代表作論文集。
陳眾議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本書以孫犁小說為研究對象,包括孫犁寫于抗戰時期的小說、土改時期的小說和晚年的“蕓齋小說”。通過對文本的細致分析和深度解剖,尋找孫犁不同時期小說主題和敘事方式之間的關系;在異質空間視域下發現孫犁不同時期小說的敘事模型與時代主題深度契合的隱秘機制;歷史地考察孫犁小說發現:其敘事嬗變和晚年的風格驟變,都統一在其文學理想之下,也就是說,孫犁的文學之“志”將其不同時期的小說凝聚在一起,其“變”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早有預設。
李華秀 ·文學理論 ·22.7萬字
約瑟夫·康拉德作品的最大特色是魔幻般的不確定性,無論在人格內涵、價值取向、思想意識還是在創作風格上都不是單一、明晰的,而是意義多重復雜且常常充滿自我矛盾。這種含混朦朧的矛盾對立,不僅體現在康拉德小說中的重重文本謎團中,也同時投射到不同的讀者身上,體現在讀者根據個體經驗的不同而對文本產生的多樣性讀取與闡釋上。本書采用威廉·燕卜蓀的復意理論,以期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探尋康拉德文本復意話語表現下的深層本意。
校瀟 ·文學理論 ·23.5萬字
本書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德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進行歷史鉤沉與形態剖析。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德語世界的傳播經歷了冷戰時期西德知識界于革命狂熱中的政治異域化接受,以及東德知識界在政策迭繞下的功利性接受。20世紀90年代以后,兩種傳播路徑逐漸匯入統一的德語文學機制,形成以政治化接受為基本框架的多元接受范式。德語世界的接受主體從本土知識分子的精神傳統出發,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政治化接受始終伴隨著對同一種范式的批判與矯正,在辯證性的反思中守望著其尊崇的文學精神。
顧文艷 ·文學理論 ·2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