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文學中的生態倫理精神是指文學作品中蘊涵的在探討人類與自然、人類與其他非人類生命關系時的道德態度和倫理規范。這種倫理精神強調對自然和其他生命的價值、權利的肯定與尊重,并通過文學的方式實現倫理態度的審美表達。本論著以1976年以來的文學期刊作為一手研究資料,在對原始資料的辨析、梳理中形成判斷。以人際倫理敘事為參照,呈現出生態倫理精神從缺失到逐漸生成的歷時性特征,探究其倫理內涵、敘事模式、話語形態以及文學史定位和本土化路徑。
李玫 ·文學理論 ·22.6萬字
本書從文學史和批評史的角度,對連接唐宋詩史的重要詩風西昆體在宋金元明清的接受,做了較為細致深入的梳理,填補了學術空白。宋代以后期西昆派、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朱熹、陸游、劉克莊等的接受為重點;金元時期以王若虛、方回等人的接受為重點;明代以王世貞、胡應麟、袁宏道等人的接受為重點;清代以馮班、宋葷、王士鎮、翁方綱、劉熙載、俞械等人的接受為重點。在這些重要的文學史人物之外,還遍搜歷史上的西昆體接受資料進行梳理研究,充實了西昆體接受的歷史細節;并從科舉、政治、文化、明清《西昆酬唱集》版本等角度,探討了西昆體的接受。
段莉萍 張龍高 熊倩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從文本細讀出發,倚重原典實證,采用整體觀照與個案分析相結合的方式,研討錢鍾書的散文、短篇小說、長篇小說以及古體詩的創作,以及他在翻譯方面的理論、觀念、方法與實踐。梳理錢鍾書創作在內容、結構、文體與修辭等方面的特色;探究其創作的外在背景與內在理路;考察其關注重心、創作理念和表達路徑;評述其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基本內涵、發生軌跡及其價值意義。以錢鍾書的學術活動與他生活時代的社會歷史語境為潛在背景,將錢鍾書文藝批評中的學術創見、理念與他的文學創作、翻譯活動貫通考察,借助“以錢釋錢”的方法,予以相對系統全面的闡釋;并重新思考錢鍾書之于中國現代文學、比較文學、翻譯學乃至整個人文學術的意義。
聶友軍 ·文學理論 ·22.5萬字
《傳奇不奇:沈從文構建的湘西世界》一書從沈從文小說的“傳奇性”入手,分析了其筆下的“湘西世界”的產生背景和動因,從1930年代的大歷史環境中又分析了沈從文的都市敘事與其筆下的湘西世界形成對照,以及作為京派代表的沈從文在抒情小說的書寫上的特點。之后從人性上與福克納、審美上與川端康成的異同的對比,在鄉土敘事上與魯迅的承續、賈平凹的比照,分析了沈從文的傳奇性的湘西小說。本書對于1940年代后沈從文小說創作的式微、沈從文式的文學批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沈從文的心理和人生歷程也進行了梳理和闡釋。
趙學勇 ·文學理論 ·22.5萬字
《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優勢學科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學科主辦,以組織、發表學科內各類學術評論(特稿、筆談、書評、訪談、專題評論、前沿綜述、會議紀要、項目動態、論點匯編、新資料或特藏文獻等)為基本方式,致力于追蹤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前沿狀況、反思學術史經驗、前瞻未來動向。本書是第二輯,分為特稿、專題:紀念孫楷第先生120周年誕辰、滄海遺珠、專題:《文選》研究新收獲、特約訪談、會議紀要、資料索引七個專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學科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通過材料的充分占有以及對固有學術觀點的縝密分析,厘清了“通俗小說”與“消遣小說”的分際,從而確定了“中國現代消遣小說”這個更為合理的命名和界定,進而對它的產生、變遷、思想傾向、藝術特色以及價值定位進行了總體性的研究和闡釋。本書揭示了“中國現代消遣小說”的“兩間性”(處于傳統與現代之間),而不是“兩翼性”(與“新文學”比翼并飛),合乎事實與邏輯地說明了它的歷史地位和文學特征。本書從史的縱向考察與文本的聚焦分析兩個方面研究了中國現代消遣小說的流變、特點及其價值,將歷史感與現實感很好地統一了起來。
司新麗 ·文學理論 ·22.5萬字
《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的東移》的任務僅在于描述:描述兩個文學幽靈跨越幾個世紀的門檻,從西方走到東方的故事;描述東、西方各國作家怎樣出于對人類(首先是知識分子)某些重大精神命題的共同關懷,按照自己民族文化的傳統,自己所處時代的要求,以及個人精神氣質的特點,一面接受前人思想、藝術成果,一面又豐富與發展前人的思考,有如思想與藝術接力棒的相互傳遞,共同創造了兩個世界文學的不朽典型的故事。
錢理群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是對中國現代小說風景書寫的意義建構策略展開研究,即,風景話語的生成機制以及對讀者感知風景的干預機制。緒論部分主要是對中國小說現代風景的發生機制展開考察。上篇是總論部分,考察了現代風景敘事的兩個層面、風景敘事的兩個主體和風景話語的敘事姿態,并闡述了修辭機制在中國現代小說風景書寫中的作用,回答了中國小說現代風景的發生問題。中篇是敘事策略部分,主要是對風景書寫的三種共性修辭機制展開研究:隱喻機制、身體機制和時空機制。下篇是個案研究部分,在側重凸顯風景敘事建構的共性機制的同時,選取不同時期小說家的風景文本,結合其個性色彩展開分析。
郭曉平 ·文學理論 ·22.5萬字
舞鶴(1951-)是當代臺灣重要的小說家。他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的書寫,奇崛而豐饒,貫穿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的重大轉折與現代性問題。本書往返文獻的案頭與社會生活的田野,探討舞鶴創作的文學、歷史內涵及其折射的臺灣現代性問題的曲折:包括殖民史的反思、戒嚴體制下自由意識的生成、本土政治與本土文化敘述的興起、鄉土/都市的現代化景觀與批判、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烏托邦想象等。概言之,舞鶴體現了戰后臺灣“嬰兒潮”世代作家融匯“本土經驗”與“現代主義”所達致的美學高度與思想困境。本書第二部分細讀六家,論及旅臺馬華小說、陳映真、郭松棻、白先勇、張文環、呂赫若等,以延伸討論臺灣現代性問題的更多層面,特別是,日據時代以來具有現代啟蒙意義的左翼思想在文學中的沉潛與再生。
李娜 ·文學理論 ·22.5萬字
現代新詩的南方傳統,是伴隨著中華文明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而生成的,是在中西方文化激蕩、古典與現代的裂變中發展的,它雖然是從中國南方珠三角這個地理空間發端,但卻終究彌漫而形成為中國文學和詩歌的一種新精神與新的藝術特質,這就是南方詩歌、南方詩學、南方精神、南方想象、南方傳統。本書就著眼于現代新詩的這樣一個值得關注的南方精神和藝術譜系。全書主要包括南方詩學的理論奠基、南方詩人群落的多元景觀、南方詩人的個案分析、南方詩人的藝術緣域四個部分。這也是一部明確提出南方詩學的相關命題并進行專題研究的當代詩歌批評專著。
何光順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以羅賓遜系列小說為研究對象,探討廢奴思想、宗教傳統以及重農觀念在美國中西部價值體系中的塑型作用,注重社會領域和精神領域、世俗生活和神圣空間的內在關聯,強調人類對棲身之所的身體附著與文化歸依,從而對美國中西部文化的形成、發展、運作、成效等展開全方位整體研究,將主題討論從地域意識升華至最為廣泛的生命關懷,以更全面的眼光來闡釋心靈家園的意義。
喬娟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試圖建構關于懷舊書寫的理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對近百年來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進行整體性系統研究,深入闡析了現代社會轉型與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之間的關系;全力探尋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發展歷程,厘清了其歷史沿革;詳盡闡釋了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主題;在對上述研究進行總結的基礎上,重新界定了現代社會轉型語境下百年中國文學的懷舊書寫之文學史地位。
周明鵑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以英語世界的茅盾研究為研究對象,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對英語世界茅盾作品的譯介、研究成果進行細致系統地梳理和研究,評介從西方文化的視域所解讀的茅盾及其作品的譯介及研究情況,以期能為國內的茅盾研究乃至現當代文學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周嬌燕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清代杭州駐防旗人群體與杭州城人民群體的關系經歷了由沖突走向融洽的過程。駐防旗人逐漸被杭州悠久醇厚的漢文化底蘊所吸引,進而揣摩、學習,寫作了大量的漢語詩歌作品。這些詩歌既有與漢族文人表達的相似之處,又有鮮明的族群特征,是清代民族文學融合的范例。本書以杭州駐防文人詩歌為研究對象,既在歷時流變中探討杭州駐防文人詩歌的演變過程,又由家族文學、地域文學、創傷敘事等視角尋繹其創作的獨特性,力圖全面揭示這一群體詩歌創作的整體風貌。
李珊珊 ·文學理論 ·22.5萬字
延安文學是一種較為獨立的文學形態,在現代中國文化語境中具有更為真切和久遠的當代價值。延安文學研究自其誕生伊始就已經開始了,而把它跟中國社會主義70年的發展歷程聯系起來,可知延安文學研究不僅是一部有著特定研究對象的學術史,更是一部文化思潮和文學觀念變遷史。本書不僅為人們深入而準確認知延安文學提供了有益借鑒,而且為撰寫一部較為全面而具有學術內涵的延安文學研究史,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學理思考和參照。
袁盛勇主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文學創作與接受并非個人心靈獨語,總是“制度”中介后的創作與接受。新媒介對傳統文學制度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建構了網絡文學制度。本書對新媒介文學場域的組織機構、行動者及其關系進行了總體考察,并探討文學網站對作家制度、讀者制度的建構,先鋒派對文學制度的重構,以及文學批評制度的裂變、著作權制度的變革與新媒介語境中的經典化制度問題,認為經典總是場域行動者合力的結果。
黎楊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中國現代散文詩劇文體范式主要包括體裁范式、藝術表現范式、語言范式、文體風格范式。中國現代散文詩劇體的體裁范式從散文性的體裁形式、詩性的體裁內核以及劇性的體裁特質三個方面闡述。中國現代散文詩劇在語言的表述范式上,主要包括通達易懂、直白曉暢的言語表述,以及折繞幽婉、余味曲包的言語表述。在語言的雜和范式上,中國現代散文詩劇語言的雜合范式主要表現為口語與書面語的雜合、國語與歐化語的雜合。在修辭范式上,闡述了“象征”“相反相成”等修辭格的運用。象征與隱喻、反語與反諷、矛盾與悖論,是中國現代詩劇特別是散文詩劇創作中最為常見的幾種藝術表現手法,也是需要細致區分的闡釋對象。中國現代散文詩劇的文體風格范式主要包括嚴肅深刻的客觀再現、幽婉抽象的智性玄思以及表里沖突的莊嚴反諷。
董卉川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從理論與實踐這一兩分法出發,嘗試界定法國兒童文學的文體外延,并借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實踐來剖析該體裁的共性特征,以強調兒童文學作為“兒童文化最重要的載體”的特殊屬性。
章文 ·文學理論 ·22.4萬字
本書從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所突顯出來的文學藝術合法性命題出發,認為自柏拉圖以來,真理性一直被指認為文學藝術成為可能的精神本質。然而,無論是從這一命題的普適性上還是從真理這一概念使用的含混性上都不能令人信服地證明其為正當。本書將權力視角引入到對文學藝術合法性的研究。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文學權力的概念,并結合資本的概念,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它的構成條件及其作用方式;第二部分,作者結合傳播媒介的歷史,考察了文學權力的歷史演變,得出文學權力決定于文學作為符號資本在表征領域里所占據的比重的結論;第三部分集中討論了政治資本和經濟資本如何侵入到文學領域,并在何種層面上構成了文學的合法性危機。全書緊密結合文學與權力的關系,對文學合法性問題的歷史與現實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在文學社會學層面上有較大的推進。
朱國華 ·文學理論 ·22.4萬字
詩聲理論研究是闡釋中國詩學的一個重要維度,是一種微觀、縱深、精細的研究,它與中國傳統詩樂合、離的更迭發展流變關系頗大。詩聲即詩歌的聲音,以聲律為主,其形成主要在聲韻、節奏、字法、句法、章法、體式等六個層面,并主要呈現為自然之聲和人為之聲。明代詩聲理論豐富,明人將詩學與哲學、美學等聯系起來,從聲氣關系、聲義關系、聲情關系、聲形關系等幾個方面來展開討論,使明代詩聲理論既有回歸傳統詩學的傾向、又進一步發展至詩學之很高境界——神韻。總之,明代的詩聲理論及與之相應的詩歌創作實踐均頗有特色與價值。筆者首先從歷時的角度對明代詩聲繁盛的狀況及原因進行了認真考察,繼而從零散、冗雜的明代詩學材料中抽繹出一些主要命題以個案的方式來窺探明代詩聲理論的大體狀貌,最后探討了明代詩聲理論關注的主要問題及其詩學成就。
李國新 ·文學理論 ·2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