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詩意人生詩存》是在李茂生同志2008年出版的《瀟湘齋詩詞選》的基礎上,從200余首詩詞中增選了幾十首加以注釋、輔以圖片而形成,時間跨度近70年。較之《瀟湘齋詩詞選》在篇幅、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不少改進。任何文學作品都要求思想感情與藝術表現(xiàn)的完美統(tǒng)一,詩詞尤應如此。只有來自三大實踐、基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真感情,加上語言藝術,才能寫得有“滋味”。詩言志、詩言情,作者的詩詞做到了矢志明言、真情直抒,有極強的可讀性。
李茂生 ·現(xiàn)當代詩 ·9.9萬字
本書是2015-2016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攻關計劃項目結題成果,主要研究21世紀英美文學中的經典“后911”小說,采用文本細讀與歷史批評相結合的方法,重點探討“后911”文學中的三個核心要素:創(chuàng)傷的再現(xiàn)、理性的批判和詩學倫理救贖,以此展現(xiàn)“后911”文學這一特殊文學門類將“悼歌”、“批判”、“救贖”合三為一的美學機制所特有的倫理價值與審美意義。
吳榮蘭 ·文學理論 ·18.7萬字
“烏托邦”是許多理論家科幻批評的關鍵詞,尤其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幻批評中居于核心地位。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科幻文學的密切聯(lián)系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達科·蘇恩文發(fā)起的科幻批評標志著西方科幻批評的馬克思主義轉向。自此以后,烏托邦逐漸演化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幻批評的終極視域。本書分析西方科幻文學批評馬克思主義轉向的成因,深入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科幻批評的“烏托邦”視域。在此基礎上,對蘇恩文、詹姆遜、莫伊蘭、弗里德曼等學者的科幻批評理論進行具體而微的深入研究。
王瑞瑞 ·文學理論 ·13.6萬字
在太平洋深處的血色甲板上,幸存者講述著殘酷的生存法則;在巴丹吉林的死亡沙海中,兩個年輕人用生命丈量人性的刻度;在深圳霓虹照不到的角落,“三和大神“在欲望泥潭里沉浮掙扎……杜強以手術刀般精準而又冷靜的筆觸書寫人性紀實:這里有被烈日蒸干的理想主義,有在物欲中溺亡的尊嚴碎片,也有在絕境時刻的道德崩壞。這不是虛構的寓言,而是正在發(fā)生的生存啟示錄——當命運將你推至懸崖邊緣,你會在墜落前抓住哪根人性的繩索?
杜強 ·紀實文學 ·9.8萬字
作為“社會變化和發(fā)展機制”的有機部分,甚至“社會歷史”本身,18世紀英國小說不僅“說事”,反映當時風起云涌的外部現(xiàn)實,同時也在“做事”,積極參與社會文化現(xiàn)實的建構。本書從民族性、道德倫理、現(xiàn)代性、性別氣質等多個維度,探討18世紀英國小說蘊含的豐富而復雜的述行性,發(fā)掘小說中作者、讀者、社會之間的緊密互動關系,理解他們?yōu)闃嫿ê桶l(fā)展新的英國社會形態(tài)而實施的言語行為。
王建香 ·文學理論 ·18.9萬字
本書是馬大勇教授長期課堂講授的《三國演義》和“喜馬拉雅FM”發(fā)布的音頻課基礎上增訂整理而成的。歷史是什么有人說,歷史是個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shù),只能無限接近而不能真正找到答案。這或許是對的,而像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恰恰走在了歷史和文學的夾縫里,如同高明的雜技演員走鋼絲,它用精美的文學手段對這個本來已經驚心動魄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建構出了作者自己心目中的“三國”。它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沒有遭循歷史的真實,但是卻展現(xiàn)了“演義”——也就是文學——的魅力,而且開啟了歷史演義小說之門。
馬大勇 ·文學評論 ·10.4萬字
《蒙古英雄史詩的詩學》漢文譯本,由序、漢文譯序、正文8章、文獻目錄及蒙漢術語對照表組成。8章分別為:導論、宇宙結構、黑白英雄形象體系(1,2)、駿馬的形象、人與自然的深層關系、文化變遷中的史詩發(fā)展和意像韻律風格。本書是蒙古族著名詩人、學者巴·布林貝赫先生最重要的史詩研究著作,是蒙古英雄史詩研究經典理論著作。該書成功地運用文學、美學、文化人類學等多視角的方法,展現(xiàn)了蒙古英雄史詩的美學特點,建構了蒙古族英雄史詩的詩學理論,將蒙古英雄史詩的研究上升到新的高度。
巴·布林貝赫 ·文學理論 ·10.7萬字
本書共收錄14篇文章,分三部分:批評困境、文本及探險,集中論述了中國新詩諸多顯要議題。第一部分主要討論當前詩歌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問題,對詩歌史書寫問題、長詩寫作問題、現(xiàn)代抒情精神、新媒體語境下的詩歌寫作加以觀照;第二部分是探索詩學經驗所取得的藝術效果,主要研究對象為昌耀、多多、蕭開愚、孫文波、靳曉靜;第三部分在一種科學分析和史學態(tài)度的關照明晰“地方之于詩歌”的作用,研究對象主要有徐玉諾、蘇金傘、森子、羅羽。
李海英 ·文學理論 ·17.7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詩的演述、文本及研究文獻,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酌取中國當代史詩學最具代表性的六個關鍵詞——史詩、口頭詩學、演述、文本、歌手、文化記憶進行科學闡釋和理論反思。六個關鍵詞互相滲透和參照,既展示出中國當代史詩學體系的內在聯(lián)系和發(fā)展脈絡,又以其獨立的問題域形成對中國當代史詩研究的多維觀照。
李楠 ·文學理論 ·17.5萬字
在孕育東北文學的諸多報章中,《滿洲報》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是東北歷史上一份有重要影響的報紙。在《滿洲報》諸多的文學史料中,小說創(chuàng)作尤其值得關注。《滿洲報》的小說家新老并存,有受傳統(tǒng)文化浸潤的舊式文人,也有受新思潮熏陶的新派作家。《滿洲報》刊載的小說面對現(xiàn)實、反映現(xiàn)實,描寫了舊時代東北地區(qū)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反映了特殊時期的世相人情和民族文化心態(tài)。從文學史研究角度,《滿洲報》小說勾勒出東北小說發(fā)展的原生態(tài)圖景,見證了東北近現(xiàn)代新舊小說交融發(fā)展的歷史變遷,對了解東北地區(qū)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學活動面貌有著積極的意義。
趙寰宇 ·文學理論 ·19.6萬字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是經濟、文化、教育高度繁榮的歷史時期,崇尚雅好和博聞廣識的文化氛圍,令尚雅和尚博的文化風尚席卷了整個北宋文人階層。南渡后雖國力衰微,但博雅之風不減,同時文人士大夫還普遍產生了恢復中原的愛國之志。植根于這樣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宋代自傳文學也呈現(xiàn)出有別于前代的開拓與新變,對后世自傳文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宋代自傳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在思想內容和文化意蘊的開發(fā)上,進行了饒有興味的探索和提升。融入了對于家國、生死、自我的深度思考,思想價值取向極為多元,文體上也呈現(xiàn)出由單一敘事文向多種文體交相融合的發(fā)展趨勢,進一步深化了自傳文學的雅趣之美,加入了前代罕見的女性視角,宋元易代之際更融人了感天動地的愛國情懷。宋代自傳文學中的雅好趣尚、女性視角和愛國情懷這些新變,成為其在中國自傳文學發(fā)展史上的特出之處和坐標價值之所在,象征著中國自傳文學于宋代步入成熟期的新高度。
王瑩 ·文學理論 ·17.2萬字
本書以劉向劉歆父子學術活動為線索、以始于漢成帝河平三年的“領校中五經秘書”工作為中心,探索了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西漢學術、政治演變與這次校書工作的關系,論述了劉氏父子校書的意義及其與西漢中后期文學演進的關系。本書探討了劉氏父子校書中對文學文獻整理、對雅俗文藝的態(tài)度及其呈現(xiàn)的宗經文學觀念,深入探究了西漢中后期賦的創(chuàng)作及賦論的變化,討論了西漢中后期奏議文風、說理文的新變等問題。
陳麗平 ·文學理論 ·19.7萬字
《傅斯年講詩經》是傅斯年先生在1928年擔任中山大學教授時,為學生講授《詩經》所寫的講義,也是近現(xiàn)代研究《詩經》的重要文獻。本書考證、注疏兼?zhèn)洌嘤行陆猓髡呦到y(tǒng)梳理了歷代《詩經》研究的成果,進而提出研究《詩經》既要欣賞其文辭,更要注重其作為歷史材料和古代言語學材料的價值。書中以敘錄《詩經》諸篇為主,共分為《周頌》《大雅》《小雅》等幾部分,涵蓋了詩經研究史、詩經研究方法、詩經的藝術性等多方面內容,顯示出一個具有深厚國學積淀和系統(tǒng)西學思想素養(yǎng)的學者的學術眼光。本書涉及《詩經》相關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放在今天的《詩經》研究著作中也并不過時,堪稱《詩經》講義類著作的經典。
傅斯年 ·文學評論 ·7.3萬字
解構理論提出后,在西方人文學科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但也因為解讀的差異有時面目模糊。本書以解構的哲學首要意義貫穿始終,陳述德里達之前和之后解構理論的來龍去脈,并針對解構在實踐中的價值和問題,針對中西文化的異同,提出翔實和多維度的闡述。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對解構的來龍去脈、實踐和問題做簡明而又細致的梳理;下篇論述與解構相關的理論、作者和作品,以及中西比較視野之下如何思考解構理論。
童明 ·文學理論 ·12.3萬字
本書把作家及其作品放進具體環(huán)境中進行考察,與自然與人、社會、教化、倫理、風俗等進行關聯(lián)性和一體性的審視,突破學科的閾限,以生態(tài)的系統(tǒng)觀與生態(tài)的價值觀對我國古代山水詩文進行多方位的反思和探究。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以坳典詩文中的山水描寫進行觀照,揭示其文化內涵及社會背景;中編以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中有關山水的最具代表性的審美范型進行解析,從中領略我們民族特有的生態(tài)智慧與藝術訴求;下編則以文史的站位,參照和化入其他多種人文學科如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文字學等,對一些山水詩歌名篇的作者、系年、主旨等進行文獻考證。
趙海菱 ·文學理論 ·19.9萬字
瑪麗蓮·羅賓遜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曾經獲得普利策獎、國家書評人獎等美國各大文學獎項。2000年以來,隨著羅賓遜的小說引進國內,我國學者開始關注羅賓遜作品研究,并發(fā)表了一批相關論文。本書是作者在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國內首部研究羅賓遜作品的專著,主要探討羅賓遜如何通過文學書寫積極參與美國當代文化建構,及其對盎格魯-新教精神為基礎的美國主流文化的深刻反思。本書將羅賓遜小說研究置于美國當代文學與國家認同關系的背景之下,力圖通過對羅賓遜作品中的信仰元素進行全面的學理分析,深入探討美國當代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美國當代小說在民族文化建構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進而為深化我國當前的美國文學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于倩 ·文學理論 ·14.7萬字
本書以傳統(tǒng)文學鑒賞批評為基礎,借鑒結構主義,新批評理論、闡釋學和接受美學的研究方法,結合時代、社會背景、作家生平等相關內容,從字義、情感、語調、用意等層面對每一時期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文本進行全面解讀,對宋代桃源詩歌進行全面分析討論,力圖在桃源詩歌研究領域中有所突破。
楊宏 ·文學理論 ·19.6萬字
21世紀的中國,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該確定一個什么樣的基本立場去理解歷史,思考當下,探索未來?本書的作者堅守現(xiàn)代性的價值觀,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的一些重要問題,諸如中國現(xiàn)代文學內在規(guī)定性,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發(fā)生,世俗化思潮的流行,并從現(xiàn)代性歷史演進的角度來探討啟蒙現(xiàn)代性與革命現(xiàn)代性的關系及其深遠的歷史影響,強調五四文學革命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原點的歷史地位,又以現(xiàn)代性的觀點選取新文學期刊的角度,來考察俄蘇文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研究魯迅等現(xiàn)代作家的思想探索和藝術創(chuàng)新。問題導向,熱點關注,前沿追蹤,理性思辨與審美分析相結合,時見思想的火花。
陳國恩 ·文學理論 ·17.5萬字
本著選取了史鐵生、張承志、顧城、海子、駱一禾和戈麥這六位在中國當代文學場域表現(xiàn)比較突出的自我抒情型作家,對他們各自的文本世界的思想和精神蘊涵進行了深度觀照和闡釋。本研究不但對他們的思想軌跡和精神訴求進行了考量,而且對他們的思想和精神的辯證發(fā)展過程進行了勘察,由此圖繪出他們各自的心靈光譜。
胡書慶 ·文學理論 ·19.3萬字
鮑·艾亨鮑姆是20世紀俄羅斯形式論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書從俄羅斯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語境出發(fā),既從共時角度橫向比較艾亨鮑姆與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亞諾夫等形式論學者的共性和差異,探究其對形式論詩學的獨特貢獻,又從歷時角度縱向梳理艾亨鮑姆在不同時期闡發(fā)的文藝理論,探尋其晚期實現(xiàn)超越形式論詩學的內在邏輯。本書不僅指出俄羅斯形式論學派并不標榜所謂的“唯形式論”,而且評析了艾亨鮑姆文藝思想對當代文論的影響。
李冬梅 ·文學理論 ·1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