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中國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中的鄉村空間書寫為研究對象,全面梳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中鄉村空間書寫的對象和特點,厘清了鄉村空間書寫流變的歷時輪廓,深入地闡釋了鄉村空間書寫流變映射的鄉村社會與文化變遷,進一步解讀了現代化進程對鄉村的影響。著作豐富了鄉村小說的研究內容,擴展了當代文學的研究范圍,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參考。
張歡 ·文學理論 ·16.5萬字
本書從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切入,著力挖掘魏晉美學產生的哲學基礎和社會根源,引領讀者通過《世說新語》中漢末三國兩晉士人極具個性的言談舉止和特色鮮明的遺聞軼事,感悟和領略魏晉美學的生命之美,體悟和把握魏晉六朝文學藝術的審美精神,以及對后世中國人審美精神和文藝創作的影響。哲理與悟思相結合,理論闡釋的深入與文字表述的靈動相結合,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楊星映 江南 管才君 ·文學評論 ·15.8萬字
作者在其哲學著作《太極之音——中國文化復興之路》中發展了融合中西的世界哲學,闡釋了一條中國文化復興之路,而本書則匯集了作者的散文、文章和詩歌,以豐富多彩的寫作方式展現了作者從海南島到加拿大,從加拿大到吉林長春的精神成長過程,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樸實感人的生活體驗,以密切結合人生、社會和歷史的方式深化了《太極之音——中國文化復興之路》的思想體系,既有現實生活的豐富土壤,又充滿理想主義的浪漫情懷,特別是其對愛情的獨特思考和感悟,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龍晶 ·文集 ·20萬字
本書對創傷與文學之間的關系做出全面而系統的梳理,并揭示出創傷小說的倫理意義,在此基礎上闡述創傷小說中所產生的自我與他者的倫理關系;探討創傷事件所引發的“忠實于真實”的倫理問題,闡釋創傷事件所蘊涵的獨特的美學維度。
王卉 ·文學理論 ·18.2萬字
本書對中唐詩僧和僧詩進行了系統研究,中唐詩僧和僧詩既是佛禪文化的表征,又是中唐文學不可缺少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代佛教興盛、詩歌繁榮相互影響的結果。中唐詩僧有著亦僧亦士的雙重人格,其詩以其獨特的文學品格對唐詩的繁榮起著重要作用。本書從總體上把握中唐詩僧和僧詩的共通特征,并劃分為通俗派和清雅派。重點研究了寒山、拾得身世及唐末宋代,寒山在士林、緇流被廣泛傳播。對皎然等中唐清雅派的代表人物的出身、學識、思想以及與世俗文壇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進行了系統考察。并對中唐僧詩對唐詩的繁榮、文人詩品格的確定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在詩論和詩歌創作方面的開拓之功對后世詩僧的發展起到模范作用進行了客觀評價。
楊芬霞 ·文學理論 ·18.6萬字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五言詩逐漸發展、成熟的關鍵時期,而“擬詩”是此期五言詩創作中出現的新現象。當時許多^疏的大詩人都有許多擬作,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本書通過對江淹《雜體詩三十首》及其序文的研究,探討這種特殊的文學現象與當時士人創作心態之間的關系,與當時的詩歌創作和文學批評的關系,并將這三十首詩放在整個南朝文學發展的大環境中加以考察,給這種“為文造文”、“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思潮一種相對客觀公允的評價。
郭晨光 ·文學評論 ·17.8萬字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消費社會的興起、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文化研究思維的盛行,當代中國文學批評面臨著新的時代機遇和挑戰。本書主要立足當代中國社會語境,從政治文化生態的理論視角切入,系統考察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批評。主要觀點如下:當代中國的文學創作呈現出主旋律文學、精英文學和大眾文學“三分天下”的局面;文學批評類型中,“自發的批評”以“自媒體批評”的形式正勃然興起,“職業的批評”和“大師的批評”也呈現出新的時代特色;文學批評精神呈現出判斷與創造、堅守與錘煉、平民與世俗等時代特點;文學批評生產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網絡平臺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此外,文化批評的出現也改變了文學批評的生態體系。
張貞 ·文學理論 ·18.8萬字
本書主要試圖從合法性危機與合法性建構的角度思考文學理論問題,并通過文學批評實踐具體地觸及理論問題。理論思考主要基于三個維度,反思社會理論視野下的文藝領域的規范性基礎與合法性問題,探討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的合法性危機,闡發文藝符號學的合法性命題。文學批評實踐涉及傳統文化與意識形態,現代性與文學形式,后現代欲望與審美問題。
傅其林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本書為作者對21世紀中國兒童文學文論批評的理性梳理,包括本體論、主題論、文體論、地域論、出版傳播論五個部分:本體論主要從兒童文學的兒童觀、思想性、原創性等角度進行闡釋;主題論從兒童小說入手透析兒童文學的主題內涵;文體論從小說、童話、影視、科幻等文體入手探尋兒童文學的文體特征;地域論主要關注遼寧及東北地區兒童文學的地域特征呈現;出版傳播論則以出版傳播理論透視21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全書理論與文學批評實踐相結合,試圖勾勒出當下中國兒童文學理論批評與研究的新動向。
王家勇 ·文學理論 ·15.2萬字
英國19世紀中產階級日益壯大的語境中,本書以若干具有典型意義的小說文本為中心,考察“趣味”概念在19世紀英國文學中的發展軌跡,尤其關注上述階級焦慮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如科學、音樂、美學等)之間的對話,以發現在這個特殊的社會轉型期,中產階級是如何獲得自身的文化認同并成為英國19世紀文化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我國,有關“趣味”話題的討論早已成為大眾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與公共文化建設息息相關。因此,就把握當下我國社會的情感結構,推進公共文化建設而言,我們有必要了解19世紀英國文學中涉及“趣味”的討論及其發展軌跡,并以此為借鑒。
何暢 ·文學理論 ·11萬字
史詩世界既是社會—行動的聯合或組合現象,又是文化即心智—思維或性格的聚合結構系統,兩系的構成法是經驗現實背后——源于本體重復·循環等數理統計邏輯的模仿原則。正如書名所示,史詩類型學和史詩詩學指以草原史詩文化語法探索的兩種人文主義詮釋為具體內容的史詩理論范例,而“社會·心智+模仿”則指以社會行動、文化心智的本體模仿(重復或循環等)和語法邏輯為基礎的總體理論視角和闡釋框架,即從文化語法的對應關系出發,以史詩類型學·社會行動模仿和史詩詩學·文化心智模仿為理論闡釋依據,進而借此來回應并討論了帶有經驗主義色彩的表現·反映說和社會擬劇論的本體錯位假設及其邏輯修正問題。
阿拉德爾吐 ·文學理論 ·19.9萬字
五四是中國社會文化的轉型時代,亦是知識分子流動的高頻期。浙籍作家打破安土重遷傳統,上承近代出都入洋的余緒,下引五四流動新風,成為新文壇的一支勁旅。本書從地域與城市空間維度,運用人文地理學、城市社會學與文化學等方法,深入闡述浙籍作家城市流動的歷史成因、地緣條件與現代特征,詳細描畫行路圖,展示從一地到他地、出走與倦游、獨行與聚合的動態軌跡,厘清城市流動與古代游方、漂泊流浪、戰爭流離的區別。本書重點探究浙籍作家城市流動與新文學發展的內在關系,揭示其流動行為對文學家身份轉型的深刻影響,鄉緣、學緣、業緣聚合對于新文學群體社團的有力推動,城市流動對于新文學作家吸納和消化啟蒙精神的促進作用,以及流動體驗對于新文學敘事與審美范式的開拓意義。這些論斷,彰顯浙籍作家在文化轉型中承前啟后、開辟新路的歷史風姿,有助于總結浙籍作家給中國新文學發展帶來的獨特經驗,為認識作家流動和新時代文學建設提供有益啟示。
王傳習 ·文學理論 ·19.2萬字
《時空體敘事學概論》的學術目標是在結構主義敘事學之外,建立一門歷史認知敘事學。這是一個極具難度而備受冷落的學術領地,非得有足夠大的勇氣才敢于踏進。作者是從詩學的語言學模型,也就是從歷史語言學、認知語言學模型入手,深入時空體理論的內在肌理,通過抽取語言學模型中的歷史認知科學基本原則,對時空體理論做出深入的解析。從時空體理論最基本的要素開始,作者逐次剖析敘事語義與敘事語法的交互關系、“敘”與“事”的交互認知等層面,揭示內含的社會歷史因素和敘事學化潛勢,在與結構主義敘事學的比較中凸顯歷史認知敘事學的思路,剝露出蘊含其中的歷史認知敘事學雛形,并進而歸結為建構歷史認知敘事學的幾條原則意見。應該說,在《時空體敘事學概論》中,作者的思考是深刻而縝密的。敘事學要突破自身的困境,就必須另謀出路,注重語境的新敘事學則是走出這一困境的重要途徑,因此,作者所做出的理論選擇正順應了學術發展的需要。
孫鵬程 ·文學理論 ·18.1萬字
我們都困在巨大又瑣屑的生活里,我們都愛惜具體而微小的幸福。黎戈十年蛻變之作,書寫瑣碎蕪雜的日常,日復一日的磨損,身為女性的困境。當生活被逼到絕處,讓我們以簡單基本的形式,讓生活回到簡單,簡單,再簡單。
黎戈 ·現當代隨筆 ·11.4萬字
伴隨著視覺文化時代的來臨,文藝界正經歷著一場“圖”與“文”的“戰爭”,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文學受到“圖像霸權”的擠壓與挑戰,部分學者甚至悲觀慨嘆:“文學的黃昏已然來臨”,“文學已走向終結”。為了回應上述文化現象,本書從視覺文化的角度切入,選擇了世紀之交的諸多熱點文學現象,如“文學期刊圖像化”、“圖文書”、“小說的影視改編”以及“新生代”、“70后”、“上海懷舊”、“身體寫作”、“小資寫作”、“美女文學”等,從審美和傳播兩個向度綜合考量世紀之交中國文學的生存圖景。將文學放在一個眾多權力、視線交織的文學場,將其中隱而不彰或熟視無睹的欲望、權力、消費、傳媒與文學之間的關系凸顯出來,從而揭示文學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幫助讀者清晰把握世紀之交文學的整體樣貌。
趙曉芳 ·文學理論 ·19.6萬字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創作論·第一輯》選取了平襟亞、張資平、蔣光慈、沙汀、葉靈鳳、張天翼、姚雪垠、羅洪、周楞伽、李輝英、王西彥、程造之、碧野、谷斯范、田濤、無名氏等多位中國現代作家的長篇創作進行論述闡釋。作為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補充,本書意在以新歷史主義為指導思想,以文學文本為原點,以史料為根基,關注長篇小說的時代經驗、審美經驗、文體追求,呈現出發展動態、微觀全面的研究追求。不僅能完善已有的主流作家的分析以及非主流作家作品的研究,對于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研究是一種有益的豐富和補充。
董卉川 張宇 ·文學理論 ·17.6萬字
本書以中西比較詩學為理論基礎,以美國自白派主要詩人“自白”敘事的代表性詩集為主要“互文本”,以1980年代受到美國自白派影響,并創造出一批兼具美國自白詩表征和本土詩學特征的中國詩人的“自白式”詩歌文本為“當前文本”。本書從寫作主體、詩學接受、文本美學、文化對文本的干涉等方面對美國自白詩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自白詩在中國土壤上的美學繼承及詩學建構、中國自白詩對美國自白詩的詩學創新及移植變形等方面進行系統考察和研究,以期突破研究現狀,消除某些方面的誤讀或誤解,并為相關研究開拓空間。
魏磊 ·文學理論 ·17.7萬字
《我的中國故事》選取近三年來參加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的615位漢學家中具有代表性的46位青年漢學家撰寫的“我的中國故事”結集出版。這些青年漢學家來華研修的課題涵蓋文學、哲學、宗教、歷史、藝術、語言、政治、當代社會、國際關系等諸多領域。研修形式分為集中授課、專業研修和實地考察。邀請了厲以寧、王蒙、葛劍雄、肖云儒、熊月之等著名專家學者為各位青年漢學家開設專題講座,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一道開展為期兩周的課題研究。學習之余,還組織學員到各地實地參觀,切實感受中國的文化和人文魅力。三周研修學習生活結束后,每位學員提交一篇研究論文,后來又增加撰寫“我的中國故事”,介紹自己與中國、中國文化的淵源。
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編 ·文集 ·10萬字
對于布萊希特的戲劇理想追求,需從其舞臺整體構想中探析其理論主張的內在目標。布萊希特戲劇具有藝術之外更宏大的愿景,即參與社會模式的改造實踐,因而他必須改革戲劇的功能以適應這一社會任務,并以“陌生化”為美學原則,試驗各類舞臺藝術手段,達到促使觀眾思考的目的,引導他們行動起來。強調回到史詩劇場本身,是從戲劇家的藝術活動中提煉出一條“社會任務—戲劇功能—藝術手段”的內在表述路徑,從而加深對其戲劇特征的理解。
姚佳根 ·戲劇 ·15.5萬字
“全史意識”是大文學觀的一種展開和落實。全史考察的是“大歷史”中的文學的文化存在和精神脈絡。本書原為楊義先生為國家出版基金重點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全史”所寫的導言部分,是楊義先生關于大文學史觀的一篇重要論文,可視為一本文學簡史和研究梗概;附錄有一篇楊義先生關于大文學史觀的訪談。深入地發現文學全史的豐富構成、豐盈血脈和歷史生命的豐厚見證,展示現代大國百年文學浴血新生的神采和風范。
楊義 ·文學理論 ·1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