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森林報》是蘇聯著名科普作家維塔利·瓦連季諾維奇·比安基的代表作。這部書1927年出版,著者以其擅長描寫動植物生活的藝術才能,用輕快的筆調、采用報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個月,有層次、有類別地報道森林中的新聞,森林中愉快的節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強盜,將動植物的生活表現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著者還告訴了孩子們應如何去觀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蘇)比安基 ·外國隨筆 ·18.7萬字
本書選擇了100首精美的唐詩,分為經典的十類題材,加以重新的詮釋。其中既有對春花秋月等自然風物的細心描摹,又有登山臨水時的深情詠嘆,更有面對歷史古跡時的深沉反思,其內容基本上涵蓋了唐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對十類詩歌的解讀中,既可以感知到唐代詩人們五彩斑斕的詩性生活,開闊自己的歷史文化視野,豐富自己的歷史文化知識,從而接受美的熏陶,愉悅精神,享受快樂;又可以涵養性情,調適心境;更能夠濡染古人崇高的精神,提高人生修為。
李靜 ·古詩詞 ·16.9萬字
從家門口到南半球,十余年的尋花之旅,十余個國家,80余幅植物攝影,記錄與植物相伴的美好生活。一年四季,花開花落。看花,是對抗忙碌生活的解藥。跟著資深的看花人讀懂植物之美。從牙買加風味獨特的“阿基果”、新加坡著名的斑蘭、日本庭園里的紫珠、印度的菩提樹,到尋常生活中的金橘、草坪上不起眼的各種小草,作者呈現一個美麗新奇、生機勃勃的世界。他通過多年的行走和考證,講述植物的故事,幫助讀者認識植物如何作用于人類千百年的生活以及我們的內心世界。
李葉飛 ·現當代隨筆 ·9萬字
在這部文筆優雅、極具可讀性的著作中,著名莎士比亞學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以獨特的視角,探討了莎士比亞筆下的暴君及其暴政——他們可怕而自戀的愚蠢行徑,他們的篡逆、瘋狂和殘忍,他們的傲慢自大和缺德少才,他們的偏執與邪惡,他們的虛偽欺騙和對諂媚的渴求。在此之前,那些滿身血腥的人物幾乎從未這樣活靈活現,如在目前。
(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文學評論 ·10.1萬字
本書是法國女作家馬塞爾·索瓦熱的隨筆集。30歲她因患肺結核住進療養院,但是男友卻要和她分手另娶他人。萬念俱灰之下,她寫下這封信,冷靜剖析這段感情,決定重新獨自一人。
(法)馬塞爾·索瓦熱 ·外國隨筆 ·2.3萬字
英國、新加坡、南非、北京、青海玉珠峰,五個目的地,三個大洲,一本豐盈而精彩的旅行筆記,獻給每一個熱愛“在路上”的你。繼《明天還會在路上》之后,木恩又一次提筆,記錄她的旅行見聞。在北京,她拜訪各類新興企業,領略“破圈”的智慧。在英國,她傾聽諾貝爾獎得主的人生故事,跟著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學習。在新加坡,她探訪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機構,感受現代城市躍動的脈搏。青海玉珠峰的登山之行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旅程,攀登的艱辛與挑戰的痛快并存。揭開非洲神秘面紗的南非之旅,又帶給她更多關于生命的感悟。以熱愛為指引,她旅行、寫作,記錄世界的精彩,也見證自我的成長。
木恩 ·現當代隨筆 ·5.3萬字
本書是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T.S.艾略特的部分文學評論合集。艾略特以詩享有盛名,是英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詩人。其詩作,在現代文化的背景下重現了人性的荒蕪和對人類困境的永恒追問,曲折而有節制地表現了人文精神的復蘇。與此同時,他亦是位卓越的文學批評家,在西方產生過重要影響。艾略特的文學批評著作可歸結為三大類:一類主張詩歌必須增強它的客觀性,再一類討論詩歌形式和風格,尤其是對某些作家或作家集團進行重新評價,又一類則是論文學和文學批評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他的文學批評態度謙遜而條理清晰,非常言之有物。任何讀者通過他的批評都能學會理解一首詩或一篇散文。
(英)T.S.艾略特 ·文學評論 ·18.1萬字
本書是一部打破常規的回憶錄,它講述的是當我們至親至愛之人死亡,離我們而去之后,作為剩下的人,我們該怎樣處理我們的哀傷,怎樣哀悼并接受我們的失去,怎樣繼續生活。作者艾米·林以第一視角記錄了在丈夫意外去世后一年里的時光。當丈夫柯蒂斯在一場半程馬拉松中猝然離世時,她只有31歲,兩人還沉浸在新婚后準備共度未來的喜悅中,一切卻突然四分五裂。通過一個個與柯蒂斯相遇相愛和失去他的片段,我們看到兩人一起生活時濃厚的愛意,感受到當靈魂伴侶逝去,隨之而來的沉重與痛苦。當下與回憶之間的交錯既描繪了無比真實的愛與失去,又展現了人性的脆弱,以至于讀完最后一頁的時候,那份令人心碎的情感力量還是會在心頭回蕩。
(加)艾米·林 ·外國隨筆 ·5.9萬字
死是容易的,活下去才更為勇敢。“90后”M3白血病女孩,坦誠記錄患病后的重生之旅!張夸夸,一個“90后”職場女孩,看起來和別人沒什么不同。她從沒想過年輕時也可能會死,直到27歲生日那天,她被送進中心ICU搶救,醫生幾次建議家人為她準備后事。擺脫死亡很難,人生沒法一下子就變好、變順。她歷經了4次大化療、8輪維持治療。病情逐漸好轉,但人生的難題并不只有死的威脅,不是活下去就萬事大吉了。5年間,身體變差、工作停擺、婚戀無望,她的人生密布著各種困境。她講述的不僅是她的“存活奇跡”,更是她的“重生之旅”。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低谷,當你感到痛苦、絕望的時候,也許你可以從她的故事中找到解決自己困難的勇氣。
張夸夸 ·現當代隨筆 ·15.4萬字
“母親終于意識到她要失去我了,意識到我們之間的隔閡。她開始努力表現她對我的愛,可是我已經不需要了。”“我們把你當成兒子養育的”“再給你生個弟弟,好不好?”這是母親最常說的話。女孩在不被期待中長大,曾經意氣風發的父親變得嗜賭成性,期待兒子的母親在外人面前偽裝得更喜歡女孩。女孩成長的過程中伴隨了粗魯的謾罵和響亮的耳光,所幸女孩還有一段被祖母庇護的小時光。“胎記”既是被送人的三妹臉上的一道天然瘡疤,更是刻在女孩心底揮之不去的隱痛,那是重男輕女的父母留給女孩的童年陰影,原生家庭里一顆荊棘的種子。但是,女孩終究靠著自己的努力開始了新的生活,她將“賽男”改為“蘇南”,在寫作中一點點救贖自己。
蘇南 ·現當代隨筆 ·6.8萬字
這是一本記錄了作者過往數年旅行和成長經歷的“筆記”,作者除了分享旅途,還配上了多幅手繪旅行線路圖。作者每次出游歸來,都會按比例尺繪制一幅旅行線路圖,注明時間、方向、交通工具、事由和旅伴,一部分旅行線路圖也會在本書中隨文呈現,作者至今已畫滿八個大小不一的筆記本。而更有趣的是,本書收納了7條20世紀70年代外國元首訪華的線路行程圖,也均為作者親筆繪制。最早的一張是理查德·尼克松首次訪華線路,當年8歲的作者密切關注并手繪了這位美國前總統的訪華行程圖,之后他又按照報紙上的新聞報道,記錄下那個年代多位外國元首的訪華行蹤。
蔡天新 ·現當代隨筆 ·12.1萬字
這是新編語文新課標叢書中的一本。由原來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與《中國現代寓言故事》合編而成,其中《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原來的版本比較老舊,只保留了三分之一的篇目,故事內容重新編排;《中國現代寓言故事》則增加了一些更加經典的篇目,這樣新版本的故事更經典,更具可讀性。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選 ·文集 ·4.6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夢”的散文作品。科學研究表明,人一生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睡眠,而睡眠中有很多時候在做夢。本書作者以“夢”為切入點,站在“夢境的觀察記錄者”的視角,將自己的上百個夢境以戲劇化的表現手法描繪出來,試圖探索夢境與內心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潛在聯系。書中既記錄了看似光怪陸離的夢,令人費解的荒誕的夢,奇幻瑰麗的夢,也有連續出現、記憶深刻的夢……這些五彩斑斕的夢境,呈現出如春夏秋冬般四季輪轉的氣象,它們是發現真實的自己、通往內在世界的冒險旅程,也是一次感悟生活的自我對話,更是一場文化血脈基因的覺醒之旅。
翀子 ·現當代隨筆 ·16.7萬字
本書是一本書寫我國法學教授陳光偉的紀實文學作品。陳光偉生于戰亂年代,少年歷經磨難,在師友幫助下完成學業,考入新中國首個政法高等學府——北京政法學院。初入社會被發配邊疆勞動22年,仍以“瓦刀精神”為民修屋筑橋,堅守信念。50歲平反后重返講臺,面對中國經濟法空白,以自然生態保護為基,首創經濟法教學體系,推動全國法學界聯合編撰首部《經濟法》教材,奠定中國市場經濟法治基礎。晚年投身司法實踐,以雄辯之才助力案件仲裁,被譽為“特殊貢獻仲裁員”。他的一生,從逆境崛起到法治拓荒,以“瓦刀”砌就中國法制大廈的基石,成為法學教育與實踐的典范。
張興培 ·紀實文學 ·15.8萬字
德國軍醫阿思密1900年首次隨德國遠征軍到北京履行軍醫職責,1903年任務結束,經河南、湖北、四川、西藏、云南、緬甸返回德國。1906年,他受德國外交部委派再次到中國,在重慶開設醫院行醫,直到1935年去世。阿思密在重慶主持的德國普西醫院一度是重慶四家外國醫院中就診人數最高的,德國政府由于一戰失敗停止對醫院的資助,醫院被中國紅十字會接管,成為重慶首家紅十字會醫院,阿思密也成了重慶首位紅十字會醫院院長。他對重慶的醫學發展和改善重慶人的健康狀況作出了貢獻。該書共分五章:阿思密生平、北京時期、漫長的返程、逆行楊子江、行醫重慶。其中絕大部分是阿思密留下的日記、文字報告和照片,小部份是他后人根據相關資料整理而成。作者拍攝了大量的歷史照片和文字記錄,保留下一百年前中國一些地區的風土民情、地質水文等方面的資料。
(德)保羅·阿思密 克麗斯蒂娜·阿思密 ·外國隨筆 ·8.7萬字
《樂園》收錄昆鳥2020年所創作的一批詩歌,他在《樂園》的說明中寫道:它是一個遭遇,沒有敵人,沒有野心——我的最乖的詩。也許太乖了,所以也迷惑、厭學、自閉,但也最赤裸、最無私。我很愛它,如果你不喜歡,你已得到我的歉意;如果你喜歡它,就已得到祝福。它來自樂園。
昆鳥 ·現當代詩 ·1.1萬字
天氣越來越舒服了,我們就盡量不做沒有意義的事情!作為“人魚調查中心”的一員,我們應當橫渡太平洋,去復活節島賣雞蛋餅,或者研究亞特蘭蒂斯消失之謎,反正工作一點都不好玩,不如聊聊瑪格麗特和盾牌座紅色超巨行星的神秘生命吧,發一下午呆也行。但我最想做的其實是駕駛朋友的二手車,一路向南開到野沙灘,貝塔星人就要來了,像我這么酷的人必須拯救地球——你確定不來?那借我點錢好嗎!
趙挺 ·現當代隨筆 ·10.3萬字
這是一部與光陰為伍的散文集,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撥動時光的琴弦,在鄉愁、節氣、風物、親情、旅途中體悟生命的韻律。叩開時光之門,撲面而來的是對歲月深情的低吟與告白,仿佛讓人聆聽到萬物本真的音色,沉思于人生百味的恬靜與澎湃。
青荷 ·現當代隨筆 ·10.7萬字
20世紀德語文壇最重要的聲音之一,畢希納獎、奧地利國家文學獎獲得者英格博格·巴赫曼詩合集。英格博格·巴赫曼是20世紀最獨特的詩歌聲音之一,她與保羅·策蘭一同被認為是戰后德語文學中最重要的兩個詩人。她的詩歌將哲學洞察力與文學抒情性緊密結合在一起,用語言探索自然與世界的本質,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韻律與節奏,影響了包括托馬斯·伯恩哈德、埃爾夫麗德·耶利內克、克里斯塔·沃爾夫在內的一眾名家。巴赫曼生前幾乎拿遍德語文學界所有重要文學獎項,包括德語文學的最高榮譽畢希納獎。《大熊座的呼喚》收錄了巴赫曼生前發表過的所有詩集的內容,涵蓋了詩人一生的代表作。
(奧)英格博格·巴赫曼 ·外國詩歌 ·3.3萬字
清水潔,一個報道“桶川跟蹤狂殺人案”“足利女童失蹤案”等著名冤案,撼動日本司法界、推動法律革新的調查記者。他無法忍受任何謊言,敢于和權力機關叫板,是公眾眼中的新聞英雄。但在光鮮聲名的背后,卻是無數個與危險和失敗相伴的日與夜:在劫機現場撒腿狂奔、被天才騙子唬得團團轉、與“追訴時效”纏斗至最后一刻……在這個復雜多變的時代,人們究竟該如何辨明真假?記者究竟該為何報道,為誰報道?在這本半回憶錄性質的作品中,清水潔回顧了三十余年職業生涯中經歷的十余起重大案件,真情剖白身為調查記者的初心,叩問新聞報道的使命何在。
(日)清水潔 ·紀實文學 ·9.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