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作者擔任心理咨詢師數十年來的經驗為基礎,聚焦于婚戀關系內習慣性欺騙的現象,對其分門別類地做了總結,是一本自我診斷與療愈手冊。本書通過一件件真實案例,不僅對習慣性欺騙的行為與原因做了分析與歸類,更為受害者提供了應對欺騙與背叛的方法,包括與說謊者溝通的技巧,以及判斷是否放棄一段關系的依據。這些方法建立在實踐基礎上,能夠幫親密關系中欺騙行為的受害者擺脫欺騙—容忍—再欺騙的惡性循環,恢復積極心態,或挽救岌岌可危的關系,或找到開啟新生活的可能。
(美)蘇珊·福沃德 唐娜·弗雷澤 ·心靈療愈 ·14萬字
無論是朋友、家庭成員,還是同事之間的關系都需要悉心呵護,即使是最親密的關系也會有起伏。但是,當競爭、沖突、嫉妒、怨恨、敵意、虐待和控制行為出現時,就表明一段關系已經變質了。本書作者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科學且驗證有效的10個基本步驟,從恢復自尊、自我護理、避免產生有毒的關系等方面著手,為正在經歷心理虐待的人們提供了自我核查、治愈和康復的系統解決方案,從而終止有毒的關系,持續擁有積極的心態、充實的生活和健康的關系。
(美)斯蒂芬妮·莫爾頓·薩爾基斯 ·心理咨詢 ·12.2萬字
共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促使人類不斷提升自我的有效方法。不同的情緒代表什么?我們為什么要共情?如何實現真正的共情?如何運用共情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如何抵御共情的陰暗面?本書作者結合多年心理咨詢一線工作的經驗,選取有社會共性的心理咨詢案例,以專業樸實的語言和精準深刻的分析,深入淺出地講解情緒的產生原因與運作原理,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共情的神奇力量。運用共情,我們可以看清事情的真相和全局,重新審視整個生命,獲得嶄新的希望;我們可以理清過去和現在,了解當下的情緒,確定人生的目標;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表達善意和寬容,將生命中的每一段關系帶向穩定、和諧與愛。
一沙 ·百科 ·15.1萬字
《心理學與說話藝術》介紹了一系列說話技巧,在這本書里,筆者深入淺出、由淺入深,用一個個貼近生活、貼近職場的小故事介紹各種場合下的說話技巧。如果你想知道,用什么方式能提高說話的氣場?如何用激將法說服你的老板?最簡單、直接又能被人接受的拒絕方式是什么?你都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答案。此外,你還會發現,說情話是有方法的,家長里短、夫妻溝通也是講究章法的,連批評別人、贊美別人都是一種技術活兒,是需要一番修為的。
隋巖 ·百科 ·14萬字
犯罪行為自古以來就是難以避免的社會現象。隨著犯罪心理學的日益發展,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設想通過研究犯罪人的想法來預防更多犯罪行為的發生,由此犯罪心理畫像技術初具雛形。犯罪心理畫像師通過嚴謹的邏輯分析,讓犯罪人原形畢露。本書將帶你重臨犯罪現場,使用犯罪心理畫像技術揭示犯罪人的人格缺陷,幫助警方在人群中鎖定犯罪嫌疑人并證明其罪行。你會解開許多看似毫無犯罪動機的謎團,也會看到人在幼年時期的經歷會對其日后的成長產生哪些影響。本書用血淋淋的案例講述真實的悲劇,用直白的語言剖析犯罪者的心靈,帶你走進那些被鮮血和丑惡遮蔽的內心,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這一切的發生。
陳泊菡 ·應用心理 ·11.8萬字
“都是為你好”“你為什么不理解我”“你能不能為我想想”“要不是為了你”……對很多人來說,母愛意味著束縛、壓抑和窒息。媽媽不再是釋放情緒的心靈棲息地,而成了枷鎖和羈絆。但這本書不是為了進行“因為她是媽媽,所以要體諒她”這樣的無力說教,而是想要向大家傳達一些負責任的方法和有意義的心理咨詢經驗,探索治愈心靈創傷的方法,找到和媽媽相處的恰當方式,處理好和媽媽的關系。在本書中,作者基于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咨詢經驗,深入講述了各種心理輔導案例,重新審視了創傷的意義,給黑暗中踽踽前行的來訪者帶去一絲光明。
(韓)李南玉 ·心靈療愈 ·7.2萬字
《請你千萬次拯救自己》上冊為“抑郁家庭家長與孩子的真實故事”,下冊為“青少年抑郁癥家長行為指導手冊”。上冊的真實故事分為8個對照組,是家長視角與孩子視角的對照。家長視角的8位講述人有爸爸也有媽媽,故事中每個孩子的遭遇、癥狀和每個家庭的創傷、走出來的過程都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是,這些故事中的爸爸媽媽都獲得了寶貴的成長,并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孩子視角由8個孩子親身講述自己的抗郁經歷(還有1個抑郁癥孩子的小漫畫)。通過這幾個故事,你會看到一些似曾相識的家庭模式,看到孩子們怎樣掙扎著不放棄自己。
郁金香陪伴編著 ·心靈療愈 ·17.1萬字
你知道如何洞察對方內心的真實想法嗎?你知道如何在社交場合讓自己魅力四射嗎?你知道如何讓自己更受歡迎嗎?怎樣才能擁有更多的朋友?在戀愛、婚姻、家庭、職場中,心理學還能給我們哪些啟示和幫助呢?本書能夠幫您提升心理學素養,強化社交能力,在工作、生活、人際交往乃至戀愛、婚姻中更加游刃有余,成為人見人愛、左右逢源的社交達人!
王麗晶 ·百科 ·14.3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淘氣的注意力、豌豆寶寶的一生、我的情緒溫度計、我會傾聽、課間時光真精彩、我的身體我做主、注意,外號來襲!等八課內容。
蘇彥捷總主編 ·百科 ·6772字
近代依戀倫理、客體關系和神經心理學研究都認為:母親對女兒的人格具有決定性影響。和母親關系的好壞,會在日后女孩與他人的關系,尤其是與伴侶及孩子的關系中再現,也會在工作中呈現出來。女孩的性格、情緒、行為模式、關系模式……方方面面都受到母親的影響。如果你時常感到:沒有安全感、低價值感、情緒容易失控,那么是時候去探索自己如何被撫養長大,去理清與母親的關系了。在這本《因為我是女性:如何深度療愈代際創傷》中,作者會帶領你一步步走出“命運輪回”。第1步:分離·保持自己的心理邊界。第二步:哀悼·直面失去的母愛,找回真實的情感。第三步:自愛·療愈母愛的缺失。第四步:和解·重建健康的母女關系。第五步:認同·尋找真實的自己。第六步:發展·成為更好的自己。第七步:突破·成為獨立而自由的女性,突破模因遺傳的束縛,找回生命的力量感。
侯玉珍 ·理論研究 ·10.7萬字
克服焦慮最主要的就是停止和自己較勁。面對過去犯下的錯誤,要么盡力彌補,要么就徹底放下;犯錯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會犯錯有瑕疵的你才更真實。不跟自己較勁就是跳出“沉沒成本”的陷阱,就是不在一棵樹上吊死,就是不爭強好勝,就是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當你做到了這些,你就和自己達成了和解,相信你也會不再焦慮。《焦慮心理學》將從生活化的案例入手,對你正在經歷或可能遭遇的焦慮情緒進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礎上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幫你走出焦慮。喚醒你的自我修復功能,讓你的自控力、日常危機應對能力、情緒掌控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謝文華 ·百科 ·14.7萬字
當今社會,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一個人都無法獨立完成一件事,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與他人合作。我們在與人合作時,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對他人的心理進行細致的洞察與研究,以此來影響、控制和操縱身邊的人,從而更好地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翻開本書,從八個方面剖析人際交往中的合作心理,運用心理學原理深入淺出地揭示人們在不同環境、不同人群、不同事件下的心理特征,并結合客觀的事實分析,在以人性為考量基準的同時,為合作行為提供良好指導,使你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達到自己的目的,實現自己的目標。
郝建 ·百科 ·10.7萬字
每個人都想獲得成功,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下狠心去努力。要知道,人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切的成功都離不開頑強的奮斗,對自己嚴格一點,離成功就能近一些。《對自己狠一點,離成功近一些》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為讀者朋友們剖析人性的弱點和局限,幫助讀者朋友們認識自己,認清社會,進而戰勝自己,下狠心向成功靠近,創造屬于自己的燦爛人生。
陳楠華 王怡文 郭靜 ·人格心理 ·16.1萬字
讓無數讀者恍然大悟,找到勇氣告別過去的一本書。比PUA更隱蔽的,是親密關系中的自戀型人格。你總以為只要給予更多包容,TA就會改變。結果,對方依舊用言語攻擊你,甚至動手。大家都認為TA是個好人,但私下TA卻有著嚴重的控制欲。TA總是能嗅到你內心最敏感脆弱的部分,讓你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就像小孩都認為,只有符合父母的期待,才值得被愛。當你決定離開,他總是痛徹心扉地挽回,然而時間一長卻變本加厲。怎樣才能從這種令人折磨的關系中解脫出來?這本書可以讓讀者快刀斬亂麻,理清思緒,快速明白,自戀者是不會改變的!他們只會變本加厲!自戀由于一些原因被這個社會“合理化”,甚至“光環化”,于是很多人盡管生活在極度的不適和痛苦中,也還都在默默忍受,但他們本可以不被如此傷害;自戀者本身也應該在“道德公知”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適當收斂克制,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為所欲為。
(美)拉瑪尼·德瓦蘇拉 ·人格心理 ·16.5萬字
家庭暴力指的不僅僅是直接作用于身體的暴力行為,還包括一些語言行為,比如冷落、辱罵等。童年遭受過或是見證過家庭暴力的人,在成年后會面臨諸多問題的困擾,如過度的自我批評、忽視自己的需求、賭博、酗酒、吸毒、性行為不檢點、人際關系混亂、做出危及自己及他人生命的行為等.《寫給青少年的心理自愈書》在理論和事件的支持下,通過講述5位青少年期曾親歷過家暴的當事人的故事,向讀者展示了他們的心理治愈歷程。如果你正遭受因童年創傷引發的羞恥感的折磨,本書將帶你踏上心理治愈的旅程,教你用一雙不同的眼睛看世界。
黃仁杰 馮磊編著 ·青少年 ·8.2萬字
每個人其實都是天才,但是為什么你的天才特質得不到發揮呢?這是因為你沒有挖掘出你的潛能量,更沒有去操控它。只要我們不斷地用充滿希望與期待的話語來與潛意識交談,潛意識就能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明朗,讓你的希望和期待得以實現。本書指導我們運用自身的本能力量,從身體、精神和心靈上改善自己的境況,可以通過自我心理暗示影響我們的生活。
(法)埃米爾·庫埃 ·意識 ·16萬字
本書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愛情中的心理學現象,揭開了心理學中最隱秘、最重口味的部分。內容包羅萬象,涵蓋了的專業心理學中自戀型人格障礙、特定精神分裂、戀童癖、戀物癖、露陰癖、性欲倒錯、戀母情結等,以生動而真實的案例進行通俗而簡明的心理分析,為讀者揭秘愛情中最晦澀難懂的心理。
吾漫漫 ·百科 ·13萬字
人類真的如弗洛伊德所說,本性自私、貪婪、好斗嗎?人類真的如華生所說,永遠無法擺脫自己的原生環境嗎?馬斯洛告訴我們:在人類歷史上,人性一直被低估。人類不僅有吃飽穿暖的需求,更有成長、步與追求希望的需求。如果說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是帶給人們絕望的心理學,馬斯洛的心理學就是帶給人們希望的心理學。如何戰勝恐懼、焦慮,走向真正的自我?這本《存在心理學》將會帶給你答案。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 ·經典著作 ·12.8萬字
“暗示”一詞來源于拉丁詞“suggestus”,其基礎詞為“suggero”,意為“在下面傳遞”。作為一般的使用,該意指使用一個暗示或喚起另一個人注意的其他間接形式。但是除了這種使用以外,還有對該詞的一個更精確的使用,也就是,對一種想法心照不宣的謹慎的影射,這樣聽者無法明確意識到他正接受一個暗示,他會傾向于認為想法是出自于自己的大腦,來自他本人的智力活動。暗示是人類行為如此活躍的運動原理,以至于當我們直接關注這個課題的時候,我們明白了,人類自己根本無法逃脫它運作的各種證據。每一個暗示的種子都極有可能在人的樂于接受新思想的頭腦中找到與各自思想協調一致的立足點。
(美)威廉·沃克·阿特金森 ·催眠 ·6.8萬字
許多人在不健康的家庭中長大,做了父母之后依然保持著不成熟的人格,在育兒方面也有各種不成熟的表現:情緒極其不穩定,控制孩子的生活,逃避自己的責任,拒絕和疏遠孩子……如果你有這樣的“情感不成熟的父母”,那么你在童年時會感到孤獨和被忽視。成年之后,你可能會難以表達甚至認識不到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在人際關系中無法建立適當的邊界,容易受到其他情感不成熟的人的影響;父母可能仍然在嘲笑你的情感需求,輕視你的個人生活,控制你的思想自由。你怎樣才能走出這樣一個處處受限、沒有自我的人生呢?吉布森博士30年來一直在研究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對成人孩子的影響,《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是她撰寫的一部實用指南,提供了真實的案例、有效的練習以及積極的提示和建議,幫助你學會:減少自我懷疑和對他人評價的恐懼,重新與自己的情緒建立聯結,增加情感自主性和自我意識;與父母之間設立健康的邊界,擺脫父母的情感控制,確保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被尊重;識別其他情感不成熟的人,保護自己不被別人的情緒控制,在人際關系中建立適當的邊界感。本書最終將幫助你找到按自己方式生活的自由,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美)琳賽·吉布森 ·心靈療愈 ·1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