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2016年及2017年的主要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在勞動工資收入分配改革方面的成效和實踐做法,并根據我國工資收入分配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發展趨勢,借鑒國際經驗,提出了深化我國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對策建議。全書分總報告、國有企業改革篇、企業人工成本篇、部分群體薪酬改革篇、工資集體協商改革篇、最低工資調整機制篇和實踐篇等,體現了2017年我國勞動工資收入分配改革的重點內容和關鍵問題。
譚中和主編 ·中國經濟 ·21.2萬字
中國扶貧基金會自1989年成立至今,已有28年的歷史。它從一個一文不名的小組織,成長為國內規模、影響力最大的現代公益組織之一。《中國扶貧基金會經典案例》真實地記錄了中國扶貧基金會在走過的28年中,籌集扶貧資金和實施扶貧項目的多個成功案例,對于總結自身成長、發展的經驗教訓,促進機構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研究、探索整個公益行業的發展路徑提供借鑒。
何道峰 王行最 劉文奎 楊青海 ·中國經濟 ·35.1萬字
《中國創業投資行業發展報告2013》總結2013年中國創業投資行業概況,包括創業投資機構數量與資產規模增長狀況,不同類型創業投資企業數量分布狀況,不同類型創業投資企業資產分布狀況,不同類型創業投資企業平均資產規模分布狀況,創業投資機構從業人員數量增長及結構分布狀況;分析備案創業投資企業資本資產、投資行為與股本退出,包括創業投資企業資本資產分析,創業投資企業投資行為分析;備案創業投資企業收益、稅收優惠與經濟社會貢獻;總結各省區市創業投資發展、典型地區創業投資發展與經驗和備案股權投資企業發展狀況。
馮中圣 沈志群主編 ·中國經濟 ·14.2萬字
隨著新一代信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各行業正在面臨重大變革,醞釀新的突破。在強勢資本的支持下,全球超過2000家的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正在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全面改造商業銀行的運作模式。在此背景下,如何促進傳統銀行實現轉型升級,探究“未來銀行”的轉型方向,成為業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認為智慧銀行將是繼傳統銀行經互聯網改造之后,運用新興技術打造的又一新型服務模式,也是未來銀行實現“共享+智能”模式的必由之路。創建智慧銀行既順應了我國銀行適應數字化發展的趨勢,也是商業銀行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李麟等 ·中國經濟 ·16.1萬字
本書研究中國零售業“走出去”對接“一帶一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兩者對接、聯動發展的途徑、模式、戰略、策略以及保障等,在這一基礎上提出了中國零售業“走出去”對接“一帶一路”的政策建議。本書深化了中國零售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已有的研究,是兩者的融合,不僅為中國零售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提供依據,而且為拓展和深化“一帶一路”研究提供支撐。
朱瑞庭 ·中國經濟 ·19.6萬字
本書從公司融資、投資、營運能力、企業業績和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幾個方面,分析河北省上市公司最近五年的各項財務狀況及發展水平,有助于讀者了解河北省上市公司的總體經營水平。本書對河北省A股上市公司與全國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了比較,可為河北省上市公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依據,并為相關研究者提供數據分析資料。
申富平 袁振興 ·中國經濟 ·12.4萬字
本書使用符合國際規范的學術語言,闡釋中國制度、模式和道路,其主旨是基于多學科的研究視域,從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不同的理論維度,來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體制的法理原則、政治基礎、經濟績效和治理邏輯。所謂“中國新敘事”,是試圖構建一種創新性的語言,闡述中國特色政治、經濟體制的運行機制,使得中國道路和模式成為一種具有全球意義的敘事,用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來講中國的故事。它在邏輯上涵蓋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積淀的治國理政智慧,自鴉片戰爭以來全民族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歷史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全體國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探索現代化國家道路的經驗和教訓,以及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中國經濟和社會全面高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同時面向未來,體現著繼往開來,為實現“兩個百年”宏偉藍圖而努力奮斗的美好愿景。
姚洋 席天揚主編 ·中國經濟 ·10.7萬字
本書通過大量一手資料及數據,以工業4.0為背景探討兩岸產業合作,構建兩岸產業合作研究的分析框架,研究內容包括:一是提出工業4.O對兩岸產業合作的挑戰;二是重點分析基于工業2.0的兩岸產業合作困境;三是重點梳理兩岸產業轉型升級與工業4.0的關系;四是勾畫基于工業4.0的兩岸產業合作藍圖;五是對兩岸產業合作中政府與市場的功能和角色予以分析,并對兩岸產業合作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言。
殷存毅 周小柯 吳維旭 ·中國經濟 ·15.9萬字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中華文明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在創新發展過程中面臨市場化問題,版權制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制度安排。書稿聚焦文化產業和版權戰略,通過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對傳統文化相關的創意產品和衍生品進行版權開發,將版權產業融入數字經濟,實現傳統文化更持久的數字保護和更形象生動的展現,客觀上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和創意創作,有效促進了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資源。
任丙超 ·中國經濟 ·13.8萬字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中國發展報告2017》繼續以客觀科學的態度,對中國的發展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與評價,從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健康、教育、經濟、社會環境四個維度,以翔實的數據定量地勾畫中國發展的特征與趨勢。本報告在客觀分析中國發展指數和中國發展信心調查的最新結果的基礎上,聚焦發展的內在質量、社會結構變化、人口結構變化、民居民生狀況、創新創業發展和青少年成長等集中反映我國在特定歷史時期、經濟與社會轉型的關鍵節點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問題,重點討論了我國城市外貿競爭力發展變化,新社會階層的治理與挑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生育水平變動的內在關系,我國大城市居民租房體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的中國創業者研究,以及青少年文化資本積累過程中文化資本的區隔效應與階層分化分析等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熱點問題研究,揭示我國在發展轉型期所面對的社會經濟問題、根源、挑戰和應對策略,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彭非 袁衛主編 ·中國經濟 ·13.5萬字
本書為2017年10月26~27日招商局史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中國經濟史學會聯合舉辦的“招商局歷史與創新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共收入學術論文近30篇,內容涉及招商局與中國近代金融業、中國產業的變遷,改革開放和國企改革,“一帶一路”建設,企業文化建設等主題,是為近年來學術界關于招商局歷史與企業創新發展研究的最新成果。
陳爭平 朱蔭貴 胡政 ·中國經濟 ·37.8萬字
《珠海潮》是由中共珠海市委宣傳部主管、珠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一份內刊,立足珠海、輻射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全國,秉持開放創新的辦刊宗旨,始終勇立時代潮頭,站在學術理論前沿,從多學科專業性視角,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實踐中面臨的理論和現實問題為研究重點,旨在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型智庫,為廣大社科工作者提供優質的學術研究和交流平臺。
珠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中國經濟 ·13.3萬字
本書廣泛而深入地探討了產學研及區域創新理論中若干基本問題,同時對諸多前沿理論進行了系統介紹,是一本有獨特學術體系的產學研與區域創新理論研究著作。本書對我國構建區域創新系統、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建立知識集群、發展區域創新網絡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了全面討論,適合政府科技創新政策制定者、高校與科研院所相關研究學者及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閱讀。
吳中超 ·中國經濟 ·15.1萬字
本書從較為宏觀的層面,不僅在理論上,更在經驗研究方面,充實了旅游產業發展的研究。現階段,提高環境規制強度不僅能促進旅游產業結構的升級,對旅游產業競爭力也產生了非線性提升效果。同時,考慮到區域環境政策的空間溢出效應,提高環境規制強度不僅會促進本區域內旅游產業結構升級、促進旅游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還會對鄰近區域產生影響;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同樣會對鄰近區域產業產生沖擊。因此,本書的研究填補了旅游產業結構與競爭力研究的相關內容,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彭聰 ·中國經濟 ·10.5萬字
本書是國家級智庫深度剖析“十三五”規劃、參透中國未來發展大勢的精品著作,深入分析了未來五年以及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趨勢和問題,提出了未來發展的思路和對策,對于我們理解我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面對的新形勢、新情況、新挑戰、新趨勢,對于我們思考我國在經濟新常態下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路徑選擇,對于我們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精神和戰略部署,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
張曉晶 李成 董昀 ·中國經濟 ·2.6萬字
《中國工業文化發展報告》是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組織編寫的系列藍皮書。自2022年首次出版以來,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中國工業文化發展報告(2023)》以"新征程、新使命”為主題,重點梳理了2023年我國工業文化領域的創新實踐和理論成果,共計31萬字,分為理論篇、總體篇、區域篇、專題篇、案例篇5個篇章、22篇子報告,對不同行業、不同區域、重要專題進行了分析研判,并對產業名片打造、文化數字傳播、制造業品牌"出海”等文化賦能新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全方位把握我國工業文化發展的最新趨勢與特征。在編寫過程中,本書得到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等有關司局、各省(區、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案例豐富,數據翔實,可為行業管理部門、企業及相關研究機構提供參考。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編著 ·中國經濟 ·19萬字
本書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視角,在多部門非均衡增長模型中,通過引入資源再配置和污染產出等因素進行理論和實證研究,為我國當前結構性改革與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證支持。具體包括:構建供給側改革資源再配置綠色發展的分析框架,為綠色發展和環境治理的研究提供新視角和理論基礎;定量分析資源錯配和要素市場扭曲對污染排放和環境效率的負面影響;評估資源再配置對污染排放的潛在影響和環境質量的提升效應,并分行業和分地區研究其對環境效率的影響效應,促進非平衡發展理論與環境經濟學的交叉研究;從資源再配置的視角提出我國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綠色發展的對策,提升改革的綠色效應。
計志英 ·中國經濟 ·19.9萬字
第一作者李佐軍師從國際著名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奠基人張培剛教授和中國權威經濟學家吳敬璉。多年來致力于國家改革發展歷史的研究,認真鉆研中國歷史,對新中國成立至今的政策、經濟發展等均有研究。本書是中國第一部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政策文件、歷史事件及數據進行匯總并分析的著作。
李佐軍 田惠敏編著 ·中國經濟 ·13.2萬字
本書以構建中國經濟發展內外需動力協同戰略與政策體系為目標,層層深入地完成了七個相互關聯的專題研究。主要依托對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歷程的回顧,完成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和動力結構的識別。立足中國的大國經濟特征,研究經濟發展過程中消費內需擴容受到的規模性、結構性和流動性約束,并尋找破解各類約束的途徑和對策。從凱恩斯提出的三大貨幣需求動機出發,探討交易性持幣需求、預防性持幣需求、投機性持幣需求對潛在消費購買力的分流,并通過量化研究三大貨幣需求動機的影響因素,尋找引導居民有序釋放消費潛能的途徑和對策。以發揮投資內需的長效機制為目標,聚焦產業投資領域,圍繞投資對象、投資重點和投資主體三大命題開展理論和實證研究。主要立足于中國所處的開放經濟環境,研究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外需顯著的經濟調節效應以及過度依賴外需可能引發的經濟失衡風險,并由此實現外需動力的利弊協調,形成合理利用外需動力的策略主張。面向中國經濟的趕超型發展戰略,基于中國經濟內聯外通的整體框架,探討內外需協同的必要性和經濟影響機制,研究內外需之間互促互斥的復雜聯動關系,并據此確立內外需合力機制的構建原則和實施標準。
李智 馬龍龍 ·中國經濟 ·32.9萬字
本書系統梳理了2020—2021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進展,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展開研究。全書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思想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發展專題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研究五個專題。本書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對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政治經濟學研究,進一步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思想演進、脫貧攻堅、綠色發展等理論和實踐問題。
何愛平等 ·中國經濟 ·2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