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編者前言
我們相信,李鴻章的這些日記將說明事實的真相,或者為那位著名的總督辯護。他在生前隨時準備著為國家和人民求福祉。已向公眾發(fā)布的翻譯稿件中的內容形式,無疑會吸引讀者的注意。
人們可能覺得這位總督肯定不是一個認真記日記的人,實際上,恰好相反。北上到天津時,他把許多手稿都留在了漢口,后來在天津二十四年里的文稿都完好地存放在他的私人豪華宅邸里。直到大概兩年前,兩廣總督,李鴻章的侄子,從漢口、廣州、上海、南京、蘇州、北京、天津等十多個城市,收集了他的作品,存放到了這位老總督位于廣州宮殿似的住宅內。后來,經(jīng)過清政府的準許,同時經(jīng)過李鴻章遺產(chǎn)繼承人和托管人的同意,我們對大部分的文件和筆記進行了檢查,并由繼任總督的秘書R.艾米特·羅伯茨少校,在北京的王博士和廣州的徐載老先生的協(xié)助下細致地進行了翻譯。
我們將這位總督留下的文稿中的十七萬多字翻譯出來,并做出了比較分析。這一大批筆記是這位大學士第一次被譯成英文的作品,這些作品第一次呈現(xiàn)到了英國和美國公眾的面前。
需要指出的是,譯作將不同的話題分門別類地放到了不同的標題下。在家人和朋友的親切幫助,以及清政府的許可下,我們得到了處理這些從各個不同城市收集來的原稿的權利。處理中的一條線索可能是同一時期李鴻章的日記匯總。由于李鴻章可能會到清王朝的另一個地方擔任一個完全不同的職位。他可能會重新回到以前的話題,寫上個三五頁,或是二十頁。再到后來,再次回到之前的話題,他可能會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由于李鴻章的作品數(shù)量巨大,共計約一百六十萬英文文字,要把它們全部出版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最好就是從他的日記和別的手稿中挑選素材,歸類到適當?shù)闹黝}下,同時按時間順序進行排列。
然后,這就引入了第二個也是最后一個問題。譯者在將李總督精心處理的文字譯成英文的過程中遇到了些許困難,因為在確定事件發(fā)生時間的問題上他們完全理不清頭緒。從李鴻章的早年開始,到他在天津擔任總督期間,他都是用自己的一套方式標注文稿——用奇怪的循環(huán)和統(tǒng)治時期。甚至對那些參與到翻譯工作中的學者來說,這都根本無法理解。他們一致認為要想弄清楚每個條目產(chǎn)生的確切時間,需要耗費一個中國歷史專家一年的時間,于是他們都贊成省掉其中的一部分。
自1870年后,雖然李鴻章通常用的是更現(xiàn)代的計時方法,但也有時候在給一些手稿和作品注明日期時走極端。例如,用“光緒十年,陰歷五月十二,未時”來標記一些瑣事發(fā)生的時間,完全忽略了去陳述與世界范圍內都感興趣的評論或史料相聯(lián)系的時間和地點。在本書后半部分的一些內容中,有相應的日期標注,這是為了將這些事件與李鴻章對應的生活時期聯(lián)系起來,而不是因為時間的存在會增加或減損他的作品的政治或文學價值。
可以說,這本書并不是想冒昧地把李鴻章關于以下給出主題的所有作品,或者是更大部分的作品都呈現(xiàn)在各種小標題下。而是要根據(jù)編者的目的做出選擇,以挑選出那些他認為是最廣泛最持久地受歡迎的內容。
W.F.曼尼克思
1912年12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