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3評論

第1章 簡單的姓名承載豐富的內涵(1)

名字,是一種文化

名字,傳承了人的情、意、志!

名字,蘊含了人的精、氣、神!

名字,不僅是一個符號,它還折射著不同家庭的思想觀念、文化素養、情趣追求等,有時還反映一個熱的形象、層次和品位。一個人的名字,既是個體生命的代稱,又是個體的個性特征和社會特征的象征。反過來說,一個人的名字必然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因為人都是社會的,文字既然是屬于社會,借助于文字的人的名字,它的意義的好壞,就必然與社會文化的影響分不開。一定時期的社會和一定民族的社會,都有屬于它的特定文化,人的名字體現出一種與當時社會的文化和當地民族的文化難以隔離的聯系。首先,從人的命名談起,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中國人的命名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文化。

我們知道,姓氏和名字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中國人的人名。姓氏是屬于家族的、先天的,只有你的名字是后天的,是你的父母或其他親屬,或你自己為你特定的。從姓氏而言,我們每個人一生下來一般從父姓,當然也有從母姓的,它揭示一種血緣關系、一種家族關系。中國人傳統上注重傳宗接代,家族興旺,希望子孫繁衍、光宗耀祖。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一個家庭的“香火”傳承,以姓氏繼承的方式,表示家族的血脈相連。

中國人的姓名是非常有特色的。這一點,不光反映在一個人的姓氏上,而且在為他起的特定的名字上也反映出很強的傳統文化色彩。比如除姓氏外,中國人長期有按“字輩譜”命名的方式。在一些家庭中,至今存在有一本本的家譜、族譜。從這些家譜、族譜中,不但可以看到一代一代的家族世系繁衍的情況,而且每一代人的人名中都有嚴格的字輩規定,形成序列明晰的字輩譜。例如江西九江某地的吳姓家族字輩譜排列極為明確:“倫常呈瑞家,敦厚作英雄,孝友禎祥集,熙康治理通。書香延祖澤,華耀正興豐,信義胡欽敬,親愛東咸雍。”這種序列由家族的祖先預先排定,然后一輩一字,世代相傳,任何家族后代不得隨意更改,每一代人起名的時候不但按姓氏,而且按字輩規定的要求來考慮,表達祖祖輩輩對子孫后代的期望。據此,我們中國人,尤其是長年居住海外的華夏子孫更熱衷于尋根問祖,他們往往就是依據家族譜和字輩譜來尋找自己的根脈。這種濃厚的宗族觀念和文化特色,表達著人們幾代、甚至數十代之間的血緣親合關系,把人的個體生命延續的意識和家族親緣關系傳承的意識統一起來,保留下去,成為家庭乃至民族堅不可摧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人的名字有很深的影響。在中國傳統社會里,道德、操行是對人們的基本要求,所謂“三綱五常”,有“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要求。傳統的中國人的名字多“仁”(如劉仁、高修仁等)、“義”(如盧俊義、蔡義)、“禮”(如周學禮、王恭禮)、“智”(如王智、賀智慧)、“信”(如李信、李信義)等字來起名,類似用“德”字的人名如于謙、龔自珍、張自忠、沈德潛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的某種道德向往和追求,而女人的名字又多含有“貞”“端”“惠”“芳”等屬于“女德”一類的字。中國傳統道德在人名上的反映,體現出中國人的傳統的道德文化心理。

中國的傳統文化,除了對個人的人名優影響外,一些老字號的商鋪的命名也受到了它的影響。比如,在北京有悠久歷史的中藥店“同仁堂”,還有如“居仁堂”“安仁堂”等店鋪名字,一個“仁”字,不同的藥店,反映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藥店經營者心目中的分量。以經營烤鴨為特色的北京著名的飯店“全聚德”,不但在北京開了許多分店,甚至發展到了京外、海外,老字號的“全聚德”取“以德聚全,以德取財”的意思。作為一個飯店,信奉道德在經營中的至上作用,其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可見一斑。

中國人起名直接用一些漢語詞匯或者典故作為自己的名字,反映了中國文化內涵豐富的又一鮮明特點。

漢語詞匯,特別是一些典故成語,經過歷史的發展演進,有了廣泛的引申義和豐富的象征意義,體現出中國語言文字文化的特色。于是中國人,尤其是當代中國人有了一種根據自己的姓氏,或者直用其字,或者諧用其音,借詞意、典意起名的傾向,它使中國人名文化與中國語言文字文化的聯系更多了一道有趣的景觀。

如借用詞語起名:

劉暢(諧音“流暢”)、劉洋(諧音“留洋”)

姚望(諧音“遙望”)、潘峰(諧音“攀峰”)

唐正(諧音“堂正”)、姚遠(諧音“遙遠”)

如直用詞語起名:

高峰、高興、高遠、萬里、萬千、萬山紅

遠征、遠方、遠近、康泰、康健、康樂

田野、田間、田中禾、成功、成城、成方圓

如精練成語起名:

周而復(周而復始)、華而實(華而不實)

馬識途(老馬識途)、葉知秋(一葉知秋)

黃騰達(飛黃騰達)、鄭清源(正本清源)

冀開來(繼往開來)、邢成思(行成于思)

還有如借用典故起名:

吳三省(出自《荀子·勸學篇》:“吾日三省我身”)

李德鄰(出自《論語》:“德不孤,必有鄰”)

王朝聞(出自《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

孟浩然(出自《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張中行(出自《論語》:“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平!”)

朱自清(出自《楚辭·卜居》:“寧靜潔正直以自清乎?”)

鄭板橋(出自《楊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周樹人(出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人名文化,是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由于漢語言文字在表意、象形、諧音、隱喻等方面的廣泛性和深刻性,使得中國人的漢語名字在傳意、抒懷、寄情等方面有了豐富的空間,也使得中國人的名字更多了一些情趣、品位。一個人的名字,往往體現出一種文化修養的高低,寄寓了人們追求的志趣方向。所以中國人的起名頗有學問,中國人起名也就難怪頗愛有講究,頗多想象,頗費周折。

名字成為表達一定意義的語詞、典故,成為一種文化,又反過來豐富了中國的語言文化。

一個人起名,借用漢語成語、典故起名,使名字具有了文化內容,而名字作為某個人的特定代稱,隨著社會生活中,這個人名的特定意義的引申,被賦予廣泛的社會文化內涵,因而又具有了一般語詞的廣泛文化意義,這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另一個耐人尋味的文化現象。

走進中國的語言文化寶庫,這種由人名形成的典故或成語幾乎俯拾皆是。比如說“毛遂自薦”,毛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門下的一個食客,當國家有難時,他挺身而出,自告奮勇地擔當大任,為國分憂。后來“毛遂自薦”便成為一個人名典故,毛遂成為在社會需要時那些能夠自薦勇為、脫穎而出的人的總的代稱。還有如“華佗再世”,華佗是漢朝末年一個著名的神醫,曾發明了麻醉治療法,當年由于醫術高超,治愈了很多疑難病癥,在歷史上很有名氣,隨著社會的流傳,后來人們把具有高超醫術的人都贊譽為“華佗再世”,華佗的名字也就成為許多有精湛醫術的人的代稱。此類人名典故,對人或褒或貶,在漢語詞典中確實不少,比如“再作馮婦”“員下阿蒙”“項莊舞劍”“柳毅傳書”“管寧制度”“蘇武牧羊”“韓信點兵”“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些人名典故,都是一個人名,一個故事,本來這個特定的故事為特定的這個人所為,后來因為社會的流傳,慢慢地被引申,被賦予社會特定的文化意義,使這個人的名字成為社會上具有此類特性的人的代稱,因而人名作為某個特有的人的代稱,被社會作為一類人的泛稱。

除了人名成語、人名典故之外,這類人名詞語以各種形式的漢語語詞出現,反映了人名詞語的豐富多彩。

如人名俗語有:

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因為《紅樓夢》中的劉姥姥作為鄉下老嫗,沒見過多少世面,頭一次進了賈府大觀園,鬧出不少笑話,于是此語把劉姥姥這個形象引申為見識很少的那些人的代稱。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此語出于對三國時期蜀國軍師諸葛亮的智慧的肯定,形容很多人在一起,只要善于集思廣益,有了集體的智慧,就能夠有諸葛亮的才智,能成就大事。這里用集體群眾的力量來作為有智有謀的諸葛亮這個智慧化身的代稱。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的人名和赤兔一起成為人中才俊的代稱。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在這里,韓信這個人名,成為那些做什么事情總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人的一種總的代稱。

還有許多人名歇后語,更直接地表達了由人名引申出來的社會文化意義,如: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劉備借荊州——只借不還;

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夠不著;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張飛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

另外,還有好多的名字,或由于其人本身確有的故事,或由于人們的傳說被某種特定的個性定型,成為具有豐富文化內含的語匯,如:

阿斗:劉備的兒子,三國時蜀漢后主,降魏后樂不思蜀,個性定型為“扶不起的阿斗”,其名也就被用作無能無知的人的代稱。

張飛:三國時蜀漢名將,人稱“猛張飛”,被用作烈性、勇猛一類人的代稱。

蔣干:《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他勸降周瑜,反中周瑜“反間計”;到曹營獻“連環計”,又致曹軍大敗,所謂“蔣干獻計”,被指為那些遇什么事總喜歡自作聰明的一類人的代稱。

品牌:金石海納
上架時間:2014-03-25 15:24:44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金石海納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德县| 阿尔山市| 林甸县| 永嘉县| 万盛区| 峨山| 上饶县| 定安县| 宁蒗| 竹北市| 洪雅县| 香港 | 平顺县| 保山市| 南召县| 宝坻区| 西平县| 新乡县| 扶风县| 中宁县| 凯里市| 朔州市| 巴塘县| 永泰县| 疏附县| 岳普湖县| 胶州市| 西和县| 郎溪县| 独山县| 昭觉县| 新邵县| 惠来县| 宁阳县| 静宁县| 通化县| 房山区| 大冶市| 友谊县| 广元市| 宁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