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尋根問祖,簡說中華姓名的由來(3)
- 好名字好前程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陳榮賦 孫良珠
- 3564字
- 2014-03-24 15:16:42
賜姓氏的制度由來已久,只不過上古時期與三代和秦漢以后的情況有所不同。上古時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領袖,時有給輔助其治理人民及水患的氏族首領或有功人員賜姓氏的情況。夏、商大體沿襲了這一古制。至周代,則有天子賜姓賜氏和諸侯亦賜氏的變化,所謂天子因官吏有功賜姓以示褒寵,君主亦因有功賜氏以示隆幸。秦漢以后姓氏合一,帝王賜姓包括賜國姓和賜異姓。做法上實際是讓被賜姓者改一個姓,這自然與習慣上所說的改姓有很大的不同。帝王賜姓的目的,在于表德示寵和籠絡人心。而在臣民看來,帝王賜姓則是極大的殊榮。漢代劉敬,本姓婁,因于洛陽向劉幫獻西都、關中之策,入漢后被賜予國姓。唐代李勛,本姓徐,初從李密,歸唐后被賜姓李,并封英國公。突厥沙陀人朱邪赤心,因助唐鎮壓龐勛之亂,賜姓名李國昌。黨項人拓跋思恭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于唐,亦被賜予國姓,其后入宋又被賜姓趙。回族人沐英,本姓李,因戰功卓著,賜姓“木”,后又賜姓沐。鄭和,本姓馬,名三保,明燕王朱棣起兵“靖難”,他以太監身份作內應助其奪取帝位,后被賜姓名鄭和。韃靼人丑驢,先任元朝工部尚書,歸明后被賜名李賢。
少數民族政權的帝王在賜姓上也沿襲漢制,西魏、北周時宇文氏賜漢人以胡姓,如賜薛端、薛善姓宇文,賜楊忠姓普六茹,賜趙貴姓乙弗,賜寇和姓若引,賜耿豪姓和嵇。又如清初的吳拜,本姓瓜爾氏;納木泰,本姓舒穆碌氏;扈爾汗,本姓佟佳氏;卓納本姓納喇氏;滿平阿,本姓兆佳氏,均因戰功顯赫,被努爾哈赤一律賜姓覺羅氏。
改姓,就是改換姓氏。古今都曾存在改姓,不過改姓的原因有別。過繼他人,古今都需要改姓;抱養孤兒,古今也可以改姓。如今每個人的姓是固定的,除上述兩種情況外不能更改。需要說明的是,起化名和筆名等不算改姓,因為這只涉及到個人的臨時需要。古代改姓的情況、根由比現在要復雜得多。茲分述如下:
1.漢代是姓氏合一的初期,絕大多數的姓都來自過去的氏,因為氏是可以更改的,所以漢代改姓的情況比較多。如商鞅本是衛國人,故以衛為氏,稱衛鞅;他是公室子孫,又以公孫為氏,稱公孫鞅;后來他被封于商,又以商為氏,稱為商鞅。到了漢代,于是就有京房本姓李、灌夫本姓張、夏侯嬰的子孫而改姓孫的作法。
2.少數民族在民族融合中改用漢姓。漢代一些匈奴貴族改姓劉、呼延、卜、藍、喬等;北魏孝文帝改制時,大量的鮮卑族改為漢姓,如國姓拓跋也改用元姓;唐代中亞地區“昭武九姓”等少數民族改為漢姓,如康、安、米等;在《通志·變夷》中有大量的從南北朝到唐代的少數民族改漢姓的實例。遼、金、元、清四朝,大量少數民族入居中原,改漢姓者幾乎無時不有,清代的滿族后來幾乎全部改換成漢姓。
3.歷代帝王對有功之臣賜姓,包括賜國姓和賜異姓。如劉邦賜婁敬和項羽的后代姓劉,曹操賜秦真姓曹,唐初賜徐勛等功臣姓李,金代賜大批臣屬姓完顏,朱棣賜馬三保姓鄭,南明降武帝賜鄭成功姓朱等。賜姓還有一種情況,不是賞功,而是責罰,被強制改為惡姓。因包含貶義,又稱貶姓。如武則天就曾強迫她的政敵改姓蝮、虺、蟒、梟等。不過,惡姓或貶姓在風波過后,大多恢復了原姓。
4.避諱改姓。古人有“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傳統,帝王家諱則首當其沖。如秦末西楚霸王項羽名籍,籍姓就改為席姓;漢宣帝名詢,荀姓就改為孫姓,戰國時的荀子在漢代就改稱孫卿;漢明帝名莊,莊姓就改為嚴姓,魏晉時嚴姓復為莊姓,于是又形成莊、嚴兩姓;漢安帝父名慶,慶姓就改為賀姓;司馬炎追尊其伯父司馬師為晉景帝,師姓就改為帥姓,晉之后帥姓復為師姓,于是又形成師、帥兩姓;唐玄宗名隆基,因姬與基諧音,姬姓就改為周姓;唐憲宗名純,因淳與純諧音,淳姓就改為于姓;唐武宗名炎,因啖旁有炎,啖姓就改為澹姓;后晉高祖名敬塘,敬姓就改為文姓;宋太祖名匡胤,匡姓就改為主姓;宋高宗名構,句姓就改為鉤或茍姓;清道光帝名曼寧,寧字繁寫為辜辜姓就改為盔姓。
避諱改姓的方法一般有五種:一是改用同音或近音字,如啖與澹;籍與席;茍與孫;句與鉤、茍等。二是改用同義或近義字,如莊與嚴;慶與賀等。三是改用形近字,如匡改為主。四是增損筆畫,如句增筆畫為鉤、茍;師損筆畫為帥,敬損筆畫為文,李損筆畫為盔等。五是復姓減字或換字,如淳于減字為于,司空換字為司城等。
5.避禍改姓。涉及重大政治災禍和世代家仇族恨,設法保全性命和宗族延續,其常見的逃避方法之一就是改換姓。如春秋時羊舌氏被其他晉卿攻滅,子孫逃避于外,改姓羊;戰國時楚滅越,湖州汪芒氏逃至安徽歙縣,改姓汪;秦始皇焚書坑儒,季楨被坑殺,其弟季睦怕受株連,囑咐四子改姓躲避他鄉,其中長子桂奕,改以桂為姓;西漢初呂后殺韓信,蕭何密送韓信之子往南粵,取韓字一半改姓韋;西漢末疏廣之后人為避王莽陷害而改姓束;東漢時鞠悶為避難而改姓曲;三國進聶遼因避仇而改姓張;明成祖殺方孝孺,其族宗改姓施或六。施,拆開來就是“方人也”;六,則與方字形近。此外,據說漢武帝時司馬遷下獄受辱,家鄉韓城同族不敢再姓司馬,有的改司而姓同,有的改馬而姓馮;現代學者聞一多,據說本來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后,元初文氏后人逃避至蘄水永福,遂改姓聞。
6.因事改姓。因事改姓范圍較寬,除前述幾個方面外,大致都可歸為這一類。如西漢時會嵇氏被遷往安徽的嵇山,于是改為嵇姓;皇父氏后裔以父、甫同音,于是改姓皇甫;唐代韋倫、茍曾奉命出使吐蕃,因吐蕃人諱狗,茍曾遂改姓茍。現代人中因事改姓的例子也有不少,如劇作家曹禺,本姓萬名家寶,萬字每寫為苗,拆開菌字為廿和禺,廿與曹諧音,所以他就以曹禺為筆名,再后也就成了他的姓名。詩人艾青,本姓蔣名海澄,因恥于與蔣介石同姓,于是取己姓的草字頭加×,成“艾”字為姓,“海澄”謂色青,所以他就叫艾青了。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本姓張名妙齡,又名欣山,幼時遇難而得姓常的人搭救,遂感恩拜為干父,改姓名為常香玉。
姓氏的結合
西周以來賜氏制度的松動,促使氏的發展速度加快。春秋戰國時,貴族、平民皆競相自立氏,除社會最下層的百姓外,過去的卿大夫、士以及新興的土地所有者和工商業者都有了氏。這樣,立氏的古制就被完全破壞了。數量很少的“姓”則被大量的“氏”所淹沒,氏取代了過去姓的地位。同時,氏加名的基本模式也已經開始盛行。作為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宗法社會,無論是姓還是氏,除了用為自己家族的標志外,其他的社會作用或是消亡,或是削弱,姓氏合一從而成為一種必然的歷史趨勢,姓氏不分,二者也再沒有多少區別了。戰國以后,人人有姓,或說是人人有氏,都稱某姓或某氏。姓氏合一之初,必然出現“姓”與“氏”混而不別的現象,這在古代文獻中多有反映,如姓王氏、姓張氏、姓趙氏、姓劉氏等。顧炎武《原姓》也說:“自秦以后之人,以氏為姓。以姓稱男而周制亡。”應該說,古制被破壞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社會的進步,而伴隨著古制的破壞所出現的“姓氏不別”的現象也是正常的。
至戰國時期姓氏合一以后,中國人的姓氏如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沿襲舊有的姓或氏,二是新立的氏。秦漢以后,我國的姓氏制度基本穩定,人人都有姓,姓的主要來源就是先秦的氏。從此,我國的姓名再未發生大起大落的變化。因為中國社會是一個典型的宗法社會,血緣關系仍然是維系社會生活的重要紐帶,姓氏仍然是家族綿延的重要標志,當人們對姓氏有了自主權之后,姓氏的承繼性也得到相應的強化。換句話說,任何人從前代那里繼承了姓氏,如果不是因為極特殊的原因,都不會輕易地放棄它。因為放棄了自己的姓氏,就意味著血緣關系的中斷。無兒無女或有女無兒,在中國人心目中都是“斷嗣”或“絕后”。放棄自己的姓氏,在中國人心目中也意味著“斷嗣”或“絕后”。所以,即使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宗法觀念已大為淡化和削弱,卻仍然自覺不自覺地維護著自己家族的神圣標志,很少有人在給子女起名時不用自己的姓氏,而改用他人的姓氏或是重新發明個姓氏。秦漢時期形成的我國姓氏的格局,必然還要在我們這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度長期延續下去。
秦代之后,由于封建制為郡縣制所代替,經濟、政治權力由天子一人所獨攬,已不再存在受天子冊封、擁有獨立的政治、權力的諸侯國(漢代曾一度出現封建制的反動,但很快就被蕩除,封建制在秦代之后只是曇花一現),權力不再是靠世家大族獨斷專行,而是由國家官僚行政系統實施,也就是說,權力與家族分離了,因此,原本作為權力之象征的氏到這時已喪失了意義,它除了僅僅作為家族血統的標志之外,已不具備象征權力的作用了,也就是說,氏蛻變成了姓,或者說,姓氏不分、姓氏合一了。秦代之后,仍常有皇帝賜姓的事情發生,但這時的賜姓已大大不同于先秦的賜氏,賜姓不像賜氏那樣伴隨著土地、權力等的賦予,而僅僅是賜予一個家族某個名號,即準許它用某個字為姓而已。因此,秦代以后的賦姓主要是具有一種象征的、榮譽的意義,而不再具有如先秦賜氏那樣的實際價值了,只是一種精神鼓勵,而非物質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