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尋根問祖,簡說中華姓名的由來(4)
- 好名字好前程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陳榮賦 孫良珠
- 4039字
- 2014-03-24 15:16:42
秦代之后賦姓與先秦賜氏的另一個區別是,先秦賜氏導致一個前所未有的氏號的產生,如舜賜其馴龍之官為豢龍氏,就標志著豢龍氏族和豢龍氏號的產生;而秦代以后的賦姓則只是將一個現成的姓賦予一個人及其后代,而這個人原來亦有姓,例如,天子可能把他的姓賜予他的親信,特準后者隨他的姓。由此可見,秦代之后的賦姓并不導致新的姓氏的產生,而只是導致某些家族姓氏的改變而已。
秦代之后的賦姓活動最常見的是皇帝將自家的姓賞賜給臣下,作為對后者的獎賞,而臣子能隨皇帝的姓,雖不得不拋棄祖先的姓氏,有改宗忘本之嫌,但與皇族攀上本家,卻仍是光宗耀祖、造福后人的幸事。
秦末楚、漢之爭時,跟隨劉邦打天下的有一個齊人婁敬,此人能言善辯。劉邦取得江山之后,商議建都大事,由于劉邦手下都是東方人,眾人皆議提建都洛陽,只有婁敬力排眾議,說服劉邦建都長安,以得天下形勢之要,從而奠定了漢家數百年基業。劉邦建都長安后,心中高興,于是特許婁敬姓劉,改名劉敬。
唐代皇族姓李,唐開國后,許多追隨李氏家族打天下的有功之臣、開國元勛也得以賜姓李氏。如燕郡王羅藝、吳王杜伏威,以及邴元纮、胡大恩、祁子和、董忠臣等,均因賜姓而改姓李氏,于是,這幾支的羅、杜、邴、胡諸姓從此之后就改姓李了。
又如天寶年間的功臣安重璋,因安祿山反叛,遂上書玄宗說“恥與逆臣同姓”,玄宗嘉其忠心和氣節,特批其“徙籍京兆,舉族以李為氏”。安重璋家族因此得以改姓為李,可謂“棄暗(安)投明”。
盛唐之世,中外文化交流盛極一時,不乏異族人仰慕中華文明大唐繁華,一心歸順唐王朝,由于其異族色彩的姓氏與漢族姓氏格格不入,他們往往改為漢姓,而唐天子也大開方便之門,為一些投誠歸順的異族首領等賜姓李氏。如唐太宗時,鮮卑拓拔赤辟率部歸唐,太宗賜姓李氏;太宗時還以契丹首領庫克為松漠都督府都督,并賜姓李氏;唐玄宗時,沙陀族首領朱邪赤心歸唐,玄宗亦賜其姓為李氏。現在李姓成為中國屈指可數的幾個大姓之一,或許與唐代許多異姓改為李姓不無關系。
宋代皇帝在賜姓方面也十分慷慨。宋神宗時,西藩木征率河、洮二州投靠宋朝,神宗賜其本人及其諸弟皆姓趙,并分別賜名為思忠、繼忠、濟忠、紹忠、醇忠、存忠等,可見其賜姓不過是為了獲得被賜姓者的忠心。另外,西羌的降贊歸附宋朝,宋王朝亦賜姓趙氏,后來建立西夏國的趙元是即是其后人,西夏的歷代皇帝均以趙為姓。
明代皇帝姓朱,他們也把朱姓作為“無形資產”到處“收買人心”,如蒙古人就一度得賜朱姓。皇姓確實具有很好的“品牌效應”,但也不能濫用,否則會貶值,因為物以稀為貴,如果普天下人都姓了皇姓,則皇姓也就不足為貴了,因此,歷代皇帝還常拿別的姓氏賞賜給臣民,而并不總把皇姓隨便予人。如漢代的扶嘉,原不姓扶,漢祖劉邦為嘉獎他扶翼漢室的功勞,因賜姓扶氏。西漢名將李陵的后裔后來歸順魏朝,因是在丙殿被魏帝召見的,故賜姓曰丙。歷事唐朝五代皇帝的員半山之祖,本來姓劉,自梁人魏,由于其德操頗像戰國時的伍員,遂賜姓為員,其后人即以員為姓。唐時回鶻國的宰相原叫愛邪勿,唐朝皇帝賜其姓為愛,名弘順。后唐時契丹耶律阿保的長子耶律突欲投靠后唐,唐明宗賜姓東丹,后來又賜姓李。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探險家鄭和,本不姓鄭,而姓馬,是阿拉伯血統的元代功臣贍思丁的后裔,鄭和是被明軍擄入皇宮作太監之后才賜姓為鄭的。蒙古人脫歡之父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歸附明朝,朱元璋賜其姓為薛,脫歡后來嗣父為官,得賜名為斌,薛斌之子在其父死后又得明成祖朱棣賜名為綬。蒙古人都帖木兒,于永樂年間率部歸降,明成祖賜其姓為吳,賜名允誠。蒙古王子也于永樂年間歸降,明成祖賜其姓為金,賜名為忠。
由于賜姓,導致不少家族的姓氏發生改變,使后人的姓不同于先人的姓,這是在根據姓氏尋根問祖時必須注意的,因為現在同姓李氏的人在唐代之前可能并非都姓李,他們在一千多年之前并非本家,有的還可能源于西域少數民族血統。總之,賜姓、改姓的現象提示我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歷程中,姓氏經歷了錯綜復雜的變化,或異姓交融,或同姓分化,姓氏的歷史并非如人們通常所相信的那樣是一脈相傳的歷史,人們在與同姓的陌生人初次相見時,常情不自禁地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事情或并不盡然。
名字的由來
古人除了名之外,還有字、號、謚等,其意義也是一樣,如《顏氏家訓》中就講“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即名是用來辨正名分,適符實體的,而字主要是用來表明志向和德操。我們今天所說的名字與古人的“名”、“字”是不同的,今天人們只有名而無字,統稱為名字。當然,從個人的符號這個意義上講,名、字、號、謚都是一種“名字”。字,可以說是名的補充,延伸,是名之外的又一個稱謂符號。但字與名在意義和用途上是有區別的。
按照我國古代禮儀,男子20歲時,要結發加冠取“字”,這時就認為他已成年,可以娶妻立室進行社交活動了。而女子則在15歲舉行笄禮(即別上簪子束發)時取字,表示已可以許嫁婚配,我們經常用的成語“待字閨中”、“尚未字人”指的就是女子尚未到取字的年齡,即尚未成年。可見,取字是表示成年的標志。
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識分子階層,一般的平民百姓則有名無字,所以字也有表示社會地位的作用。如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及其許多文臣武將如蕭何、韓信、陳平、樊噲、灌嬰、周勃等,都是有名無字,那是因為他們在顯貴之前,或是刀筆小吏,或是販夫走卒,是無資格取字的。劉邦手下的文臣武將中,獨有那個被劉邦贊為“運籌策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留侯張良字子房,這是因為他出身子韓國貴族家庭。
古人取字,往往是從與名的聯系考慮,字往往是名的解釋或補充,二者互為表里,故字又稱“表字”。《白慮通義·姓名》說:“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古人的名、字確實是這樣的,不過有的時候由于年代久遠,語義變遷;這種聯系表現得比較隱晦就是了,但也不外就是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字與名的意義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平、原同義。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符亮,明、亮同義。周瑜,字公理;諸葛瑾,字子瑜,瑜、瑾都是美玉。陸游,字務觀;秦觀,字少游,觀,與游之義相近。現代文學家沈德鴻,字雁冰,鴻即雁,同義。
2.字與名意義上互為補充說明,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意為樂天知命,故而居之甚易。三國猛將張飛,字翼德;南宋名將岳飛,字鵬舉,都是取翼、鵬奮飛之意。北宋文學家蘇拭,字于瞻,《說文解字》釋“拭”:“車前邊”;釋“瞻”:“視也”。《左傳“莊公十年》有句“登拭而望”。可見拭,瞻意義相近。北宋詞人劉過,字改之,取“過而改之”之意。現代語言學家陳望道,字任重,取義“任重道遠”。
3.字與名的意義相反,如孔子的弟子曾點,字皙,據《說文解字》“點,小黑也”又:“皙,人色白也”。黑白分明,其義相反。還有韓愈,字退之;朱熹,字符晦;晏殊,字同叔;清代散文家管同,字異之,其名與字意都是相反。
4.將名拆開組成字,如明代文學家劉侗,字同人;清人林傳,字古人。
5.取字用“伯(孟)、仲、叔、季”等字。用“伯(孟)”的排行老大,如蔡伯喈(蔡邕),班孟堅(班固),劉伯溫(劉基);用“仲”的排行第二,如東漢哲學家王仲任(王充)‘三國吳主孫仲謀(孫權),唐代詩人錢仲文(錢起);用“叔”字的排行第三,如“竹林七賢”之一的秘叔夜(嵇康),北宋詞人曼叔原(晏幾道);用“季”字的自然是排行最小,如唐代詩人賀季真(賀知章),王季凌(王之煥)。
6.取字用男子美稱字,如《史記》作者司馬遷字子長;西漢辭賦家揚雄字子云;三國時劉備字玄德;楊修字德祖,南北朝文學家字文通。
7.取字用典籍詩詞名句,如曹操孟德,取自《荀子·勸學篇》“夫是謂之德操”。清代文學家錢謙益字受之,出自《尚書》“謙受益”。康有為字廣廈,取意杜甫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古人對于名、字的使用是十分講究的,名與字用于不同的場合、對象。一般地說,自稱用名,尊長對于晚輩、師長對于弟子、位高者對位卑者也可以直呼其名。而字可以說是專供別人稱呼的,尤其是位卑者對位高者,平輩間稱對方尊長,都應稱其字,以示敬重。如《論語》中,孔子均自稱其名“丘”,如:“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孔子對其弟子則稱其名,如:“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這里的“回”是額回,字子淵,孔子直呼其名“回”。相反,如果位高者對位卑者,尊長對晚輩稱其字,那就是一種殊待遇了。如漢景帝說:“天下方有急,王孫可以讓邪?”王孫是竇嬰的字,他在西漢初年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漢景帝任為大將軍,因功封魏其侯。據《唐語林》記載:杜甫在成都做嚴武的幕僚時,在一次喝醉了酒后,說:“不謂嚴挺乃有此兒。”因為他說了嚴武之父的大名,嚴武怒不可遏,說:“杜審言(杜甫的祖父)孫子捋虎須耶?”因為稱名不當簡直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了。
由于名是賤稱,所以在我國古代,對于位高者、尊長者的名都要“避諱”,即對于他們的名所使用的字都不能現使用。凡是遇到相同的文字,或者更換成其他的文字;康熙皇帝名玄燁,于是南京玄武湖一律寫成元武湖;或者將應避諱的字空著未寫,或寫成“某”字,或寫成“諱”字,如唐人撰《隋書》,因避李世民的諱,將王世充,徐民勛(徐藏功)寫成“王充”,“徐勛”,后人不知是諱名,就寫成了王充,徐勛。再如周公姬旦在周武王病重時,向三王(大王、王季、文王)的在天之靈祈告說:“唯爾元孫某,遘(gòu)厲虐疾。若爾三王,是有王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周公因避其兄武王姬發之諱,以“某”代之。這句話譯成白話就是,“你們的長孫姬發,得了重病。假若三王在天之靈,有需要子孫去侍候你們,就讓我姬旦來代替姬發吧!”避諱還有的表現將避之字的某一筆缺而不寫,由此產生了許多怪字。由于時代的進步,那些怪字現代用字已不多見了。字的產生是為了“敬名”,一個人幼而有名,冠而有字,如同一門二鎖,在進入社交場合后,就可以因地制宜地稱呼字或名了。因為在古代,什么場合稱名,什么場合稱字是十分嚴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