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尋根問祖,簡說中華姓名的由來(2)
- 好名字好前程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陳榮賦 孫良珠
- 5608字
- 2014-03-24 15:16:42
“胙土命氏”也有其約定俗成的習慣法則,天子等級最高,所以以其王朝的稱號為氏,如周天子即以周為氏;而諸候國則以國為氏,如齊、魯、鄭、吳等;卿大夫以封邑為氏,如原氏、薛氏、楊氏等;效力于王室公族的職業技人等則以技為氏,如車氏、屠氏、陶氏等。由于“命氏”由上而下出自帝王、君侯所賜,能夠封土命氏的,都是貴族諸侯,即使以職業技藝命氏的“百工”,也不是一般平民、賤奴,而是管理平民奴隸的“工長”、管事。因為氏可以表明出身家世和社會地位,是貴族特有的標志和尊號,所以氏有強烈的“氏明貴賤”的社會功能。在封建的宗法制度下,氏族成為周王朝最基本的效治組織形式,其存在、發展、演變、衰落的狀況,極其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而的狀況,氏族研究在某種意義上是認識和研究先秦史的重要關鍵。
這樣由“胙土命氏”的封建宗法制度,逐漸取代了氏族社會單純的血緣氏族制度,氏族習俗則被提取、轉化、升華為系統的理論化、法制化的文化形態和宗法制度。由遠古父系氏族社會中的族長制,演變為夏、商、西周的封建宗法制,標志著姓氏文化的日趨成熟和形成。
在既有姓又有氏之后,姓與氏之間的關系及其使用時的特點又怎樣呢?鄭樵《通志·氏族略》也為之作了精辟的概括性闡述,他說:“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為氏,賤者有名無氏。今南方諸蠻,此道猶存。古之諸侯,詛辭多曰:墜命亡氏,踣其國家。故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鄭樵的這段話,有三個方面是應該注意的。首先,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是因為當時的婦女無權參加社會活動,她們作為社會成員之一而要與其他女子相區別,就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而出嫁。為了“別婚姻”,不至于出現同姓通婚,她們的姓必須明確,所以她們必須稱姓。女子未出嫁時,一般都在姓之前加上排行,如孟姬、仲姜、叔媲、季姒之類。這里的孟、仲、叔、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而不是姓,她們的姓分別是姬、姜、媲、姒。例如傳說中的孟姜,是姜姓家的大小姐,而不是姓孟名姜。或者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國名,如秦贏、齊姜、褒姒之類。這里的秦、齊、褒是國名,而亦非姓,她們的姓分別是贏、姜、姒。女子出嫁以后,則在姓前加上丈夫的國名或氏,如孔姬、棠姜、息媯之類。西周王室曾經長期是姬、姜二姓通婚,周王的王后在世時因而多稱王姜,死后則在姜姓前加謚號,如文姜、哀姜、穆姜、齊姜之類。其次,所謂“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是說先秦時期的氏,一般是貴族標志宗族系統的稱號,因而多數情況下只是有身份的統治階級成員才有氏,社會下層平民人雖眾多,但沒有“別貴賤”的必要,也不大講究宗法,所以一般是沒有氏的。前文所提到以職業為氏的社會下層平民,畢竟只是個別情況。再次,在有姓有氏的情況下,“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說明氏同姓不同的血緣關系較遠,是可以相互通婚的;“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說明姓同氏不同的血緣關系較近,是不可以相互通婚的。在通婚的問題上,辨姓最為重要,這不僅是古制,也是傳統,而且又符合優生學的原理。先秦時期有很多諸侯、卿大夫都是同姓,如齊國的崔氏與東郭氏都是姜姓,齊莊公時的權臣崔杼要娶東郭偃的姐姐,東郭偃盡管是崔杼的下屬,但他還是以“男女辨姓”的通婚古制為由,婉言拒絕了崔杼。
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動蕩和大變革之后,嚴格的等級制度受到不斷的沖擊,社會各階層的地位和命運也在發生著較大的變化,傳統的貴賤區別已無法維持,“氏”也就逐漸減弱乃至喪失了它的“別貴賤”的社會作用,而演化成社會各階層以男子為中心的家族的普遍識。
姓氏的演變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已經知道,中國的許多姓氏是由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發展而來的,綿綿傳承,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受到許多文史學家的重視,姓氏書籍歷代迭出,姓氏研究獨成學問。從歷代姓氏書籍和姓氏研究中,我們可以把握中國姓氏演變趨勢的大致脈絡。
早在春秋時,眾仲、胥臣、行人子羽等姓氏學家,致力于炎黃以來姓氏本源的探討。稍后又出現研究探討姓氏源流的專著《世本》,記載了黃帝至春秋帝王公卿諸侯大夫譜系,包括帝系、傳譜和氏族篇等。兩漢之際,史游《急就章》、王符《潛夫論》、應劭《風俗通》都有專門論述姓氏的篇章。東漢以后,中經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姓氏學受到當時重視家族門第風氣的影響,有了更長足的發展,官修與私撰姓氏學的著作不斷涌現,如東晉賈弼《姓氏簿狀》、唐太宗敕撰《大唐姓氏志》、稍后的《姓系錄》、林寶《元和姓纂》等,這些書籍卷帙浩繁,征引豐富,論說詳盡。宋代是我國姓氏學研究的黃金時代,在眾多的姓氏書籍中高深與通俗并存,計有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通志·氏族略》、邵思《姓解》、王應麟《姓氏急就篇》、《百家姓》等。明代姓氏學經元朝沉寂后得到恢復和發展,產生的有影響的姓氏學著作如凌迪知《萬姓統譜》、陳士元《姓鏘》、楊慎《希姓錄》、劉文相《希姓存參》、夏樹芳《奇姓通》等。清朝的姓氏書籍和姓氏研究成果更多,計有黃本驥《姓氏解紛》、張澎《姓氏尋源》、《姓氏辯誤》、《姓韻》、《遼金元三史姓名錄》、《古今姓氏書目考證》、陳延煒《姓氏考略》,而官修的《明倫匯編·氏族典》則是自先秦以來姓氏學的集大成之作。
古往今來的姓氏書籍大多注錄了各個歷史時期可能搜得到的姓氏,然而中國究竟有多少姓氏?則從來也沒有人能夠說個準確數。上古及夏商時已無人確考,西周姓氏的情況也只是大體可尋。據《國語·鄭語》,祝融之后分為8姓:己、董、彭、禿、女云、曹、斟。據《國語·晉語》,黃帝25子得姓者14人,計有12姓:姬、酉、祁、己、箴、任、滕、荀、僖、姑、儇、依。據《左傳》,西周有20姓:姬、姜、子、姒、贏、己、偃、姑、祁、隗、風、曹、厘、任、姚、女云、董、歸、允。據《日知錄》,春秋時本于五帝者有22姓:媯、姒、子、姑、姬、己、任、風、贏、祁、曹、壇、董、姜、偃、歸、曼、熊、隗、添、允。近人梁啟超又舉出戈、庸、伊等姓,據西周彝器銘文可考有媲、損、妊、娥、好、妣、女只、娌、凳等姓。綜合這材料,可知西周的古姓不多。秦漢姓氏合一后,姓氏趨于穩定,歷代姓氏數目的統計也逐漸詳實起來。茲分列如下:
佚名《世本》收18姓875氏。史游《急就篇》收130姓。
官修《大唐氏族志》收293姓。林寶《元和姓纂》收1233姓。鄭樵《通志·氏族略》收2255姓。
邵思《姓解》收2568姓。
王圻《續文獻通考·氏族考》收4657姓。
今人《中國姓氏大全》收5600余姓,《中國姓氏匯編》收5730姓,《中國姓符》收6363姓,《姓氏辭典》收8000余姓。
據估計,中國實際使用的姓氏大約有一萬至一萬二千個,其中漢字姓氏大約有8000個左右,目前使用的漢字姓氏大約有3000個左右,常用姓氏僅300個左右。
從姓氏的發展演變史考察,中國姓氏數目總的呈遞減趨勢,古代使用過的姓氏比今天要多得多。歷史愈往后,何以姓氏愈益減少呢?應該說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則與上古時代氏族部落的聚合有關,有些氏族部落被另一些更大的氏族部落兼并了,有些氏族部落在激烈的氏族部落間的沖突中消亡了;二則進入階級社會后,很多的家族也因為諸多的社會政治原因而遭滅氏、滅姓和滅族之災;三則與秦漢姓氏的合一后許多平民階層只是一味借用現成姓氏有關,這是中國人多姓少的重要原因;四則與具體的婚育實際有關,對任何一個家庭和家族來說,理論上都可能出現絕嗣或絕后的情況,對于那些屬于小姓和稀姓的家庭和家族來說,則更難避免。中國姓氏現狀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人口多,姓氏少,同姓的人必然多;大姓越來越大,小姓、稀姓則逐一遞減。這種現象應該引起個人、家庭、社會和政府的足夠重視。姓氏逐一遞減的趨勢,既于個人使用姓名不利,也有礙社會聯系交往和政府相關的職能管理。今天重名現象已經十分嚴重,假如真有天下皆姓李、王、張、陳等少數幾個姓的那一天,恐怕同姓同名者就會遍街市、滿天下了。這并非聳人聽聞,亦非杞人憂天。為此,我們建議人們尤其是那些屬大姓的人們,有意識尋覓自已姓氏的古老源頭,適時機地恢復自己的古老本姓,“回到老祖宗那里去”。有人可能會說:這不是讓我們改姓么?同姓人彼此總愛說“五百年前是一家”,細究起來也許就未必了。因為中國數以千計的姓氏,事實上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同源異流,二是異源同流。所謂前者,自然先前本是一家,后來便分道揚鑣了,各有各的姓氏。如黃帝有25子,至少分化出姬、酉、祁、己、滕、箴、任、茍、僖、姑、儇、依12姓。這些姓氏中的姬、祁、滕、任、茍至今還是較常見的姓,今天姓姬、祁、滕、任、茍的人,雖然姓氏各異,“五百年前”乃至更早說不定就是一家人。所謂后者,自然先前風馬牛不相及,后來則儼然為一家人,就只因為現在同姓。以周姓為例,“五百年前”至少是五家人。黃帝、殷商和東周各有不同源的周姓,后魏時代北賀魯氏改為周姓,唐代姬氏為避明后嫌名也改為周姓。歷史上究竟還有多少人因種種原因由他姓改為周姓,恐怕一時誰也說不清、道不明。因而今天姓周的人,在血緣上彼此未必有任何聯系。
姓氏的結構
一般而言,中國人的姓氏結構,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性,用以表明家族、血緣的傳承關系;另一部分為名,是個體自身的標志。姓與名各自獨立,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含義與指向。同時,姓氏又分為單字姓氏、復字姓氏、多字姓氏與合姓姓氏四大類。
所謂單字姓氏,又叫單姓,因姓氏中僅有一個單字而得名。古姓中的姬、子、姜、姚、姒、妨、嫡、嫻、安、贏等;又如大姓中的王、李、張、陳、劉、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等;又如稀姓中的紅、羿、弓、宓、鈄、宦、逢、東、勾、融、空、乜、養、滑、糜、松、井、牧、仰、暴、韶、邰、薊、能、蒼、莘、天、公、日、月等。在我國的姓氏中,無論古代還是當代,單字姓約占中國姓氏總數的80%以上,所以說,它是我國姓氏的主體。
所謂復字姓氏,又叫復姓,是指由兩個以上漢字的組成的姓。如常見復姓中的東方、公孫、呼延、皇甫、歐陽、司徒、司馬、夏侯、宇文、尉遲、長孫、諸葛、慕容、上官、淳于、第五、東郭、東門、拓跋、完顏、令狐、萬俟、鮮于、申屠、西門、司寇、司空、聞人、端木、羊舌、鐘離等;又如稀姓中的公羊、公冶、宗政、單于、百里、乙力、上成、乞活、夕姑、子人、尸突、鬼方、卷子、斟戈、豢龍、銅弋、歌邏、漆雕、跌跌、太叔、軒轅、亓官、子車、顓孫、巫馬、公西、壤駟、公良、宰父、轂梁、殷干、南門、微生、左丘、南宮等。復姓中屬少數民族的姓氏很多,有些則已經是漢化了的少數民族的姓氏;至于司徒、司寇、司馬、司空、東郭、東門、南宮、南門、西門等,則是因官、因地獲氏的漢族姓氏。
所謂多字姓氏,即是指由三字或三字以上組成的姓氏,常見于少數民族的姓氏,計有三字姓、四字姓、五字姓、六字姓和七字姓。三字姓如:撒里哥、禿八歹、密赤思、苦魯丁、甘木魯、天藉辣、乙速孤、萬紐于、乞利口至、大利稽、木骨閭、古里甲、古口引、叱列伏、伏叔滿、吐谷渾、多利思、步鹿根、侯莫陳、骨利干、達呼哩、達薄干、兀林歹、阿兒剌、步六孤、可朱渾等;四字姓如:禿魯八歹、拙兒察歹、唐兀烏密、失利波羅、剎利邪伽、愛新覺羅、井疆六斤、八魯忽剌、乞失迷兒、自死獨膊、盆尼未換、胡古口引等;五字姓如:苫滅古麻里、哈剌吉答歹、骨侖廑骨思、鶻提悉補野、忽神忙兀歹、按攤脫脫里等;六字姓如主兒赤臺烏祜、瓦只剌孫答里等。
所謂合姓姓氏,即是由兩個姓氏聯構組成的姓氏,常見于兩個單姓璧聯而成。合姓雖然是由兩個單姓聯合而成,但它并不是復姓,但它也有可能發展為復姓。
據說西周時封箕子于朝鮮,箕子就以鮮為氏;支子仲的封邑在于,支子仲就以于為氏。后來他們的子孫合鮮、于二氏為一氏,即鮮于氏,鮮于就成了復姓。我國的復姓中有一部分就是這樣得來的。姓氏合一后,姓氏的格局穩定下來,合姓發展為復姓的可能性也就減少了。因此,合姓是先秦多于秦漢以后。姓氏合一之后的合姓,有些非常特殊的原因。如陳方這個合姓,明朝有位官至鎮國將軍的陳方亮,本姓陳,因幼時受方翁的養育,明太祖朱元璋便賜他姓陳方,以示不忘養育之恩。又如黃周這個合姓,清初的黃周星,本姓周,因受上元黃氏所撫養,于是繼承了黃姓,并合二姓為黃周。再如陸費這個合姓,是因陸姓之子養育于外家,并繼承其業,遂合己姓與外家“費”姓而為陸費。此外,歷史上還有投膠、羅曾、張廖、范姜之類的合姓。在海外及港澳華人中,采用璧聯合姓的姓氏也較常見,但多為女性,大體是受歐美姓名習俗的影響而立姓的。如余江月桂、陳李婉若、牛劉義基、方葉孔磋、馮劉旋君、余謝靄云、陸方寧生等。
近些年,合姓在中國大陸的一部分人中流行開來,但與過去的合姓已有很大的不同,或出于獵新奇,或出于反傳統,或出于男女平等觀下的心理平衡,或出于使同一個人同時承續男女雙方家族.香火的宗法觀念,合姓的通常做法也是將夫妻雙方的姓氏簡單拼合在一起了事。時下的這種合姓形式,尚處在近似于盲目和盲從的初步探索和實踐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應予重視的問題。
首先,它遠沒有達到實踐者獵新奇、反傳統、求心理平衡、應宗法觀念的目的。
其次,它的拼合給人以生硬之感,不易為社會及多數人所認同和接受。
第三,這種合姓是父母強加給下一代的行為,下一代則未必肯把它強加給第三代,實踐中也難以一代接一代把這個合姓傳下去。為此,目前的合姓應該慮之再三、慎之又慎。
賜姓與改姓
賜姓亦是姓氏的一個重要來源。帝王將某個新的或現成的姓氏賜給某個族群作為它的成員的姓氏,就是賜姓。
賜姓制度可以秦代為界分為前后兩種類型。秦代是中國姓氏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分界線,秦代之前姓是姓,氏是氏,兩者涇渭分明,秦代之后姓、氏合一,姓與氏已無區別,源自先秦時代的氏已被等同地視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