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百家姓在姓名演變中的歷史功勞(2)

魚:系出子姓。春秋時,宋襄公的弟弟為“司馬子魚”(司馬是官職,子魚為其字)。其后人以其字中的“魚”為姓氏。

井:春秋時,虞國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后以其字“井”為姓氏。晉滅虞國之后,井伯的后代井奚逃入秦國。秦穆公以井奚為大夫,封邑于“百里”。井奚便號“百里奚”。百里奚的支子依舊以“井”為姓氏。

牧:上古時代,黃帝以“力牧”為相。力牧的后人用其字“牧”為姓氏。

終:上古時祝融弟吳回(后也稱祝融氏)的兒子為“陸終”。陸終后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終”字為姓氏。

常:上古時,黃帝曾以“常先”為相。常先的后人以其字“?!睘樾帐稀*?

孔:出于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子死后由其弟仲衍繼承封地。仲衍之后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孫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兒子以父字中的“孔”為姓氏,在魯國定居。

廉:顓頊的曾孫名廉,其后人以祖字中的“廉”為姓氏。

樂:出于子姓。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衍字樂父,其后人以祖上“樂父”中的字為姓。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后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為姓氏。

高:出于姜姓。齊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后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為姓氏。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趙:伯益后裔造父,擅馴馬駕車。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駕的馬車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練的駕車技術及時將車馬趕回。造父因駕車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趙(山西洪洞縣北趙城),其后人便以“趙”為姓氏。

吳: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鐘雍的曾孫于吳(江蘇蘇州一帶),建立吳國。其后代以國名為姓氏。

鄭:出于姬姓。周厲王封少子友誼于鄭(陜西華縣東),建鄭國。友的后代以“鄭”為姓氏。

陳:周武王滅商之后,追封舜的后代媯滿于陳(河南淮陽)。媯滿死后被謚為陳胡公,其后代便以“陳”為姓氏。

衛:出于姬姓。周文王其子主康叔于衛,建衛國康叔子孫以“衛”為姓氏。

蔣: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兒子伯齡被封于蔣(河南固始縣東北蔣集),建蔣國,其后以國名為姓。

韓: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兒子受封于韓(山西河津縣東北),后被晉國滅掉?;甘宓膬鹤尤f受封于韓。萬的后代以“韓”為姓氏。

秦:出于贏姓。伯益之后有贏非子。非子擅育良馬,周孝王以其育馬之功封非子于秦谷(甘肅天水西南),為附庸國。贏非子的孫子秦仲因功被升為諸侯。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滅亡之后,其子孫以“秦”為姓氏。

許:出于姜姓,神農氏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許,建許國,其后以國名為姓氏。

呂:出于姜姓,神農氏后裔。伯夷在堯時任掌禮官,又輔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呂,其后以國名為姓氏。

戚:衛國大夫孫林父的封地為戚邑(河南濮陽縣東馮東北)。孫林父的孫以“戚”為姓。

謝: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謝(河南唐縣南),申侯子孫中有一支以其封地為姓氏。

鄒:周代有曹挾封地于邾,戰國時改國號為鄒。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國號為姓氏。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為炎帝的師傅;又有柏同,為帝嚳的師傅。其子孫受封于柏(河南舞陽縣東南),其后以封地為姓氏。其庶子于鄣(山東東平縣東)。受封于鄣的齊太公庶子的后代,去邑為章姓氏。

蘇:顓頊后裔終的最小的兒子樊受封于昆吾,樊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蘇(河南溫縣西)。其后以封地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名高,受封于畢,稱為畢公高。畢公高有庶子受封于潘,其后以封地為姓氏。

葛:出于贏姓。顓頊之后,封于葛(河南寧陵縣東北)。其后以封地為姓氏。

范:周宣王時有大規章杜伯,其子杜隰到晉國,被任命為士師,其子以官名為姓。

彭:顓頊后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錢鏗受封于彭(江蘇人徐州),為大彭氏,后人以“彭”為姓氏。

魯: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受封于魯(山東曲阜一帶),建魯國。伯禽的子孫以國名為姓。

韋:出于豕韋氏。豕韋氏在夏代居于豕韋(河南滑縣東南),為一路諸侯,建豕韋國,又稱韋國。韋君后人以國為姓氏。

苗:楚令尹斗之子賁皇亡命晉國。受封苗邑(河南濟源縣西南)。賁皇又名苗賁皇,其后人以“苗”為姓氏。

任:出于有熊氏。黃帝的兒子禺陽受封于任,禺陽以任建國,其后以國名為姓氏。

柳:魯孝公有兒公子展,公子展的孫子無駭以祖公名為氏,稱展無駭。展無駭的兒子叫展禽。展禽的封邑為柳下。他死后號為惠。所以又叫柳下惠,其后代取封地“柳下”第一個字為姓氏。

第四種,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司徒:上古時代名,傳說堯、舜時已設,一直延續到秦漢。有以此官職為姓的,便是復姓“司徒”。

司空:據說為上古時所設官職,專管天下水利土木工程建設。帝堯時大禹的官職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孫中,有人以此為姓氏。

司馬:上古時所設官職,為軍事長官。曾為官司馬的人的后代,有的以此官為姓氏。

第五種,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喬:出于有熊氏。黃帝死后,葬于橋山。黃帝的子孫中有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橋”為姓氏,后人去木為“喬”。

姜:出于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姜”姓。

第六種,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東郭:出于姜姓。郭,為古代時人們在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東郭,為城的東墻附近。齊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臨淄城東外一帶的,被稱為東郭大夫,后人便以“東郭”為姓氏。

東門:出于姬姓。魯莊公有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東門旁,人稱東門襄仲。其后以“東門”為姓氏。

西門:春秋時,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稱西門氏,有的后人便以“西門”為姓氏。

第七種,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呼延:東晉時,匈奴呼延部進入中原;后來,其漢化后裔以原部落名稱再加以“漢化”的“呼延”為姓氏。

慕容: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族人遷居遼西,后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縣境內)建國,莫護跋以“慕容”為自己部落的名稱。后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為姓氏。

宇文:鮮卑族呼天為“宇”,宇文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為鮮卑部落。東晉時,宇文部落進據中原便以“宇文”為姓氏。

尉遲:尉遲部也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尉遲部的人后來以部落名為姓氏。

萬俟:萬俟本為鮮卑族部落名。東晉時,萬俟部落進入中原,后以部落名為姓氏。

第八種,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武:周平王之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賜其姓為武。

第九種,以謚號為姓氏。

所謂“謚”為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

穆:出于子姓。春秋時有宋穆公,其后子孫中有以其謚號“穆”為姓氏。

文:一出姬姓。商末,周族首領姬歷死后,其子姬昌繼位,后被尊為西伯。西伯患病死后,其子周武王繼位,并完成滅商大業,建立周朝。武王追謚其父為周文王。文王的庶子中有以其謚號為姓的。一出媯姓。齊威王之孫田文,號孟嘗君。孟嘗君避亂到魏國,死后謚號文子,其后人以其謚號“文”為姓氏。

康:周公旦之弟叔封地于衛,其死后謚號為“康”,因此又稱衛康叔。衛康有庶子以其謚號為姓氏。

第十種,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于炅氏。漢代炅橫有四個兒子。家中有難,四子逃避,其中一子避居到幽州,改姓為“桂”。

田:出于媯姓。春秋時,陳厲公子陳完避禍外逃,不愿以國名為氏,改姓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討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黃子澄的后人因避禍而改姓“田”。

第十一種,帝王賜姓氏。

金:被尊為西方大帝的少吳,因五行說中的西方屬金而稱金天氏,其后有人以“金”為姓的。漢武帝時,匈奴休屠王之子歸順漢朝,漢武帝賜其姓“金”,取名金日禪。

劉:出于陶唐氏。堯之后有劉累,到了周代成為唐杜氏。杜隰在晉做官,為士師,又稱士氏,后來又從士氏改名為劉氏。由于劉邦建立漢朝,劉姓成為中國的大姓。漢高祖因項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賜項伯改為“劉”。

鄭:出于姬姓。周厲王的小兒子友誼封于鄭,其后人有的以國名為姓。明代太監馬三寶有功,被永樂帝賜姓為“鄭”,馬三寶因此改姓換名為“鄭和”。

第十二種,以數量詞、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為姓氏。

萬: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有后叫畢萬,畢萬后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萬”字為姓氏。

丙:又寫作邴。春秋時,晉國大夫邴豫,受封于邴(河南成武縣東),其后以邴(丙)為姓氏。

第十三種,少數民族改漢姓氏。

元:春秋時,衛國大夫元亙之后以元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鮮卑族的漢化,令鮮卑族改穿漢服,改說漢話,并改換“拓跋氏”為“元氏”。

少數民族以漢姓的人物中,還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領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聞助唐擊敗黃巢長安,任河東節度使,又進封為晉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后唐王朝。

第十四種,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氏。

遼、夏、金、元時代,漢族人改換為少數民族姓的為數也不少。

第十五種,部分少數民族的姓氏。

滿族有穆昆組織,產生于姓氏社會,是構成滿族社會的基層血緣組織。穆昆由一個或數個家庭組成。同一個穆昆中,只有一個姓氏;同宗的幾個穆昆,則冠以幾個漢姓。如烏雅氏的五個穆昆,分別以吳、穆、包、黃、邵為姓氏;寧古塔氏的四個穆昆,以劉、寧為姓;喜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賓縣永陵鎮)以圖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為姓。

壯族經父系計算世系,子女隨父姓。女兒出嫁后,須加雙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后。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羅,她便稱為“莫羅氏”。此稱習俗與漢族舊習俗(張王氏、李揚氏等)相同。

第十六種,容易讀錯的姓氏。

由于漢字有許許多多音字及古音有變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我們讀錯。如:

萬俟,音為Mòqí(莫其),常有人誤讀為“萬寺”。

區,音為ōu(歐),常有人讀為“區”(qū)。

黑,音為Hè(賀),常有人誤讀為“黑”(hēi)。

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到今天,每個姓氏的人毫無疑問都大大增加了,他們彼此之間的人口比例也有了很大變化。以1998年中國大陸人口的統計為例,在當代“百家姓”中,全國人口各姓比例次序如下:

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于,董,肖,程,曹,于,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鐘,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候,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

跟舊時的“百家姓”不同,再無所謂“趙、錢、孫、李”的局限,完全以人口數來排列前100名。

前10位的姓,曾居“天下第一姓”的有:劉、陳、楊、李、趙。其中漢高祖劉邦,開漢朝400余年基業;陳武帝陳霸先建陳,先后有32年;隋文帝楊堅建隋朝,壽命37年;唐朝自唐高祖李淵起共290年基業為李家王朝;宋太祖趙匡胤大宋300余年基業。其他以國號為姓的有:周、黃、吳;為帝王子孫后裔的有“張、王”二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福县| 永定县| 沽源县| 封丘县| 景宁| 古浪县| 耿马| 洛川县| 星座| 扶风县| 金川县| 尉氏县| 建瓯市| 三门县| 涡阳县| 磐安县| 晋中市| 睢宁县| 治多县| 博爱县| 朔州市| 马关县| 枣阳市| 深州市| 青龙| 株洲县| 寻乌县| 阿图什市| 石台县| 广水市| 象州县| 怀来县| 江安县| 伊通| 长子县| 文成县| 万宁市| 台南县| 星子县| 南昌市|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