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簡單的姓名承載豐富的內涵(2)
- 好名字好前程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陳榮賦 孫良珠
- 3630字
- 2014-03-24 15:16:42
柳下惠: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所謂“柳下惠坐懷不亂”,世傳他不好女色,人們尊稱嚴守道法規范的那些人為“柳下惠”,也是對這些人用柳氏之名代作一種美譽……綜上所述,人名作為一種人的特定稱呼,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符號,從一個非常個性化的稱謂成為一個社會化的具有特定文化意義的語匯,它體現了中國語言文化的特色和豐富性。同時從另一個意義上說,人名之所以能有這種文化性的演變,總是與特定人名所代指的特定的人,不論他是歷史中的人,還是文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不管他是褒是貶,總是與他特定的個性、特定的行為所具有的廣泛社會意義或典型的社會代表性有關。一種美德、一種高尚的品行通過一個人的人名固定在一定的人名文化中,同樣,一個人的人名也能成為一種丑惡、虛假、罪孽的代稱。每個人都想有一個好的名字,一個人總想讓自己的名字能流芳百世,那么就看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賦予我們自己的名字什么樣的意義。
名字,暗藏著玄機
名字,傳達著天地之玄機!
人們常說:“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那么,什么是“命運”呢?“命運”是否可以改變?
“命運”是“命”和“運”的合體,“命”是先天的,“運”則是后天的,故謂“先天命”,“后天運”之區別。人的出生年、月、日、時,也就是俗稱的生辰八字,當人呱呱墜地之時,就已經確定下來,所以說生辰八字是與生俱來的,任何人也無法改變,就是“先天命”。人的名字是可以經過人為的手段進行選擇,也就是命理當中可以改變的部分,這就是“后天運”。當人出生時,其星座、命盤、血型、四柱八字就已經確定了。先天不足者何以更命?可行者,唯姓名也。先天吉命何以錦上添花,趨吉避兇?可行者唯姓名也。
中國的象形字源于自然界的“物”,其本身就有生命之靈氣。當文字成為名字、公司的名稱時,常常寄托人的企求和希望,更暗示著天對人、對公司的信息有力。若將名字和公司名稱僅作“區別符號”來認識,似乎“名”與“運”沒有任何聯系,何以不見劉A、李E、張一、趙三?即使是孫甲、周乙之類的姓名也難見一二呢?“名”能影響“運”,這種客觀觀點古已有之。《說文》有“名自命也”。先賢尹文字有“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一名”之說,可見,名似虛而實,即實且傳神。千百年來,姓名命理學流傳至今,為廣大群眾所信,所受,自有其道理。
盲目否定,常會誤己誤人,即使不信者,姑且聽之,寧信其有,勿信其無。
人們對空間的認識經歷了從一維空間到三維空間的過程,近來,科學界提出了四維空間的假說,在未得到充分證實之前,誰又能說清其存在與否?大自然中又有多少人們尚未破解之迷?在人們只知一維空間之時,三維空間豈不是也太玄了嗎?
“名”能影響“運”,是根據“數”、“理”與“音”的威力。名稱與文字由點和線組合而成,即數、理之根本。換言之,文字即理、數,為靈之表現,表現為文字所構成的名稱則具有影響人命運的威力。古人有“天數”,“數之所定”,“天數難逃”等等,可見“數”即命運。命運即“數”。世人經過努力,而終不成功,或在幸福中突遭兇變,此等人之姓名必有缺陷!若有人問:姓名若能影響人之命運,則同姓名之人,其命運必同,為何實際上有差異?這并非是理論上的矛盾,實為影響人的命運,除姓名之外尚有四柱八字配之關系。所謂命運者,實乃命與名之合體,相互作用。八字好比人之身體,姓名則好比精神,精神旺則身體壯,精神弱則身必弱,精神長存則身生,精神枯竭則身死,此即姓名與命運之關系。
姓名的暗示具有極強的,不可抗拒的信息誘導與支配力,這種信息誘導力足以支配人生的命運。因此,姓名兇者,常導致病弱,其所以皆歸于失敗,有情人難成眷屬,勞碌奔波困苦生活。此類兇名者,當速解破以早享天福。現在雖幸運兒,若有兇名者,亦須破解,方可逢兇化吉,以免遭遇將來之惡運。本名雖劣,若慣用的名稱或別號、綽號為吉者,從人稱呼上改名,不必變更本名以免多費手續。
綜合而言,兇名招禍,吉名天相,因此不論其先天八字命運好壞都一定要選一大吉利的名字以補救或輔助,方能獲致人生所求之富貴長壽。
古代姓名歷來看重姓名的“形、音、義”,取名時,在“數”“理”大吉的基礎上,再選“形、音、義”大吉者,豈不是更吉嗎?
名字,賦予了深意
中國人的名字是用漢字進行起名的。它與中文姓氏一起構成了中國人的姓名。中國人的名字,漢族人一般用兩個字或一個字。三國以前以一個字的名字為主,從晉朝一直到現代,則多以兩個字的名字為主。根據古書的記載,在古代中國人的起名是有規定的。一般是在小孩生下來三個月后由父親命名。但是事實上,也有滿月命名、周歲命名以及在生下來以前先把名字取好的。
中國自古以來對人的起名非常重視。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把為后代起名看得非常神圣,甚至神秘。從周朝起,命名已經納入禮法,形成了制度。因此有些時候因為名字的原因,對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有些名字因為皇帝或高官喜歡,而得到了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優厚待遇;而一些人的名字因為被認為不吉利,而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中國人在起名時,經常會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來區別同一個家族的不同輩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個字表示輩分,而用另一個字表示取名所標示的含義。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來表示同一輩分。
中國古代由于受宗法制的影響,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諱的制度。講究為尊者諱,在言談和書寫時,遇到君父的名字一律要回避。起名時也不能取他們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現在雖然已經不講究這些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在起名時盡量不取同父輩或祖輩同名或同音的字作為名字。由于避諱的影響,現在的中國人還是認為直呼長輩的名字為不敬。
古人在選取名字時盡量從字的義、形、音等多方面考慮,試圖通過名字來提供自己的志趣、追求、希望、抱負、排行等多方面的信息,從而給人在視覺、聽覺和意念上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們能領悟到命名者的深刻含義。
尊古。古人命名時也多表示對古代的制度和人物的景仰,如曹子輿,字希孟(孟軻字子輿);吳中旦,字希周(周公旦);范學朱字用晦(朱熹字用晦);雷淵,字希顏(顏回);祖蒙正,字希呂(呂蒙正)。有些仰慕先達圣哲者,則直接在名字中間加仰、幕、宗等字。如錢宗尼、于慕淵、方敬輿、魯希良、明式鴻、吳仰何、聶景白等。
述志。中國人在命名時非常看重倫理道德和功業。以德命名者有曹孟德、劉玄德、李德鄰。以仁命名者有曹仁、薛仁貴、王守仁、康廣仁等。以義命名者有劉義慶、劉義隆、李義府、李義山等。以忠命名的如楊國忠,名將韓世忠、張獻忠等。以孝命名的有郭奉孝、方孝孺。以信命名的有韓信、單雄信、李信等。以謙命名者多套用,如呂祖謙、于謙、錢謙益。以圣人之志表示自己心跡者如呂必用,表現出強烈的用世之志,他后來仕途無望,改名為呂不用,寧耕田。
祈福。就連大圣人孔子也曾承認富貴是人之欲求:“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所以人們在取名字時,有時也不免將這種對優裕生活和高貴地位的祈求,通過命名表現出來,如李廣利、劉傳富、蓋寬饒、王富貴、錢廣、吳壽富、孫福壽等。現代人們命名也常有這類詞,如王永貴、李冒富、張得利等。對仕途的追逐也是如此。隋唐以來,人們一般要通過科舉考試來求取功名富貴,一旦金榜題名,那么榮華富貴就會自然而然到來。所以,在命名中多有范新科、裘狀元、唐殿魁、許占魁、黃開榜、魏魁士、王延魁等。
消災。人們總是通過各種方式來表示消災免病和逢兇化吉的愿望,命名有時也是表達的一種方式,如霍去病、司馬消難、辛棄疾、馮去疾、黃去疾、石保吉、孫逢吉等即屬此例。
添壽。截至目前,世界上雖然還沒有一個人能超越“吾生也有涯”這個大限,擺脫自然規律對生命的約束。但人們又總是希望能將生命盡量延長,最好能壽與天齊,達到孫悟空的理想。這種對生命的執著和祝愿,有時也通過命名表現出來。所以,在命名時多喜用壽字:如毛延壽、張承壽、徐增壽、潘天壽等。另外,喜愛用延年、萬年、永年、大年、龜年、萬齡、延齡、松齡、鶴齡命名者也是非常多的。唐宋以來,命名中多喜用“老”、“吏”、“翁”、“父(甫)”等字,恐怕也流露出命名者對耄耋之壽的期望和唯恐早夭的恐懼。由此可以看出,先人的方法在今天還是擁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的。
民間通常認為,姓名通過筆畫的間歇停頓產生的五行象數觀念,就是產生和接收五行之氣的媒體,所以姓名具有調頻性。好比是人的“天線”,通過字的音、義、形、象、數攝取了物質之氣,代表了物質之理,吸納了物質之波,影響了五臟盛衰。姓名如“咒語”般結合人先天的五行之氣,影響人一生的健康、個性、氣質。乃至運勢。
所以,民間認為,常年身體有病而醫治無效的人,努力卻總是不能獲得成功的人,到了婚配年齡而無緣訂婚成眷的人。婚姻生活不圓滿的人,勞碌奔波精神困頓卻所得甚微的人,悲觀絕望終日無精打采的人,一定姓名為兇。所以,生活失調、遇事不順的人,當務之急就是要改換有吉數暗示的好名。
很多人質疑,姓名若能影響人的命運。天下同名同姓的那么多人,他們的命運為何差異很大?所以,俗信歸俗信,實際生活中,我們大可不必為了姓甚名誰會影響命運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