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0評論第1章 學而篇第一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2],不亦君子乎?”
【注釋】
[1]說:同“悅”,喜悅。
[2]慍(yùn):怨憤,惱恨。
【譯文】
孔子說:“學習中時時加以溫習,不是很愉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雖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嗎?”
1.2
有子曰[1]:“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3]!”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
[2]弟:同“悌”,敬順兄長。
[3]與:同“歟(yú)”,語氣詞。
【譯文】
有子說:“一個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位高者,這種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犯上卻喜歡作亂,這種人是不會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產生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德。”
1.4
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注釋】
[1]曾子:孔子學生。名參,字子輿。
[2]三:泛指多次。省(xǐng):省察、檢查。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竭盡全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守信了?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認真復習了?”
1.5
子曰:“道[1]千乘[2]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注釋】
[1]道:治理。
[2]乘:中國古代作戰用的四匹馬拉的兵車。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兵車上千的國家,要嚴肅做事并誠信,要節約財用并愛護百姓,要根據農時使用民力。”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一個年輕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在外面要敬順兄長,做事謹慎而誠信,廣泛地愛眾人而與仁者親近。如果他做到這些后尚有余力,就可以去學習文章典籍。”
1.7
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3];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1]子夏:孔子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2]賢賢:尊崇賢者。
[3]致:盡,奉獻。
【譯文】
子夏說:“尊崇賢者而輕視女色,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事奉君上能不惜性命,與朋友交往能說到做到。這樣的人即使自稱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的。”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不會有威嚴,他即使學習了也不會牢固。做人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與道德品性不同于自己的人交友。有了過失,就不要害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1],民德歸厚矣。”
【注釋】
[1]終:這里指父母去世。追遠:這里指祭祀遠祖。
【譯文】
曾子說:“能謹慎辦理父母的喪事,追念死亡已久的遠祖,這樣就能使百姓的德性趨歸淳厚。”
1.10
子禽問于子貢曰[1]:“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2]?”
【注釋】
[1]子貢:孔子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2]其諸:語氣詞,表示推測。
【譯文】
子禽向子貢問道:“夫子每到一個國家,必定得知這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還是別人主動提供給他的呢?”子貢說:“夫子是以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的德行而得知國家政事的。夫子求得政事的方式,應是不同于別人求取的方式吧?”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父親在世時,觀察兒子的志向;父親去世后,觀察兒子的行為;他能三年之內不改變父親生前的行事之道,就可說是盡孝了。”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
有子說:“禮的運用,以和諧為可貴。過去圣明君王的治理之道,美好的地方也就在這里,無論小事大事都這樣來實行。但是,如果遇到行不通的時候,還只是為了和諧而求和諧,而不用禮加以節制,那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1]。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2],亦可宗也[3]。”
【注釋】
[1]復:實踐,履行。
[2]因:依靠,憑借。
[3]宗:尊敬,崇敬。
【譯文】
有子說:“所定的信約必須合于道義,這樣才是能夠履行的。態度恭敬應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親之人,這也就值得尊敬了。”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安適,行事勤敏而言語謹慎,能到有道德的人那里辨正是非,這樣可說是好學的了。”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注釋】
[1]“如切如磋(cuō)”兩句:比喻在道德學問上的精益求精。切,切斷。磋,銼平。琢,雕刻。磨,磨光。
【譯文】
子貢說:“貧困而能不諂媚,富貴而能不驕傲自大,這怎么樣?”孔子說:“這樣也可以了。但還不如貧困而樂道,富貴而好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中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吧?”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因為告訴你這一層意思,你能進一步領會到更深層的意思了。”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人不了解我,憂慮我不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