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道德真經注
免費

四卷。初唐李榮(生卒年不詳)撰。李榮,初唐元天觀道士,號任真子,為高宗、武后間人。撰有《道德真經注》四卷。僅存一至三十六章。舊題稱:“元天觀道士李榮注”。書分《道經》、《德經》二經。《道經》末章與《德經》原缺,后在敦煌卷子中發現此書下卷。因書前奏表稱道士臣榮,所以都誤認為李榮是息齋道人,進而認為此書為息齋道人所著。白云齋《道藏目錄詳注》在《道德真經義解》下誤抄為息齋李榮注,實乃錯誤。然《道德真經注》與《道德真經義解》之間存在異端有四:其一,《道德真經義解》分《道經》、《德經》共八十一章;而此書僅分《道經》、《德經》并無章次。其二,《道德真經義解》之旨在于:“常無,欲以觀其徼,常有,欲以觀其微”。認為《道德經》上、下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極限,掌握它可以得道、治國、修身;而此書之旨闡述:“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提倡圣人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治。其三,《道德真經義解》認為“非常道,非常名,常者不變謂也”,又認為“谷神不死,神藏于體,猶山之藏谷,故曰谷神”。此書認為:“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非常名者,非常俗榮華之虛名也”,又認為“谷空也”。其四,《道德真經義解》多散句,而此書似駢文,如此等等。說明此二書實非一人之作。《新唐書·藝文志》、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及唐末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對《道德真經注》都有記載和引用,因此學者認定此書為李榮著而于息齋道人《道德真經義解》無涉。后世學者認為此書闡述詳實,對《道德經》的理解、解釋均有獨到之處。為唐以后研究《道德經》者引以為參考。現存明《道藏》本、明《道藏舉要》本。

王弼 ·國學 ·2.2萬字

最新章節 第6章 後記  2015-11-27 15:20:07
鼓掌絕塵
免費

四集四十回。題“古吳金木散人編”,其真實姓氏不知。孫楷第據臨海逸叟敘推斷:“刻書者為書林龔某,撰小說者為吳某,當亦選家者流。”該書為小說集,分“風、花、雪、月”四集,每集演一篇故事,共四篇。每集又分十回、回有偶句題目,回數又累記承接,如第二集(花集)第一回標“第十一回”,似長篇小說體例,實際各集獨立。所謂“風花雪月”各集名,亦與內容不相關涉,任意附綴而已。其風集、雪集所敘為才子佳人戀愛故事;風集敘杜萼、康汝平兩書生分別與韓相府歌妓韓玉姿、韓蕙姿戀愛故事;雪集敘姑蘇書生文荊卿與李若蘭戀愛故事。都是以詩詞題詠唱和相慕,私訂終身,約期幽會,終局是男主人公登第得官,有情人終成眷屬,情節模式不出明清同類小說俗套。花集敘公子婁祝、俞祈為友,有幾番意外得寶奇遇,穿插騙子夏方的故事,結局是奉旨征西,俞陣亡,婁封侯。月集敘浪蕩子張秀一生事跡,結合敘述楊員外兒子、富商陳進及其子陳珍故事,涉及魏忠賢事。花、月二集人物較多,但線索凌亂,失去主腦。該書敘事追求傳奇性,在當時有一定影響,但在文學史上沒什么地位。書有明崇禎間本衙藏板本,日本內閣文庫和大連圖書館有藏。1985年,春風文藝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說選刊》出版校點本。1990年,江蘇古籍出版社亦有校點本出版。

金木散人 ·國學 ·23.1萬字

最新章節 第43章 水陸道場超枉鬼 如輪長老悟終身 2015-12-12 14:19:12
道德真經論
免費

四卷。宋司馬光撰。《道德真經論》又稱《道德真經傳》、《道德論述要》、《老子道德論述要》。漢晉以來,研究《老子》的學者聚訟紛爭,其爭論焦點之一就是道德是否一體。一派主張道德分見,陸德明《經典釋文》及唐代傳注皆從此說;另一派主張道德一貫,以司馬遷為代表。司馬光支持后者,認為道德連體,不可偏舉,應廢《道經》、《德經》之名,而稱《道德論》。《道德真經傳》,注疏簡略。司馬光注“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句,皆于“有”、“無”之后斷句,與古讀不同。他注疏道:“天地,有形之大者也。其始,必因于無,故名萬物天地之始曰“無”;萬物以形相生,其生,必因于有,故名物之母曰“有”。”由此可知,司馬光在“有”、“無”之后斷句之原由。后世研究《老子》的學者,因學術觀點不同,對司馬光《道德真經傳》褒貶不一。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所錄《道德真經傳》有“夫道德連體,不可偏舉,今從本名,溫公之說如此,其不曰《經》而曰《論》,亦公新意也”句,對司馬光力廢《道經》、《德經》篇名之舉,大為贊賞。至于對“無名,天地之始”四句的斷句,雖然新穎,卻不符老子原意。總體看來,《道德真經傳》雖有司馬光的獨創之見,但在學術上并沒有更高的造詣。現存明《道藏》本、明《道藏舉要》本。

司馬光 ·國學 ·1.2萬字

最新章節 第5章 2015-11-27 18:43:58
釋迦譜
免費

十卷。梁代釋僧祐撰。《釋迦譜》一書,僧祐于齊代編撰而成,為現存中國所撰佛傳中最為古老的一種。所記釋迦如來胤裔托生之源,得道度人之要。撰寫此書的用意在于“顯明覺應”。集經、律、傳“首尾散出”,各家異說“群言參差”之大成加以匯編一書,使學人便于觀覽。此書原為五卷,約唐代析為十卷。道宣《大唐內典錄》卷四載有“《釋迦譜》更有十卷本,予親讀之”。因十卷本《釋迦譜》自唐代始廣為流傳,故通稱它為廣本。本書內容共有三十四節(一至九節稱“譜”,其余皆稱“記”),各節皆抄錄有關經、律、傳記原文,末附有總結性的短篇案語。三十四節大體分成五部分。一、從《釋迦始祖劫初剎利相承姓譜》第一至《釋迦近世祖始姓釋氏緣譜》第三,是關于釋迦牟尼佛氏族的來源。二、從《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至《釋迦同三千佛緣譜》第六,是關于釋迦牟尼佛的降生、成道,和七佛中余佛種姓,化眾等的同異,以及與三千佛同得成佛的因緣。三、從《釋迦內外族姓名譜》第七至《釋迦種宿業緣記》第十八,是關于與釋迦牟尼佛有關的人物。其中有四部名聞弟子、從弟調達、阿那偉跋提、孫陀羅難陀、子羅云、姨母大愛道、父凈飯王、母摩耶夫人以及釋迦族滅亡的因緣。四、從《釋迦竹園精舍緣記》第十九至《釋迦留影在石室記》第二十六,是關于釋迦牟尼佛的教化遺跡。其中包含竹園精舍、祇洹精舍、發爪塔、天上四塔、優填王造梅檀像、波斯匿王造金像,阿育王弟造石像以及石室留影。五、從《釋迦雙樹般涅槃記》第二十七至《釋迦法滅盡相記》第三十四,是關于釋迦牟尼佛的入滅和滅后法化流之相。其中包括雙樹入滅、八國分舍利、天上龍宮舍利寶塔、龍宮佛髭塔、阿育王八萬四千塔及遺法滅盡的因緣和現象。《釋迦譜》一書,在寫作體例上,采用的手法是“抄集眾經”,述而不作。各節抄典以一種書為主,篇下注明出處。所錄典籍主要有四《阿含》、《普曜》、《中本起》、《瑞應本起》、《出曜》、《賢愚》、《觀佛三昧》、《大涅槃》、《曇無德律》、《彌沙塞律》、《大智度論》、《集經抄》等近四十種。由此省卻讀者翻書查找之累,即能詳悉釋迦一代事跡,是為此書一大功績。此書對后來佛傳的撰述有一定影響,自唐代地婆訶羅譯出《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以后,此書流傳漸少。盡管如此,它卻被歷代釋藏所收入,仍不失為中土撰述之要籍。現見載版本有金陵刻經處刻本。

僧佑 ·國學 ·13.2萬字

最新章節 第31章 2015-12-27 05:26:56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凤县| 吉水县| 台山市| 云浮市| 睢宁县| 德钦县| 曲阳县| 东阿县| 出国| 聂荣县| 无为县| 改则县| 左云县| 姜堰市| 鹤壁市| 邵阳市| 临桂县| 清新县| 忻城县| 新田县| 将乐县| 潮安县| 桂平市| 平邑县| 阳谷县| 含山县| 庄河市| 隆尧县| 寿阳县| 甘肃省| 江永县| 和林格尔县| 宿迁市| 扎囊县| 海阳市| 宁蒗| 赤峰市| 曲麻莱县| 横山县| 仙居县| 大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