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格
唐代詩論著作。原署王昌齡著。又名《王少伯詩格》。書中分詩為“十七勢”,即17種結構體例。講詩的“入作”、即“言題目意”,并有例詩為說明,探討了詩中景物描寫的作用及寫景與情意表達的關系,注重寫景為“入作”服務,在唐代詩歌理論著作中為首見。由對具體詩例的研究得出的“凡詩,物色兼意下為好”的結論,對詩歌理論的深化有啟發。又如“含思落句式”中講“不得令語盡思窮”,寫景要“與深意相愜”,指出寫景可以使詩中的情意更加含蓄感人,實際上是承接了六朝詩歌理論中對“興”的認識。這在“理入景勢”、“心期落句勢”中也有所反映。《詩格》論詩十分重視“用意”,既要“起于無作,興于自然”,“不傍經史,卓然為文”、“意須出萬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又要含蓄不盡的“含思”。王昌齡論創作中的運思,繼承了陸機、劉勰的“神思”理論,主張由“忘身”、“凝心”、“心擊”超越物象的外在形貌,從而創作出盡情而又得物之妙的情物相融的詩作,這在唐代詩歌理論中是很突出的。今本《詩格》的內容真偽相雜。讀《詩格》,應以弘法大師《文鏡秘府論·地卷》中的“十七勢”、“六義”及《南卷》“論文意”中引錄的“王昌齡語”為準。有的研究者認為此書系偽托王昌齡撰。
·1.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