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簡稱《唐本草》。本草類著作。中國古代第1部由政府組織編修并頒行的藥學著作。唐代蘇敬等23人編修于顯慶二年至四年(657—659)。正文二十卷,目錄一卷,《藥圖》七卷,《圖經》二十五卷,目錄一卷,凡五十四卷。約七萬七千字。正文為在《本草經集注》基礎上修訂與增補而成。共載藥八百五十種,分玉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及有名未用等九類,并記各藥性味、主治與用法。本書繼承歷代本草成就,重視民間經驗,提出“下詢眾議”,“定群言之得失”。并下詔全國,征集各地藥物標本,予以描繪。總結唐以前藥物學成就,有較高學術水平與科學價值,為我國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對國內外醫學界影響頗著。唐朝規定為醫學生必修課本之一,日本也早有傳抄本,并定為學醫必讀之書。有清光緒十五年(1889)德清傅氏影刻唐卷子本(殘存卷四、五、十二、十五、十七至二十,補輯三,共十一卷。《纂喜廬叢書》之二),一九三六年日本大阪本草圖書刊行會影印書寫卷子本(此本殘存卷四、五、十二、十七、十九共五卷。附日文唐新修本草解說),一九五七年上海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15.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