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著作。原書未分卷,后世有著錄為10、11、12卷者。明盧之頤(子繇)撰。其書初名《本草乘雅》,撰成于1647年。四數為“乘”,因各藥分覈(核)、參、衍、斷4項解說,故名“乘雅”。書成逢明末兵亂而散失,作者追憶舊作,僅將覈、參兩項補其殘缺,衍、斷則難以復原,約只得原書之半,乃名“半偈”。共載藥365種,以應周天之數。其中《本經》藥222種,其它后世本草藥143種。所選多為常用藥,然拼湊周天之數,“未免拘牽附會”(《四庫全書提要》)。諸藥分《本經》上、中、下三品,《別錄》上、中、下三品,其余諸家本草,按時代先后分為第一帙、第二帙等。各藥之前,注明出處品級,次列藥名、氣味良毒、功效主治。注文分兩部分,首為“覈(核)曰”,述藥之別名、釋名、產地、形態、采收、貯存、炮制、畏惡等內容;次為“參曰”,作者于此處常闡發藥學理論見解。書中亦常夾引作者之父盧復《本草綱目博議》,及明代繆仲淳、王紹隆、李時珍諸家藥論。作者常以儒理、佛理推演藥理,每從藥名、法象、生態等人手闡釋藥物性能,多使其說涉于虛玄。但在討論用藥適應證時,卻能結合《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細予分辨,頗多經驗之談。故《四庫全書提要》謂其“考據該洽,辯論亦頗明晰。于諸家藥品,甄錄頗嚴。雖辭稍枝蔓,而于本草,究為有功”。今存清初盧氏月樞閣刊本、《四庫全書》本及據此轉抄本數種。現代有鉛印校點本。
·26.8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