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海虞衡志
地理雜志。南宋范成大(1126—1193)撰。原三卷,今一卷。成大有《吳郡志》已著錄。是書為作者知靜江(今廣西桂林)知府后,赴任途經四川,追記昔游而作,約當淳熙二年(1175)成書,原編已佚,僅傳輯本,約三十一萬余字。分巖洞、金石、香、酒、器、禽、獸、蟲魚、花、果、草木、雜、蠻等十三志。每志有小序。所記風物土產,皆為方志所失載。如各種金石、香料、古代名酒、竹弓、弩、甲等兵器,飲器、樂器多有記述。備載孔雀、錦雞、蠻馬、大理馬、郁林犬等珍貴禽獸,百余種花果竹木,其竹品一項所記多為奇異品種,如蕩竹、澀竹、人面竹、釣絲竹、斑竹、貓頭竹等。對桂林附近讀書巖、伏波巖、白龍洞、水月洞、龍隱洞等十七巖洞。特別有關石灰巖洞、桂林靈川、興安降雪線、及瘴氣、荔枝的分布等記述均有重要地理意義。末附有關西南少數民族的記載,對研究古代瑤、黎等族的生活、風俗習慣等有一定意義。是書為最早比較系統地記載廣西地質、地貌、氣候和各種生物資源,對研究廣西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頗有價值。有《古今說海》、《說郛》等叢書本。1984年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齊治平校補本。
·407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