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關中石刻文字新編》是清代學者毛鳳枝所輯的一部金石學著作,全書收錄了關中地區漢魏以迄隋唐的石刻資料一百六十多種,是研究關中石刻文獻的必備書之一。本書首先對毛書進行了點校整理,在此基礎上又廣泛收集了毛氏所輯石刻資料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匯考為目逐一編次。其次,全書還包括了整理者對具體石刻資料所做的討論,以按語的形式附于最末。本書集文字點校、資料匯編和研究于一體,對中古時期石刻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清)毛鳳枝編 魏宏利點校匯編 ·古籍整理 ·37.9萬字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國內的傳統文化普及以及研究工作等,都面臨新的局面。本書匯集若干篇有關傳統經典研讀與國學教育普及的論文,其中既有對傳統經典的文本分析,也有對推動國學教育的實踐思考,二者密切關聯,相得益彰,表達了對國學研究和國學教育的關切,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當下的現實需求。
冷衛國 ·國學普及讀物 ·20.5萬字
本書是南京大學文學院鞏本棟教授榮休紀念及門弟子慶賀文集,分學術論文和師門問學錄兩部分。學術論文為鞏門弟子學術研究成果的自選,內容遍及古籍校勘整理與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史、批評史、文學理論、詩詞、散文、小說諸領域。師門問學錄以散文筆法各自追憶恩師教誨歷程。受教之法因人而異,而師尊傳道宗旨則一。全書真實反映了南京大學和鞏本棟教授古典文學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與成果,是東南學術和南雍文脈的活態呈現,彰顯了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典范意義。
葛云波主編 ·古籍整理 ·28.7萬字
本書選清代著名文學家朱彝尊所作之賦、詩、詞、曲、文凡293篇,基本上反映了他的創作面貌。注文翔實,其于竹垞之行狀、交游、思想及當時史事、名物、制度等,莫不在釋詞出典的同時,一一予以辨析,是建國以來所出的有關朱彝尊詩文的第一個較具規模和質量的讀本。
(清)朱彝尊著 葉元章 鐘夏選注 ·國學普及讀物 ·31.3萬字
梁啟勛為中國二十世紀著名詞學家。與夏敬觀、劉毓盤、吳梅、王易、汪東、顧隨、任訥、陳匪石、劉永濟、蔡楨、俞平伯、夏承燾、唐圭璋、龍榆生、詹安泰、趙萬里等并為朱、況一脈。“曼殊室”是梁啟勛位于北京南長街的書齋名,《曼殊室隨筆》是梁啟勛1926年至1946年間的讀書隨筆,全書分為詞論、曲論、宗論、史論、雜論五卷,內容橫跨詞學、曲學、史學、哲學、心理學、天文學、生物學、民俗學等領域,兼及晚清掌故與民國趣聞,行文活潑不羈,警句迭出。梁啟勛學貫中西,書中時常融匯傳統儒釋道學說與西方思想觀念,展現出深刻的哲學思辨精神。此次出版,據上海書店《民國叢書》影印1948年上海中正書局排印本標點整理。
梁啟勛著 段雙喜標點 ·古籍整理 ·29.6萬字
本書上篇為離退休教師人物專訪,下篇是老同志先進個人事跡。上篇通過采訪王義遒、梁柱、馬克垚、嚴家炎、郭建棟、張振國等北京大學具有代表性的離退休教師,整理第一手的口述史資料以還原時代變遷中北京大學建設和發展的歷史脈絡,為今后北京大學的校史研究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提供第一手的重要史料。下篇深入挖掘離退休教師生活中發生的感人小事。借由老同志們對這些重要事件或小事的探討,幫助青年學生切實提高理論水平,形成對當前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或人生困惑的正確認識。
馬春英 ·經部 ·21.6萬字
《校讎廣義》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強調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科學性、學術性和創造性的統一。全書共四編,分別為版本編、校勘編、目錄編、典藏編。校勘編主要介紹校勘學的界義與功用、書面材料錯誤的類型、書面材料發生錯誤的原因、校勘的資料、從事校勘所應具備的知識、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處理形式等內容。版本編主要介紹版本學的名稱與功能,文獻載體,紙書的裝式,雕印本的品類,雕印本的鑒定,非雕印本的區分與鑒定,版本的變異與傳承等內容。目錄編主要介紹目錄與目錄學、目錄的結構及其功用、目錄的著錄事項、目錄的分類沿革、綜合目錄、學科目錄、特種目錄、目錄的編制等。典藏編主要介紹典藏學的建立與典藏的功用、典藏單位、圖書收集、書籍亡佚、圖書保管、圖書流通。《校讎廣義》是代表同一時期同一領域內研究的高水平著作。從出版至今,一直享有較高的榮譽和地位。該書被譽為“校讎學重建的奠基之作”,曾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一等獎。此次修訂本,作者在原版基礎上糾正文字訛誤,吸收新觀點與新材料,調整部分章節,內容更加完善。
程千帆 徐有富 ·古籍整理 ·22.9萬字
本書是席酉民教授的最新力作,也是其第一本專論教育管理的著作。作者以77級首批大學生的身份進入高等教育領域,一路走來,目睹了中國教育的高速發展。作者以一位管理學教授和教育部戰略研究基地主任的角色,深深體會到我國現行教育體制、高教模式、管理架構、大學文化的弊端和潛在風險,試圖以理論研究、政策建議、自我探索和管理實踐起到一點點促進作用。本書收集了近年來席酉民教授所寫的文章、為教育部和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撰寫的部分政策建議、所接受的媒體采訪以及就西交利物浦大學探索的簡單總結,希望能對教育的前行,特別是在中國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中發出一點點能夠讓人反省的聲音,為教育反思、大學重塑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搖旗吶喊!
席酉民 ·經部 ·21萬字
程千帆 徐有富 ·古籍整理 ·22.7萬字
《拜經日記》是清代乾嘉時期的考據學家臧庸的代表作。本書以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進藏氏拜經堂自刻本爲底本,以清費念戀光緒十年(1884)所校清抄本、清阮元編《皇清經解》所轉本屬參校本,擇要吸收前賢的相關成果,對《拜經日記》進行標點、校勘和必要的注程,便於學界據以開展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夠對研究臧庸及其學術成就在乾嘉考據學和清代學街史上的學術地位,進一步瞭解乾嘉時期考據學、校勘學、訓話學相互促動的學術盛況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丁喜霞 ·古籍整理 ·27萬字
為了讓現代人走進國學、理解國學,并在其自我修養、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更好地汲取國學的智慧,本書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第一,通過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大學》八條目的系統解讀,把國學的內在邏輯從內向外、從個人向世界全面展開,讓今人尤其是普通讀者,全面理解古人是如何對待自身、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的。第二,將國學的基本范疇——道、性、天、仁、德、氣、圣、體用等,進行了貫通性的分析,闡釋了其歷史由來和發展脈絡,劃清了它們與現成化抽象概念之間的邊界,并嘗試以之建立起現代人系統理解國學的基本構架。第三,全面論述了國學的工夫論,介紹了古人自我修養的具體方法,揭示了國學的實踐性,倡導把國學工夫融入現代生活方式中。第四,系統論述了國學的家庭觀、社會觀、政治觀,為今人進行社會實踐和國家治理提供了中國式的智慧經驗。國學是人的身心性命之學,國學的讀與做,就是把對國學的領會與人自身的生命體驗和人生踐履相融會,使之有益于人的自我實現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潘志堅 江洋 ·國學普及讀物 ·32.3萬字
程千帆 徐有富 ·古籍整理 ·21.6萬字
《浪跡叢談、續談、三談》,清梁章鉅撰,吳蒙校點。《浪跡叢談》十一卷,作于1846至1847年,雜記清末時事、人物、典章制度和揚州一帶的名勝掌故等,還涉及古代名物、史事的考訂,古代詩歌、碑銘、書畫的評介,甚至傍及方藥。《浪跡續談》八卷,作于1848年,多記溫州、杭州、蘇州等地的名勝、風俗和物產,及明清某些戲曲、小說的舊聞和掌故。《浪跡三談》六卷,作于1848到1849年,“記時事,述舊聞”,內容多雜考古代的名物、年號、飲食等。本書記載翔實,考訂精當,文筆尚佳,也適合閑讀。此次標點《浪跡叢談》取道光丁未亦東園刻本,《續談》取道光戊申亦東園刻本,《三談》取咸豐七年鄭氏小琳瑯館刻本為底本,校以宣統三年掃葉山房石印本《梁氏筆記》而成。
(清)梁章鉅撰 吳蒙校點 ·集部 ·25.4萬字
《困學紀聞》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所撰札記考證性質的學術專著,內容涉及傳統學術的各個方面,其中以論述經學為重點,展示了其精湛的考據學功力,確立了該書在我國古文獻學史上的卓越地位。《困學紀聞》與《容齋隨筆》、《夢溪筆談》并稱宋代考據筆記三大家,并為壓卷之作。本書以清嘉慶十二年(丁卯,1807)友益齋的《校訂困學紀聞三箋》為底本。
王應麟 ·集部 ·26萬字
陸隴其(1630年—1692年),原名龍其,因避諱改名隴其,譜名世穮,字稼書,浙江平湖人,學者稱其為當湖先生,清代理學家。
(清)陸隴其著 張猛 張天杰選編/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21.1萬字
本系列書通過簡潔有趣的文字講述節日的由來、相關的習俗活動,充滿童趣的插畫,結合精彩的3D立體頁,以及轉轉、抽拉、彈跳等多種機關,營造出濃濃的節日氛圍。本系列書可讀性、互動性、參與感強,讓孩子沉浸其中,體驗過節樂趣,還有助于他們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知識、習俗,傳承民族文化薪火。
劉安華主編 ·經部 ·21.2萬字
本書選擇清華大學發展、校園文化、科研與社會服務、校史人物等事關學校歷史的幾個重要方面,點面結合,精選一組歷史照片,以講故事的敘事方式,讓厚重的歷史鮮活起來,并通過一個個具體的點,從不同側面挖掘、弘揚清華優良的文化與精神。
金富軍 ·經部 ·20.5萬字
《論語》一書,成于很多人之手。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撰寫《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孔子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的《論語》。《孔子家語》是中國古代記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內容是自漢朝以前到漢朝早期不斷編纂而成,后來王肅對其進行整理,凡二十七卷,現存十卷。《孔子家語》的爭議很多。顏師古注《漢書》時,曾指出《孔子家語》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語”。王柏《家語考》首先提出《孔子家語》是偽書,清代姚際恒《古今偽書考》、范家相《家語證偽》、孫志祖《家語疏證》,還有崔述、皮錫瑞、王聘珍、丁晏也都認為是偽書。
鄒憬 王盛元通解 ·國學普及讀物 ·24萬字
《論語》是以語錄體記述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本源。本書則是作者以普通人的視角,對《論語》進行的解讀。作者圍繞著“正心修身”,以提高修養,探討社會現象為脈絡,逐章逐句解讀,希望以理論聯系實際,開啟、激發讀者的思考,從而達到互動交流的目的,共抵至境。本書的編撰體例包括原文、注析、人物簡介、譯文、歷代論引和札記等部分,旨在方便讀者閱讀,達到聯系現實、學以致用、提高修養的目的。
(戰國)孔丘原著 劉強編著 ·國學普及讀物 ·25.9萬字
《虞初新志》二十卷,清初張潮輯,王根林校點。虞初原是西漢武帝時人,曾據《周書》改寫小說性質的《周說》900多篇,其后遂被當作小說的代稱。明代有人輯集南北朝至唐代的傳奇小說31篇,取名《虞初志》,張潮覺《虞初新志》所收范圍太窄,便廣收當時80多家200多篇作品,輯成《虞初新志》。
(清)張潮輯 王根林校點 ·集部 ·2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